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8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对九寨沟核心景观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曹俊 郑小敏 +2 位作者 宋伟 刘明 袁茂珂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第S01期148-153,共6页
8•8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153处,其中崩塌96处、滑坡16处、泥石流26处、不稳定斜坡15处,按地质灾害规模划分有巨型2处、大型12处、中型44处、小型95处;新增地震次生灾害隐患81处,其中崩塌56处、不稳定斜坡10处、滑坡12处... 8•8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153处,其中崩塌96处、滑坡16处、泥石流26处、不稳定斜坡15处,按地质灾害规模划分有巨型2处、大型12处、中型44处、小型95处;新增地震次生灾害隐患81处,其中崩塌56处、不稳定斜坡10处、滑坡12处、泥石流3处;九寨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日则沟、树正沟、则查哇沟沿沟两侧海拔2200~3200 m范围,日则景区56处、树正景区41处、长海景区31处、扎如景区12处、丹祖沟景区13处,同震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断层效应”;景区内分布的滑坡、崩塌等松散堆积物为今后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对当地居民、游客和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资源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88地震 九寨沟景区
下载PDF
“8·8”地震对九寨沟景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蹇代君 孙昊 郎介 《四川地质学报》 2020年第2期278-283,共6页
“8·8”地震在九寨沟景区内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为景区内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经历2017年和2018年两个雨季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有22条沟暴发50余次山洪泥石流。由于泥石流对景区植被的破坏,也表现出漂木型泥石流... “8·8”地震在九寨沟景区内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为景区内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经历2017年和2018年两个雨季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有22条沟暴发50余次山洪泥石流。由于泥石流对景区植被的破坏,也表现出漂木型泥石流特点。地震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泥石流防治面临严峻的考验,通过对景区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防治工程存在着震前工程结构物使用年限长、受地震作用局部受损、设计标准低等问题,提出了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灾害生态化防治的几点原则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8地震 九寨沟景区 泥石流 生态化防治
下载PDF
8·8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层湖叠瀑”景观变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曹俊 杨更 +5 位作者 杜杰 宋伟 刘明 袁茂珂 朱忠福 肖维阳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第1期161-166,共6页
九寨沟景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世纪3项国际桂冠,还先后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要湿地、国家5A级景区。8·8九寨沟地震后,笔者有幸参加了九寨沟... 九寨沟景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世纪3项国际桂冠,还先后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要湿地、国家5A级景区。8·8九寨沟地震后,笔者有幸参加了九寨沟景区震后地质景观应急排查以及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震后地质变化与重建对策研究工作,通过二次野外现场调查以及与前期已有成果的对比研究,发现九寨沟核心景区“层湖叠瀑”景观中除火花海、诺日朗瀑布、熊猫海3处景观地震后宏观特征变化明显外,其余景观包括树正群海、老虎海、犀牛海、诺日朗群海、镜海、五花海、箭竹海、天鹅海、长海、五彩池、珍珠滩瀑布、树正瀑布、日则保护站大泉等的宏观特征无变化或者变化不明显,其中火花海堤坝垮塌,使火花海景观消失;诺日朗瀑布在中部距顶面3~4m位置形成了二组相互交汇的裂隙,诺日朗群海的水流沿交汇处的裂隙漏失并对瀑布进行冲刷,瀑布崖壁有进一步形成崩塌的危险;老虎嘴—箭竹海之间由于两侧地形陡峭,地震后形成大量的高位崩塌,崩积物大量倾泻于熊猫海,造成熊猫海面积与容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地震 “层湖叠瀑” 景观变化 九寨沟景区
下载PDF
九寨沟景区“8·8”地震前后及钙华生境保育修复后植被和水系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云 董发勤 +4 位作者 韩颖 王卫红 代群威 赵学钦 王富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6,共9页
利用Landsat-8、高分1号、2号等卫星影像,评估九寨沟核心钙华景点及整个景区在“8∙8”地震前、后和钙华生境保育修复后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人工为辅、自然为主的钙华保育修复后钙华核心景点... 利用Landsat-8、高分1号、2号等卫星影像,评估九寨沟核心钙华景点及整个景区在“8∙8”地震前、后和钙华生境保育修复后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人工为辅、自然为主的钙华保育修复后钙华核心景点和整个景区的高植被、中低植被、低植被覆盖面积均有了显著增加,裸地生态类型仍存在,但呈逐年减少趋势,中植被覆盖类型较震后和震前减少;保育后第二年,湿润和很湿润面积、总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比震前和震后都有大幅增加,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人工干预下原生境快速恢复,提高了植被覆盖面积,植被的蒸散和截流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流域的水文过程,促进了水系面积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88地震 植被恢复 钙华保育 水系恢复
下载PDF
“8·8”地震后九寨沟火花海发展演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宋伟 袁茂珂 +3 位作者 卓曼他 曹俊 刘明 杜杰 《四川地质学报》 2020年第4期668-675,共8页
