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1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诱导子对黄曲霉生物合成乌头碱的诱导作用研究
1
作者 王凯 袁希元 +2 位作者 张明月 田硕 何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9-476,共8页
为探索不同诱导子对生物合成乌头碱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在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液体发酵过程中分别加入金属诱导子(Co^(2+)、Ag^(+)和Cu^(2+))和化学诱导子(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硝普钠),以及酵母提取物、种子提取物和共生细菌发酵... 为探索不同诱导子对生物合成乌头碱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在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液体发酵过程中分别加入金属诱导子(Co^(2+)、Ag^(+)和Cu^(2+))和化学诱导子(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硝普钠),以及酵母提取物、种子提取物和共生细菌发酵液等生物诱导子进行诱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g^(+)、Cu^(2+)和Co^(2+)都对乌头碱的生物合成有促进作用,其中Ag^(+)浓度为50μmol/L时,乌头碱产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0倍。化学诱导子MJ和SA诱导效果显著,其中100μmol/L MJ的加入能显著提高乌头碱的产量,产量为20.74 mg/L,为对照组的11倍。而酵母提取物、种子提取物和共生细菌发酵液对乌头碱的产量诱导效果均不显著。本论文探究了不同诱导子对黄曲霉生物合成乌头碱的诱导作用,进而明确不同诱导子及不同诱导浓度对乌头碱生物合成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子 黄曲霉菌 乌头 生物合成
下载PDF
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2
作者 翟兴英 杨文博 +3 位作者 李洋 李佳 曹浩时 李冰涛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71-75,共5页
乌头类中药(川乌、附子和草乌等)被广泛地应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等。然而此类中药有大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这些成分也是有效成分。为了对乌头类中药潜在的毒副作用与药效... 乌头类中药(川乌、附子和草乌等)被广泛地应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等。然而此类中药有大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这些成分也是有效成分。为了对乌头类中药潜在的毒副作用与药效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代谢产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 乌头 乌头 代谢产物
下载PDF
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前后对衰竭心肌细胞影响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李雨晴 何苗 +4 位作者 肖阳 任卫琼 徐菲 傅音睿 王志琪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01-1008,共8页
目的比较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前后对衰竭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9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甘草次酸组,30、120、480μmol·L^(-1)乌头碱组,30μmol·L^(-1)联用组(30μmol·L^(-1)乌头碱+30μmol·L^(-1)甘... 目的比较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前后对衰竭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9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甘草次酸组,30、120、480μmol·L^(-1)乌头碱组,30μmol·L^(-1)联用组(30μmol·L^(-1)乌头碱+30μmol·L^(-1)甘草次酸)、120μmol·L^(-1)联用组(120μmol·L^(-1)乌头碱+30μmol·L^(-1)甘草次酸)、480μmol·L^(-1)联用组(480μmol·L^(-1)乌头碱+30μmol·L^(-1)甘草次酸)。除空白组外,各组均以阿霉素法构建衰竭H9c2心肌细胞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DMEM,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 h。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线粒体微观结构,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Na+-K+-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ATP,荧光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膜电位、胞内及线粒体内Ca^(2+)浓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MPK通路和CaMKⅡ通路蛋白。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20、480μmol·L^(-1)乌头碱降低细胞存活率,升高MDA含量(P<0.01);480μmol·L^(-1)乌头碱破坏线粒体结构;30、120、480μmol·L^(-1)乌头碱升高ROS含量,降低SOD、CAT、GSH酶活性,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ATP生成,升高胞内及线粒体内钙离子浓度,降低Na+-K+-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P<0.05或P<0.01);480μmol·L^(-1)乌头碱抑制AMPK磷酸化,降低SERCA2a和PGC-1α蛋白表达,促进RyR2蛋白表达(P<0.05或P<0.01)。与单用乌头碱比较,配伍甘草次酸改善其线粒体结构损伤,降低ROS含量,升高SOD、CAT、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降低胞内及线粒体内的钙离子浓度(P<0.05或P<0.01);30、120μmol·L^(-1)联用组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5或P<0.01);120、480μmol·L^(-1)联用组降低MDA含量,提高GSH、Ca^(2+)-ATP酶活性,升高ATP含量(P<0.05或P<0.01);480μmol·L^(-1)联用组可抑制CaMKⅡ磷酸化,升高PGC-1α蛋白表达(P<0.05或P<0.01)。结论甘草次酸可拮抗乌头碱对衰竭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毒性,作用环节可能与缓解氧化应激和钙超载,增加线粒体产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 甘草次酸 衰竭心肌细胞 线粒体 钙超载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乌头碱-乙醇中毒致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毛丽芳 段永春 +2 位作者 嫡娥姆 李芳 陈安宝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8期919-923,共5页
