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脉象四要素和基础脉象探讨寸口三部九候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1
作者 全贞雪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5期76-79,共4页
基于脉象四要素和基础脉象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是在寸口三部九候中,运用周学海的“位、数、形、势”四要素中迟数、长短、宽窄、边缘敛散等要素,和滑涩、虚实、微弱、细弦紧等基础脉象,描述脉象形态的诊脉方法。利用该方法探讨《伤寒论》... 基于脉象四要素和基础脉象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是在寸口三部九候中,运用周学海的“位、数、形、势”四要素中迟数、长短、宽窄、边缘敛散等要素,和滑涩、虚实、微弱、细弦紧等基础脉象,描述脉象形态的诊脉方法。利用该方法探讨《伤寒论》6个方证的脉象,通过脉证分析阐释该方法在辨证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象 寸口脉 三部九候 脉证 《伤寒论》
下载PDF
寸口三部九候脉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绍良 张志枫 许家佗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929-931,935,共4页
寸口三部脉诊是中医传统的脉诊方法。医者通过手指的施压,在寸关尺三部进行"举按寻"的脉诊过程,从而获取需要的脉象信息。以往的脉诊客观化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的关部脉象,而三部脉诊客观化研究尚处在起始阶段,还没有成熟统一... 寸口三部脉诊是中医传统的脉诊方法。医者通过手指的施压,在寸关尺三部进行"举按寻"的脉诊过程,从而获取需要的脉象信息。以往的脉诊客观化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的关部脉象,而三部脉诊客观化研究尚处在起始阶段,还没有成熟统一的硬件及软件解决方案。寸关尺三部与脏腑有对应关系,获取三部脉象信息是脉诊客观化重要环节。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研究者们已研发出几种三部脉象获取装置,取得了一些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九候 脉诊客观化 综述
下载PDF
三部九候脉诊法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3
3
作者 位磊 郑锡军 《中医临床研究》 2016年第18期7-8,共2页
三部九候脉诊法属于脉诊中的一种,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然而,这一重要的诊断方法,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便已被废弃。笔者认为三部九候脉诊法主要是指诊人迎、诊寸口、诊趺阳,临床中采用三部九候脉诊法有着很大的优势,一是有利于疾... 三部九候脉诊法属于脉诊中的一种,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然而,这一重要的诊断方法,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便已被废弃。笔者认为三部九候脉诊法主要是指诊人迎、诊寸口、诊趺阳,临床中采用三部九候脉诊法有着很大的优势,一是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二是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三则克服局限,利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九候 寸口脉诊 人迎脉诊 趺阳脉诊
下载PDF
三部九候脉诊法探析及其对临床应用的启发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靖 佟鑫 +2 位作者 贾倩男 孙远远 王洪武 《中医药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8,共4页
三部九候脉诊法是《内经》中的诊脉方法之一,属最早的全身遍诊法。然而,脉法传承是去繁就简的过程,现代医家多使用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脉诊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为探究《内经》时期的三部九候脉诊法对现今临床的指导价值,本文通... 三部九候脉诊法是《内经》中的诊脉方法之一,属最早的全身遍诊法。然而,脉法传承是去繁就简的过程,现代医家多使用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脉诊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为探究《内经》时期的三部九候脉诊法对现今临床的指导价值,本文通过对古典文献的整理分析,从三部九候脉诊法的诊脉位置脉象、部位演变、指导临床诊断、指导针灸用药等方面着手,认识到三部九候脉诊法可指导经络辨证、针灸治疗,并可一定程度补充寸口诊法的局限性,在脏腑辨证、特殊临床用药时应用该脉法以辅助寸口诊法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九候 遍诊法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何谓三部九候
5
《亚太传统医药》 2006年第1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三部九候 老年病人 中医
下载PDF
中医望诊须凝神,三部九候示内涵——王永炎教授大查房实录 被引量:4
6