九寨沟美景被誉为“童话世界”,其核心景观是“青山绿水”,坐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世纪3项国际桂冠,还先后评为多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烈度最大达到Ⅸ度,九寨沟景区离震中近,诱发... 九寨沟美景被誉为“童话世界”,其核心景观是“青山绿水”,坐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世纪3项国际桂冠,还先后评为多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烈度最大达到Ⅸ度,九寨沟景区离震中近,诱发地质灾害发生,部分景点、旅游设施受到损伤。火花海堤坝发生决堤,决堤长25m,海子基本干涸,湖底钙华暴露,火花海景观消失;上游的卧龙海堤坝和下游双龙海堤坝亦不同程度受损。处易垮塌区和极易垮塌区。从长远来看,不可能自然修复,进一步的垮塌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8地震 火花海 发展演化趋势 九寨沟景区
下载PDF
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问题研究——以“8·8”九寨沟地震救援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胜玉 葛文静 薛安邦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46-49,共4页
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是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不仅能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应急救援的高效化。分析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必要性,对"8·8"九寨沟地震中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地... 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是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不仅能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应急救援的高效化。分析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必要性,对"8·8"九寨沟地震中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地震救援中社会力量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力量 应急救援 “8·8九寨沟地震 对策
下载PDF
从九寨沟“8·8”地震谈山区路基路面抗震
7
作者 李雷雨 《四川建材》 2017年第12期175-176,共2页
为了研究山区路基路面抗震的问题,通过分析山区地震的特点,并以九寨沟县"8.8"地震为案例加以分析。结论是山区地震震害有其特点,除了对路基路面直接的震害,还有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山区路基路面抗震措施也有其特点... 为了研究山区路基路面抗震的问题,通过分析山区地震的特点,并以九寨沟县"8.8"地震为案例加以分析。结论是山区地震震害有其特点,除了对路基路面直接的震害,还有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山区路基路面抗震措施也有其特点,既要考虑特殊要求,又要经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8"地震 山区 路基路面 抗震
下载PDF
礼县—罗家堡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兼论1654年礼县8级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2
8
作者 杨晓平 冯希杰 +5 位作者 黄雄南 宋方敏 李高阳 陈献程 张玲 黄伟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4-519,共16页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东向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错断了含有仰韶文化红色陶瓷片的一级阶地堆积物,阶地面上断层陡坎高约1.5m.沿断裂带发现冲沟的左旋位错量为3~10m,晚更新世黄土中残留的断层陡坎高4.5~8m.其中两条冲沟中发现裂点,高3.5~3.9m,距断层陡坎的距离为16m.礼县—盐关—罗家堡—天水镇一带发育大量的滑坡,长轴走向与礼县—罗家堡断裂一致,滑坡体后缘、侧壁陡峭,出露晚第四纪黄土,鲜有植被覆盖.礼县—罗家堡断裂为1654年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分析认为,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被西秦岭北缘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和岷县—宕昌断裂围限的礼县次级地块向南东滑动可能导致了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生.断裂北、南两侧地壳电性结构的差异为强震的孕育提供了深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县8地震 活动断裂 地震破裂 发震构造 南北地震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与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电磁现象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范莹莹 解滔 +4 位作者 安张辉 杜学彬 谭大诚 刘君 陈军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5-291,340,共17页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电、地磁台站在玉树地震前均发生显著的小波能谱增大的现象,震后恢复;③对于上述两次大震周边地区的不同台站的不同测道,在震前多次出现谱值时间上同步增大或减少的现象;④距玉树地震震中距离相同的山丹和古丰地电场台站,北南、北西测向长极距在地震前后能谱值的变化几乎一致.基于上述分析,初步研究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玉树Ms7 1地震 地电场 地磁场 变化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8
10
作者 谢虹 袁道阳 +2 位作者 雷中生 刘百篪 苏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2-627,共6页
1927年5月23日在甘肃古浪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造成数万人伤亡和大量建筑物毁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根据历史地震记载资料和新收集补充的震害调查资料,首先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进... 1927年5月23日在甘肃古浪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造成数万人伤亡和大量建筑物毁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根据历史地震记载资料和新收集补充的震害调查资料,首先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进而根据各破坏点的烈度情况,修改完善并重新编绘了本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分别从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土地破坏、文物破坏及交通通讯破坏等方面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地震引发的大规模滑坡、崩塌和严重的次生水灾等进一步加剧了震害程度,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文物群破坏.科学总结和分析本次地震的震灾特征,对未来的大震科学研究、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均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7年 8地震 地震灾害 启示 古浪
