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产物分析白首乌对乙醇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婉钰 李勇 +3 位作者 李春阳 冯进 吴承东 马永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6-174,共9页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阐述一年生、多年生白首乌代谢产物对乙醇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使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白首乌提取物的化学组成,通过PubChem数据库及文献查找方法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预测成分靶点、获取疾病...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阐述一年生、多年生白首乌代谢产物对乙醇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使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白首乌提取物的化学组成,通过PubChem数据库及文献查找方法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预测成分靶点、获取疾病靶点并通过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关键成分及核心靶点,最后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通路分析与分子对接及可视化处理。经过筛选发现,白首乌含有25种已认证的生物活性因子,其在多年生白首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一年生白首乌(活性成分有20种);一年生白首乌中含量显著高于多年生白首乌(活性成分有5种),验证了白首乌主要活性成分中的多糖类、氨基酸类能与潜在作用靶点发生相互作用。最后得出,一年生白首乌中的成分是通过减少细胞色素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来抑制乙醇性肝损伤及相关疾病,多年生白首乌中的成分则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及能量代谢途径来实现保护肝脏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首乌 代谢产物分析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乙醇性肝损伤
下载PDF
调肝理脾方制剂防治小鼠乙醇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邓秀兰 冯军安 +4 位作者 张晓晶 管斌斌 朱倩 蔡大勇 孙劲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2-40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的调肝理脾方制剂保护小鼠乙醇性肝损伤的程度及其主要作用环节。方法:采用乙醇肝损伤模型小鼠,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阳性对照,观察调肝理脾方三种不同工艺制剂对乙醇性肝损伤模型小鼠保护效应,观察血液天门冬氨酸氨基...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的调肝理脾方制剂保护小鼠乙醇性肝损伤的程度及其主要作用环节。方法:采用乙醇肝损伤模型小鼠,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阳性对照,观察调肝理脾方三种不同工艺制剂对乙醇性肝损伤模型小鼠保护效应,观察血液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水平,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调肝理脾方3种工艺制剂能显著降低ALT、AST、TG、MAD(P<0.01),显著缓解肝脏病理变化。结论:调肝理脾方制剂对乙醇性肝损伤模型小鼠有保护效应,总体疗效评分显示工艺2组为3种工艺制剂中疗效最好的,而该制剂能通过阻止自由基损伤产生与促进局部损伤修复防治乙醇性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脾方 制剂工艺 乙醇性肝损伤 小鼠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毛木耳多糖对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爽 荣成博 +2 位作者 张淑曼 刘宇 陈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2-144,共3页
采用乙醇诱导正常人肝细胞L02形成乙醇性肝损伤的体外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活性氧(ROS)含量、胞外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等指标,评价毛木耳多糖提取物对乙醇性肝损伤的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毛木耳... 采用乙醇诱导正常人肝细胞L02形成乙醇性肝损伤的体外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活性氧(ROS)含量、胞外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等指标,评价毛木耳多糖提取物对乙醇性肝损伤的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毛木耳多糖提取物的最佳作用浓度为40μg/m L时,与模型组相比较,细胞的存活率提高了26.84百分点,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下降,胞外转氨酶ALT和AST的活性降低。这一结果说明毛木耳多糖提取物能够提高损伤细胞的存活率,降低乙醇引发的肝内脂肪堆积,减少细胞凋亡,同时游离活性氧的检测结果显示毛木耳多糖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从而可推断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途径发挥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木耳 多糖 乙醇性肝损伤 胞外转氨酶
下载PDF
复方轮叶党参预防乙醇性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白雪松 韩春姬 鲍捷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轮叶党参 决明子 乙醇性肝损伤 大鼠
下载PDF
复方轮叶党参对小鼠乙醇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亮 韩春姬 +3 位作者 李莲姬 陶蕾 张晶莹 朴金梅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5-267,共3页
关键词 复方轮叶党参 轮叶党参 乙醇性肝损伤 小鼠
下载PDF
乙醇代谢酶与乙醇性肝损伤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业钊 李航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8期2788-2791,共4页
