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7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瘀黄证亚型的生物学基础
1
作者 周超 唐巧 +7 位作者 何召云 张宁 张瑾 张晶晶 付双楠 刘鹏程 张田义 宫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84-489,共6页
目的: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 目的: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氨基酸代谢差异特征,分析不同证型中氨基酸代谢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瘀黄证患者体内异亮氨酸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36±4.47)μg/ml vs(7.76±4.08)μg/ml,P=0.016],但色氨酸则表达相反[(10.26±4.95)μg/ml vs(14.51±7.32)μg/ml,P=0.014];湿热瘀黄证患者白细胞介素(IL)-6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15(3.88,24.42)pg/ml vs 7.73(3.93,18.83)pg/ml,P=0.017],而IL-2、IL-10显著低于气虚瘀黄证[4.40(2.88,8.55)pg/ml vs 6.60(2.80,15.50)pg/ml,P=0.033;7.19(4.52,15.04)pg/ml vs 8.21(2.19,14.64)pg/ml,P=0.015];多种氨基酸代谢与两种证型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密切相关,尤其是色氨酸代谢与支链氨基酸代谢;湿热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主要与促炎细胞因子IL-2、IL-6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色氨酸、苯丙氨酸;气虚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2、IL-6、IL-10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及色氨酸代谢不仅在两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性关联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患者在氨基酸代谢及炎症反应中均具有异质性,且两者之间相互关联。色氨酸以及支链氨基酸代谢可能对HBV-ACLF的免疫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与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毒性肝炎 湿热瘀黄证 气虚瘀黄证 代谢组学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肾损伤机制及早期诊断标记物现状研究
2
作者 周萍 《大医生》 2024年第11期123-126,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性DNA病毒,HBV感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还可能累及肾脏,造成乙型病毒性肝炎肾损伤,增加肾衰竭风险。明确乙型病毒性肝炎肾损伤机制和早期诊断标记物,对指导临床和改善...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性DNA病毒,HBV感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还可能累及肾脏,造成乙型病毒性肝炎肾损伤,增加肾衰竭风险。明确乙型病毒性肝炎肾损伤机制和早期诊断标记物,对指导临床和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肾损伤的相关机制进行总结,并对其早期诊断标记物和检测方法进行知识更新,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乙型病毒性肝炎肾损伤治疗研究和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毒性肝炎 肾损伤 早期诊断 标记物 检测方法
下载PDF
CD28家族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胡筠 郭进军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6期850-853,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可被自限性清除或发展为慢性感染;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在病毒清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HBV感染后的临床转归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有赖于双重刺激信号的作用:第一信号来自T细胞受体(TCR...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可被自限性清除或发展为慢性感染;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在病毒清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HBV感染后的临床转归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有赖于双重刺激信号的作用:第一信号来自T细胞受体(TCR)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第二信号即抗原递呈细胞(APC)上的B7家族分子与T细胞上的CD28家族分子相互作用提供的共刺激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28 肝炎 乙型 慢性 毒性 CD28家族 CD8^+T细胞 综述
下载PDF
中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盼盼 张凯悦 +4 位作者 呼欣怡 韩玉晓 吴昱铮 王涛 刘梦扬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2期466-472,共7页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通常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中药制剂在治疗HBV上疗效显著,特别是在联合抗病毒药物共同治疗时能够有效增强相关药物的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大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通常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中药制剂在治疗HBV上疗效显著,特别是在联合抗病毒药物共同治疗时能够有效增强相关药物的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大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本文从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保肝降酶及抗纤维化等方面对中药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在HBV的防治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HBV及其并发症相关临床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方向,为中药联合西药共同治疗HBV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毒性肝炎 中药复方 活性成分 调节免疫
下载PDF
吕文良教授“火候”学理论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5
作者 李彦波 吕文良 +4 位作者 强睿 姚子昂 赵鑫 冯佳琪 武庆娟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4期42-45,共4页
吕文良教授首创中医辨证论治的“火候”理论,强调在慢性疾病的各阶段精准把控邪气与正气的矛盾状态,以扶正祛邪、攻伐有度为总原则,治疗以调和气血、阴阳为主,达到和其不和、随症治之的目的。他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复杂的病理变化... 吕文良教授首创中医辨证论治的“火候”理论,强调在慢性疾病的各阶段精准把控邪气与正气的矛盾状态,以扶正祛邪、攻伐有度为总原则,治疗以调和气血、阴阳为主,达到和其不和、随症治之的目的。他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复杂的病理变化可根据其自然病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疫毒侵袭、正虚邪伏;肝郁脾虚、湿热内结;正气虚衰、邪气残留。他运用“火候”理论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效验颇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毒性 乙型 慢性 火候 吕文良 理论探讨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技术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6