下载PDF
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3 位作者 杨青云 王爱国 谢虹 苏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1-621,共11页
1879年7月1日(即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南部的武都、文县之间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称为武都南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和滑坡、崩塌、次生水灾等震害和约2万余人死亡.本文简要回顾了武都南8级地震的... 1879年7月1日(即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南部的武都、文县之间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称为武都南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和滑坡、崩塌、次生水灾等震害和约2万余人死亡.本文简要回顾了武都南8级地震的研究历史,归纳总结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特征和衰减规律,重新绘制了烈度等震线图,重点对本次地震的震害类型及特征、地震形变特征和震后抗灾救灾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总体上看,本次地震震级大,人员伤亡率高,破坏区范围广,震灾非常严重.科学总结和分析本次地震的震灾特征,对未来的大震科学研究、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均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79年武都南8地震 地震灾害 震灾防御
下载PDF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4.8级地震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跃刚 王玉珍 +5 位作者 尹宝军 王想 马栋 张子广 乔子云 王晓山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与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古冶区的王辇庄乡。震中烈度为Ⅴ度,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唐山断裂带附近。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为SEE,T轴方位为SSW,接近水平,...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与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古冶区的王辇庄乡。震中烈度为Ⅴ度,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唐山断裂带附近。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为SEE,T轴方位为SSW,接近水平,这与华北构造应力场的NE-NEE方向不一致。唐山4.8级地震是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晚期余震的正常起伏,2004年以来唐山老震区的ML4.0以上地震呈现了很好的准周期性。唐山4.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和测震学参数存在背景性异常,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老震区地震活动平静、起伏的阶段性特征。前兆异常以中短期异常为主,其中地下流体异常、电磁异常表现更为突出。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无论是地震活动性还是前兆方面都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异常。异常既有趋势性的,也有短临的,配套性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4 8地震 地震地质背景 震源机制 前兆异常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盒8段地震多技术储层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建新 雍学善 +3 位作者 吴会良 刘军迎 张继娟 郭旋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80-83,共4页
苏里格气田主要产层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属典型的辫状河沉积,针对苏里格气田北部多波多分量三维地震工区内钻井少的具体情况,在研究中将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技术、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及相对波阻抗分析技术相结合,以钻井资料及古地貌... 苏里格气田主要产层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属典型的辫状河沉积,针对苏里格气田北部多波多分量三维地震工区内钻井少的具体情况,在研究中将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技术、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及相对波阻抗分析技术相结合,以钻井资料及古地貌分析结果为基础,对本区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工区属辫状河相沉积,发育辫状河河道及泛滥平原沉积微相,物源来自于工区的北部,工区内有近南北向的3条主河道,同时发育多条分支河道,其中西部主河道的发育规模最大且河流交汇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8 地震多技术 沉积相研究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和趋势预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傅征祥 刘杰 +2 位作者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12-117,共6页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8级大地震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地震预测
下载PDF
汶川8.0级大地震的长波辐射征象 被引量:27
15
作者 康春丽 张艳梅 +1 位作者 刘德富 荆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文中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OLR)信息场的中期(年)、短期(月)和临震(日)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计算发现该地震震中区附近的OLR信息有异常增强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作为诊断强震蕴育地区的一种指征。
