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6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卢锋 廖雪雁 +1 位作者 石爽 庄辉 《肝脏》 2009年第1期64-68,共5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抗原定量检测 临床意义 HBSAG 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感染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周俊卿 程欣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3期101-103,共3页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已在越来越多医院开展,HBsAg定量检测结果不仅可反映患者当前病情,且对预后有提示作用。国内外已有研究探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定量检测结果对疗效的预测作用,及早并准确区分抗病毒治...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已在越来越多医院开展,HBsAg定量检测结果不仅可反映患者当前病情,且对预后有提示作用。国内外已有研究探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定量检测结果对疗效的预测作用,及早并准确区分抗病毒治疗应答良好者和应答不佳者,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改善预后。本文对HBsAg定量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定量检测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永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32-333,I0004,共3页
目的:探索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表面抗原定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300 mg,每日1次,分别在治疗前... 目的:探索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表面抗原定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300 mg,每日1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24、36、48周时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q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尿素氮及血清钙、磷等指标,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qHBsAg在治疗24、36、4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的患者与治疗12周的患者相比,qHBsAg有差异(P<0.05)。HBV DNA载量在治疗过程中持续下降,治疗24、36周时HBV DNA的载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在治疗12周后ALT均恢复正常,ALT在治疗12、24、36和4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HBV DNA病毒作用强效安全,并可促进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持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定量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
下载PDF
不同稀释介质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影响
4
作者 陈明心 王炜 +1 位作者 张岱 任伟宏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395-398,403,共5页
目的确定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中影响稀释结果的主要物质成分,为HBsAg稀释液的选择提供思路。方法分别使用生理盐水,50 g/L小牛血清白蛋白(BSA)、15 g/L小牛血清球蛋白(BGG)以及阴性血清对101份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 目的确定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中影响稀释结果的主要物质成分,为HBsAg稀释液的选择提供思路。方法分别使用生理盐水,50 g/L小牛血清白蛋白(BSA)、15 g/L小牛血清球蛋白(BGG)以及阴性血清对101份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计算稀释带来的偏差。分别将BSA和BGG配制成不同浓度稀释液,对10份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分析稀释后检测结果差异。分别使用生理盐水,50 g/L的BSA、15 g/L的BGG以及阴性血清对15例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然后分别将反应总时间控制在32 min、62 min、77 min和92 min,分别计算62 min、77 min和92 min检测结果相对于32 min检测结果的比值(即增幅),比较不同稀释组在92 min时的增幅。结果15 g/L的BGG稀释所得的回收率偏差最小。BSA不同浓度之间的稀释结果无明显差异,而BGG不同浓度之间稀释结果成负相关。15 g/L的BGG稀释组在92 min相对于32 min的检测浓度的增幅最大。结论15 g/L BGG作为HBsAg稀释液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稀释液 小牛血清球蛋白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肝功能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文兴 李山 +7 位作者 秦雪 徐明辉 覃锦耀 陈志坚 蒋杰球 黄军强 潘敏 梁余莉 《内科》 2008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中HBV-DNA载量与反映肝脏损伤的相关肝功能指标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载量,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时间分辨法(TRFIA)测表面抗原,然后做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外周血中HBV-DNA载量与反映肝脏损伤的相关肝功能指标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载量,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时间分辨法(TRFIA)测表面抗原,然后做统计分析。结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HBV-DNA含量以及表面抗原经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肝细胞损伤程度与HBV-DNA复制水平以及血清感染标志物HBsAg水平并无明显的关系。结论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是评定HBV复制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肝功能以及表面抗原定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HBV—DNA 肝功能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与肝癌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谢峰 迟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812-814,共3页
目的结合HBVDNA载量、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评价HBsAg在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06例HBV感染所致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HCC的两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 目的结合HBVDNA载量、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评价HBsAg在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06例HBV感染所致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HCC的两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结果肝硬化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67.5%;HBeAg阳性者占23.8%;HBeAg阴性者占76.2%;HBVDNA≥104copies/ml者占79.5%。肝硬化合并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81.9%;HBeAg阳性者占38.1%;HBeAg阴性者占61.9%;HBVDNA≥104copies/ml者占61.3%。两组中HBsAg≥250IU/ml与HBVDNA≥104copies/ml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感染所致肝硬化患者中,长期高滴度状态的HBsAg在评价肝硬化发展为HCC中同样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康耀月 张继明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1年第6期362-366,共5页
