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国公约签字国布鲁塞尔会议期间外交部与各方来往文电选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斌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8-40,44,共14页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档案,较全面地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对旨在调停中日战争的布鲁塞尔会议的态度、希求及与会各国对中日战争所持的不同立场,对研究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状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九国公约 外交部 布鲁塞尔会议 民党政府 南京政府 日本侨民 中日战争 政府 顾维钧 档案
下载PDF
中国对铁路运价制定权的维护(1921—1928)——以《九国公约》第五条为中心
2
作者 景菲菲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3-64,共12页
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国铁路实施平等运价。为了维护铁路运价制定权,北洋政府一再强调中国铁路对外国货物实行相同运价,这为日后中国制定中外不同运价提供了一定的法理依据。此... 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国铁路实施平等运价。为了维护铁路运价制定权,北洋政府一再强调中国铁路对外国货物实行相同运价,这为日后中国制定中外不同运价提供了一定的法理依据。此后,北洋政府在国有铁路上对运输的中国货物征收低于外国货物的运价,以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列强指责中国违反了《九国公约》第五条的规定,要求中国实施相同运价,并不断提出交涉。但直至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列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中外围绕《九国公约》第五条的解释展开的争论,实质是中国在华盛顿体系下对铁路运价制定权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价 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 门户开放 北洋政府
原文传递
日本外务省的对美缓和外交与重释《九国公约》
3
作者 蔡百松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93-106,共14页
“九一八事变”后,为避免因日军侵略中国东北而遭到国际外交孤立,日本外务省以继续在“满”尊重“门户开放”为宣传口径,展开对美缓和外交行动。同时,由于日本在“满”获得远超国联成员国的经济利益,严重违背《九国公约》而受到以美国... “九一八事变”后,为避免因日军侵略中国东北而遭到国际外交孤立,日本外务省以继续在“满”尊重“门户开放”为宣传口径,展开对美缓和外交行动。同时,由于日本在“满”获得远超国联成员国的经济利益,严重违背《九国公约》而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指责,因此外务省试图重新解释《九国公约》,以期在其框架内构建“日本在满优势合法”的话语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务省表面宣称尊重“门户开放”,而暗中却落实“机会不均等”原则。美国国务院受制于国内经济萧条压力及国际环境影响,在涉及“门户开放”问题的对日交涉过程中处于被动,外务省一再表示尊重《九国公约》体系的外交承诺,却在未来赋予美方作为公约主导国地位方面重新取得外交主动权。日本外务省透支外交信用的行为终将随着铁证如山的侵略事实而得到清算,同时其外交斡旋活动也无法长期掩盖侵略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外务省 缓和外交 门户开放 一八事变 九国公约
原文传递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博弈——以1937年九国公约会议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晓红 王倩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17年第4期11-22,共12页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努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先后诉诸国联及九国公约会议,日本则坚持中日直接交涉,排斥第三方调停。围绕1937年九国公约会议,国民政府对西方列强主要采取隐忍退让与协调合作,并最大限度地孤立对手的策略。日本一方...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努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先后诉诸国联及九国公约会议,日本则坚持中日直接交涉,排斥第三方调停。围绕1937年九国公约会议,国民政府对西方列强主要采取隐忍退让与协调合作,并最大限度地孤立对手的策略。日本一方面以强硬姿态威逼各方,另一方面又许以利益交换与各方合作,并极力离间中国和列强的关系。中日两国在九国会议期间均在淞沪战场不断增兵,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军事上的巨大牺牲,获取西方的同情,日本企图以既成侵略事实化列强的干涉于无形。从当时的会议结果来看,列强并未如中国所愿对日本进行有效制裁,这无疑对日本是有利的;但从长远来看,日本否定九国公约,日益孤立,中国得到各国最大之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九国公约会议 淞沪会战
原文传递
抗战前期美国对华政策之演变
5
作者 李精华 《北方论丛》 CSSCI 1995年第2期69-73,共5页
抗战前期美国对华政策之演变李精华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比较复杂的一段,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与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关系,同时两国又受到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威胁。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 抗战前期美国对华政策之演变李精华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比较复杂的一段,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与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关系,同时两国又受到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威胁。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使美国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具有了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华政策 抗战前期 日本法西斯 援华贷款 援华制日 海岸 政府 蒋介石 天津事件 九国公约
下载PDF
卢沟桥事变与国民政府外交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圻福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1-66,共6页
卢沟桥事变与国民政府外交张圻福卢沟桥事变爆发至今,已整整58个年头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漫长的八年抗战,既有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又有外交上的尖锐斗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交涉和斗争,曲折、复... 卢沟桥事变与国民政府外交张圻福卢沟桥事变爆发至今,已整整58个年头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漫长的八年抗战,既有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又有外交上的尖锐斗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交涉和斗争,曲折、复杂,时受国际国内斗争的制约而波澜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民政府 卢沟桥 九国公约 日本军主义 蒋介石 日本侵华 和平解决 政府 事变 政府外交
下载PDF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2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被引量:1
7
作者 金卫星 《高校教育管理》 1996年第3期1-8,共8页
关键词 华盛顿会议 外交战略 巴黎和会 山东问题 九国公约 “以夷制夷” 20年代 际均势 顾维钧 门户开放
下载PDF