乌头碱是乌头属植物中最主要的毒性成分。乌头碱及乙醇中毒后均可引起心脏毒性,进而诱发心律失常。乌头碱和乙醇中毒致心律失常机制方面有较多共同点,如改变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影响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诱发氧化应激和降低心肌间隙连接蛋... 乌头碱是乌头属植物中最主要的毒性成分。乌头碱及乙醇中毒后均可引起心脏毒性,进而诱发心律失常。乌头碱和乙醇中毒致心律失常机制方面有较多共同点,如改变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影响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诱发氧化应激和降低心肌间隙连接蛋白表达。临床工作中常见饮酒并食用乌头属植物或饮用乌头类泡酒中毒引起心律失常的患者,但目前其致心律失常的机制尚不明确。分析探讨乌头碱-乙醇中毒致心律失常机制的共同之处,可为两者联合中毒的救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乌头 乙醇
下载PDF
乌头碱调节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细胞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5
作者 任慧云 冯一伟 许培英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660-665,I0001,共7页
目的 探讨乌头碱调节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CCR2)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细胞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2.5、5.0、10.0、20.0、3... 目的 探讨乌头碱调节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CCR2)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细胞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2.5、5.0、10.0、20.0、30.0μmol/L乌头碱处理后的人膀胱癌5637细胞存活率,筛选出合适的乌头碱作用浓度。将5637细胞分为对照组、乌头碱低剂量(10μmol/L)组、乌头碱高剂量(20μmol/L)组、乌头碱高剂量(20μmol/L)+空载组、乌头碱高剂量(20μmol/L)+CCL2过表达组,分组处理后,采用CCK-8法、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及Hoechst 33258染色分别检测各组5637细胞存活率、增殖率、凋亡率;采用Transwell实验及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各组5637细胞侵袭数、迁移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5637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比值(Bax/Bcl-2);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5637细胞CCL2/CCR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神经钙黏素(N-cadherin)、锌指E盒结合同源盒1(ZEB1)、紧密连接蛋白1(ZO-1)、上皮钙黏素(E-cadherin)]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乌头碱低剂量组、乌头碱高剂量组、乌头碱高剂量+空载组细胞CCL2(0.69±0.09、0.20±0.03、0.19±0.04比1.21±0.13),CCR2(0.78±0.12、0.26±0.06、0.27±0.07比1.33±0.20)、Ncadherin(0.65±0.06、0.12±0.02、0.11±0.03比1.24±0.12)与ZEB1蛋白表达、存活率、增殖率、侵袭数、迁移率均降低(P<0.05),Bax/Bcl-2、细胞ZO-1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乌头碱高剂量组、乌头碱高剂量+空载组细胞CCL2、CCR2、N-cadherin与ZEB1蛋白表达、存活率、增殖率、侵袭数、迁移率相比乌头碱低剂量组进一步降低(P<0.05),Bax/Bcl-2、细胞ZO-1与Ecadherin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与乌头碱高剂量组相比,乌头碱高剂量+CCL2过表达组细胞CCL2、CCR2、N-cadherin与ZEB1蛋白表达、存活率、增殖率、侵袭数、迁移率升高(P<0.05),Bax/Bcl-2、细胞ZO-1与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乌头碱可通过CCL2/CCR2信号通路而抑制膀胱癌细胞存活、增殖及侵袭和迁移,促使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 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 信号通路 膀胱癌 抗肿瘤
下载PDF
苗药川乌配伍地榆前后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研究
6
作者 邰通芝 陈桃香 +3 位作者 何席呈 唐娟 胡家震 胡成刚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研究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水溶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川乌配伍地榆前后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3种双酯型生物... 目的研究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水溶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川乌配伍地榆前后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较单川乌冻干粉酒溶液下降了97.3%;川乌-地榆冻干粉(1∶2)水溶液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较单川乌冻干粉水溶液下降了96.7%。结论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水溶液可降低川乌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起到减毒的作用,为揭示制川乌减毒配伍机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地榆 配伍减毒 乌头 乌头 乌头 生物
