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音乐美学史举要(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德埙 《音乐探索》 1988年第4期9-18,共10页
汉魏六朝的音乐美学和嵇康的贡献 一、刘安一花独秀与董儒独霸乐坛(汉代) 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批判地吸取了儒家思想,杂用道家、阴阳家理论,构成刘氏音乐美学。在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就... 汉魏六朝的音乐美学和嵇康的贡献 一、刘安一花独秀与董儒独霸乐坛(汉代) 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批判地吸取了儒家思想,杂用道家、阴阳家理论,构成刘氏音乐美学。在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就剩刘安一花独秀了。 刘安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的“无音者,声之大宗也。”(《淮南鸿烈·原道训》),因此,他得以摆脱《乐记》编篡的影响,另劈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乐记》 原道训 淮南鸿烈 琴赋 儒家思想 王光祈 美学史 乐以象德 汉魏六朝
下载PDF
从“天下皆宁”看文艺价值的指归
2
作者 薛永武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122-125,共4页
《乐记》倡导“乐以象德”,在作者的视阈中,“德”已经不是个人的“偏见”抑或统治阶级狭隘的道德意识,而是以宏大的视界向后世敞开了与时俱进的广阔视阈,通过乐的审美愉悦,力求把人情或人性纳入能够“反人道之正”的高层次,并且旨在以... 《乐记》倡导“乐以象德”,在作者的视阈中,“德”已经不是个人的“偏见”抑或统治阶级狭隘的道德意识,而是以宏大的视界向后世敞开了与时俱进的广阔视阈,通过乐的审美愉悦,力求把人情或人性纳入能够“反人道之正”的高层次,并且旨在以合和美学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乐以象德”,上升到追求“人道”的大道德观,旨在实现“天地之和”、“同民心”,以达“天下皆宁”的最高境界。当然,要真正“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还必须有赖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文明和人类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见 乐以象德 人道 天下皆宁 文艺价值 《乐记》
下载PDF
上古三代的音乐审美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修海林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3年第Z2期45-52,共8页
无论是中国美学史还是中国音乐美学史,其历史的叙述、阐发,能否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及音乐活动谈起?根据文献中记载的文字资料来进行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固然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或途径,但是,历史生活中原本生动而鲜明的音乐美学思... 无论是中国美学史还是中国音乐美学史,其历史的叙述、阐发,能否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及音乐活动谈起?根据文献中记载的文字资料来进行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固然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或途径,但是,历史生活中原本生动而鲜明的音乐美学思想或者说是审美意识,除了文献的记述,亦可通过对历史音乐活动的分析给以阐述。文献中某些零星的思想资料,反映的可能恰恰是某个历史时期具相应普道意义的审美意识,当然,记述于文献中的,比之于历史音乐活动中存在的,后者要远为丰富、生动的多,因此,了解人的历史音乐活动本身,是了解历史上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研究中两者的结合,无疑会大大丰富以往的美学史(包括音乐美学史)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审美 音乐活动 音乐美学思想 研究观念 中国音乐 乐以象德 上古三代 春秋战国时期 宫廷音乐 侈乐
下载PDF
杨哈辉 一位洗尽铅华的行者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红敏 《音乐时空》 2014年第12期10-19,共10页
当你去到南部沿海,走在南国边陲的千里海堤上时,你或许会感叹映入眼帘的红树林并不比北方的林海来得逊色,那种伴随着海风汹涌而来的绿色波涛,有的是沧桑而遒劲的不屈力量。人们常常慨叹命运多舛,却不知坚守在南部海岸线上的红树林在一... 当你去到南部沿海,走在南国边陲的千里海堤上时,你或许会感叹映入眼帘的红树林并不比北方的林海来得逊色,那种伴随着海风汹涌而来的绿色波涛,有的是沧桑而遒劲的不屈力量。人们常常慨叹命运多舛,却不知坚守在南部海岸线上的红树林在一天之中就要经受潮涨潮落两次侵袭。每逢涨潮时,海水呼啸而至,红树林便集体"潜入"海底,成为"海底森林"。当潮水退去,她们又倔强地站出水面,权当是一次彻底的洗礼。为了抵御会如期而至的迅猛侵袭,红树林能在海水中屹立不倒的秘诀,是她们无时无刻不将自己的庞大而繁杂的根系在泥沙之中扎得深一些.再深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尽铅华 海底森林 南部沿海 《关雎》 潮涨潮落 涨潮时 我自己 乐以象德 艺术道路
下载PDF
“乐以求和”之探
5
作者 李媛 《芒种(下半月)》 2017年第5期117-120,共4页
乐者出于人心,布之于管弦也。乐是由情而生,通过物质媒介而传递内心之情的表情艺术。乐作为我国周代治国安邦的手段,体现在"乐之本和""乐和民声""乐与政通""乐以象德""乐以教化"五个方面。乐的本质在于"和",和谐的音叫作乐... 乐者出于人心,布之于管弦也。乐是由情而生,通过物质媒介而传递内心之情的表情艺术。乐作为我国周代治国安邦的手段,体现在"乐之本和""乐和民声""乐与政通""乐以象德""乐以教化"五个方面。乐的本质在于"和",和谐的音叫作乐音,美妙端庄的乐叫作雅乐。乐的功能在于"求和",同则和,和则安定。乐以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治心、感人,使人与人之间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即"同"。与此同时也向民众宣扬礼乐之中的人伦道德,以求民和,天下大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乐之本和 乐以表情 乐与政通 乐以象德 乐以教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