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SAR技术的九寨沟震区典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形变分析
1
作者 徐恒志 周宇 +1 位作者 唐亮亮 张宁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九寨沟震区坡高谷深,植被茂盛,地质灾害隐蔽性强,采用传统的调查手段进行精准识别有很大的难度。基于8景ALOS-2降轨数据以及100景Sentinel-1升轨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技术对... 九寨沟震区坡高谷深,植被茂盛,地质灾害隐蔽性强,采用传统的调查手段进行精准识别有很大的难度。基于8景ALOS-2降轨数据以及100景Sentinel-1升轨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技术对九寨沟震区典型滑坡隐患开展了早期识别与形变分析。研究区内共识别出12处滑坡隐患,其中4处属于高位滑坡隐患,滑坡隐患位置在震后长期处于持续线性形变中,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野外调查和遥感观测验证了基于InSAR技术的滑坡隐患形变分析的准确性,隐患形变分析结果为后期精细化监测预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隐患 D-INSAR SBAS-InSAR 时序形变分析 九寨沟震区
下载PDF
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松江 赵峥 袁广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第1期93-97,共5页
基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分析得出震区泥石流物源类型主要有崩滑型物源、沟道冲刷型物源、坡面侵蚀型物源,根据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启动与补给方式建立震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启动模式。选取震区29处泥石流为样本,... 基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分析得出震区泥石流物源类型主要有崩滑型物源、沟道冲刷型物源、坡面侵蚀型物源,根据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启动与补给方式建立震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启动模式。选取震区29处泥石流为样本,对九寨沟震区泥石流动储量及物源总量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九寨沟震区泥石流动储量及物源总量比例关系统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九寨沟震区 物源特征 启动模式 动储量
下载PDF
九寨沟强震区熊猫海—五花海段震裂山体发育特征及崩塌动力学分析
3
作者 龚学强 蹇代君 +4 位作者 胡卸文 张瑜 郎介 泽军 蒋清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99,共8页
位于九寨沟世界遗产保护区内的熊猫海—五花海段危岩区,历经“5·12”汶川地震和“8·8”九寨沟强烈地震,崩塌落石频发,成为了控制性特大地质灾害点。该文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查明了震后震裂山体(危岩)空间分布位置和崩... 位于九寨沟世界遗产保护区内的熊猫海—五花海段危岩区,历经“5·12”汶川地震和“8·8”九寨沟强烈地震,崩塌落石频发,成为了控制性特大地质灾害点。该文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查明了震后震裂山体(危岩)空间分布位置和崩塌落石堆积特征,并结合RocPro3D数值模拟,探讨了高位震裂山体(危岩)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熊猫海—五花海段震裂山体落石灾害频发,影响景区道路总长度约1045 m,且在长期差异性风化作用下,崩塌落石灾害危险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危岩Ⅳ区落石模拟结果得到,崩塌落石冲击能量和运动速度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落石达到景区道路的最大冲击能量、弹跳高度和运动速度分别为8673kJ、11.63 m和53.8 m/s,其中WYD3到达块石数量占比最大,达到68.6%,落石直接到达日则沟的块石数量占比小,但平均能量达到1770kJ。基于震裂山体(危岩)分布高位陡坡、成灾动力学强、危害性大,提出以景区道路改为隧道方案,以确保景区运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震区 震裂山体 崩塌 运动特征 RocPro3D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地震区芦苇海危岩崩塌成因机理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梁靖 裴向军 +2 位作者 何宇航 罗路广 谷虎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4-131,共8页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诱发了景区芦苇海区域约2.7×104 m3危岩体发生崩塌,在2018年汛期该区域又产生约3×104 m3的二次崩塌,损失巨大。目前,崩源区仍有约2×104 m3的危岩体仍悬而未掉,潜在风险高,故需要深入研究芦苇海...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诱发了景区芦苇海区域约2.7×104 m3危岩体发生崩塌,在2018年汛期该区域又产生约3×104 m3的二次崩塌,损失巨大。目前,崩源区仍有约2×104 m3的危岩体仍悬而未掉,潜在风险高,故需要深入研究芦苇海危岩崩塌的特征和致灾机理。通过现场详查、无人机及GIS等手段,对芦苇海危岩崩塌的基本特征、失稳过程及成因机理有了初步认识。研究发现,芦苇海危岩崩塌失稳历经“坡表局部崩塌-顶部危岩带变形-撞击坡表-碎屑流”四个阶段,平均运动速度达29.94 m/s,崩落块石到达坡脚的概率约为87%。同时,多次失稳主要受内因及外因综合影响,由于斜坡对地震的放大效应,岩体受加速度影响显著,产生震动拉裂或抛射;而震裂的岩土体在后续强降雨的触发下,沿优势结构面向南西侧临空面发生二次崩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震区 芦苇海危岩 崩塌 变形 失稳运动 成因 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