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做好教育调研 写好奋进之笔
1
作者 黄道主 张杰 《新教师》 2024年第10期5-8,共4页
教育调研有助于掌握好学情和教情,是很多教师日用而不自知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调研本身就是教育生活,通过不断求知与审视,可将教育的奋进之笔写得越来越好。
关键词 教育调研 祛魅 奋进之笔
下载PDF
纪昀“著书者之笔”说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31,共9页
纪昀批评《聊斋志异》时提出的"著书者之笔"说,是在传统小说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境与乾嘉学风对小说创作的理论总结,涉及小说创作的宗旨与目的、体例与方法以及小说作者的素养与识见等诸多方面。"著书者之笔"说... 纪昀批评《聊斋志异》时提出的"著书者之笔"说,是在传统小说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境与乾嘉学风对小说创作的理论总结,涉及小说创作的宗旨与目的、体例与方法以及小说作者的素养与识见等诸多方面。"著书者之笔"说的提出,强化了以笔记体为正统的小说观念,凸显了笔记体小说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本质属性;重视"著书者之笔"说,有利于改变当今小说研究总体上重白话体轻文言体、文言体中重传奇体轻笔记体、笔记体中重人物与情节轻知识与思想的格局。此外,纪昀拈出"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将小说文体风格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创作个性等因素相结合,开辟了小说文体风格尤其是作家风格研究的新路径,对当下的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昀 才子之笔 著书者之笔 文体风格
下载PDF
赘语纪昀的“著书者之笔”
3
作者 孔令升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6-18,共3页
分析了纪昀作《阅微》时所用的“著书者之笔”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重信实,排斥想象与虚构;重白描,不事藻绘,造语多议论;继承并改造了六朝笔记写法,使小说带有杂说色彩且叙事视角灵活随意。并与《聊斋》的“才人之笔”作了比较论述。
关键词 著书者之笔 才人之笔 想象、虚构 白描、议论 杂说色彩 叙事视角
下载PDF
著书者之笔和才子之笔——纪昀的小说观评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许彰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69-75,共7页
纪昀在批评《聊斋志异》的同时,强调小说要用"著书者之笔"而非"才子之笔",直述见闻,信而有徵,粗陈梗概即可,不可随意装点。尽管其所持的小说观点,远离小说这一文体的本质,但其以追步魏晋又有所发展的创作实绩,备受... 纪昀在批评《聊斋志异》的同时,强调小说要用"著书者之笔"而非"才子之笔",直述见闻,信而有徵,粗陈梗概即可,不可随意装点。尽管其所持的小说观点,远离小说这一文体的本质,但其以追步魏晋又有所发展的创作实绩,备受文人的追捧、仿效,涌现了一批模拟之作,掀起一股《阅微草堂笔记》热,显示出六朝文笔的历史复归,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形成双峰对峙之势,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动了清代文言小说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昀 著书者之笔 才子之笔
下载PDF
以文人之笔,行学者之文——《东坡志林》中的史评谈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榆华 甘映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9-12,共4页
苏轼晚年本想写百篇史评,却只写了十三篇。这些史评,后人评价或褒或贬,意见不一。究其原因,是苏轼把以严谨笃实为规范的史评写得恣肆纵横,富于文学色彩。苏轼这种史评风格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随机生发的论说技巧在科举考试上... 苏轼晚年本想写百篇史评,却只写了十三篇。这些史评,后人评价或褒或贬,意见不一。究其原因,是苏轼把以严谨笃实为规范的史评写得恣肆纵横,富于文学色彩。苏轼这种史评风格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随机生发的论说技巧在科举考试上的成功及追捧效应对他这种技巧的强化,经学疑古风气的影响和自由表达思想内容的作文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之笔 学者之文 《东坡志林》 史评
下载PDF
著书者之笔与清代志怪的衍化——以志怪中西洋元素为分析线索
6
作者 王昕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106,共7页
早在"反迷信"一类的近现代话语出现之前,志怪就开始了自身的解体过程。清代"著书者之笔"是以诠释为特点的志怪,立言性和知识性导致传统知识谱系中志怪话语方式的解体。"西洋"作为新的"殊方异物",为梳理志怪的衍化提供了知识性... 早在"反迷信"一类的近现代话语出现之前,志怪就开始了自身的解体过程。清代"著书者之笔"是以诠释为特点的志怪,立言性和知识性导致传统知识谱系中志怪话语方式的解体。"西洋"作为新的"殊方异物",为梳理志怪的衍化提供了知识性线索。自《山海经》始,志怪就成为中国古人阐释和接受异域风物的方式与框架。清代小说对西洋的"志怪"包括因袭与阐释两条路径:用传统的志怪话语叙述新见闻,使之成为"熟悉"的怪异模式;"著书者之笔"的"释怪"与"寄所欲言",使怪异成为考据、议论的对象,志怪成为"释怪"。两种衍化殊途同归,隐含着志怪解体的必然性。清代西洋元素渗入志怪题材,虽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类型与主题,但其体现的志怪"无怪化"倾向,却是观察这一文体性质及其走向必然解体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 西洋 著书者之笔
下载PDF
极骇人之事 极近人之笔——《水浒传》传奇性解读
7
作者 尹缉熙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03-105,共3页
《水浒传》的传奇性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色: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所谓“极骇人之事”,就是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叙事写人,以突出人物超现实的神与奇;所谓“极近人之笔”,就是一种写实,即在渲染人物超人、超现实的行为时,以... 《水浒传》的传奇性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色: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所谓“极骇人之事”,就是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叙事写人,以突出人物超现实的神与奇;所谓“极近人之笔”,就是一种写实,即在渲染人物超人、超现实的行为时,以表现其真实心理。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小说、小说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极骇人之事 极近人之笔 艺术特色 传奇性
