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之网与生态正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佘正荣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55,共7页
人类生命与所有非人类生命物种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和正义共同体。在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存在着公正地对待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正义之责任。由所有生物共生形成的生命之网则是产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环境利益的根源... 人类生命与所有非人类生命物种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和正义共同体。在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存在着公正地对待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正义之责任。由所有生物共生形成的生命之网则是产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环境利益的根源。在生命之网因人类各种活动的破坏而面临瓦解的危机情势下,人类如何与非人类生命实现共生,是维护生命之网的完整,从而保障生命共同体整体利益的一种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生态正义。以共生为基础的生态正义对人类环境正义的实现也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正义 生命共同体 生命之网 生物共生 共生正义
下载PDF
技术之网的反生态倾向与文艺的生态危机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皓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3,共5页
由本刊编辑部与文艺报社、武汉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时代文艺的发展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高新技术时代文艺的发展方向及其特征、网络文化及信... 由本刊编辑部与文艺报社、武汉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时代文艺的发展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高新技术时代文艺的发展方向及其特征、网络文化及信息技术革命对文艺功能的深刻影响、时代与艺术发展的矛盾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本期除以笔谈形式刊发的一组文章外,还重点发表了中共中央党校龚育之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崇杰教授的两篇专题论文,前者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所进行的人文思考中论述了“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意义,后者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进步的概念、高新技术时代艺术形式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精神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科技时代 文学艺术 技术之网 反生态倾向 络文化 信息技术革命 文艺功能
下载PDF
“上帝之网”中的诗意生存 被引量:1
3
作者 隋刚 熊净雅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0年第1期241-254,共14页
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社会语境分析,探讨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所描述的"上帝之网"的引申义,诠释他的自然观、生命观、历史感和文化精英意识;考察爱默生的浪漫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精神资源,表明他对神性、人性... 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社会语境分析,探讨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所描述的"上帝之网"的引申义,诠释他的自然观、生命观、历史感和文化精英意识;考察爱默生的浪漫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精神资源,表明他对神性、人性、自然环境所持的基本态度,评论他对自然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言说、对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言说、对自然和自我之间的关系的言说;阐扬爱默生最为关注的自然的超验的精神价值,强调人寻觅灵魂归途、回归精神生命本源的重要性,揭示人在"上帝之网"中的诗意生存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默生 “上帝之网 大自然 精神价值 诗意生存
下载PDF
论“无缝之网”的“编织”机理——一种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邹成效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8-51,共4页
在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社会因素为技术形成"编织"了一张"无缝之网"。由社会客体性因素为技术形成划定"边界群"的约束机理、社会主体性因素为技术形成拓展"空间集"的扩展机... 在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社会因素为技术形成"编织"了一张"无缝之网"。由社会客体性因素为技术形成划定"边界群"的约束机理、社会主体性因素为技术形成拓展"空间集"的扩展机理和社会控制性因素为技术形成设置"反馈网"的调节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联动,构成了"无缝之网""编织"的一般机理。认识这一机理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之网 边界群 空间集 反馈