下载PDF
附子中次乌头碱调控miR-134对心肌细胞hERG通道的影响
7
作者 葛运炫 王宇光 +2 位作者 张卓 马增春 高月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从miRNA-hERG途径探索双酯型生物碱对心肌细胞毒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hERG电流,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蛋白表达。结果3种双酯型生物碱均可降低hERG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抑... 目的从miRNA-hERG途径探索双酯型生物碱对心肌细胞毒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hERG电流,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蛋白表达。结果3种双酯型生物碱均可降低hERG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抑制心肌细胞hERG通道开放率,次乌头碱抑制作用最为显著且呈剂量依赖性。次乌头碱促进miR-134表达量上升最明显,抑制miR-134表达后hERG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升,hERG蛋白基因表达抑制率降低。结论通过对miRNA表达进行修饰,次乌头碱可抑制hERG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及hERG通道开放,此抑制效果可能是附子心脏毒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乌头 心肌细胞 心肌毒性 HERG通道 miRNA miR-134 蛋白 基因 表达
下载PDF
藏药美丽乌头本草考证及其生物碱含量测定
8
作者 甲央娜美 尼珍 格桑顿珠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36-40,共5页
目的:对藏药美丽乌头进行系统考证,同时测定该药所含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查阅历代本草、藏医药典籍和现代文献资料,对藏药美丽乌头进行系统考证。应用HPLC检测方法,对美丽乌头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去甲乌头碱的含量进... 目的:对藏药美丽乌头进行系统考证,同时测定该药所含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查阅历代本草、藏医药典籍和现代文献资料,对藏药美丽乌头进行系统考证。应用HPLC检测方法,对美丽乌头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去甲乌头碱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诃子炮制美丽乌头前后去甲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在美丽乌头中未检测到毒性较大的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成分,有少量的去甲乌头碱。经过加诃子粉末炮制后,美丽乌头的去甲乌头碱成分含量明显降低。结论:美丽乌头是乌头属中的无毒性药材,证实了藏药传统理论记载的无毒性药材的可信性,通过加诃子粉末前后的测定结果,充分说明了藏药配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乌头 本草考证 乌头 炮制 HPLC 去甲乌头
下载PDF
基于长链非编码RNA HOX转录反义RNA探讨次乌头原碱对人肝癌SK-Hep-1细胞自噬的影响实验研究
9
作者 濮忠建 杨军 +1 位作者 杨帆 王亚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754-758,763,共6页
目的:基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OX转录反义RNA(HOTAIR)探讨次乌头原碱对人肝癌SK-Hep-1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取对数期人肝癌SK-Hep-1细胞,将lncRNA HOTAIR抑制质粒lncRNA HOTAIR-shRNA转染至SK-Hep-1细胞,随机分为转染组和联合组,转... 目的:基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OX转录反义RNA(HOTAIR)探讨次乌头原碱对人肝癌SK-Hep-1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取对数期人肝癌SK-Hep-1细胞,将lncRNA HOTAIR抑制质粒lncRNA HOTAIR-shRNA转染至SK-Hep-1细胞,随机分为转染组和联合组,转染组常规培养,联合组加入次乌头原碱(终浓度200μmol/L)。另取SK-Hep-1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次乌头原碱组,空白组常规培养,次乌头原碱组加入次乌头原碱(终浓度200μmol/L)。48 h后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lncRNA HOTAIR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凋亡率;绿色荧光蛋白(GFP)-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转染检测各组自噬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Beclin1、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LC3Ⅰ)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次乌头原碱组lncRNA HOTAIR表达量升高,转染组lncRNA HOTAIR表达量降低(均P<0.05)。与次乌头原碱组比较,联合组lncRNA HOTAIR表达量降低(P<0.05)。与转染组比较,联合组lncRNA HOTAIR表达量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次乌头原碱组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P62、LC3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GFP-LC3斑点数增加(均P<0.05);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P62、LC3Ⅰ蛋白表达量降低,GFP-LC3斑点数减少(均P<0.05)。与次乌头原碱组比较,联合组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P62、LC3Ⅰ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GFP-LC3斑点数减少(均P<0.05)。与转染组比较,联合组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P62、LC3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GFP-LC3斑点数增加(均P<0.05)。结论:次乌头原碱可能通过诱导人肝癌SK-Hep-1细胞过度自噬而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LncRNA HOTAIR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乌头 长链非编码RNA HOX转录反义RNA 自噬 细胞凋亡