乙醇在肝内主要由乙醇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2E1和乙醛脱氢酶代谢,乙醇代谢酶在乙醇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这些乙醇代谢酶具有基因多态性,并且可以通过干扰代谢、介导炎性、免疫反应、生成氧自由基损伤等机制在乙醇的肝损伤中... 乙醇在肝内主要由乙醇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2E1和乙醛脱氢酶代谢,乙醇代谢酶在乙醇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这些乙醇代谢酶具有基因多态性,并且可以通过干扰代谢、介导炎性、免疫反应、生成氧自由基损伤等机制在乙醇的肝损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乙醇对肝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将逐步被揭示,对乙醇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控制也会有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代谢酶 基因多态 乙醇性肝损伤
下载PDF
茶多酚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全血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意振 张亚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为乙醇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方向。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大鼠雌雄各半;每只大鼠分别按7 g/kg剂量,以56度北京产红星二锅头酒,1次/d灌胃;同时,除A组单纯白酒...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为乙醇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方向。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大鼠雌雄各半;每只大鼠分别按7 g/kg剂量,以56度北京产红星二锅头酒,1次/d灌胃;同时,除A组单纯白酒灌胃外,B、C、D组分别以0.05、0.125、0.25 g/kg的剂量,乙醇灌胃同时每天灌胃给予茶多酚;E组为单纯对照组,仅给予以饮用水灌胃1次/d;于4周末,采大鼠股静脉血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和以鲎试验测定全血内毒素。结果单纯灌酒组的血清AS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根据全血内毒素测定结果,发现茶多酚用药组全血内毒素水平低于单纯灌酒组;尤以茶多酚中剂量组(0.125g/kg)更加明显(16.33±9.09 vs91.50±36.83,P<0.01)。结论本试验初步提示了茶多酚具有降低乙醇性肝损伤大鼠全血内毒素水平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抑制肠道菌群异位和维持胃、肠黏膜的正常功能;它为治疗乙醇性肝损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乙醇性肝损伤 鲎试验 内毒素水平
下载PDF
醒酒保肝胶囊对大鼠乙醇性肝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龙 苏德奇 +2 位作者 周晓辉 刘涛 杨浩峰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3期276-276,共1页
关键词 醒酒保胶囊 乙醇性肝损伤 大鼠 血清生化 抗氧化
下载PDF
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姣姣 张婷 +4 位作者 吴灿 刘金凤 李小芳 陆桦 崔戈 《抗感染药学》 2011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茵陈色原酮(高、中、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6只。给予茵陈色原酮组小鼠相应剂量的茵陈色原酮灌胃7d,第7天时将模型组、茵陈色... 目的:探讨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茵陈色原酮(高、中、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6只。给予茵陈色原酮组小鼠相应剂量的茵陈色原酮灌胃7d,第7天时将模型组、茵陈色原酮组小鼠采用50%乙醇12mL/(kg·d)灌胃,禁食12h,致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观察小鼠肝脏组织形态,计算肝脏指数(LI),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肝胞浆乙醛脱氢酶(A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茵陈色原酮(高、中剂量)组均明显降低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P<0.01);高剂量组可减轻肝组织脂肪变性(P<0.05),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水平(P<0.01),升高肝胞浆ALDH、GSH-Px水平(P<0.01)与血清TP水平(P<0.01)。结论: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肝脏清除乙醛和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色原酮 乙醇性肝损伤 脂肪变 作用 预防
下载PDF
维药黑种草子对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及抑制NF-κB炎性反应信号通路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世博 孔祥耀 +2 位作者 陈明翠 何显珠 吴宁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831-1834,共4页
目的:观察维药黑种草子对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及对NF-κB炎性反应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阳性对照组、黑种草子水提液高剂量组(6 g/kg)、黑种草子水提液低剂量组(2 g/kg)。除空白组外... 目的:观察维药黑种草子对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及对NF-κB炎性反应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阳性对照组、黑种草子水提液高剂量组(6 g/kg)、黑种草子水提液低剂量组(2 g/kg)。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日均灌胃给予56度白酒10 m L/kg,连续灌胃15 d。禁食不禁水10 h后,观察小鼠一般状态,检测体质量,肝重,肝指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肝指数均降低,血清ALT及AST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黑种草子水提液各组小鼠肝体质量和肝指数有所升高,血清ALT及AST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明显气球样变性、坏死和并伴有少量炎细胞浸润,黑种草子水提液组较肝损伤模型组病变情况显著减轻。模型组NF-κB及TNF-α表达强度均高于空白组,黑种草子各给药组较模型组NF-κB及TNF-α表达强度均下降。结论:黑种草子水提液对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并且能明显抑制小鼠肝细胞NF-κB及TNF-α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种草子 乙醇性肝损伤 小鼠 NF-ΚB TNF-α
