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乐二十八调再论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应时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67,共12页
中国传统音乐的宫调体系包含“均宫”和“调声”两个系统,两者相辅相成,完美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唐宋时期流传的燕乐二十八调,则是我国宫调理论中一种体系、两个系统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均系 之调 闰角
下载PDF
“旋宫”“八十四声”“六十调”——[明]倪复《钟律通考》的研究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洪军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2期74-83,共10页
《钟律通考》为明代倪复所撰,是迄今所见最完整的钟律著作。本文通过对其第20章、第21章、第22章之点逗、整理、解读,对于其中有关"旋宫""八十四声""六十调"的论断,可报告如下:(1)"旋宫"是按... 《钟律通考》为明代倪复所撰,是迄今所见最完整的钟律著作。本文通过对其第20章、第21章、第22章之点逗、整理、解读,对于其中有关"旋宫""八十四声""六十调"的论断,可报告如下:(1)"旋宫"是按照三分损益法——"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一下一上生得十二律吕的顺序进行的;(2)"八十四声"是建立在十二正律宫亦即十二均基础上的八十四声,每均有七声,即宫、商、角、徵、羽五正声及变宫、变徵二变声,十二均合而为八十四声,十二均结构一致统一,十二律宫的律体系构成是增加了六变律的十八律;(3)"六十调"是建立在十二本律之上的六十调,每一本律上立宫、商、角、徵、羽五调,十二本律合而为六十调,采用之调命名法,每一本律上的五调为同主音系统调,其起调毕曲首尾皆用本宫,同律名五调为同宫系统调,故六十调其实即十二宫调,六十调采用相同的音阶形式,即今之所谓雅乐音阶或古音阶;(4)《周礼.春官.大司乐》的用乐只在"五正声"之宫、角、徵、羽上立调,而"商""二变"之不可为调也,其十二调之乐与六十调纲纪不同,前者为"为调体系",后者为"之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宫 八十四声 六十 同主音系统 同宫系统 体系 之调体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永福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180-182,共3页
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调高"与"调头"既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调高"与"调头"均通过十二律来体现,且数目都是"十二",即十二种"调高"和十二... 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调高"与"调头"既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调高"与"调头"均通过十二律来体现,且数目都是"十二",即十二种"调高"和十二个"调头",决定"音主"高度的"律高"代表"调高",决定"主音"高度的"律高"体现"调头",当乐曲为宫调式的情况下,代表"调高"的律高和体现"调头"的律高合二为一。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之调"与"为调"两种称谓法,实际上就是"调高"称谓法和"调头"称谓法,二者属于一个系统的两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主 主音 之调
下载PDF
八十四调之完形与所涉问题梳解
4
作者 尹蕾 刘勇 《音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八十四调是中国传统乐学宫调理论中的第一个完整体系,《景祐乐髓新经》则是第一部排列出八十四调调名的文献。它将“中管调”五均和燕乐二十八调七均相结合,构成十二均,又补齐了每均七调,在形式上实现了八十四调的完形。由于这是一项十... 八十四调是中国传统乐学宫调理论中的第一个完整体系,《景祐乐髓新经》则是第一部排列出八十四调调名的文献。它将“中管调”五均和燕乐二十八调七均相结合,构成十二均,又补齐了每均七调,在形式上实现了八十四调的完形。由于这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著者也没有详细交代其思维和操作过程,所以其中尚存一些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通过对这些主要问题的分析梳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这部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祐乐髓新经》 八十四 二十八 中管 之调
原文传递
查慎行与《长生殿》案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圣华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3,共7页
清代是一个寒士诗大盛的时代,查慎行不愧为康熙朝江湖寒士诗第一家。追溯其江湖寒士之调的形成,《长生殿》案无疑是重要的"催化剂"。《长生殿》案虽起于黄六鸿攻击报复赵执信,但查慎行、洪昇、陈奕培等四门之员"同被吏议... 清代是一个寒士诗大盛的时代,查慎行不愧为康熙朝江湖寒士诗第一家。追溯其江湖寒士之调的形成,《长生殿》案无疑是重要的"催化剂"。《长生殿》案虽起于黄六鸿攻击报复赵执信,但查慎行、洪昇、陈奕培等四门之员"同被吏议",已决定了这场案事并非专对赵执信而发。将《长生殿》案比连于"南北党争",悖于史实;将之归于纯粹的"个人意气之争",虽揭示出事件的偶然性,但又不免将问题简单化。《长生殿》案与康熙中叶士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文学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查北赵"及洪昇受案事牵连最剧。查慎行未曾进学,其国子生资格来之不易。在这场风波作用下,慎行科举心态、人生道路、诗歌创作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江湖载酒的人生重塑中,慎行养成"山野之性",从而促成一代江湖寒士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慎行 《长生殿》案 科举心态 江湖寒士之调
下载PDF
《乐学轨范》学习心得两则
6
作者 刘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4,共4页
《乐学轨范》的作者成伣先生及其所领导的写作班子,结合本国雅乐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乐律理论作了精细的分析研究并明辨其正误,显示出成伣先生等韩国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极佳的学术勇气。文章择其中两例:之调为调、十八律予以讨论,一... 《乐学轨范》的作者成伣先生及其所领导的写作班子,结合本国雅乐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乐律理论作了精细的分析研究并明辨其正误,显示出成伣先生等韩国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极佳的学术勇气。文章择其中两例:之调为调、十八律予以讨论,一则彰显成伣等韩国学者之学术,二则借机将这两个问题讨论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伣 之调 十八律 四清声