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最可靠的标志。血清HBsAg水平可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而变化,并与肝组织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相关,HBsAg水平还可作为评估干扰素... 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最可靠的标志。血清HBsAg水平可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而变化,并与肝组织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相关,HBsAg水平还可作为评估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的一项指标。本文综述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丽珠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6期27-28,共2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乙型肝炎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共收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乙型肝炎治疗的患者资料,共100例,对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表面抗原定量与H...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乙型肝炎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共收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乙型肝炎治疗的患者资料,共100例,对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表面抗原定量与HBV-DNA含量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试验检测对比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乙型肝炎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表面抗原、HBV-DNA等两项指标会在不同情况下发生变化,主要是表面抗原含量会引起HBV-DNA的阳性率变化。本次当表面抗原浓度处于50-200 ng/mL范围,HBV-DNA阳性率上升幅度显著。这说明了乙型肝炎病毒扩散范围变大,病毒的传染性最高,对患者身体组织功能的破坏性更大。结论深入分析表面抗原及HBV-DNA含量的内在关联,可掌握患者的机体组织状况,指导临床治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HBV-DNA 相关性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方法的改进
9
作者 尚文章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1年第21期2631-2633,共3页
目的探索当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方法检测不准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方法将自配的HBsAg定量稀释液应用于HBsAg稀释定量中,与原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做了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试验、线性相关等方法评价试验。结果本研究... 目的探索当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方法检测不准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方法将自配的HBsAg定量稀释液应用于HBsAg稀释定量中,与原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做了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试验、线性相关等方法评价试验。结果本研究发现了HBsAg管状颗粒干扰和抗原过剩是测不准的2个重要原因,找到了可使管状颗粒解聚的稀释液,建立了改进的定量方法。通过先行稀释测量,解决了抗原过剩的干扰,稀释线性良好。建立了血样直接测量的校正公式,从而解决了HBsAg管状颗粒的干扰。通过方法评价试验,测出了改进的电化学发光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50 U/mL,平均精密度为1.9%,平均回收率为97.4%。结论改进法准确性达到了临床要求,可作为HBsAg定量方法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定量检测 电化学发光法 改进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10
作者 陆燕 陈桂兰 +1 位作者 韦庆成 覃庆开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4年第6期756-759,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是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不仅能区分乙型肝炎病程的各种分期,而且对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结构、定量检测的方法学以及在临床中的...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是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不仅能区分乙型肝炎病程的各种分期,而且对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结构、定量检测的方法学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定量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与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关系的探讨
11
作者 付连芳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6年第5期82-,共1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定量检测 脱氧核糖核酸 表达水平 乙型肝炎患者 聚合酶链反应 药物疗效 监测指标 发光技术 电化学 应用 临床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乙型肝炎病毒RNA水平在预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复发中的价值
12
作者 何小燕 张丽琴 +3 位作者 吴天恩 曾瑞丽 叶文峰 黎翠兰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8期127-130,共4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RNA(HBV RNA)水平检测对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药后复发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使用NAs治疗并达到停药标准的80例CHB患者,...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RNA(HBV RNA)水平检测对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药后复发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使用NAs治疗并达到停药标准的80例CHB患者,展开1年随访,根据有无病毒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集两组患者血液标本,展开HBV RNA及HBsAg定量检测,分析HBsAg和HBV RNA定量对NAs药物停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80例患者复发率17.50%,复发组的停药时HBV DNA载量、停药时HBsAg定量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停药6、12、18、24个月,HBsAg及HBV RNA定量水平比较,停药24个月HBsAg及HBV RNA定量水平高于其他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RNA预测疾病复发的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80.30%,HBsAg对应数值为78.57%、89.39%。结论HBsAg和HBV RNA定量对NAs药物停药后CHB复发有预测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药物 停药 复发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RNA 预测效能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清除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巧霞 蒋雪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2-468,共7页
近年来,随着各种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及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疫苗和母婴阻断的广泛普及,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防治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3.8%,约有150万新发HBV感染者,2.96亿慢... 近年来,随着各种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及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疫苗和母婴阻断的广泛普及,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防治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3.8%,约有150万新发HBV感染者,2.96亿慢性感染者,82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1],HBV感染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研究也表明HBsAg清除后持久性佳,复发率低,乙肝相关不良事件(肝癌、失代偿肝硬化、肝移植和/或死亡)发生率也显著下降[2],并且HBsAg清除是CHB患者最接近临床治愈[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伴或不伴有抗-HBs阳转、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的一个指标。而寻找有利于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宿主、病毒、治疗方案等角度对与HBsAg清除有关的相关因素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慢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
14