作者 何菁 薛同贺 赵佳晖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6期643-652,共10页
乙型病毒性肝炎(HB)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引起,在我国发病率较高。HB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将造成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HB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避免肝功能损... 乙型病毒性肝炎(HB)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引起,在我国发病率较高。HB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将造成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HB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避免肝功能损害、提高生存期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HB的治疗以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和核苷酸类似物(NUC)为代表的抗病毒药物为主。虽然这些传统药物可以抑制HBV复制,延缓肝功能受损,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测技术和新型药物应用于HB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近年来HB诊断技术与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HB的临床诊治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诊断技术 乙型毒性肝炎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辽宁省西部某县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7
作者 吴依真 薛小玲 史新竹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目的:了解辽宁省西部某县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发病情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从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取乙型肝炎资料,计算粗发病率及标化发病率;采用ArcGIS软件进行乙型肝炎发病情况的全局自相关分... 目的:了解辽宁省西部某县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发病情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从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取乙型肝炎资料,计算粗发病率及标化发病率;采用ArcGIS软件进行乙型肝炎发病情况的全局自相关分析及局部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获取乙型肝炎发病的病例分布及时空聚集情况。结果: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县乙型肝炎累计病例2978例,粗发病率为69.25/10万,标化发病率为70.13/10万。乙型肝炎粗发病率以头台满族镇最高,其次是高台子镇和城关街道。2014年、2016年、2019年、2021年该县全局自相关呈聚集分布;局部自相关发病热点区域聚集在该县中、西部,H-H聚集区域于2014至2016年有头台满族镇、九道岭镇,2017至2019年有头道河满族乡、义州街道、城关街道,2020至2021年有前杨镇和义州街道;L-L聚集地区多集中于该县西南部,为地藏寺满族乡、大定堡满族乡和留龙沟满族乡;时空扫描分析共得到4个聚集区域,一级区域为2017年的张家堡乡,二级区域包括2011至2015年的前杨镇和城关街道,三级区域为2013至2016年的高台子镇,四级区域为2014至2017年的头台满族镇。结论: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辽宁省西部某县乙型肝炎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北部,中西部的聚集性高,且有随时间推移逐渐向北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应重视乙型肝炎高发乡镇并进行有效预防监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毒性肝炎 空间自相关 时空扫描
下载PDF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的预后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征 《中外医疗》 2024年第5期20-23,54,共5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性(Hepatitis B Virus, HBV)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患者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Adenylmethionine Succinate, SAMe)开展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 单纯随机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新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0例HBV...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性(Hepatitis B Virus, HBV)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患者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Adenylmethionine Succinate, SAMe)开展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 单纯随机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新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0例HBV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以常规方案开展用药,研究组以对照组用药为基础增加使用SAMe。对两组肝功能、胆汁代谢指标、预后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5)。但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HBV肝硬化同时合并有胆汁淤积的患者,于常规保肝用药为基础上增加使用SAMe可有效提升预后疗效,促进患者肝功能与肝汁代谢功能改善,且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毒性肝炎 肝硬化 胆汁淤积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预后
下载PDF
博兴县2017—2022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9
作者 刘梅梅 路延平 《大医生》 2024年第10期99-102,共4页
目的 分析博兴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个案调查,收集2017—2022年博兴县报告的乙肝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乙肝流行病学特... 目的 分析博兴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个案调查,收集2017—2022年博兴县报告的乙肝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乙肝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7—2022年博兴县共报告乙肝2 799例,年均发病率为92.39/10万,且占病毒性肝炎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各月均有乙肝病例报告,乙肝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和周期性;各镇、街道均有乙肝病例报告,其中博昌街道办事处年均发病率最高,曹王镇最低;15岁以下人群发病2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0.79%,且该年龄段发病呈下降趋势;20~74岁组发病例数最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2.48%;男性乙肝发病例数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82:1(P<0.05);发病职业中农民(含民工)构成比最高,占82.92%;慢性病例所占比例最高,占93.10%;乙肝疫苗报告平均接种率为99.83%,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结论 博兴县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仍要继续落实乙肝的综合防控措施,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居民(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毒性肝炎 流行 乙肝疫苗
