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乐亡隐情:孔子乐论思想的文学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玉敏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0,共5页
"乐亡隐情"是上博简所见孔子论"乐"的话语,系上博简公布前传世文献所未见内容,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文化背景下,对"乐"之文化功能的重置。"乐亡隐情"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孔子的文艺思想... "乐亡隐情"是上博简所见孔子论"乐"的话语,系上博简公布前传世文献所未见内容,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文化背景下,对"乐"之文化功能的重置。"乐亡隐情"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孔子的文艺思想并非"不及情"。孔子"乐亡隐情"为代表的乐论思想,不可避免地生发着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乐亡隐情 文学思想 孔子
下载PDF
“诗亡隐志,乐亡隐情”——论情感与先秦礼乐伦理的关系
2
作者 黄鹤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9期52-67,I0002,I0003,共18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中的“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揭示了儒家礼乐伦理思想以“情”的兴发感动为基础的内在性维度,它涉及到诗、礼、乐三者的关系,是身体技术操作与观念技术演练的结合,是感觉综合演练的多层次的展开,即:以天性良知的本源情... 上博简《孔子诗论》中的“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揭示了儒家礼乐伦理思想以“情”的兴发感动为基础的内在性维度,它涉及到诗、礼、乐三者的关系,是身体技术操作与观念技术演练的结合,是感觉综合演练的多层次的展开,即:以天性良知的本源情感为其奠基,包括君子在创造性活动中确认天性良知的“诗亡隐志”和在身体技术演练中实现本源情感的“乐亡隐情”,此以“诗教”和“乐教”为重心;重视礼的约束中的“情时直观”和“感觉综合”,包括诗之诚正和诚信与乐之和同和善美,此以“礼教”为纽带;强调个体化良知之情到社会化功用之利的发展,这也隐含着礼乐的工具化与非情感化倾向。以“情”为本位的“反身而诚”是儒家“礼乐”伦理的贯穿性的线索,它呈现为诚信之义在礼乐之文中的具体展开,又以礼乐之文唤起和庇护人们内在的诚信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隐志 乐亡隐情 伦理 情时直观 感觉综合
下载PDF
“乐言情”与早期中国文学的“情”“志”关系
3
作者 刘瑞欣 《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5期88-94,共7页
早期中国文学涉及以情感表达为本质的理论,最准确而全面的概括应是“乐言情”,而不是涵盖在其中的“诗言志”说。这主要基于早期中国文学是以“乐”作为根本的实现途径,“乐”之中包含有诗、歌、舞等具体的表现形式,并在总体上居于统摄... 早期中国文学涉及以情感表达为本质的理论,最准确而全面的概括应是“乐言情”,而不是涵盖在其中的“诗言志”说。这主要基于早期中国文学是以“乐”作为根本的实现途径,“乐”之中包含有诗、歌、舞等具体的表现形式,并在总体上居于统摄地位。甚至在周代礼乐文明盛行的社会当中,“乐”还是配合“礼”的重要存在。对于“情”“志”而言,“情”由人的天性自然生发,“志”为“情”在政治层面上的延伸,其本质还是“情”。从典籍中所留存的自远古至东周充足的情感创作实践来看,“乐言情”正是早期中国文学在情感范畴内理论表述的核心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乐亡隐情 记》 “情”“志”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