下载PDF
直面《恶魔之网》:兰开斯特最后的忧思与图书馆情报学的学科关怀 被引量:2
5
作者 肖鹏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1,共6页
文章关注著名图书馆情报学家F.W.兰开斯特晚年的学术工作及其对信息社会的思考。文章通过考察《生存无从强制》等素材,提出"以人为导向的图书馆员观"是兰开斯特晚年图书馆情报学思想的核心,并介绍了在其遗著《恶魔之网》中,... 文章关注著名图书馆情报学家F.W.兰开斯特晚年的学术工作及其对信息社会的思考。文章通过考察《生存无从强制》等素材,提出"以人为导向的图书馆员观"是兰开斯特晚年图书馆情报学思想的核心,并介绍了在其遗著《恶魔之网》中,他是如何将这种对"人的境遇"的关心投射到信息社会之中的。最后以兰开斯特晚年的思考为基础,进行了发散性思考,为构建图书馆情报学的新时代使命提供了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W.兰开斯特 恶魔之网 图书馆情报学 遗著
下载PDF
《夏洛特的网》:触动心灵的友谊之网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6-67,共2页
《夏洛特的网》虽然是一部以描写动物之间友谊故事为主的儿童片,但其温馨感人的情节令成年观众也热泪盈眶,感同身受。本文通过对影片中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友谊的分析,旨在挖掘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最高尚的品德——博爱之心... 《夏洛特的网》虽然是一部以描写动物之间友谊故事为主的儿童片,但其温馨感人的情节令成年观众也热泪盈眶,感同身受。本文通过对影片中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友谊的分析,旨在挖掘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最高尚的品德——博爱之心以及人间最美好的图景——和谐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洛特的 友谊之网 博爱之心 和谐之美
下载PDF
略论无缝之网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汉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100,110,共7页
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诞生。无缝之网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群体、科学、经济、环境、政治、生产关系、文化等都是编织无缝之网的参与者。网缝的有无值得深究。
关键词 技术的社会型塑 无缝之网 参与者
下载PDF
利益之网视角下政府官员的行为基础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俊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3,共4页
政府官员总是处于“利益之网”的包围中,网中的公共利益、政府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共同构成其行为之基础。公众期望通过政府管理实现公共利益,也就是期望政府官员将公共利益置于第一位,但政府官员的天然利益取向与公众期... 政府官员总是处于“利益之网”的包围中,网中的公共利益、政府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共同构成其行为之基础。公众期望通过政府管理实现公共利益,也就是期望政府官员将公共利益置于第一位,但政府官员的天然利益取向与公众期望的利益取向恰好相反,这就需要对利益取向进行矫正,现代法治主义精神和公共职业伦理精神是在矫正过程中两个必备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官员 利益之网 公共利益 政府利益 个人利益
下载PDF
国家之网的编织:柏拉图《政治家篇》中的政治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郝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3期15-18,共4页
《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探讨政治家的技艺问题。文中指出政治家拥有知识和权力,所以他统治下的城邦不需要法律,理想的城邦政体是政治家统治的君主政体。而由于现实中的政治家只是对真正的政治家的模仿,所以现实城邦的治... 《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探讨政治家的技艺问题。文中指出政治家拥有知识和权力,所以他统治下的城邦不需要法律,理想的城邦政体是政治家统治的君主政体。而由于现实中的政治家只是对真正的政治家的模仿,所以现实城邦的治理也就自然地需要法律的配合。政治家行使其技艺的最终目的是要寻求公民的最大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之网 柏拉图 政治家 政体 和谐 政治设计
下载PDF
论隐喻在《柏油娃》中编织的意义之网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红梅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8-31,共4页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柏油娃》 隐喻 意义之网
下载PDF
“权力—利益”之网中经营者群体利益的实现:对一个汽车配件市场经营场地变迁的分析
11
作者 杨义凤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2-208,共7页
文章以一个汽车配件市场经营场地的变迁为案例,分析了"权力—利益"之网中经营者群体利益的实现过程及程度,指出,即便是在强势的政治权力和市场利益面前,经营者仍然可以利用政府部门和开发商集团对市场繁荣的期许和承诺,采取... 文章以一个汽车配件市场经营场地的变迁为案例,分析了"权力—利益"之网中经营者群体利益的实现过程及程度,指出,即便是在强势的政治权力和市场利益面前,经营者仍然可以利用政府部门和开发商集团对市场繁荣的期许和承诺,采取策略性行动,争取有利于市场繁荣的资源,促进其经营利益的实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育出了可以与市场力量抗衡的社会权力,社会权力蕴含在经营者的熟悉关系网络和商会组织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利益”之网 经营者 群体利益 社会权力
下载PDF
语言之网:白萱华诗歌中的感知与概念
12
作者 刘立平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69,共5页
