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产甲烷菌代谢途径和优势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吴美容 张瑞 +5 位作者 周俊 谢欣欣 雍晓雨 闫志英 葛明民 郑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02-1606,共5页
产甲烷菌是严格厌氧的古菌,由其完成的产甲烷过程通常是厌氧微生物生化代谢中最重要的限速步骤。温度作为影响产甲烷菌的产甲烷速率重要因素,其变化会改变生物环境中的产甲烷的代谢途径和优势菌群分布。目前已知甲烷生物合成有3条途径:... 产甲烷菌是严格厌氧的古菌,由其完成的产甲烷过程通常是厌氧微生物生化代谢中最重要的限速步骤。温度作为影响产甲烷菌的产甲烷速率重要因素,其变化会改变生物环境中的产甲烷的代谢途径和优势菌群分布。目前已知甲烷生物合成有3条途径:乙酸代谢途径、CO2还原途径和甲基营养型途径。理论上乙酸途径生成的甲烷约占甲烷生成总量的2/3,CO2还原产甲烷途径则约占1/3,甲基营养型途径只在少数情况下考虑其影响,例如盐湖。在低温条件下产甲烷菌以利用乙酸代谢为主;在中温条件下,产甲烷途径以乙酸代谢和H2/CO2还原一定比例存在;在高温和超高温条件下,以只利用CO2还原途径的菌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生物能源 代谢 产甲烷菌 温度 乙酸代谢途径 CO2还原产甲烷途径
下载PDF
甲烷13C同位素比值表征温度对甲烷生成途径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瞿贤 何品晶 +1 位作者 Mazeas Laurent Bouchez Theodore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252-3257,共6页
采用测试气相碳同位素比值的方法比较了中温厌氧降解和高温厌氧降解过程中甲烷(CH4)生成途径的差异,表征了生活垃圾厌氧消化过程CH4生成途径的演变,并结合气液相化学组分和产甲烷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对同位素表征结果进行了验证.中... 采用测试气相碳同位素比值的方法比较了中温厌氧降解和高温厌氧降解过程中甲烷(CH4)生成途径的差异,表征了生活垃圾厌氧消化过程CH4生成途径的演变,并结合气液相化学组分和产甲烷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对同位素表征结果进行了验证.中温(35℃)条件下,垃圾降解初期甲烷13C同位素比值(1δ3CH4)下降至-69.5‰,表明此阶段CH4主要产生自CO2还原途径;随着垃圾降解进入快速产CH4阶段,δ13CH4值相应迅速上升至-23.8‰,说明乙酸发酵逐渐成为CH4生成的主要途径,FISH实验结果也发现此阶段以乙酸发酵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ceae为主;当产CH4速率逐渐减小进入稳定期时,δ13CH4值迅速降低至-55‰后相对稳定,说明乙酸发酵途径的比例减小,并且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高温(55℃)条件下,δ13CH4值始终维持在约-70‰,表明甲烷主要由CO2还原作用生成,在快速产CH4阶段,乙酸氧化和CO2还原作用是CH4生成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碳同位素比值 荧光原位杂交 生活垃圾 厌氧降解 乙酸发酵产甲烷途径 CO2还原产甲烷途径
下载PDF
甲酸厌氧代谢途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晓梦 《化工管理》 2019年第11期20-21,共2页
甲酸是生物产氢的重要底物,但在中温条件下为吸能反应,在热力学上处于不利条件。近来,发现有细菌与产甲烷古细菌共培养代谢甲酸产甲烷,用氮气置换反应器内气体也能维持反应器内生物生长,这是降低氢分压使反应正常进行,产生能量,维持自... 甲酸是生物产氢的重要底物,但在中温条件下为吸能反应,在热力学上处于不利条件。近来,发现有细菌与产甲烷古细菌共培养代谢甲酸产甲烷,用氮气置换反应器内气体也能维持反应器内生物生长,这是降低氢分压使反应正常进行,产生能量,维持自身生长。另外,在高温条件下也有细菌能够直接代谢甲酸产氢,但任然接近热力学平衡。本文将主要介绍甲酸代谢的研究进展,包括电子受体还原途径、产甲烷途径、产乙酸途径、产氢途径和互营代谢途径,有助于对甲酸基础和应用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代谢 电子受体还原途径 产甲烷途径 乙酸途径 产氢途径 互营代谢途径
下载PDF
碱处理对玉米秸秆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成明 李砚飞 +5 位作者 董保成 刘晓玲 白耀博 曹丹 刘洁 李十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4,共6页