下载PDF
HPLC同时测定伤筋正骨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含量的研究
10
作者 杨昌文 杨应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75-0079,共5页
建立伤筋正骨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将乙腈和用浓氨试液调pH值至9.0的0.04mol/L乙酸铵溶液作为流动相A、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柱温、波长分别为1.0ml/min、30℃、235nm... 建立伤筋正骨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将乙腈和用浓氨试液调pH值至9.0的0.04mol/L乙酸铵溶液作为流动相A、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柱温、波长分别为1.0ml/min、30℃、235nm。结果 新乌头碱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8,平均回收率为89.9%,相对标准差为1.43%;范围为0.107463~42.9852μg/ml;次乌头碱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3%,相对标准差为1.42%,范围为0.1017~40.68μg/ml;乌头碱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2,平均回收率为98.6%,相对标准差为1.76%。方法 学考察符合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定量要求。结果 准确、可靠,可用于伤筋正骨酊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一测多评,为伤筋正骨酊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筋正骨酊 乌头 乌头 乌头
下载PDF
血液净化治疗急性乌头碱类中毒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11
作者 高丽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90-0093,共4页
介绍急性乌头碱类中毒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方法,并对比分析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对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80例急性乌头碱类中毒患者,就诊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前40例设为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治疗;... 介绍急性乌头碱类中毒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方法,并对比分析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对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80例急性乌头碱类中毒患者,就诊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前40例设为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治疗;后40例设为观察组,加用血液净化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死亡率、临床指标及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降钙素原(PCT)、尿酸(UA)]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死亡率更低(P<0.05)。观察组呕吐更快消失、肢体麻木更快缓解、心率正常用时更少、血压正常用时更少(P<0.05)。经治疗,两组AST、PCT、UA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血液净化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急性乌头碱类中毒的临床疗效,减少病死,加快康复进程,改善血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急性乌头类中毒 有效性 安全性 血生化指标
下载PDF
次乌头碱通过cGAS/STING通路调节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免疫逃逸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芳 胡洁琼 +1 位作者 冯彦虎 何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78-2183,共6页
目的:探讨次乌头碱(HA)通过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将BGC-823细胞分为对照组(NC组)、HA低剂量组(HA-L组,2μmol/L)、HA中剂量组(HA-M组,4... 目的:探讨次乌头碱(HA)通过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将BGC-823细胞分为对照组(NC组)、HA低剂量组(HA-L组,2μmol/L)、HA中剂量组(HA-M组,4μmol/L)、HA高剂量组(HA-H组,8μmol/L)、RU.521(cGAS抑制剂)组(1μmol/L)、HA-H+RU.521组(8μmol/L+1μmol/L),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趋化因子配体(CXCL)2、CXCL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cGAS、STING蛋白表达。将上述各组细胞分别与NK细胞共培养24 h,命名为NC共培养组、HA-L共培养组、HA-M共培养组、HA-H共培养组、RU.521共培养组、HA-H+RU.521共培养组,检测NK细胞杀伤力。