下载PDF
枳黄方对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锐 杨玲 +2 位作者 沈霖 刘建国 潘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枳椇子、大黄水提液(枳黄方)对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大鼠(AL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其中A组予枳黄方6.0 ml/kg灌胃,B、C组予6.0 ml/kg生理盐水灌胃;间隔45 min后A、B组予56°白酒14 ml/kg灌... 目的探讨枳椇子、大黄水提液(枳黄方)对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大鼠(AL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其中A组予枳黄方6.0 ml/kg灌胃,B、C组予6.0 ml/kg生理盐水灌胃;间隔45 min后A、B组予56°白酒14 ml/kg灌胃,C组予50%葡萄糖14 ml/kg灌胃,均为1次/d,连续10 d。最后1次灌胃后禁食14 h,以2%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采集肝组织。羟胺法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TBA法检测肝脏丙二醛(MDA)水平;采用RT-PCR技术检测肝脏NADPH氧化酶gp-91phox mRNA及p22phox mRNA表达。结果与B组比较,A组SOD活性显著升高,MDA水平及gp-91phox、p22phox 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枳黄方能对抗ALD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可能机制为降低肝脏NADPH氧化酶gp-91phox mRNA及p22phox mRN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损伤 脂质过氧化 枳黄方 NADPH氧化酶
下载PDF
抗脂肪肝冲剂对大鼠乙醇性肝损伤防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顺玲 谢晃君 +4 位作者 文体端 常伟红 吴小宁 周建新 蒋芳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43-344,共2页
探讨抗脂肪肝冲剂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寻求针对乙醇所致脂肪肝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乙醇慢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肝组织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含量。结果:抗脂肪肝冲剂降低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C、TG的含量,... 探讨抗脂肪肝冲剂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寻求针对乙醇所致脂肪肝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乙醇慢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肝组织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含量。结果:抗脂肪肝冲剂降低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C、TG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小剂量组),P<0.01(中、大剂量组);病理检查,抗脂肪肝冲剂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抗脂肪肝冲剂能够降低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G、TC的含量。具有防治乙醇性脂肪肝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脂肪冲剂 乙醇性肝损伤 大鼠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乙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与乙醇性肝损伤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南珠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年第3期128-129,共2页
长期过量摄入乙醇对健康是有危害的。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长期酗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皮肤... 长期过量摄入乙醇对健康是有危害的。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长期酗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性肝损伤 代谢 多发神经病 器质精神病 长期接触 过量摄入 刺激症状
下载PDF
不同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4
作者 陈亚平 刘利平 +5 位作者 冯杰 刘艳芳 唐传红 颜梦秋 张劲松 韩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9-326,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分析了7种不同灵芝菌株发酵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利用乙醇诱导LO2细胞建立体外肝损伤模型,并以细胞存活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 为了探讨不同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分析了7种不同灵芝菌株发酵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利用乙醇诱导LO2细胞建立体外肝损伤模型,并以细胞存活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水平为指标考察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细胞损伤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7种灵芝菌株的菌丝体水提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综合比较,G0119与G0154菌丝体的水提物作用效果较优,相较模型组,LO2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细胞培养液中的ALT、AST活力显著降低(P<0.05),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活力、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水提物中多糖组分2的分子量大小与其保肝活性呈正相关,即分子量越大,活性越强。综上,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的体外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并且G0119与G0154菌株的作用效果较优,其保肝作用与提取物中多糖组分的分子量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菌丝体 水提物 乙醇性肝损伤 作用