下载PDF
2014-2022年德州市德城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0
作者 张宝珍 罗婷婷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61,共4页
为了制定德城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预防控制策略,文章对2014—2022年的乙肝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4—2022年德州市德城区共报告了2843例乙肝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1.59/10万。值得注意的是,自201... 为了制定德城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预防控制策略,文章对2014—2022年的乙肝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4—2022年德州市德城区共报告了2843例乙肝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1.59/10万。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以来,乙肝的年均报告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城区的乙肝发病率(75.83/10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35.92/10万),男性的年均报告发病率(53.12/10万)也高于女性(29.28/10万)。在职业分布上,农民是发病人群的主体,占比达到了43.33%。这些数据表明,近年来德城区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要继续加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并进一步提高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同时,应重点关注城区居民及男性人群的乙肝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毒性肝炎 传染 流行学特征
下载PDF
甲胎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动态监测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11
作者 黄富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0期163-165,173,共4页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甲胎蛋白(AFP)及羧基凝血酶原(DCP)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为(乙肝)肝衰竭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5月乙肝肝衰竭患者185例为观察组,结合检测结果指导患者人工肝治疗,根据人工肝治疗预后分...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甲胎蛋白(AFP)及羧基凝血酶原(DCP)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为(乙肝)肝衰竭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5月乙肝肝衰竭患者185例为观察组,结合检测结果指导患者人工肝治疗,根据人工肝治疗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DCP水平(观察组入院时及每5天监测1次),查阅2组病例资料,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乙肝肝衰竭患者AFP及DC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85例患者中,行人工肝治疗104例(56.22%),治疗患者中死亡38例(36.5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并发肝性脑病、血白细胞、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甲胎蛋白、DCP均为乙肝肝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FP及DCP在乙肝肝衰竭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能指导患者人工肝治疗或肝移植治疗,其表达水平能评估患者内科治疗效果,预测患者治疗预后,应根据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巩固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毒性肝炎 肝衰竭 动态监测 甲胎蛋白 羧基凝血酶原 治疗效果 预后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溶性胸苷激酶-1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的预测
12
作者 任静 黎圣洪 钟华平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胸苷激酶-1(TK-1)对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30例HBV患者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根...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胸苷激酶-1(TK-1)对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30例HBV患者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根据治疗效果,将治疗组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组和无效组的肝功能、免疫功能以及VEGF、TK-1水平的差异,探讨VEGF、TK-1与肝功能、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指标对HBV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组VEGF、TK-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3^(+)、CD4^(+)、CD8^(+)、CD4^(+)/CD8^(+)、IgA、IgG、IgM均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VEGF、TK-1、HBV DNA均有显著改善,且有效组改善程度较无效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有效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免疫功能显著低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VEGF、TK-1与CD3^(+)、CD4^(+)、CD8^(+)、CD4^(+)/CD8^(+)、IgA、IgG、IgM呈负相关,与AST、TBIL、ALT、HBV DNA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V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VEGF检测与TK-1检测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项VEGF检测与单项TK-1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和TK-1的表达水平与HBV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显著相关,VEGF和TK-1对HBV的治疗效果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可溶性胸苷激酶-1 乙型毒性肝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2018-2022年章丘区39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3
作者 卞敏 刘琳琳 靳乐雨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2018—2022年章丘区39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2年章丘区乙肝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18—2022年,章丘区乙肝确诊病例3916例... 目的通过分析2018—2022年章丘区39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2年章丘区乙肝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18—2022年,章丘区乙肝确诊病例3916例,无死亡病例,以2022年发病率最高;主要以30~<60岁年龄段、男性、农民、待业/家务以及服务业为主要发病人群,4~6月为病发高峰季,地区集中于农村。结论2018—2022年,章丘区乙肝发病率整体较高,主要发病于30~<60岁、男性以及农民人群,相关部门应针对高风险地区与人群进行重点布控,以防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丘区 乙型毒性肝炎 流行学特征