下载PDF
腾蛟起凤,光照临川之笔
8
作者 许小轩 《审计与理财》 2004年第2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腾蛟起凤 光照临川之笔 许小轩 散文 当代
下载PDF
博辨宏通、自然妙远的小说艺术结构——略论“著书者之笔”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
9
作者 丁万武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1年第7期178-183,共6页
在笔记小说的发展史上,纪昀明确揭示了关乎笔记小说的创作理论,即"著书者之笔"。"著书者之笔"是纪昀笔记小说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经义为内涵,以史法为尺度,以诸子体裁为创例,以简淡诙谐为归趣,... 在笔记小说的发展史上,纪昀明确揭示了关乎笔记小说的创作理论,即"著书者之笔"。"著书者之笔"是纪昀笔记小说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经义为内涵,以史法为尺度,以诸子体裁为创例,以简淡诙谐为归趣,排斥二度虚构,与蒲松龄的"才子之笔"势成峙立。纪昀将其灌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中,为中国小说史贡献了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成功之作——《阅微草堂笔记》。该文比较详细地剖析了"著书者之笔"的基本内涵及其与纪昀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呈现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昀 记小说 小说创作 著书者之笔《阅微草堂记》
下载PDF
乡村建设的开篇之笔——记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首期培训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楠 《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4年第6期25-29,共5页
铁门上赫然的大字是:“劳动光荣”,迈步进去,晏阳初先生洁白的塑像,白墙、黑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开发民力,建设乡村”。
关键词 乡村建设的开篇之笔 报告文学 通讯 徐楠
下载PDF
赤子之心 哲人之思 史家之笔——谈叶嘉莹的鉴赏方法
11
作者 常卫红 《黑龙江史志》 2008年第1X期46-47,共2页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史的国度,对诗歌的品评鉴赏由来已久。在经历了以直感为主的传统鉴赏、套用西方理论的解析鉴赏、以阶级角度阐释作者作品的鉴赏之后,现代的鉴赏更加注重全面客观的对文本进行分析。其中叶嘉莹先生从文本出发,以...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史的国度,对诗歌的品评鉴赏由来已久。在经历了以直感为主的传统鉴赏、套用西方理论的解析鉴赏、以阶级角度阐释作者作品的鉴赏之后,现代的鉴赏更加注重全面客观的对文本进行分析。其中叶嘉莹先生从文本出发,以其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以融贯中西而又自成体系的理论为指导,融入情的抒发、史的视角进行的文学鉴赏,开创了鉴赏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子之心 哲人之思 史家之笔
下载PDF
“非常之才”“非常之笔”“非常之力”--金圣叹小说叙事理论关键概念命题研究之六
12
作者 周淑婷 《昆明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7-103,共7页
金圣叹用“非常”之“才”“笔”“力”来概括“才子”创作主体能力构成。“非常之才”是指小说创作所需要的独特才能,区别于诗歌创作、工匠制作器物的才能,既是异乎寻常、不同一般、超越常规庸常之“才”,又是对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文学... 金圣叹用“非常”之“才”“笔”“力”来概括“才子”创作主体能力构成。“非常之才”是指小说创作所需要的独特才能,区别于诗歌创作、工匠制作器物的才能,既是异乎寻常、不同一般、超越常规庸常之“才”,又是对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文学特性的认识。“非常之笔”指小说文体中独特的笔法及其笔法中透露出来的笔势、笔力等。“非常之力”具体显现小说文本安排经营、语言表达中显现出来的“识力”“眼力”和“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才子 非常之才 非常之笔 非常之力
下载PDF
小说文体之争的一段公案——“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综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晓军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既是指《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两部具体作品的叙述风格,前者以"作文之法"作小说而后者以"著书之理"作小说;又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两种叙事方式,传奇体追求... "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既是指《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两部具体作品的叙述风格,前者以"作文之法"作小说而后者以"著书之理"作小说;又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两种叙事方式,传奇体追求随意妆点、增饰虚构,笔记体讲究言出有据、据事实录。纪昀因袭了传统的叙事观念,以笔记体小说为正统;今人受西方小说观念影响,视传奇体小说为典范。纪昀对《聊斋志异》的质疑与后人对纪昀小说观念的批判,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小说文体的发展态势以及小说观念的演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之笔 著书者之笔 记体 传奇体