结果:与NC组比较,HA-L组、HA-M组、HA-H组BGC-823细胞OD450(24 h)(0.87±0.08 vs 0.75±0.06、0.62±0.06、0.41±0.03)、克隆形成率[(47.75±2.13)%vs(41.12±1.81)%、(33.58±1.61)%、(19.95±0.84)%]、划痕愈合率[(43.37±2.08)%vs(36.65±1.54)%、(27.74±1.03)%、(13.36±0.62)%]、侵袭细胞数(78.85±3.67 vs 65.59±2.49、51.52±2.01、22.23±1.36)、CXCL2、CXCL8水平、PCNA、MMP-9蛋白表达降低,cGAS、STING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NC组比较,RU.521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P<0.05);与NC共培养组比较,HA-L共培养组、HA-M共培养组、HA-H共培养组NK细胞杀伤力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NC共培养组比较,RU.521共培养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P<0.05);RU.521减弱了高剂量HA对BGC-82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免疫逃逸的抑制作用。结论:HA可能通过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 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信号通路 胃癌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医联体联动救治突发群体性乌头碱中毒患者处置流程分析
13
作者 刘勋 胡强 +1 位作者 安远华 罗正丽 《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 2023年第3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医联体联动救治突发群体性乌头碱中毒的流程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起23例突发群体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4个阶段医联体联动救治突发群体性乌头碱中毒的流程... 目的:探讨医联体联动救治突发群体性乌头碱中毒的流程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起23例突发群体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4个阶段医联体联动救治突发群体性乌头碱中毒的流程。结果:院前急救阶段尽快洗胃以稳定生命征达到及时转运为目的。院内急救阶段通过高级生命支持进一步稳定生命体征,完善必要相关检查,必要时血液净化。治疗4~6天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医联体联动救治突发群体性卫生事件统一部署,整合医疗资源,能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群体性 乌头 中毒 血液净化
下载PDF
基于固相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样品中乌头碱类化合物的含量
14
作者 余飞 李海霞 +1 位作者 柯昌虎 雷悦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S02期118-121,共4页
目的将固相微萃取法(SPME)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联用测定乌头碱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ZIF-8萃取材料制备固相微萃取装置,并探索其萃取效果,选用岛津InertSustain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测定乌头碱类化合物的含量,流... 目的将固相微萃取法(SPME)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联用测定乌头碱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ZIF-8萃取材料制备固相微萃取装置,并探索其萃取效果,选用岛津InertSustain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测定乌头碱类化合物的含量,流动相为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0%乙腈甲醇溶液(20:80),柱温25℃;流速为0.8 ml/min。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样品中的乌头碱类化合物萃取效果理想,色谱峰的对称因子均在0.90~1.10之间,与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均大于1.5,理论板数均大于3500,且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回收率均能达到实验要求。结论将SPME法与HPLC分析技术联用,能够有效从复杂的样品中提取、分离、富集乌头碱类化合物并进行快速浓度测定,为药动学的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类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乌头碱配伍鞣花酸、甘草苷减毒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晗 宋玲 +5 位作者 高云航 陈腾飞 侯红平 彭博 张广平 叶祖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7-62,共6页
目的基于细胞色素P450(CYP450)系统研究乌头碱配伍鞣花酸、甘草苷减毒机制。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乌头碱组、鞣花酸组、甘草苷组、乌头碱+鞣花酸组、乌头碱+甘草苷组、乌头碱+鞣花酸+甘草苷组,CCK8法和LDH法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 目的基于细胞色素P450(CYP450)系统研究乌头碱配伍鞣花酸、甘草苷减毒机制。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乌头碱组、鞣花酸组、甘草苷组、乌头碱+鞣花酸组、乌头碱+甘草苷组、乌头碱+鞣花酸+甘草苷组,CCK8法和LDH法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毒性,高内涵分析技术检测细胞数目、DNA和活性氧(ROS)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MMP),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YP1A2、CYP2C9和CYP3A4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乌头碱组细胞ROS含量显著增加,MMP显著降低(P<0.05),乌头碱+鞣花酸+甘草苷组细胞ROS、M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乌头碱组细胞CYP1A2、CYP3A4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甘草苷组细胞CYP1A2、CYP2C9、CYP3A4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与乌头碱组比较,乌头碱+鞣花酸+甘草苷组细胞CYP1A2、CYP3A4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P<0.001)。结论乌头碱配伍鞣花酸、甘草苷可上调CYP1A2、CYP3A4表达,减少乌头碱在体内蓄积时间,起到减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 鞣花酸 甘草苷 细胞色素P450 配伍 减毒 HepG2细胞