作者 卢志华 黄文滨 +1 位作者 张满娥 邓巧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4例HBV感染肝衰竭患... 目的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4例HBV感染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阶段分为慢性肝衰竭(CLF)组35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组29例,两组均通过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法(Q-PCR)检测血清中HBsAg和HBV-DNA水平,并比较两组的因子表达情况。结果ACLF组中的HBsAg与HBV-DNA水平以及CD4+、CD8+均高于C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分析患者血清中的HBsAg与HBV-DNA水平的表达情况,掌握不同病程阶段HBV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为病症的预防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 病理表达
下载PDF
自动稀释模式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东 陈俊梅 +3 位作者 魏红 田树萍 代芳芳 赵秀英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研究表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定量分别与HBVDNA定量及肝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定量存在明显相关性;目前,HBsAg清除已被公认为是慢性乙型肝炎(... 研究表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定量分别与HBVDNA定量及肝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定量存在明显相关性;目前,HBsAg清除已被公认为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HB)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目标。以血清HBsAg定量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观察及治疗终点预测指标也得到国际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抗原定量检测 临床应用 稀释模式 HBVDNA定量 HBSAG定量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半定量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娟 穆红 +1 位作者 王世瑜 彭林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研究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HBV表面抗原(HBsAg)含量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采集HBV携带者血清152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含量[以标本吸光度值与仪器所给临界值(Cut-off)的比值勤(COI)表示]、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研究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HBV表面抗原(HBsAg)含量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采集HBV携带者血清152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含量[以标本吸光度值与仪器所给临界值(Cut-off)的比值勤(COI)表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 e抗原(HBeAg)、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按照HBV DNA检测结果将病例分为4组。Ⅰ组(54例)、Ⅱ组(34例)HBV DNA水平分别为〈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两组HBeAg皆为阴性;Ⅲ组(32例)HBV DNA水平为105-107拷贝/mL,其中HBeAg阳性8例,阴性24例;Ⅳ组(32例)HBV DNA水平〉107拷贝/mL,HBeAg皆为阳性。结果HBsAg含量与HBV DNA水平呈显著对数相关(r=0.623,P〈0.001)。各组平均Log HBsAg COI分别为Ⅰ组2.65±0.85,Ⅱ组2.95±0.76,Ⅲ组3.19±0.49,Ⅳ组4.65±0.37,其中Ⅳ组显著高于其他任何一组(P〈0.001);Ⅰ组显著低于Ⅲ组(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Ⅳ组鉴别于其他各组的最佳分界值为HBsAgCOI=9 250(敏感性96.9%,特异性90.8%);而Ⅰ组鉴别于其他各组的最佳分界值为HBsAgCOI=1 250(敏感性68.5%,特异性62.5%)。结论HBsAg含量的检测在临床上判断HBV复制方面不失为一种即经济又简便的PCR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携带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脱氧核糖核酸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余雪平 苏智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7-720,共4页
血清HBVDNA水平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动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标志,也是目前评价HBV复制情况的“金标准”,定量检测HBVDNA为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等提供了可靠依据。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HBeAg的定量检测... 血清HBVDNA水平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动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标志,也是目前评价HBV复制情况的“金标准”,定量检测HBVDNA为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等提供了可靠依据。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HBeAg的定量检测也成为现实,并迅速被临床认识及认可。然而,临床上以HBVDNA水平和HBeAg作为HBV复制与疗效判断的监测指标均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病毒治疗 聚乙二醇干扰素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江家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7-189,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表面抗原(HBVsurfaceantigen,HBsAg)于1963年由BaruchBlumberg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澳抗)。近年来,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抗病毒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表面抗原(HBVsurfaceantigen,HBsAg)于1963年由BaruchBlumberg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澳抗)。近年来,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抗病毒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HBsAg定量检测已具备可标准化,重复性好,低成本等特点,成为CHB管理的新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原定量检测 病毒治疗 病毒表面 应用 HBSAG定量 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风险评估与抗病毒药物疗效判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玲 陆志檬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5期319-321,共3页
作为最早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物,HBV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应用已经10年有余。近年来对HBsAg水平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预测价值和指导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现将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定量检测 慢性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郑宏 秦志华 +2 位作者 陈晓丽 明湘虹 袁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究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合并H... 目的探究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并进行抗结核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1个月后有无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损伤组(32例,有肝损伤)和未损伤组(48例,无肝损伤)。将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损伤组患者中年龄≥40岁、有糖尿病史、有肝脏病史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乙肝病毒脱氧核糖苷酸(HBV-DNA)水平过高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无损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有糖尿病史、有肝脏病史及血清AST、ALT、TBiL、HBV-DNA水平过高均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针对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有糖尿病史、有肝脏病史及血清AST、ALT、TBiL、HBV-DNA水平过高,可根据上述因素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及身体状态,早发现及早预防,精准预测以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降低药物性肝损伤对患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