作者 谢颖桢 周莉 +2 位作者 徐栋 高兴慧 邹忆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1年第5期9-12,共4页
1病历摘要王某,女,78岁。主因视物晃动半个月,视物成双10d,由门诊以"颅内占位病变性质待查"于2011年2月25日收治入院。患者2011年春节过后出现纳食减少、右口角轻微麻木、大便数日一行、口干。半个月前赶庙会后出现视物晃动,继而视物... 1病历摘要王某,女,78岁。主因视物晃动半个月,视物成双10d,由门诊以"颅内占位病变性质待查"于2011年2月25日收治入院。患者2011年春节过后出现纳食减少、右口角轻微麻木、大便数日一行、口干。半个月前赶庙会后出现视物晃动,继而视物成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诊 三部九候 症状学 转换医学
原文传递
出土古脉书与三部九候说 被引量:3
7
作者 韩健平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36-40,共5页
依据传世文献,对中医脉诊理论中三部九候学说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证性的研究,指出三部九候学说受古代数术影响,萌芽于先秦,定型于东汉,并沿用至今。分析了出土古脉书在脉名的选择与脉序的安排上,受到了三部九候说的影响。
关键词 考证 三部九候 脉名 脉序
原文传递
从三部九候论东氏针灸 被引量:5
8
作者 郑佩峰 东红升 +2 位作者 鲍春龄 姜东耀 东贵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547-5549,共3页
东贵荣教授从大针灸观出发,临床上采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三部九候部位进行针刺,并结合头针透刺法、背俞穴卧针法、阴阳气血配穴法以调理人体各脏腑气机,达到全身经络相通、气血充和、阴阳调衡作用。文章具体探讨了三部九候与... 东贵荣教授从大针灸观出发,临床上采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三部九候部位进行针刺,并结合头针透刺法、背俞穴卧针法、阴阳气血配穴法以调理人体各脏腑气机,达到全身经络相通、气血充和、阴阳调衡作用。文章具体探讨了三部九候与经脉、腧穴、脏腑的相应关系,以及三部九候与东氏头针、背俞穴、腹部穴的联系及相互的配穴方法,阐明了东氏针灸的取穴思路。并将三部九候中"候胸中之气"相应腧穴与中医方剂"升陷汤"相联系,丰富内关穴在东氏针灸学术思想中的应用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九候 阴阳调衡 大针灸观 东贵荣
原文传递
经脉的科学依据及三部九候新释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永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68-1173,共6页
作为经脉(经络)学说的一部分,脉诊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是医者通过"切脉"诊断疾病的方法,也是最初发现经络的方法之一。笔者试图纠正后世对《内经》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的一处误解,以现代解剖学对上臂变异正中动脉的研究结果... 作为经脉(经络)学说的一部分,脉诊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是医者通过"切脉"诊断疾病的方法,也是最初发现经络的方法之一。笔者试图纠正后世对《内经》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的一处误解,以现代解剖学对上臂变异正中动脉的研究结果为依据,还原《内经》中用手厥阴脉诊断"胸中之气"的原意。新释后可见,秦汉时期描述的六条阴脉的原始解剖依据应该是解剖学四肢的大动脉,这也是中医学经络脉诊的结构基础。比较古代中医学全身诊脉穴位与现代医学常用的体表脉搏检测点可见,两组体表位置几乎完全重叠。说明中医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发现了体表所有重要的动脉搏动点,并按穴位归属于经络系统,通过脉诊司外揣内,以候藏象。这些证据表明,中医学经络理论中脉诊的部位和分布是以解剖科学为依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三部九候 经络依据 手厥阴 正中动脉
原文传递
“医易同源”——六爻与三部九候关系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黧霞 《汉字文化》 2021年第24期130-131,共2页
《易经》作为儒家六经之首,万法大道之源,无所不包,内涵丰富。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与易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本文立足于易医的内部逻辑,探寻《易经》卦之六爻同中医三部九候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太极不仅生阴阳,理应... 《易经》作为儒家六经之首,万法大道之源,无所不包,内涵丰富。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与易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本文立足于易医的内部逻辑,探寻《易经》卦之六爻同中医三部九候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太极不仅生阴阳,理应还有一隐而未现之"中"参与其间。即是太极生阴阳"中",阴阳已显"中"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六爻 中医 医易同源 三部九候
原文传递
基于《难经》与《素问》两种脉法异同探析《难经》理论来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靖婷 张宇鹏 +1 位作者 张逸雯 徐世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2-353,384,共3页
