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唐代之“乐府诗体”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立增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6-88,共3页
"乐府诗体"的概念成熟于唐代。它与入乐歌辞不同,与一般的徒诗在题目、题材、形式和语言上也不同。研究唐代的"乐府诗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唐代 乐府诗体 研究
下载PDF
乐府古题创作方式演进与乐府诗体经典化历程
2
作者 向回 《乐府学》 2020年第2期179-202,共24页
本文在系统梳理文人乐府古题创作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乐府”一词含义演变历程考察认为,文人拟乐府从最初倚重曲调的依曲制词,到魏晋着眼旧词的模拟引申,再到齐梁固守题面的拟赋古题,虽各取古题某方面因素以维护传统,但总体呈现出诗乐分... 本文在系统梳理文人乐府古题创作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乐府”一词含义演变历程考察认为,文人拟乐府从最初倚重曲调的依曲制词,到魏晋着眼旧词的模拟引申,再到齐梁固守题面的拟赋古题,虽各取古题某方面因素以维护传统,但总体呈现出诗乐分离的发展趋向。这种趋向使得本指朝廷音乐机构的“乐府”一词成了诗体代称,用于统称既包括入乐乐章又包括本不入乐但与入乐乐章有渊源关系的文人拟乐府,并进而包括了唐代文人创作的各类新乐府。乐府古题提升了乐府诗的地位,扩大了乐府诗的内涵,唐人甚至将乐府诗源头上溯至先秦诗骚阶段,进一步强化了它们作为礼乐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确立了乐府诗体的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古题创作 乐府诗体 经典化
原文传递
马寿龄及其太平天国运动的诗歌呈现
3
作者 张兵 郭蓓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4-101,共8页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晚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诗坛掀起了继鸦片战争后的又一创作高潮。诗人马寿龄以其在1853—1854年间出逃金陵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内容,创作了《金陵癸甲新乐府五十首》《金陵城外新乐府三十首》两组大型新乐府组...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晚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诗坛掀起了继鸦片战争后的又一创作高潮。诗人马寿龄以其在1853—1854年间出逃金陵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内容,创作了《金陵癸甲新乐府五十首》《金陵城外新乐府三十首》两组大型新乐府组诗。诗人以客观的第三视角为支点,以两年间金陵沦陷的过程、太平军建立统治的措施及城外清军的动向为内核,辅以特色鲜明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架构起宏大恢廓的叙事体系,描绘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诗史。组诗中,以马寿龄为代表的东南寒士群体朝不保夕、辛酸悲苦的生存状态及心路历程亦得以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书写了一部内涵丰富的个人心史。此外,马寿龄通过这两组大型组诗的创作,完成了乐府诗体在晚清时期由"献谏"到"著史"的功能性转变,贡献巨大,在太平天国诗潮乃至整个晚清诗坛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寿龄 诗史 心史 乐府诗体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