下载PDF
多药耐药蛋白1a对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效-毒-体内暴露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左慧琳 李小翠 +4 位作者 区晓君 杨彩华 刘中秋 梁奇 朱丽君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59-969,共11页
目的探究多药耐药蛋白1a(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a,Mdr1a)对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enzoylmesaconine,BMA)的镇痛和抗炎活性、神经和心脏毒性以及体内暴露的调控作用。方法Mdr1a^(-/-)和野生型FVB小鼠分别灌胃20 mg·kg^(-1)BMA... 目的探究多药耐药蛋白1a(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a,Mdr1a)对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enzoylmesaconine,BMA)的镇痛和抗炎活性、神经和心脏毒性以及体内暴露的调控作用。方法Mdr1a^(-/-)和野生型FVB小鼠分别灌胃20 mg·kg^(-1)BMA后,采用醋酸致疼痛扭体模型和角叉菜胶诱导急性炎症模型来考察Mdr1对BMA的镇痛和抗炎活性的调控作用,同时采用脑和心脏组织病理切片和ELISA法考察Mdr1对BMA神经和心脏毒性的调控作用。Mdr1a^(-/-)和野生型FVB小鼠静脉注射1 mg·kg^(-1)或灌胃20 mg·kg^(-1)BMA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质谱(UHPLC-MS/MS)技术测定小鼠各组织和血浆中BMA的浓度,考察Mdr1a对BMA组织分布及药动学特征的影响。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Mdr1a对BMA肠道吸收的影响。结果口服20 mg·kg^(-1)BMA后,Mdr1a^(-/-)小鼠的疼痛扭体次数较野生型FVB小鼠下降60.82%(P<0.05),足肿胀率无明显变化。与野生型FVB小鼠相比,Mdr1a^(-/-)小鼠口服BMA 8 h后海马DG区和CA区可见明显的锥体细胞核固缩,S100B钙结合蛋白水平增加了0.60倍,脑和心脏中BMA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12和2.64倍(P<0.05),但心肌组织未见异常,肌酸激酶水平也无明显变化。组织分布结果显示,静注BMA 0.5和2 h后,与野生型FVB小鼠相比,Mdr1a^(-/-)小鼠的脑、心脏、肾脏、结肠和血浆中BMA的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FVB小鼠相比,BMA在Mdr1a^(-/-)小鼠上的生物利用度(F)增加了4.53倍,同时,口服20 mg·kg^(-1)BMA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和AUC_(0-∞)分别增加了1.46和2.63倍,清除率(Cl)和表现分布容积(V_(d))分别降低了66.13%和78.85%(P<0.05)。肠灌流实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FVB小鼠相比,BMA在Mdr1a^(-/-)小鼠十二指肠上的有效表观渗透系数,吸收率和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00、3.96和3.96倍(P<0.05)。结论Mdr1a通过改变BMA的组织蓄积、体内暴露量和肠道吸收,参与调节BMA的镇痛作用和神经毒性,但BMA的抗炎作用和心脏毒性可能与Mdr1a的缺失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酰新乌头 多药耐药蛋白 药效 毒性 体内暴露 小鼠
下载PDF
附子中内源性组分新乌头碱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锦萍 徐梦佳 +2 位作者 郭娴 万益群 郭岚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8-373,382,共7页
探究了附子中内源性组分新乌头碱的急性毒性,为附子的安全使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将5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成10组,每组5只,即1个雄性对照组、4个雄性给药组(1.00、2.15、4.64和10.0 mg·kg^(-1));1个雌性对照组... 探究了附子中内源性组分新乌头碱的急性毒性,为附子的安全使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将5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成10组,每组5只,即1个雄性对照组、4个雄性给药组(1.00、2.15、4.64和10.0 mg·kg^(-1));1个雌性对照组、4个雌性给药组(0.464、1.00、2.15和4.64 mg·kg^(-1))。给药组一次性灌胃各剂量新乌头碱,对照组一次性灌胃等体积食用级玉米油。连续观察14 d,并对大鼠的脏器指数、病理组织切片以及氧化应激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乌头碱对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的经口LD 50分别为3.16和1.26 mg·kg^(-1)。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新乌头碱会对大鼠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氧化应激能力指标结果显示,雌性1.00 mg·kg^(-1)组、雄性1.00 mg·kg^(-1)组和雄性2.15 mg·kg^(-1)组大鼠的肝脏iNOS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0.01<P<0.05或P<0.01),进一步证实了一定剂量的新乌头碱会对大鼠肝脏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乌头 大鼠 毒性作用 肝脏
下载PDF
乌头碱调控miR-181d-5p/DDX3轴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丹丹 张素娥 +1 位作者 苗立业 王岩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2-928,共7页