《难经》是否为传世本《黄帝内经》的解经之作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为厘清《难经》与传世本《黄帝内经》的关系,本文试从经脉学说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分析《难经》与《素问》“三部九候”概念和“独取寸口”诊断技术的差异... 《难经》是否为传世本《黄帝内经》的解经之作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为厘清《难经》与传世本《黄帝内经》的关系,本文试从经脉学说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分析《难经》与《素问》“三部九候”概念和“独取寸口”诊断技术的差异,发现:《难经》中“三部九候”是在“寸口”一处动脉搏动部位进行分区和分层后形成的示意概念,与《素问》中的实体概念外延不同;《难经》“独取寸口”脉象的解析是基于血脉理论中的“循环说”与横向分布理论,“独取寸口”脉法通过诊察“寸口”一部,映射出全身内外上下气血异常部位以知病之所在,通过诊察“寸口脉”与“肾间动气”共同决其死生,补充了《素问》中“独取寸口”脉法以定死生之功;《难经》与《素问》在脉诊理论与技术差异背后的由来可能与扁鹊医学在两汉时期的演变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 三部九候诊脉法 独取寸口诊脉法 经脉学说 天回医简
下载PDF
50例正常男女青年寸口三部脉的脉图参数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育慈 燕海霞 +2 位作者 王忆勤 钱鹏 洪毓键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9期2074-2076,共3页
目的:观察50例正常青年寸口三部脉的脉图参数变化,比较健康男、女青年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脉图参数的差异。方法: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ZBOX-I型数字化脉象分析仪采集双手寸、关、尺三部脉图,分析脉图时域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1... 目的:观察50例正常青年寸口三部脉的脉图参数变化,比较健康男、女青年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脉图参数的差异。方法: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ZBOX-I型数字化脉象分析仪采集双手寸、关、尺三部脉图,分析脉图时域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1)寸口六部脉图比较后部分参数有差异;(2)男女脉图参数比较后有差异;(3)青年男女六部脉图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的回代判别准确率较高。结论:脉象客观检测参数可作为正常青年人脉图参数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人 客观化 脉图参数 三部九候
下载PDF
《内经》《难经》脉法拾萃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晓宾 齐向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并详细分析二者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联系;二是分析经典中脉诊医生的分类等级及详细列举上工、中工、下工三者从脉象中提取的信息维度;三是拓展脉诊研究,并且与现代微观脉诊结合,综合定位。[结果]梳理了经典中的脉诊思想;概述了脉诊水平的层次;拓展了脉诊的现代研究。[结论]在传统脉诊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别从躯体、心理、体质、个性及既往心理经历等多个维度分析患者,真正做到从"形""神"层面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面貌,以期彰显脉诊在四诊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脉学爱好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九候 独脉 脉法衍化 《内经》 《难经》
下载PDF
古时间针法的不足分析及其科学机制探骊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君 张昆 《吉林中医药》 2012年第10期975-977,共3页
探讨古时间针法理论科学性时发现,古时间针法之间存在矛盾,其理论中时间、经脉、腧穴、气血等要素之间的关联缺乏严谨性和必然性,无法实现"知气之可取之时"而"与之期"的目的,实负古时间针法按时取穴的初衷,而真实... 探讨古时间针法理论科学性时发现,古时间针法之间存在矛盾,其理论中时间、经脉、腧穴、气血等要素之间的关联缺乏严谨性和必然性,无法实现"知气之可取之时"而"与之期"的目的,实负古时间针法按时取穴的初衷,而真实的时间针法可以不守"穴",不守"经",不守"时",但不能不守"气"。"守机"即是"守气",通过合理处理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系统的过程中来实现"守气",如此才能保证经脉、腧穴、时间的内涵不失真,实现"天人合一"。具体的临床操作是在"审扪循三部九候"的"循上及下"的过程中,体察经络、腧穴气血运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方能掌控"天人合一"的机制,并达到按时取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针法 时间医学 子午流注 援物比类 三部九候 揆度奇恒
下载PDF