从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来阐述厌氧消化过程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从微生物菌群变化的角度对碱预处理促进纤维质原料厌氧消化性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碱预处理组及对照组典型厌氧消化阶段进行取样、高通量测序后,比较二... 从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来阐述厌氧消化过程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从微生物菌群变化的角度对碱预处理促进纤维质原料厌氧消化性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碱预处理组及对照组典型厌氧消化阶段进行取样、高通量测序后,比较二者在菌群结构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底物种类及碱处理均对厌氧消化菌群结构有显著影响。实验中共鉴定出10个门、16个属的微生物。微生物主要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广古菌门。碱预处理可以显著促进厌氧消化中前期厚壁菌门微生物的增殖。从属水平看,碱处理促进了水解菌、产酸菌和产甲烷菌的增殖;对照组中的微生物更加多样化。甲烷鬃菌属在甲烷菌中占据优势,这表明在该研究条件下乙酸途径是产甲烷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处理 微生物菌群 乙酸途径 固态厌氧消化 玉米秸秆
下载PDF
长春花黄素单加氧酶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许菲 张颖 +2 位作者 潘琪芳 唐克轩 赵静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7,共7页
利用RACE方法克隆到长春花中编码黄素单加氧酶的基因(YUCCA),YUCCA(YUC)是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合成通路上的关键酶。长春花YUC(CrYUC,GeneBank登陆号KF827426)cDNA序列全长1 863bp,包括编码405个氨基酸的1 218bp开放阅读框、5’非... 利用RACE方法克隆到长春花中编码黄素单加氧酶的基因(YUCCA),YUCCA(YUC)是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合成通路上的关键酶。长春花YUC(CrYUC,GeneBank登陆号KF827426)cDNA序列全长1 863bp,包括编码405个氨基酸的1 218bp开放阅读框、5’非编码区、3’非编码区和poly A尾巴;其相应的DNA中有3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预测CrYUC的分子量为45.3kDa,等电点为9.01;有16个磷酸化活性位点;与其他物种的YUC有较高相似度。初步表达分析发现:YUC在长春花的叶片、花、根及茎中均有表达,且茎及叶片中表达量高于花及根中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花 黄素单加氧酶基因 吲哚乙酸合成途径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分析
下载PDF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介导的草酰乙酸回补途径对谷氨酸棒杆菌V1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旦旦 仇爱梅 +2 位作者 鲍勇 窦文芳 许正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77-1784,共8页
【目的】谷氨酸棒杆菌是工业生产氨基酸的主要菌株,以缬氨酸高产菌株谷氨酸棒杆菌V1为研究对象,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介导的草酰乙酸回补途径对菌株生理特性以及主要氨基酸代谢流量的影响。... 【目的】谷氨酸棒杆菌是工业生产氨基酸的主要菌株,以缬氨酸高产菌株谷氨酸棒杆菌V1为研究对象,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介导的草酰乙酸回补途径对菌株生理特性以及主要氨基酸代谢流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谷氨酸棒杆菌V1中过表达pepc(编码PEPC)和pck(编码PCK),比较重组菌与出发菌关键酶活性、发酵特性以及主要氨基酸积累量变化。【结果】构建两株重组菌V1-pepc(强化草酰乙酸回补途径)和V1-pck(弱化草酰乙酸回补途径),重组菌生长均较出发菌延缓,总生物量、葡萄糖和硫酸铵消耗基本不变;过表达pck,PCK活性提高22.8%,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1.8%、17.2%、27.8%和19.5%;过表达pepc,PEPC活性提高27.5%,同时PC活性降低12.9%,天冬氨酸族和谷氨酸族氨基酸的整体流量变化不大,丙氨酸族氨基酸的整体流量降低了14.7%。【结论】丙氨酸族氨基酸受此回补途径影响较大,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受此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V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草酰乙酸回补途径 缬氨酸