下载PDF
六味五灵片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尹萍 崔鹤蓉 +8 位作者 章从恩 张媛 孟雅坤 贺兰芝 刘慧敏 桑秀秀 王伽伯 柏兆方 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637-3642,共6页
该文旨在研究六味五灵片对小鼠急性乙醇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7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150 mg·kg-1),六味五灵片极低、低、较高、高剂量组(0.1,0.5,4,8 g·kg-1... 该文旨在研究六味五灵片对小鼠急性乙醇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7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150 mg·kg-1),六味五灵片极低、低、较高、高剂量组(0.1,0.5,4,8 g·kg-1)。采用改良的造模方法(给药4 d后给予56%乙醇,6 g·kg-1灌胃2次,12 h/次)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及肝组织中MDA,TG,TNF-α,IL-1β的含量和GSH,SOD的活性;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六味五灵片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的含量(P<0.05),提高GSH,SOD活性,减少肝组织MDA,TG的生成,降低肝组织中TNF-α,IL-1β的含量(P<0.05),且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同时,HE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六味五灵片可显著改善乙醇引起的肝细胞肿胀度,水样变性和脂滴形成等肝组织损伤。结果表明,六味五灵片对急性乙醇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过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性肝损伤 六味五灵片 作用 抗氧化
原文传递
细胞色素P4502E1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乔新杰 李三强 +7 位作者 霍续磊 李小苹 张溢煚 孙海宽 王善龙 张勇勇 刘青 孟凡铸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561-1563,共3页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在乙醇诱导的小鼠肝损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照体重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用56°红星二锅头以10 mL·kg^(-1)的剂量持续灌胃4周,建立小鼠乙醇性肝损伤模型。...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在乙醇诱导的小鼠肝损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照体重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用56°红星二锅头以10 mL·kg^(-1)的剂量持续灌胃4周,建立小鼠乙醇性肝损伤模型。分别于建模前(对照组)和给予二锅头1,2,3,4周,各取10只小鼠,眼球取血,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小鼠肝,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P2E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模型组小鼠肝AST的活性在1,2,3,4周分别为(126±24),(967±30),(1010±35),(206±23)U·L^(-1)。与对照组的(112±22)U·L^(-1)相比,模型组小鼠肝AST的活性在第1,2,3周持续升高(第3周达到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于第4周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肝组织中每平方毫米CYP2E1阳性细胞数量(cell·mm^(-2))在这4周分别为(3.2±0.8),(8.4±1.1),(13.2±1.3),(4.6±0.8)cell·mm^(-2),与对照组的(2.8±0.5)cell·mm^(-2)相比,第1,2,3周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4周有所下降,但仍多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醇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的过程中,CYP2E1的表达是先上升后下降,与血清AST酶的活力变化趋势一致。其表达的动态变化可能与肝的损伤与修复有着重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性肝损伤 细胞色素P4502E1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河蚬汤对小鼠急性乙醇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一铮 黄玲 +1 位作者 刘如玉 王晓宁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8-29,共2页
近年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现代人们在交际应酬中酗酒所致[1]。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又称黄蚬、金蚶等,是一种淡水贝类,广泛分布在我国湖泊、江河中。河蚬作为中药材,具有祛湿毒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 近年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现代人们在交际应酬中酗酒所致[1]。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又称黄蚬、金蚶等,是一种淡水贝类,广泛分布在我国湖泊、江河中。河蚬作为中药材,具有祛湿毒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蚬,主治开胃、压丹石药毒、去暴热、明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汤 乙醇性肝损伤 抗氧化
下载PDF
帕珠丸对慢性乙醇性肝损伤大鼠PPAR-α1与AMPK-α1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穆志龙 任世存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6-150,共5页
