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部后壁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玉海 卢亦成 +2 位作者 王春莉 袁国梁 楼美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41-743,共3页
目的 :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 1 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结果 :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 :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 目的 :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 1 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结果 :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 :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可磨除深度是 4 .52 mm;从后半规管最后部到前庭小管可磨除深度是 2 .1 4mm;从前庭小管到总脚可磨除深度是1 .88mm;从总脚到三角形的底可磨除深度是 2 .3 6mm。 结论 :岩乙状窦交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迷路 局部解剖学 岩斜区病变
下载PDF
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君玉 康德智 +4 位作者 廖建春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0-622,626,共4页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s囊、Dorelle’s管、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41±2.49)mm(31.18~45.14mm),(48.65±2.94)mm(44.78~56.78mm),(27.32±2.55)mm(23.76~33.00mm),(31.16±3.20)mm(22.38~36.90mm),(43.71±2.54)mm(39.64~49.46mm),(48.10±2.90)mm(42.20~54.56mm)。内窥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和脑干腹侧前方,清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内窥镜在桥小脑角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 锁孔 桥小脑角 内窥镜
下载PDF
经乙状窦前入路的脑干腹侧区微创手术的虚拟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338-1341,共4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微创手术路径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结构和颅神经出脑干处的标志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微创手术路径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结构和颅神经出脑干处的标志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手术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显露脑干腹侧不同部位的路径中解剖结构空间构筑情况。结果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三维影像模型中所测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后组颅神经体积:路径c>路径b>路径a,路径a中包含静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体积最大,面听神经复合体体积:路径b>路径a,面神经垂直段体积:路径c>路径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中迷路体积路径b和路径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系统有助于理解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不同靶点时途径骨性结构、神经、血管等的空间构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脑干 虚拟现实 乙状窦前入路 微创
下载PDF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玉海 王春莉 卢亦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5-548,553,共5页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 ,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 ,以暴露中岩斜区最佳。离断内淋巴囊 ,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 ,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 :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人路 岩斜区 乙状交叉点 颞骨岩部 内淋巴囊裂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的颞骨解剖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宏 黄楹 《天津医药》 CAS 1999年第5期278-280,共3页
关键词 颞骨 解剖学 显微外科手术 乙状窦前入路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的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4 位作者 康德智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大小、进入岩上窦的位置,其属支分布的区域和供血的范围。结果:(1)岩静脉主干直径为(4.02±1.24)m m(1.18~6.38 m m)。其进入岩上窦的位置距离M eckel's囊口后缘、内耳门后缘中点、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距离分别为:(9.46±3.68)m m(3.10~17.52 m m)、(9.40±1.65)m m(6.64~13.82 m m)、(27.42±3.75)m m(18.20~36.56 m m)。(2)岩上静脉引流脑桥、延髓腹侧,小脑岩骨面、小脑背外侧的静脉回流血,内窥镜可以明确岩静脉的主干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可为手术中岩静脉的辨认和保护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内窥镜 乙状窦前入路 解剖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33例体会 被引量:3
7
作者 陶钧 李婷 +1 位作者 陆威成 王运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90,共2页
回顾性分析自1999~2007年我们经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33例岩斜区脑膜瘤(PCM)的临床资料。术后1~2周评估神经功能,结果发现,10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7例同术前,6例术后改善,术后死亡1例,颞叶水肿2例,... 回顾性分析自1999~2007年我们经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33例岩斜区脑膜瘤(PCM)的临床资料。术后1~2周评估神经功能,结果发现,10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7例同术前,6例术后改善,术后死亡1例,颞叶水肿2例,脑脊液漏2例。术后平均随访3a,复发或肿瘤进展2例。认为经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PCM的理想手术人路,个体化选择PCM的处理策略对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脑膜瘤 显微手术 乙状窦前入路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4
8
作者 窦以河 王衍刚 +3 位作者 胥建 李照建 吴泽玉 孟庆海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肢体轻瘫6例,共济运动障碍8例。术前行CT检查及MRI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为3.0~6.0 cm。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8例,胆脂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大型听神经瘤1例,软骨肉瘤1例,脑转移瘤1例。结果脑膜瘤8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5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3例;胆脂瘤2例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听神经瘤1全切除;软骨肉瘤1例行大部切除;脑转移瘤1例全切除。术后感觉性失语:1例胆脂瘤患者术后出现,1个月内恢复。第Ⅲ颅神经麻痹1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周围性面瘫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1例。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可以近距离暴露肿瘤,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肿瘤 乙状窦前入路 颅神经 显微手术
下载PDF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骨迷路与面神经管保护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江涛 王忠诚 +2 位作者 于春江 陈菲 王风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鼓室段(水平段),乳突段(垂直段),迷路段最短,乳突段最长;②骨性标志可大体判断骨性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相关位置;③岩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断层扫描可准确判定面神经管、骨迷路解剖标志,及乳突气化程度。结论术前岩骨CT断层扫描与骨性标志联合应用可指导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保护 骨迷路 面神经管
下载PDF
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设计与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臣义 兰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58-260,共3页