原文传递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之情理差异探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菊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9-82,共4页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是"才子之笔",一个是"著书者之笔"。但是两者的审美想象和理性观照之差异较为突出,《聊斋志异》用审美想象征服了读者,而《阅微草堂笔记》却因过多的理性观照稍逊风骚。从小说...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是"才子之笔",一个是"著书者之笔"。但是两者的审美想象和理性观照之差异较为突出,《聊斋志异》用审美想象征服了读者,而《阅微草堂笔记》却因过多的理性观照稍逊风骚。从小说创作理论上探究原因,主要是二人创作的出发点不同、所持的体裁观不同、作者的审美想象与理性观照不同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之笔 著书者之笔 审美想象 理性观照
下载PDF
清代笔帖式之特色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郁楠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68,共10页
笔帖式是清代品级不高但很重要的职官,是继承和转化后金时期“巴克什”群体职能后的产物,且只能由旗人(主要是满族人)担任。康熙时期,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始有派出之笔帖式。有清一代,笔帖式设置遍及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并设有专门考试... 笔帖式是清代品级不高但很重要的职官,是继承和转化后金时期“巴克什”群体职能后的产物,且只能由旗人(主要是满族人)担任。康熙时期,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始有派出之笔帖式。有清一代,笔帖式设置遍及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并设有专门考试用于铨选。笔帖式升迁较之他途为快,乃旗人重要的进身之阶,是清代“首崇满洲”的具体体现。从其职掌考察,笔帖式具有沟通满汉关系、联系中央和地方的两大作用,与清王朝同兴衰共荣辱,在清代职官系统中极为独特,颇值得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克什”群体 帖式 持折帖式 派出之笔帖式
下载PDF
“中正之笔”的倾斜——评倪雅梅《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才桢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16期4-18,共15页
本文是关于倪雅梅《中正之笔》的书评,从书中阐述的几个方面,如"性格学""中正之笔"以及宋人对颜真卿的接受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论。本文追问了"中正之笔"具体何指?在宋人对颜真卿地位的塑造有何意... 本文是关于倪雅梅《中正之笔》的书评,从书中阐述的几个方面,如"性格学""中正之笔"以及宋人对颜真卿的接受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论。本文追问了"中正之笔"具体何指?在宋人对颜真卿地位的塑造有何意义?与宋代文人政治有何关联?更重要的是,该书的写作是否符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否也秉持了"中正之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真卿 “中正之笔 中锋 接受理论
原文传递
“矜持下的焦虑”: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心态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世瑞 《蒲松龄研究》 2016年第2期118-125,共8页
"焦虑"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文学现象,在《聊斋志异》成书后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股文言小说创作的潮流,即"模仿"与"反模仿"。两者都是"焦虑"状态下的基本反应。《聊斋志异》"传奇法以... "焦虑"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文学现象,在《聊斋志异》成书后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股文言小说创作的潮流,即"模仿"与"反模仿"。两者都是"焦虑"状态下的基本反应。《聊斋志异》"传奇法以志怪"的写法促成了纪昀等人笔记体小说文体意识的觉醒和建构,作为台阁重臣与学术领袖,纪昀选择了旁观式的远离态度,即矜持态度,然而矜持之下隐然有着"模仿"与"反模仿"的痕迹。不仅如此,纪昀在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同时,对笔记体小说进行了更深的"史"的勾索,回归儒家传统的文学审美,扩大传播途径,来对《聊斋志异》的盛行进行有意识的反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 焦虑 著书者之笔
下载PDF
如椽之笔起宏图——河南特高压电网建设侧记
18
作者 代小龙(文/图) 段白鸽(文/图) 白幸福(文/图) 《河南电力》 2019年第10期26-27,共2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日新月异。1949年,中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220千伏。2019年,中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1100千伏,位居世界第一。河南电网乘着发展的东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特高压电网 特高压交流线路 如椽之笔
原文传递
巧布局,精选材,提升作文颜值——《携青春之笔,谱热血之歌》升格指导
19
作者 苏荣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16期43-46,共4页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曼 《携青春之笔 谱热血之歌》
原文传递
论刘知几“当时之简”对档案文献编纂实践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云庆 《史志学刊》 2015年第4期19-25,共7页
我国的学术史在唐朝以前尚无对史料和史书进行分类之说,至唐代刘知几打破了这种混沌不分的局面,第一次提出区分史料与史书,即"当时之简"与"后来之笔"的提出。同时,围绕着对"当时之简"的分类、收集、整理... 我国的学术史在唐朝以前尚无对史料和史书进行分类之说,至唐代刘知几打破了这种混沌不分的局面,第一次提出区分史料与史书,即"当时之简"与"后来之笔"的提出。同时,围绕着对"当时之简"的分类、收集、整理和采用等原则方法的论述对我国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几 “当时之简”“后来之笔”档案文献编纂 史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