目的探讨乌头碱通过调控微小RNA-181d-5p(miR-181d-5p)/DEAD-box RNA解旋酶3(DDX3)轴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剂量乌头碱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确定给药剂量。将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乌头碱通过调控微小RNA-181d-5p(miR-181d-5p)/DEAD-box RNA解旋酶3(DDX3)轴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剂量乌头碱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确定给药剂量。将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不进行处理),乌头碱低剂量组(4 mg/L)、中剂量组(8 mg/L)、高剂量组(16 mg/L),顺铂组(5 mg/L),乌头碱高剂量+miR-NC组[16 mg/L乌头碱+转染miR-181d-5p siRNA阴性对照(miR-NC)质粒]及乌头碱高剂量+miR-181d-5p低表达组[16 mg/L乌头碱+转染miR-181d-5p小干扰RNA(siRNA)质粒]。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HeLa细胞克隆形成数与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eLa细胞中miR-181d-5p和DDX3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eLa细胞中DDX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81d-5p与DDX3的靶向关系。结果以0.5~64 mg/L的乌头碱分别处理HeLa细胞24 h、48 h、72 h后,对HeLa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选择剂量为4 mg/L、8 mg/L、16 mg/L的乌头碱用于后续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乌头碱低、中、高剂量组及顺铂组HeLa细胞克隆形成数、DDX3 mRNA和蛋白、Cyclin D1、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0.05),凋亡率、miR-181d-5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与乌头碱高剂量组和乌头碱高剂量+miR-NC组比较,乌头碱高剂量+miR-181d-5p低表达组HeLa细胞克隆形成数、DDX3 mRNA和蛋白、Cyclin D1、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凋亡率、miR-181d-5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miR-181d-5p与DDX3存在靶向关系。结论乌头碱可调控miR-181d-5p/DDX3轴,促进miR-181d-5p表达,抑制DDX3表达,进而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 微小RNA-181d-5p DEAD-box RNA解旋酶3 宫颈癌HELA细胞
下载PDF
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路晓君 管青林 +5 位作者 梁嘉豪 师燕华 李蕊娟 贠克明 郭中元 崔海燕 《刑事技术》 2023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研究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乌头属中药中毒案件的检材选取提供依据。家兔18只,随机分成6组... 研究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乌头属中药中毒案件的检材选取提供依据。家兔18只,随机分成6组,采用灌胃方式建立乌头碱中毒家兔模型,2 h后气管夹闭处死,仰卧位置于25℃条件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4、8、12、24、48 h进行解剖取材,取心血、外周血、尿液、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各生物检材中不同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尿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48 h的含量分别是0 h的2.39倍和2.51倍;心血和外周血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外周血中含量远高于心血;各物质在脾脏、肝脏、肾脏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心脏和肺脏,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在三者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脾脏中最高,12 h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三者中均呈上升趋势。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在家兔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尿液、脾脏、肝脏、肾脏可作为乌头属中药中毒的优选毒物分析检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学 乌头 乌头 乌头 代谢物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苯甲酰乌头原碱对HBV-ACLF阳黄证和阴黄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远 孙克伟 《中医药信息》 2023年第5期39-44,50,共7页
目的:研究苯甲酰乌头原碱(Benzoylaconine,BAC)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阳黄证和阴黄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培养HBV-ACLF阳黄... 目的:研究苯甲酰乌头原碱(Benzoylaconine,BAC)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阳黄证和阴黄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培养HBV-ACLF阳黄证与阴黄证患者DCs,CCK-8法检测BAC安全用药范围,流式检测BAC干预HBV-ACLF阳黄证与阴黄证患者DCs表面CD80、CD86、CD83和HLA-DR表达率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DCs分泌IL-12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阳黄证、阴黄证空白组DCs表面CD80、CD86、CD83、HLA-DR表达降低(P<0.01),IL-12分泌减少(P<0.01);与阳黄证、阴黄证空白组比较,阳黄证、阴黄证BAC干预组DCs表面CD80、CD86、CD83、HLA-DR表达升高,IL-12分泌增多(P<0.01)。结论:BAC可以促进HBV-ACLF阳黄证和阴黄证患者DCs功能恢复,间接促进T细胞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酰乌头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树突细胞 温法 阳黄证 阴黄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