华裔诗人白萱华认为诗歌创作的过程也是寻求意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要通过语言来达到,语言这张网是"感知或概念表达的连续体"。她的诗歌在抽象的哲思与具体的观察之间不断往返,并将对于宇宙和世界的认识融入自己的写作当中。
关键词 感知 概念 语言之网
下载PDF
浅析“思维之网”的重要“纽结”——中心概念
13
作者 尹景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9,88,共5页
自人类进入符号文化领域以来 ,几乎所有理论思维都在某种程度上涉及概念问题 ,作为“思维之网”的概念体系 ,其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断更新重组 ,产生了诸如知性概念、心灵概念、逻辑概念等等分类。人们不禁要问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概念... 自人类进入符号文化领域以来 ,几乎所有理论思维都在某种程度上涉及概念问题 ,作为“思维之网”的概念体系 ,其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断更新重组 ,产生了诸如知性概念、心灵概念、逻辑概念等等分类。人们不禁要问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概念体系 ,如何在其变化中找到基点从而准确、快捷地把握住理论的核心 ?着手这样思考的人有理由去关心中心概念的哲学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心概念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之网 中心概念 内涵 外延
下载PDF
消费的符号之网的洞悉与拆解——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剖析与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健丰 徐示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7-51,共5页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受马克思的影响,指明了当代资本主义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化的总趋势。从消费社会理论的历史定位来讲,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理论路径进行了有益补充,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这既是一种政治经济学...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受马克思的影响,指明了当代资本主义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化的总趋势。从消费社会理论的历史定位来讲,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理论路径进行了有益补充,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这既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延续,也是对人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自我反思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消费"概念的存在论意义和"丰盛"假象进行澄清,表明符号之网的编织是消费作为资本逻辑的控制新形式的主要手段。由于符号意义的创作又是大众文化的杰作,因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也是文化批判,为此,人们必须对资本逻辑所编织的消费神话保持警惕,自觉以反思的、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符号之网 资本逻辑 文化批判
下载PDF
编织生活之网——卫礼贤对“中国心灵”的建构
15
作者 高梁 陈芸 《文教资料》 2018年第21期64-66,共3页
在《中国心灵》里,卫礼贤试图通过编织中国晚清民初生活之网,展现自己中国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让读者领略到中国人心灵的方方面面。生活之卷如同织布机上的织网一样错综复杂地展开,从微观上看,交织的纬线暗含了中国文化生活内部的... 在《中国心灵》里,卫礼贤试图通过编织中国晚清民初生活之网,展现自己中国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让读者领略到中国人心灵的方方面面。生活之卷如同织布机上的织网一样错综复杂地展开,从微观上看,交织的纬线暗含了中国文化生活内部的各个层面,而由中国心灵组成的固定经线则支撑、规划中国人的整个生活,指导中国的一切事物。从宏观上看,卫礼贤试图在纵向时间上追寻中国的传统与未来,在横向空间上,则探求东方心灵与西方精神之间的双向流动。由此,卫礼贤在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肯定中西文化交融与互补的可能性,并提出一种崭新的理想人格和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中国心灵》 生活之网
下载PDF
思科抢滩“网中之网”
16
作者 刘朝阳 《互联网周刊》 2001年第6期132-133,共2页
——钱伯斯在时隔7个月后再次访华。进一步了解客户需求,把握中国市场的机遇和方向,这是钱伯斯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关键词 思科 因特 信息产业 之网”战略
下载PDF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325
17
作者 吴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1-45,共25页
本文以华中地区A镇一起石场纠纷为案例,分析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的困境,讨论了目前学界关于农民维权"以法抗争"等理解模式所存在的简单政治化倾向,指出非政治化仍然是农民维权的基本特征。论文还认为,以"合法性困境"... 本文以华中地区A镇一起石场纠纷为案例,分析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的困境,讨论了目前学界关于农民维权"以法抗争"等理解模式所存在的简单政治化倾向,指出非政治化仍然是农民维权的基本特征。论文还认为,以"合法性困境"为基点所推导出来的农民维权的弱组织和非政治化观点虽然足以批判有关农民维权行为的激情化想象,但却有忽略转型期中国政治之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之嫌,其对农民维权特征的基本判断虽然表面上与激情化想象不同,但两者在思维逻辑上却存在着某种内在一致性与贯通性,本身也不自觉地陷入了"民主—极权"这一泛政治化思维陷阱,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农民利益表达之难以健康和体制化成长的原因,从场域而非结构的角度看,更直接导因于乡村社会中各种既存"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的阻隔,与"合法性困境"相比较,这一结构之网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塑造具体场域中农民维权行为的更加常态和优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 合法性困境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