脉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邵学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09-111,共3页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临床特色,脉象是诊病辨证的重要指征,也是治疗用药的主要依据。《内经》论脉从"三部九侯"到独取寸口,脉象描述形象易辨,脉理诊法细致全面。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众多病证的脉象,进一步揭示以脉象诊病...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临床特色,脉象是诊病辨证的重要指征,也是治疗用药的主要依据。《内经》论脉从"三部九侯"到独取寸口,脉象描述形象易辨,脉理诊法细致全面。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众多病证的脉象,进一步揭示以脉象诊病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象 三部九候 寸口脉
下载PDF
三才思维模型对中医脉学理论的架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超 周倩 王全年 《光明中医》 2013年第5期875-876,共2页
本文运用模型中医的哲理和数理来推论脉学原理的结构组成。通过三才思维模型及数学模型来研究中医脉学,探讨中医脉学的结构规律,以期完善其体系,对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指导。
关键词 三才思维模型 数学模型 三部九候 寸口脉
下载PDF
廖季平先生医学行状述评 被引量:3
17
作者 廖果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22-26,共5页
廖平(1852~1932),初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初号四益,继改四译、五译,更号六译,四川井研人,我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作为一代经学大师,廖平在治经之余,又兼及医学、数术,研治医经颇有创获,并移医以说经,为其经学思想服务。现... 廖平(1852~1932),初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初号四益,继改四译、五译,更号六译,四川井研人,我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作为一代经学大师,廖平在治经之余,又兼及医学、数术,研治医经颇有创获,并移医以说经,为其经学思想服务。现对其医学事迹与医学思想等略加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平 廖季平 行状 经学思想 诊法 《内经》 医学思想 述评 三部九候 尊孔宗经
下载PDF
敦煌《脉经》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侬 《西部中医药》 1990年第2期32-33,共2页
敦煌遗书伯三二八七写卷,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或称“残医卷”,“敦煌古医经残卷”,本文沿称敦煌《脉经》。写卷前7行,后6行残缺,存3571字;抄写于唐代,距今1千多年。这部医学写卷保存了脉象分类,三部九... 敦煌遗书伯三二八七写卷,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或称“残医卷”,“敦煌古医经残卷”,本文沿称敦煌《脉经》。写卷前7行,后6行残缺,存3571字;抄写于唐代,距今1千多年。这部医学写卷保存了脉象分类,三部九候脉法,踝脉叩诊法,四季主脉,五脏五腑平脉,脾脉主旺时间,九种脉息病因病理及予后,寸关尺命名,针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三部九候 平脉 寸关尺 中医典籍 脉法 病因病理 敦煌遗书 季主 王叔和
下载PDF
浅论寸口诊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牧祥 《河北中医》 1983年第3期2-4,共3页
脉诊是四诊之一,几千年来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并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有三部九候诊法、三部诊法和独取寸口诊法等等。在祖国医学的诊断方法及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独取寸口诊法的... 脉诊是四诊之一,几千年来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并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有三部九候诊法、三部诊法和独取寸口诊法等等。在祖国医学的诊断方法及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独取寸口诊法的原理、由来以及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等问题论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寸口诊法 临床实践 历代医家 三部九候 诊断方法 祖国医学 寸关尺
下载PDF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乃昌 《中国文化》 1992年第1期167-176,共10页
先秦時代,最大的兩位思想家是老子和孔子,他們是同時代人。他們兩人,首倡私人講學,樹立學派之風。老子著《老子》,開創了道家;孔子言論,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道教史 宇宙演化 五藏 三部九候 道集 一生二 歧伯 施肩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