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九国公约签字国布鲁塞尔会议期间外交部与各方来往文电选 |
杨斌
|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2
|
中国对铁路运价制定权的维护(1921—1928)——以《九国公约》第五条为中心 |
景菲菲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日本外务省的对美缓和外交与重释《九国公约》 |
蔡百松
|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
2024 |
0 |
|
4
|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博弈——以1937年九国公约会议为中心 |
赵晓红
王倩
|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
2017 |
1
|
|
5
|
抗战前期美国对华政策之演变 |
李精华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5 |
0 |
|
6
|
卢沟桥事变与国民政府外交 |
张圻福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7
|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2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
金卫星
|
《高校教育管理》
|
1996 |
1
|
|
8
|
论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的只应战,不宣战策略 |
董长贵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9
|
七·七事变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
金卫星
|
《文史杂志》
|
1993 |
1
|
|
10
|
论1937—1939年英国的对华政策 |
黄凤志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2 |
2
|
|
11
|
论抗战之初国民党政府的对美外交 |
朱坤泉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2 |
0 |
|
12
|
試評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向国联的求援活动 |
舒励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
0 |
|
13
|
论1937至1939年英国的远东政策 |
黄凤志
|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
|
1989 |
0 |
|
14
|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外交 |
刘小宁
|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5
|
华盛会议与日美在中国的争夺 |
林家恒
|
《闽江学院学报》
|
1996 |
0 |
|
16
|
论浙江大学教授群体的抗战思想——以《国命旬刊》为中心 |
王嘉淳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
2021 |
0 |
|
17
|
评美国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态度——兼析“史汀生主义”的提出及局限性 |
吴景平
赵哲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3 |
10
|
|
18
|
抗日战争初期的中英关系(1937、7──1939、9) |
邱霖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5
|
|
19
|
“七七”事变与日本外交 |
宋志勇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20
|
陶德曼“调停”初探 |
蔡德金
杨立宪
|
《民国档案》
|
1987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