下载PDF
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观察
14
作者 熊淼淼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671-674,共4页
目的:观察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收治于我院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为观察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归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遵循乙型病毒性肝炎... 目的:观察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收治于我院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为观察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归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遵循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规式护理法施护,试验组于此基础之上引入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机制,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心理复原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机制,利于提升其心理复原力及生活质量,改善睡眠质量,减少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馈控制护理 积极共情反馈护理 乙型毒性肝炎 睡眠质量 不良事件
下载PDF
LMR/LDH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
15
作者 胡里花 石倩筠 +4 位作者 聂微 何水 梁俊秋 严芝强 杨芳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56-462,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乳酸脱氢酶(LDH)的比值(LMR/LDH)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临...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乳酸脱氢酶(LDH)的比值(LMR/LDH)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淋巴结外受累数量、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级等];抽取治疗前空腹抗凝全血及静脉血,采用电阻抗、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检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并计算LMR,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患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MR/LDH的临界值,分析LMR/LDH高低对患者OS及PFS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LMR/LDH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LMR/LDH的临界值为0.00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07和0.7619,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4(95%CI为0.5491~0.8937,P=0.0057);LMR/LDH与临床分期、ECOG评分、淋巴结外受累数量、IPI、LDH、β2-MG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MR/LDH、临床分期、ECOG≥2分、淋巴结外受累数量≥2个、IPI、LDH及β2-MG对患者OS及PFS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MR/LDH是影响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OS及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LMR/LDH组的OS与PFS高于低LMR/LDH组。结论LMR/LDH对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乳酸脱氢酶类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乙型毒性肝炎 总生存期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个性化营养膳食干预联合授权教育应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效果
16
作者 侯文昭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5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营养膳食干预联合授权教育应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hepatitis B decompensated stage of liver cirrhosis,DHBLC)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9月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DHBLC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个性化营养膳食干预联合授权教育应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hepatitis B decompensated stage of liver cirrhosis,DHBLC)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9月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DHB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30例)和研究组(31例)。常规组给予个性化营养膳食干预,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以授权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肝功能[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营养状态[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HPLP-Ⅱ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HPLP-Ⅱ各维度评分比干预前均升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人际关系、健康责任、精神成长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压力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ALT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AST比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TP、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TP、Hb比干预前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IgA、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IgA、IgG比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IgA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DHBLC患者个性化营养膳食干预联合授权教育,有利于帮助患者转变营养健康行为,延缓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等现象的发生,且不会加重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营养膳食 授权教育 乙型毒性肝炎 肝硬化失代偿期 营养状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虎贯茵黄清肝饮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覃素萍 李小敏 +2 位作者 蓝小梅 吴奕霖 吴长亮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9期8-16,共9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虎贯茵黄清肝饮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作用通路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得虎贯茵黄清肝饮中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靶点,获得二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虎贯茵黄清肝饮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作用通路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得虎贯茵黄清肝饮中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靶点,获得二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将关键靶点与重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有效活性成分206个、有效活性成分靶点405个、疾病靶点1431个、有效活性成分-疾病交集靶点120个、关键靶点12个。