原文传递
乙酸合成途径阻断及NADH氧化酶表达对于谷氨酸棒杆菌生产乙偶姻的影响
7
作者 陶然 毛雨丰 +3 位作者 付晶 黄灿 王智文 陈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30-2538,共9页
【目的】研究乙酸合成途径阻断及NADH氧化酶表达对于谷氨酸棒杆菌生产乙偶姻的影响。【方法】在谷氨酸棒杆菌CGF2中异源表达als SD操纵子构建乙偶姻生产菌株CGT1,考察敲除乙酸生成途径cat和pqo对乙偶姻的影响。然后引入短乳杆菌的NADH... 【目的】研究乙酸合成途径阻断及NADH氧化酶表达对于谷氨酸棒杆菌生产乙偶姻的影响。【方法】在谷氨酸棒杆菌CGF2中异源表达als SD操纵子构建乙偶姻生产菌株CGT1,考察敲除乙酸生成途径cat和pqo对乙偶姻的影响。然后引入短乳杆菌的NADH氧化酶,在优化的溶氧条件下研究其对乙偶姻产量的影响。【结果】CGT1在摇瓶发酵中可积累6.27 g/L乙偶姻,敲除cat使乙偶姻产量显著提高30.94%,达到8.21 g/L;双敲除cat和pqo没有进一步提高产量。通过优化发酵的溶氧水平,乙偶姻产量达到10.06 g/L。在高溶氧水平下引入NADH氧化酶导致菌株的生长和糖代谢速率提高,但乙偶姻产量略有降低。在分批补料发酵中,重组菌株乙偶姻产量达到40.51 g/L,产率为0.51 g/(L?h)。【结论】在谷氨酸棒杆菌中阻断乙酸合成途径cat能够有效提高乙偶姻产量,NADH氧化酶在高溶氧水平下表达不利于乙偶姻的合成,需要进一步调节表达水平以确定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工程 辅因子工程 乙偶姻 谷氨酸棒杆菌 乙酸生成途径 NADH氧化酶
原文传递
等养分投入下冬种紫云英比秸秆还田更有效抑制稻田CH4的产生和排放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洪儒 鲁艳红 +6 位作者 廖育林 王斌 万运帆 王开悦 张志伟 聂军 秦晓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76-1387,共12页
【目的】比较冬种紫云英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稻田甲烷(CH_(4))产生、排放的影响,探究冬种紫云英的节肥效应和CH_(4)减排机制。【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高桥试验基地进行,种植制度为单季超级稻‘晶两优华占’。田间试验设置1个... 【目的】比较冬种紫云英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稻田甲烷(CH_(4))产生、排放的影响,探究冬种紫云英的节肥效应和CH_(4)减排机制。【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高桥试验基地进行,种植制度为单季超级稻‘晶两优华占’。田间试验设置1个不施肥对照(CK)和5个等氮磷钾养分施肥处理:单施化肥(CF)、化肥+水稻秸秆全量还田(S)、化肥+紫云英全量还田(M)、化肥+秸秆和紫云英全量还田(MS)、化肥+秸秆和紫云英全量还田+熟石灰(MSC)。在水稻分蘖初期(2021年6月21日),采用密闭式静态暗箱监测稻田CH_(4)排放通量,通过底座侧面的接口采集田面水溶存CH_(4),同时每个小区按“S”形随机取0—20 cm土层土壤样品,一份用于测定理化性质,一份用于室内甲烷产生潜力和甲烷氧化潜力培养试验。【结果】1)田间试验中,供试稻田CH_(4)排放通量范围为5.70~26.65 mg/(m^(2)·h),虽然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施肥处理的CH_(4)排放通量均高于CK,S、MS、MSC处理的CH_(4)排放通量又高于CF处理,在施肥处理中以M处理的CH_(4)排放通量最低。与S处理相比,M处理减少了13.78%的化肥氮量,折合尿素24.46 kg/hm^(2),CH_(4)排放通量降低了12.50%。供试稻田田面水溶存CH_(4)浓度范围为70.02~163.58 mg/kg,以MSC处理最高,其田面水溶存CH_(4)浓度比其他处理平均提高了30.68%。2)室内培养试验中,M处理的SOM和总碳含量分别比S处理提高了7.60%和7.55%,DOC含量降低25.99%。M处理的CH_(4)产生潜力和CH_(4)氧化潜力均最低,分别比其他5个处理平均降低61.04%和7.56%,比S处理降低83.16%和5.36%。M处理的乙酸发酵产CH_(4)途径比例比其它5个处理平均降低52.52%,比S处理降低53.49%。【结论】冬种并翻压紫云英可替代部分化肥投入,不仅减少了水稻生育早期土壤中的有效态氮,还减少了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因而比秸秆还田更有效地促进稻田增碳和减少CH_(4)排放。紫云英全量还田处理主要抑制了乙酸型产甲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紫云英翻压 秸秆还田 甲烷减排 乙酸发酵途径