下载PDF
加强文言文教学 提高课堂实效
7
作者 郭云祥 《中学课程资源》 2007年第10期20-20,共1页
一、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应致力使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光彩。加强文言文教学是时代潮流,随着社会的进步,文言文... 一、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应致力使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光彩。加强文言文教学是时代潮流,随着社会的进步,文言文的作用正在提高。诚如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曾云集巴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课堂实效 中国文化 文化精髓 经典文学作品 一鼎之调 钱梦龙 现代文阅读 发现美 我国民
下载PDF
一种历史悠久的辞格——重说
8
作者 赵礼 《当代修辞学》 1986年第4期48-48,共1页
"重说"这种修辞方式,从古至今,常为人们运用着;但迄今为止,论及它的还不多。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或句群来表达。这就是同义语言单位。同义的语言单位大约有同义词、同义词组... "重说"这种修辞方式,从古至今,常为人们运用着;但迄今为止,论及它的还不多。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或句群来表达。这就是同义语言单位。同义的语言单位大约有同义词、同义词组、同义句子、同义段落等四种形式。"重说"这种修辞方式,正是建立在同义语言单位基础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格 句子 修辞方式 语言单位 一鼎之调
下载PDF
《察今》中几个疑难词句解释
9
作者 陈效伟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2年第1期91-,共1页
《察今》(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有些词语,课本中的注释不够确切或不够详尽,犹待进一步研究、商讨。兹将我的一些看法达后,希望得到指正。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法”字在本文中一词多用,作动词用,也有不同之处。课本中译为“取法”,似... 《察今》(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有些词语,课本中的注释不够确切或不够详尽,犹待进一步研究、商讨。兹将我的一些看法达后,希望得到指正。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法”字在本文中一词多用,作动词用,也有不同之处。课本中译为“取法”,似不确切,应译为“沿用”(有“照旧、搬用”之意)为好。因为从课文内容上看,可知先王之法是有其现成的条文的,而当世之主为何不能采用它呢?这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如果把这个“法”字解为“取法、效法”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文内容 法先王 一鼎之调 有要于时 古代哲学 寓言故事 现代汉语 知一 涉江
下载PDF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而”字说略
10
作者 郭清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120-126,共7页
“而”字在中学语文文言文里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现行统编教材1978年第1版或1980年第2版来看,共选入诗文80篇(按入选诗文的题目计算),“而”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本 学语文 动词性词组 指南录后序 统编教材 病梅馆记 石钟山记 一鼎之调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词性词组
下载PDF
新修订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文字注释平议
11
作者 雒江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1-8,共8页
新修订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师和学生是欢迎的,因为跟原课本相比较,新课本有许多优点。单就文言文的文字注释来说,也比原课本有了明显改进。如原课本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都用“同”来注释,虽然作为面向中学生... 新修订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师和学生是欢迎的,因为跟原课本相比较,新课本有许多优点。单就文言文的文字注释来说,也比原课本有了明显改进。如原课本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都用“同”来注释,虽然作为面向中学生教学的教本来说也无不可,但是给予学生的总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便于学生去区分这三类字,尤其是那些比较复杂的古今字和假借字。因为从文字训释的原则来说,异体字是用“同”来说明的,而古今字和假借字都不应该用“同”作说明。说明古今字,按照传统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本 文字注释 古今字 假借字 庄暴见孟子 阎典史传 《劝学》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一鼎之调 齐桓晋文之事
下载PDF
把教书育人推向深的层次——浅谈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12
作者 庞天仪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89-93,共5页
教书育人,从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以知识育人,能力育人,思想育人,使知识、能力、思想和谐的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和谐”,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能力不能转化为思想,结果,知识不会运用,能力难以发展,思想无从落实,教... 教书育人,从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以知识育人,能力育人,思想育人,使知识、能力、思想和谐的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和谐”,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能力不能转化为思想,结果,知识不会运用,能力难以发展,思想无从落实,教书育人的任务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要把教书育人推向深的层次,把语文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关键在于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把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粗疏、芜杂、肤浅、偏离等现象予以剔除、扭转,方能使语文教学登上新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邹忌 青年学生 一鼎之调 自我教育 王纳谏 石钟山记 段落大意