富集的KEGG通路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能有效结合。结论:虎贯茵黄清肝饮可能通过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节、对异生刺激的反应、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信号转导等作用机制,达到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贯茵黄清肝饮 乙型毒性肝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效能比较
18
作者 胡加运 王瑞朋 李晓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54例疑似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LIA法、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54例疑似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LIA法、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水平,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LIA法与ELISA法在乙肝中的诊断效能及对低水平HBsAg的检出率。结果:154例疑似乙肝患者中,荧光定量PCR法诊断阳性92例,阴性62例;HBsAg水平0.06~0.10 U/mL 5例,0.11~0.50 U/mL 5例,0.51~2.50 U/mL 8例,2.51~3.00 U/mL 2例。CLIA法诊断阳性89例,阴性65例;ELISA法诊断阳性78例,阴性76例。CLIA法诊断乙肝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ELISA法,漏诊率低于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对HBsAg水平0.06~0.10 U/mL的检出率高于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A法在乙肝中的诊断效能高于ELISA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型毒性肝炎 血清学标志物 效能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研究
19
作者 李飞飞 张春阳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7期493-497,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PTAR)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平顶...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PTAR)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HB肝硬化患者89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CHB患者85例为对照组,另将同期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的体检健康者91名为健康组,采集3组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对比其血清VEGF、CTGF、HMGB-1、PTAR的差异;将观察组患者依据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B级、C级三个亚组,检测对比3亚组间的VEGF、CTGF、HMGB-1、PTAR差异;随访1年,依据患者的临床结局(生存或死亡)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2个亚组,统计对比两个亚组VEGF、CTGF、HMGB-1、PTAR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VEGF为(170±15)pg/ml、CTGF为(229±16)ng/L、HMGB-1为(40.2±8.3)ng/ml、PTAR为(0.061±0.020),高于对照组[(138±11)pg/ml,t=15.724,P<0.05;(196±12)ng/L,t=14.762,P<0.05;(29.0±4.6)ng/ml,t=10.952,P<0.05;(0.051±0.011),t=4.141,P<0.05];同时高于与健康组的[(90±6)pg/ml,t=46.303,P<0.05;(88±4)ng/L,t=79.671,P<0.05;(20.3±2.5)ng/ml,t=21.838,P<0.05;(0.032±0.012),t=12.771,P<0.05]。对照组的VEGF、CTGF、HMGB-1、PTAR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39、78.332、15.742、13.259,P<0.05)。C级组的VEGF、CTGF、HMGB-1、PTAR高于B级组、A级组,且B级组的各项指标高于A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VEGF、CTGF、HMGB-1、PTAR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CTGF、HMGB-1、PTAR在CHB肝硬化患者机体内呈异常高表达,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血管表皮生长因子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预后 白蛋白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应用探究
20
作者 刘晔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37-0040,共4页
探究、评价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于2022年3月到2023年11月开展,纳入此研究期间在本院就诊的疑似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4例,对研究样本采集血清样本,分别通过化学发光法-CLIA与(GICA)进行研究样... 探究、评价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于2022年3月到2023年11月开展,纳入此研究期间在本院就诊的疑似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4例,对研究样本采集血清样本,分别通过化学发光法-CLIA与(GICA)进行研究样本两对半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评价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 CLIA定量检测的HBeAg 15.47%(13/84)、HBeAb 55.95%(47/84)及小三阳52.38%(44/84)阳性检出率高于GICA定性检测5.95%(5/84)、29.76%(25/84)、36.90%(31/84),两者差距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CLIA定量检测的HBsAg、HBsAb、HBcAb及大三阳阳性检出率高于GICA定性检测,但两者间差距较小,P>0.05;CLIA定量检测方法准确性95.23%(80/84)、敏感度94.82%(55/58)以及特异度96.15%(25/26)均高于GICA定性检测75.00%(63/84)、74.13%(43/58)、76.92%(20/26),两者差距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结论 两对半定性与定量检测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两对半CLIA定量检测检测价值明显高于GICA定性检测,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对半 乙型毒性肝炎 医学检验 两对半 定量 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