下载PDF
产甲烷生化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9
作者 方晓瑜 李家宝 +1 位作者 芮俊鹏 李香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微生物产甲烷过程产生的甲烷约占全球甲烷产量的74%.产甲烷过程对生物燃气生产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产甲烷菌的具体生化代谢途径,其本质是产甲烷菌利用细胞内一系列特殊的酶和辅酶将CO2或甲基化合物中的甲基通... 微生物产甲烷过程产生的甲烷约占全球甲烷产量的74%.产甲烷过程对生物燃气生产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产甲烷菌的具体生化代谢途径,其本质是产甲烷菌利用细胞内一系列特殊的酶和辅酶将CO2或甲基化合物中的甲基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还原成甲烷.在这一过程中,产甲烷菌细胞能够形成钠离子或质子跨膜梯度,驱动细胞膜上的ATP合成酶将ADP转化成ATP以获得能量.根据底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该过程分为3类:还原CO2途径、乙酸途径和甲基营养途径.还原CO2途径是以H2或甲酸作为主要的电子供体还原CO2产生甲烷,其中涉及到一个最新的发现——电子歧化途径;乙酸途径是乙酸被裂解产生甲基基团和羧基基团,随后,羧基基团被氧化产生电子供体H2用于还原甲基基团;甲基营养途径是以简单甲基化合物作为底物,以外界提供的H2或氧化甲基化合物自身产生的还原当量作为电子供体还原甲基化合物中的甲基基团.通过这3种途径产甲烷的过程中,每消耗1mol底物所产生AT P的顺序为还原CO2途径>甲基营养途径>乙酸途径.由于产甲烷菌自身难以分离培养,未来将主要通过现代的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和代谢模型构建等最新技术来研究产甲烷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以及其与其它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便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菌 生化代谢 还原CO2途径 乙酸途径 甲基营养途径
原文传递
不同稻作系统土壤的CH4产生潜力与产生途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皖豫 黄琼 +2 位作者 马静 张广斌 徐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835-3843,共9页
不同稻作系统土壤的CH_(4)产生潜力,特别是CH_(4)产生途径(主要为乙酸发酵和CO_(2)/H_(2)还原)间的差异尚不明确.通过添加与不添加氟甲烷(CH_(3)F)抑制剂(添加比例分别为2%和0%)的土壤厌氧培养试验,并采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等方法,对我国3... 不同稻作系统土壤的CH_(4)产生潜力,特别是CH_(4)产生途径(主要为乙酸发酵和CO_(2)/H_(2)还原)间的差异尚不明确.通过添加与不添加氟甲烷(CH_(3)F)抑制剂(添加比例分别为2%和0%)的土壤厌氧培养试验,并采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等方法,对我国3类典型稻田生态系统(稻-麦轮作,RW;稻-休闲,RF;双季稻,DR)土壤CH_(4)产生累积浓度、CH_(4)产生潜力、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乙酸含量和乙酸产CH_(4)的相对贡献率(f_(ac)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RF的CH_(4)产生潜力为7.18μg·(g·d)^(-1),显著低于RW[10.33μg·(g·d)^(-1)]和DR[13.42μg·(g·d)^(-1)](P<0.05);相关分析表明,CH_(4)产生潜力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pH呈显著负相关(P<0.01);添加CH_(3)F显著抑制CH_(4)产生(P<0.05).DR的ω(DOC)和ω(乙酸)分别为255 mg·kg^(-1)和7.34 mg·kg^(-1),较RW和RF分别高17%~51%和22%~23%(P<0.05).δ_(13)CH_(4)和δ_(13)CO_(2)值受稻作系统的影响显著,其中,RF的δ_(13)CH_(4)值最大(-43.89‰),较RW和DR分别偏正11.06‰和8.33‰(P<0.05);而其δ_(13)CO_(2)值最小(-26.30‰),较RW和DR分别偏负7.63‰和5.14‰(P<0.05).RW和RF的α(CO_(2)/CH_(4))值分别为1.057和1.058,显著低于DR的1.062(P<0.05).RF的f_(ac)值为84%~98%,较RW和DR分别高34%~38%和20%~23%(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产CH_(4)途径 土壤性质 稻田生态系统 氟甲烷 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