论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的只应战,不宣战策略
8
作者 董长贵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69-73,共5页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基于蒋介石集团的“剿共”政策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政策奠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基于蒋介石集团的“剿共”政策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政策奠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党政府 抗战前期 蒋介石 共产党 日本侵略 “七·七”事变 实力对比 九国公约 战争爆发 在华利益
下载PDF
七·七事变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金卫星 《文史杂志》 1993年第4期14-15,共2页
一 九·一八事变前,英、美、日在华势力相互牵制,远东国际关系格局呈相对平衡状态。九·一八事变之初,英、美帝国主义心怀叵测,力图将日本侵略的矛头引向东北北部,以便一箭双雕,既利用日本反苏,又限制日本的侵略范围。于是,他... 一 九·一八事变前,英、美、日在华势力相互牵制,远东国际关系格局呈相对平衡状态。九·一八事变之初,英、美帝国主义心怀叵测,力图将日本侵略的矛头引向东北北部,以便一箭双雕,既利用日本反苏,又限制日本的侵略范围。于是,他们竭力歪曲事实,取悦日本。张伯伦公然宜称:“在满洲事变发生之初,日本曾容忍了中国方面无数的挑衅的举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远东际关系 日本侵略 苏联 ·一八事变 照会 英美 九国公约 战场 反法西斯
下载PDF
论1937—1939年英国的对华政策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凤志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10-16,共7页
科学地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不揣浅陋,拟对1937至1939年英国的对华政策作一探讨。一在法西斯扩张侵略日益严重的本世纪30年代,中国是远东地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 科学地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不揣浅陋,拟对1937至1939年英国的对华政策作一探讨。一在法西斯扩张侵略日益严重的本世纪30年代,中国是远东地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当时,英美日之间对远东霸权的争夺,首先就表现为对中国的争夺,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战略地位重要而经济政治又都很落后,既有利可图又便于控制。英国是西方列强中较早侵入中国的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拥有较多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华政策 日本 张伯伦 哈利法克斯 援华制日 在华利益 九国公约 外交 大使 中日战争
下载PDF
论抗战之初国民党政府的对美外交
11
作者 朱坤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抗战以前,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并确立了以美英为重心的外交战略格局。中日战争爆发之初,南京国民政府在部署军事抵抗的同时,沿袭了自“九一八”以来依赖外交助力以收御敌之功的基本国策,企求策动美英带动国际社会对日本施加压力,影... 抗战以前,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并确立了以美英为重心的外交战略格局。中日战争爆发之初,南京国民政府在部署军事抵抗的同时,沿袭了自“九一八”以来依赖外交助力以收御敌之功的基本国策,企求策动美英带动国际社会对日本施加压力,影响并改变东京的侵华政策,以缓和民族危机,最后解决中日问题。但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这年年底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渝的半年时间里,南京政府为争取美国干预远东事务、斡旋中日关系的外交活动却颇费周折、步履维艰。这半年期间的中美往来尽管为时不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民政府 民党政府 蒋介石政府 南京政府 远东政策 中日关系 抗战 外交活动 华盛顿 九国公约
下载PDF
試評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向国联的求援活动
12
作者 舒励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7-15,共9页
“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在芦沟桥燃起了战火;“八·一三”事变,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再起硝烟。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在中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的呼声中,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决不放... “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在芦沟桥燃起了战火;“八·一三”事变,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再起硝烟。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在中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的呼声中,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之权以应之”。这表明了中国政府捍卫领土主权的正义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侵略者 九国公约 日本帝主义 抗日武装 联盟约 领土主权 军民 总统罗斯福 申诉书 朝野
下载PDF
论1937至1939年英国的远东政策
13
作者 黄凤志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 1989年第4期67-73,共7页
亚洲太平洋地区历来是帝国主义国家角遂的重要场所。本世纪30年代末期,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英日之间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斗争,纵横捭阖,云谲波诡,十分激烈。科学地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远东政策,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 亚洲太平洋地区历来是帝国主义国家角遂的重要场所。本世纪30年代末期,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英日之间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斗争,纵横捭阖,云谲波诡,十分激烈。科学地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远东政策,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关系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1937至1939年英国的远东政策作一点粗浅的探索。1937年7月,日本彻底撕毁九国公约,对华发动了全面战争。日本的侵略行动,打破了在华盛顿体系下远东地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关系,急剧地改变了远东的国际局势,揭开了法西斯国家重新瓜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东政策 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 在华利益 张伯伦 远东地区 九国公约 中日战争 抗战
下载PDF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外交
14
作者 刘小宁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3-44,共2页