原文传递
“理性之光”与“体验之网”——两种认知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前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4-100,共7页
逻辑分析与直观体验是人类的两种主要认知模式。前者是一种"理性之光",能够使事物隐蔽的特性变得明晰起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后者是一种"体验之网",能够将认知对象的整体特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筛选出来,获... 逻辑分析与直观体验是人类的两种主要认知模式。前者是一种"理性之光",能够使事物隐蔽的特性变得明晰起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后者是一种"体验之网",能够将认知对象的整体特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筛选出来,获得深刻的理解。"理性之光"影响了科学实验、技术规制和社会建构,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体验之网"影响了直觉感悟、思想修养和社会和谐,推动了人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两种认知模式及其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成为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层思想根源。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对现代性反思的不断深入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有关这两种认知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呈现出新的重要意义。促进"理性之光"和"体验之网"的和谐互补,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协调好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之光 体验之网 认知 互补
原文传递
“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意义之网”:新闻人范长江的阅读史初探
19
作者 周浒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22-28,共7页
阅读是范长江能够在新闻实践中取得成功并“暴得大名”的重要因素和条件。阅读史研究为理解和认识范长江提供了新的视角。借助这种新方法与视角,通过史料挖掘与梳理,对范长江阅读史的初步梳理与考察,有助于认识和回答以下问题:范长江的... 阅读是范长江能够在新闻实践中取得成功并“暴得大名”的重要因素和条件。阅读史研究为理解和认识范长江提供了新的视角。借助这种新方法与视角,通过史料挖掘与梳理,对范长江阅读史的初步梳理与考察,有助于认识和回答以下问题:范长江的“知识仓库”是怎样的、如何建立的、如何把阅读的积淀与新闻实践结合生产出卓越的新闻作品的、阅读中获得的“思想资源”如何影响他的道路选择、经由阅读所编织出“意义之网”又如何塑造其个体价值与意义。对范长江个体阅读经历的梳理与研究也启示着当代新闻工作者不断加强阅读和学习、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形塑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锻炼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长江 阅读史 知识仓库 思想资源 意义之网
下载PDF
建构意义之网:体育强国建设的文化维度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智慧 旸洁卓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共11页
为回应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新要求,文章试图依循人类学的解释机制借格尔茨的文化阐释范式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文化维度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本质并不是自我言说的“本体”叙事,而是基于体育文化链... 为回应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新要求,文章试图依循人类学的解释机制借格尔茨的文化阐释范式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文化维度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本质并不是自我言说的“本体”叙事,而是基于体育文化链接所建立起的意义结构。研究认为:1)“体育强国”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双重内涵分别对应着其作为文化模式的双重性质,后者的相互转化赋予“体育强国”以意义图式的功能,并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文化景观作用机制的发挥中深化了其意义图式的价值。2)基于体育文化的符号性、公共性与系统性,从概念到可被公众感知的社会性编码,进而发展为作用于社会行动的控制机制,是体育文化与“体育强国”的内在联系,并为“体育强国”的价值呈现提供必要的意义空间。3)体育精神的引领性与时代性、体育文化的社会整合性以及体育参与社会心态的健康多元性是建构体育文化意义之网的基础,也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文化解释 意义之网 二十大 体育文化 体育精神 社会心态 社会整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