原文传递
MULTI-TILLERING DWARF1, a new allele of BRITTLE CULM 12, affects plant height and tiller in rice 被引量:3
11
作者 Haiping Yu Deyong Ren +10 位作者 Yangzhou Zhu Jiangmin Xu Yuexing Wang Ruifang Liu Yunxia Fang Zhenyuan Shi Jiangjie Pan Mei Lu Bojun Ma Jiang Hu Yuchun Rao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3期1810-1817,共8页
Plant height and tillering are crucial factors determining rice plant architecture and influencing rice grain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rnulti-tillering dwarf1 (mtdl), a stable multi-tiller and dwarf mutant, was sc... Plant height and tillering are crucial factors determining rice plant architecture and influencing rice grain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rnulti-tillering dwarf1 (mtdl), a stable multi-tiller and dwarf mutant, was screened from the ethylmethane sulfonate-treated japonica rice variety Wuyunging7. Compared with the wild type, mtdl mutant exhibited pleiotropic phenotypes, including dwarf- ism, more tillers, brittle culms and delayed heading date. By employing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the gene MTD1 was finally mapped to an approximately 66-kb region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9. Sequenc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 LOCOsO9g02650 (BC12) in mtdl mutant had a single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G to A), which gen- erated a premature translation stop. Over-expressing MTD1/BC12 coding sequ(nce rescued all the phenotypes of mtdl mutants including plant height and tillers, which confirms that BC12 is the mutated gene in mtdl muta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eription-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MTDI/BCI2 could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MONOCULM 1,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1 and Tillering and Dwarf 1, and control rice tillering. Remark- ably, a-amylase activity analysis and gibberellic acid (GA) treatment showed that the dwarf phenotype of mtdl mutant was dependent on GA biosynthesis pathway. These results facilitated to further unco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 Dwarf Tillering - mtdl Gene clon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