目的:观察帕珠丸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1(PPAR-α1)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探讨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8只纯系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 目的:观察帕珠丸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1(PPAR-α1)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探讨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8只纯系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组、帕珠丸低、中、高剂量组6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帕珠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6%红星二锅头酒10 mL·kg-1灌胃;正常组给予10 mL·kg-1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上午1次,连续灌胃12周,复制乙醇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帕珠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 mL·kg-1帕珠丸混悬液灌胃,剂量依次为0.05,0.10,0.20 g·kg-1;联苯双酯组给予10 mL·kg-1联苯双酯滴丸混悬液灌胃,剂量为0.003 g·kg-1;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每天上午灌胃1次,连续灌胃3周。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并检测肝组织中PPAR-α1 mRNA、AMPK-α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肝脏湿重和肝指数以及ALT,AST,TG,均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PAR-α1 mRNA,AMPK-α1 mRNA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帕珠丸各剂量组与联苯双酯组肝脏湿重和肝指数及ALT,AST,TG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帕珠丸各剂量组与联苯双酯组PPAR-α1 mRNA,AMPK-α1 mRNA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帕珠丸可上调肝组织内PPAR-α1mRNA,AMPK-α1 mRNA的表达,提示该药对乙醇性肝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珠丸 乙醇性肝损伤 乙醇
原文传递
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19
作者 白淼水 李三强 +3 位作者 宋影 李小苹 王善龙 张勇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研究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体重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1,2,3,4组于每天不间断用56度北... 目的研究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体重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1,2,3,4组于每天不间断用56度北京红星二锅头进行灌胃,1天/次,每次14m L·kg^(-1),制备小鼠乙醇肝损伤模型。分别于灌胃后1,2,3,4周,摘出眼球取血。根据试剂盒方法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肝中蛋白的p-STAT3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与实验4组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112±22),(126±24),(967±30),(1010±35),(206±23)U·L^(-1);在乙醇灌胃1,4周后,实验1组和实验4组与正常组的AST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乙醇灌胃2,3周后,实验2组和实验3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与实验4组的p-STAT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1),(3.21±0.33),(1.12±0.21),(1.51±0.23),(2.13±0.26)AU。实验1组和实验4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2组和实验3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STAT3可能参与小鼠肝损伤早期阶段的急性期反应,参与并促进肝细胞损伤;在后期,可能参与肝细胞再生、修复以及对肝细胞细胞凋亡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性肝损伤 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期反应 再生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叶下珠对乙醇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0
作者 宿连政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10期55-55,共1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叶下珠对乙醇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乙醇对照组、叶下珠大、中、小剂量组,连续给药14d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血清和肝脏测定ALT、AST、GST、MDA、SOD和MDA、TG等指标,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叶下珠对乙醇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乙醇对照组、叶下珠大、中、小剂量组,连续给药14d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血清和肝脏测定ALT、AST、GST、MDA、SOD和MDA、TG等指标,评价不同剂量叶下珠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叶下珠大剂量组能抑制乙醇所致肝损伤引起的ALT、AST、GST、MDA、TG升高和SOD下降,且中剂量组还能抑制ALT、MDA、TG升高和SOD下降.结论;中剂量以上叶下珠对乙醇所致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中大剂量叶下珠的保护作用可能会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下珠 乙醇性肝损伤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