下载PDF
文言文阅读重在领悟——对《察今》一段文字的分析
13
作者 张民主 《语文知识》 1994年第3期18-20,共3页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电?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电?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以上是摘自高中第三册语文《察今》中的一段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 一鼎之调 有要于时 以近知远 先王 知一 知所 人民教育 现代文 知人
下载PDF
特殊的视角──评《少年学国画》
14
作者 陈粟 《中国美术》 1994年第4期50-,共1页
特殊的视角──评《少年学国画》陈粟记不得是谁把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同西方人作了这样一个比较;拿一头大象来说,西方人会拿了显微镜深入到每一个细胞去观察分析,到头来却不知分析的对象是什么,而东方哲学却能从宏观上全视角地判定... 特殊的视角──评《少年学国画》陈粟记不得是谁把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同西方人作了这样一个比较;拿一头大象来说,西方人会拿了显微镜深入到每一个细胞去观察分析,到头来却不知分析的对象是什么,而东方哲学却能从宏观上全视角地判定这是一头象。视角的不同,考察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哲学 陈粟 道生一 二生三 一生二 观画 芥子园画传 传统哲学思想 一鼎之调 超现实主义
下载PDF
一个系统 两个层次——对陈应时先生《一种体系两个系统》的商榷
15
作者 刘永福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旋宫”、“转调”(“犯调”)是两个概念;“顺旋”、“逆旋”是两种方法;“之调”、“为调”是两种称谓。“宫”不能离开“调”,“调”不能缺少“宫”。“宫音”和“调声”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宫调”理论形成和... “旋宫”、“转调”(“犯调”)是两个概念;“顺旋”、“逆旋”是两种方法;“之调”、“为调”是两种称谓。“宫”不能离开“调”,“调”不能缺少“宫”。“宫音”和“调声”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宫调”理论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夫宫,音之主也”,“宫”为“上”,“调”为“下”,二者为两个层次,并非“两个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宫 (犯) 顺旋 逆旋 之调 宫系
原文传递
初中古诗文教学设计要抓住“三巧” 被引量:1
16
作者 古春燕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第7期14-15,共2页
学习古诗文,是传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尤显重要。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以来,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幅增加,初中教材古诗文共124篇,占整个初中内容的51.7%。语文教师如何通过散见于课本的若干篇目,使学生&... 学习古诗文,是传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尤显重要。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以来,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幅增加,初中教材古诗文共124篇,占整个初中内容的51.7%。语文教师如何通过散见于课本的若干篇目,使学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文 初中教材 一鼎之调 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 初中古诗文教学 三巧 传承和发扬
原文传递
察今
17
作者 肖湘 《新闻与写作》 1984年第3期54-58,共5页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④,人或益之,人或损之⑤,胡可得而法⑥?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⑦。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⑧。时不与法俱至⑨,法虽令而至⑩,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1...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④,人或益之,人或损之⑤,胡可得而法⑥?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⑦。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⑧。时不与法俱至⑨,法虽令而至⑩,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11),而法其所以为法(12)。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13)。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14),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15),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17),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18)荆人欲袭宋(19),使人先表澭水(20)。澭水暴益(21),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22),溺死者千有余人(23),军惊而坏都舍(24)。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25)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近知远 先王 有要于时 一鼎之调 知一 知所 知人 此其 使人 道之
原文传递
质朴以求 养之以学——谢小铨博士书法艺术
18
作者 秦金根 《荣宝斋》 2021年第10期212-221,共10页
以书法擅名者,或以法严,或以格高,或以韵胜,或以情深……然兼之者堪称寥落。"大王"称圣,后世欧、虞、褚、陆诸贤各得其一端,和之以时代之风、个人之调,成为一代大家,光耀书史,非近不如古,亦时代压之,不能求全也。谢小铨博士书... 以书法擅名者,或以法严,或以格高,或以韵胜,或以情深……然兼之者堪称寥落。"大王"称圣,后世欧、虞、褚、陆诸贤各得其一端,和之以时代之风、个人之调,成为一代大家,光耀书史,非近不如古,亦时代压之,不能求全也。谢小铨博士书法,精细之法非其所擅,亦非其所求。法、意之间,法为手段,意为鹄的,舍意求法,实为舍本逐末也。然法为基础,舍法亦不能得意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之调 博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