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荀子》“伪”字义论其有关篇章的作者与时代 被引量:9
1
作者 廖名春 《临沂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8-23,共6页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人为 理性之伪
下载PDF
由《荀子》“伪”字义论其有关篇章的作者与时代 被引量:2
2
作者 廖名春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10,2,共6页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人为 理性之伪
下载PDF
新课程下体育课堂教学应防“五伪”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晓东 《体育师友》 2009年第2期4-5,共2页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让人感到全新的气息。然而,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标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正本清源这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籍...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让人感到全新的气息。然而,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标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正本清源这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籍此,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例,以试作分析谈谈自己不成熟的几点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标 课堂 之伪
下载PDF
晚清民初:鲁迅汉语实践的“四重奏” 被引量:4
4
作者 文贵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5,共9页
晚清民初,鲁迅的汉语实践表现为"四重奏"。《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的准白话译述,初步显示鲁迅把握白话的能力,同时也显示出白话与文言、汉语欧化的纠结。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域外小说集》中文言短篇的翻译,使得... 晚清民初,鲁迅的汉语实践表现为"四重奏"。《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的准白话译述,初步显示鲁迅把握白话的能力,同时也显示出白话与文言、汉语欧化的纠结。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域外小说集》中文言短篇的翻译,使得鲁迅形成"语言之伪"的观念。短篇小说《怀旧》的创作以及他的文言书写,表明鲁迅操控文言的自如状态,同时也表明白话在文言中的发芽。辑录校勘古籍,提升鲁迅精确地把握汉字韧性的能力,还影响着鲁迅后来文本形态的结构。这些语言实践,为鲁迅创作白话小说准备了必需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汉语实践 文言 准白话 语言之伪 辑录校勘
下载PDF
礼非生于性?礼起于何?——试论圣人缘何制礼与礼的来源
5
作者 徐玲 《邯郸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3-91,共9页
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要旨,然荀子不同于孟子以礼为生性固有,而以礼非生于人之性而起于圣人之伪。那么问题在礼非生于性,礼起于何?圣人何以能伪起而生礼义。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也就是圣人为何制礼,以及制礼的依据。前者与性恶、情性、情欲... 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要旨,然荀子不同于孟子以礼为生性固有,而以礼非生于人之性而起于圣人之伪。那么问题在礼非生于性,礼起于何?圣人何以能伪起而生礼义。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也就是圣人为何制礼,以及制礼的依据。前者与性恶、情性、情欲、治乱等问题相关联,后者与礼之三本、天理、人情相关联。礼之所由起,源于人的情感欲望天生具有,以及人伦共处,天下归于治必然要求。礼之所由生,依于天地普遍的理,人类先祖共同的情,以及圣王君师制作治理的文。圣人制礼的依据,一源于天,一始于情,也就是圣人法象天地,依据人情而制作礼乐之文,故曰礼生于天,礼始于情,当然礼生于天,始于情亦是先秦儒家礼学的一贯要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圣人之伪 礼之三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