关键词 汶川 8地震 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 异常增强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8级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预测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春山 孙炜锋 +7 位作者 谭成轩 韩金良 何淑军 吴树仁 杨为民 王涛 张永双 石菊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38-1145,共8页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局部有沙土液化,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及山区。总结了14个县市重灾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建立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别标准,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共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若干个亚区。对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带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高危险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地震 重灾区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预测分析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大尺度异常 被引量:10
17
作者 尹祥础 张浪平 +6 位作者 张永仙 彭克银 王海涛 宋治平 李文军 张晓涛 袁帅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9,共7页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地震,T2很长,峰值点后LURR通常迅速下降,在大地震前夕LURR常常降得很低,而预测的地震又迟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误导人们怀疑,甚至放弃原来的预测,殊不知,这时大地震正在迫近。这正是汶川8级地震给予人们血的教训。大地震不仅孕育时间长,孕震区面积也很大。大地震的前兆在时空上都是大尺度。基于这种认识,根据LURR的演化,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可能正在孕育一个特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前兆 大时空观
下载PDF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17
18
作者 江娃利 邓起东 +1 位作者 徐锡伟 谢新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62,共8页
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 ,讨论了 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 130 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 ,则... 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 ,讨论了 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 130 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 ,则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6 3km ,分为 3段 ,即霍山山前断裂段、绵山西侧断裂段和太谷断裂段 .各段长度分别为 5 0 ,35和 70km ,3段之间存在 4和 8km的阶区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具右旋走滑特征 ,北段和中段右旋走滑位移量 6~ 7m ,南段最大为 10m .在山西断陷带盆地边界的单条断裂一般只对应 7级地震 ,而该次 8级特大地震则突破两个盆地之间的障碍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地震 地表破裂带 破裂尺度可变性
下载PDF
地震反演技术在前8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牛小芳 张春林 +1 位作者 汪立蓉 皮东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2期8-11,共4页
地震反演是公认的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结合白庙构造前 8块的具体情况 ,选用Jason软件做储层预测 ,具体模块选用井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 (Invertrace)和带趋势的岩性指示随机模拟 (Statmod)模块。反演和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储层... 地震反演是公认的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结合白庙构造前 8块的具体情况 ,选用Jason软件做储层预测 ,具体模块选用井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 (Invertrace)和带趋势的岩性指示随机模拟 (Statmod)模块。反演和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储层预测准确 ,有助于寻找含油气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技术 白庙构造前8 储层预测 应用 阻抗 模拟 地震勘探 地震资料
下载PDF
广东东源M_S4.8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周边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0
20
作者 叶秀薇 黄元敏 +1 位作者 胡秀敏 刘锦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9-819,938,共11页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12年2月16日广东东源MS4.8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位置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东源MS4.8地震是一次自上而下、自西向东的单侧破裂过程,破裂面积约3...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12年2月16日广东东源MS4.8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位置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东源MS4.8地震是一次自上而下、自西向东的单侧破裂过程,破裂面积约3km×5km.震源区地壳结构复杂,埋深712km处为一个速度达6.2km/s的高速体,主震的起始破裂位置位于高速体的顶部速度梯度较大的区域,破裂面穿越整个高速体,余震止于高速体下方的低速区底部(埋深约16km).东源县锡场镇下方的这种高、低速相间的结构,表明地壳层间相邻物质性状的差异利于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因此东源地区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源M4 8地震 联合反演 速度结构 双差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