目的探讨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采用8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于耳后做一长度约7 cm的“C”形头皮切口,上至耳郭上缘,下至耳屏间切迹水平,耳后距耳郭1 cm。磨除部分乳突后联合颞部开颅,形成... 目的探讨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采用8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于耳后做一长度约7 cm的“C”形头皮切口,上至耳郭上缘,下至耳屏间切迹水平,耳后距耳郭1 cm。磨除部分乳突后联合颞部开颅,形成一3.5cm×3cm大小的骨窗,暴露并剪开乙状窦前和颞部硬脑膜,牵开颞叶和小脑半球,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桥小脑角区、脑桥前区、脑桥侧方、小脑幕上区的结构。结论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在不磨除迷路的情况下进行岩斜区脑膜瘤、中小型听神经瘤、脑桥腹外侧肿瘤、基底动脉瘤等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迷路后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增辉 汤可 刘爱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275-278,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下载PDF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志强 徐达传 +1 位作者 田广永 何永垣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 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 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 锁孔入路 神经内镜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双骨瓣开颅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希光 李爱民 +3 位作者 李宁 夏咏本 王富元 孙维晔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68-369,共2页
关键词 双骨瓣 乙状窦前入路 显微手术 岩斜区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处理斜坡凹陷区病变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爱民 颜士卫 +1 位作者 刘希光 李宁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前入路中每一步岩骨切除及血管神经牵拉完成后获得的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范围及手术自由度。方法对20例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前入路,骨切除分4步进行:迷路后骨质切除,上、后半规管切除,切除岩尖并打开Meckel's腔游...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前入路中每一步岩骨切除及血管神经牵拉完成后获得的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范围及手术自由度。方法对20例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前入路,骨切除分4步进行:迷路后骨质切除,上、后半规管切除,切除岩尖并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全切迷路及耳蜗并后移面神经。每一步完成后分别测量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手术自由度。结果岩尖切除、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后,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面积为(190±32)mm2,占整个入路完成后的95%,与磨除上、后半规管后的显露范围相比差异显著,手术自由度亦显著增加。结论乙状窦前联合部分迷路岩尖切除手术入路能够较好的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岩尖的切除和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是充分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并提供足够手术自由度的关键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斜坡中央凹陷区 经岩入路 数量化 乙状窦前入路
下载PDF
双骨瓣成形在乙状窦前入路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4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辉 施辉 +4 位作者 李爱民 陈覃 江伟 陈军 王富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双骨瓣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岩斜区肿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行肿瘤切除双骨瓣成形术,先取颞枕游离骨瓣(乙状窦后),再通过磨钻,游离出乳突表面骨瓣(乙状窦前)。保留骨性半规管、耳...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双骨瓣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岩斜区肿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行肿瘤切除双骨瓣成形术,先取颞枕游离骨瓣(乙状窦后),再通过磨钻,游离出乳突表面骨瓣(乙状窦前)。保留骨性半规管、耳蜗的完整性,避免将乳突及岩骨根部大部分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2例脑脊液耳漏,无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14例术后3、6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中采用双骨瓣成形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骨瓣成形术 乙状窦前入路
下载PDF
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12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玮 杨雷霆 +2 位作者 冯大勤 黄祜鸿 梁承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9-409,417,共2页
岩斜区肿瘤基底位于内听道以内岩尖斜坡区域.其位置深在,周期重要结构毗邻,手术入路受到岩锥阻挡,肿瘤残留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关键词 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岩斜区肿瘤
下载PDF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后骨半规管定位与保护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5 位作者 党瑞山 施小恬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姚琪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1-223,共3页
目的:为乙状窦前入路中安全磨出半规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个共30侧。磨除Trautman三角的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后骨半规管与... 目的:为乙状窦前入路中安全磨出半规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个共30侧。磨除Trautman三角的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后骨半规管与毗邻结构的距离。结果:后骨半规管与硬化型的乳突对后骨半规管的安全磨出影响较大。鼓室窦存在率100%。后骨半规管的定位:骨质的改变;乙状窦前含乳突小房的松质骨中出现致密的象牙骨质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颅后窝硬膜皱褶自乙状窦向深层汇集点,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鼓室窦暴露后,通过外骨半规管定位后骨半规管。结论:鼓室窦可以定位外骨半规管,继而定位后骨半规管;明确毗邻的结构关系可以为安全磨出后骨半规管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骨半规管 乙状窦前入路 鼓室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相关定位标志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永强 王芳 +1 位作者 朱红伍 刘继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0期792-793,共2页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该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周围毗邻椎基底动脉、脑干、海绵窦、Ⅲ~Ⅻ对颅神经、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神经放射学的发展,该区手术得以逐渐开展。经过多年有...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该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周围毗邻椎基底动脉、脑干、海绵窦、Ⅲ~Ⅻ对颅神经、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神经放射学的发展,该区手术得以逐渐开展。经过多年有益的探索和改进,认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TPA)是比较成功和相对成熟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应用解剖 定位标志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手术入路 椎基底动脉 神经放射学
下载PDF
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4
19
作者 薛洪利 于春泳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45-545,共1页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岩斜区 乙状窦前入路
下载PDF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及巨大听神经瘤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征军 蒋广元 +4 位作者 梁新强 宋星志 廖毅超 覃彦 陈慧溪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6年第11期42-43,共2页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1994年3月。2006年4月对27例岩斜区肿瘤及16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实施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手术。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34例(79.1%),大部切除9例(20.9%...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1994年3月。2006年4月对27例岩斜区肿瘤及16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实施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手术。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34例(79.1%),大部切除9例(20.9%)。颅内感染8例(18.6%),脑内血肿5例(11,6%),死亡2例(4.7%)。结论 该手术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对小脑和颞叶牵拉轻,能直接处理肿瘤的基底部,手术野开阔,但具有潜在并发症、手术费时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显微手术 乙状窦前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