全面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在西迁重庆前后,一直寻求以外交途径来解决中日争端。在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的同时,还照会九国公约签字国,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并谋求外援。争取"国联"及友邦的支持1937年6月,国民政府曾派出行政院副院... 全面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在西迁重庆前后,一直寻求以外交途径来解决中日争端。在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的同时,还照会九国公约签字国,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并谋求外援。争取"国联"及友邦的支持1937年6月,国民政府曾派出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及海军部长陈绍宽等要员,赴德国洽谈军火援助及聘请德国军事技术人员来华事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政府 孔祥熙 全面抗战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 军事 蒋介石 技术人员 苏联 九国公约
下载PDF
华盛会议与日美在中国的争夺
15
作者 林家恒 《闽江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54-58,共5页
进入20世纪以后,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国家有英、法、美、德、日、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被剥夺了在这一地区角逐的权利,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 进入20世纪以后,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国家有英、法、美、德、日、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被剥夺了在这一地区角逐的权利,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因此,美、英、日三国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角逐者。凡尔赛体系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列强还没有按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因此,巴黎和会之后,协约国在这一地区矛盾日益尖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日同盟 日本帝主义 九国公约 “门户开放”政策 山东问题 太平洋地区 二十一条 主权与独立
下载PDF
论浙江大学教授群体的抗战思想——以《国命旬刊》为中心
16
作者 王嘉淳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1年第2期217-232,共16页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难当头,浙江大学同人自觉担当起建设“精神国防线”之责任。他们创办《国命旬刊》,以此为媒介,阐扬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提高民族精神与民族自信力,宣传抗战,呼吁民众担负起救亡图存的民族责任,鼓励民族自信心,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难当头,浙江大学同人自觉担当起建设“精神国防线”之责任。他们创办《国命旬刊》,以此为媒介,阐扬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提高民族精神与民族自信力,宣传抗战,呼吁民众担负起救亡图存的民族责任,鼓励民族自信心,并对时政进行分析解读与评论,表达对于政治的见解与认知。这体现了抗战时期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担当意识。该刊所载文章也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史料价值,对于研究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教授群体的抗战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旬刊》 浙江大学教授 民族精神 九国公约
下载PDF
评美国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态度——兼析“史汀生主义”的提出及局限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景平 赵哲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1993年第3期24-43,共20页
众所周知,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整整10年里,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了可称之为“史汀生主义”的立场,即:既不承认日本侵华行径及其后果的合法性,又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制止侵略。这是包含了某些积极因素的消极立场... 众所周知,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整整10年里,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了可称之为“史汀生主义”的立场,即:既不承认日本侵华行径及其后果的合法性,又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制止侵略。这是包含了某些积极因素的消极立场。史汀生主义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在一二八事变后又加以某些补充。分析美国政府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八事变 政府 日本侵华 日本军队 九国公约 日本政府 非战公约 停战谈判 中日冲突 中日两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初期的中英关系(1937、7──1939、9) 被引量:5
18
作者 邱霖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1-55,共5页
抗日战争初期的中英关系(1937、7──1939、9)邱霖在动荡的抗战风云中,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丰富多变的面貌。它既是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侧面,也是中华民国外交史、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 抗日战争初期的中英关系(1937、7──1939、9)邱霖在动荡的抗战风云中,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丰富多变的面貌。它既是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侧面,也是中华民国外交史、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以抗日战争初期的中英关系为主要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关系 抗日战争初期 政府 日本政府 蒋介石 中日战争 政府 外交部 在华利益 九国公约
下载PDF
“七七”事变与日本外交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志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3-30,共8页
“七七”事变与日本外交宋志勇关于七七事变以往大都侧重从政治、军事角度研究日本政府、军部以及在华日军在事变发生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政策和所起的作用,而对日本外交在事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重视不够。其实,在帝国主义的对外政策中... “七七”事变与日本外交宋志勇关于七七事变以往大都侧重从政治、军事角度研究日本政府、军部以及在华日军在事变发生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政策和所起的作用,而对日本外交在事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重视不够。其实,在帝国主义的对外政策中,军事与外交是相辅相成的,日本帝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政府 日本侵华 “七七”事变 日本外务省 七七事变 华北 中日外交 蒋介石 宋哲元 九国公约
下载PDF
陶德曼“调停”初探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德金 杨立宪 《民国档案》 1987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一九三七年十月下旬至一九三八年一月间,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本国政府之命,斡旋于中日战争,是谓“陶德曼调停”。本文试就“陶德曼调停”的原因及其失败,对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对日政策,作一些粗浅地分析。
关键词 蒋介石 南京民政府 政府 九国公约 中日战争 日本政府 抗战初期 狄克逊 政府 对日政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