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清代《公羊》学者论“三科九旨”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冬冬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59-163,168,共6页
汉魏学者何休和宋衷分别归纳的"三科九旨"是《公羊》学最重要的纲目,是历代《公羊》学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清代《公羊》学获得了复兴,大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孔广森新立"三科九旨",在其中融入皖派义理;刘逢禄...
汉魏学者何休和宋衷分别归纳的"三科九旨"是《公羊》学最重要的纲目,是历代《公羊》学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清代《公羊》学获得了复兴,大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孔广森新立"三科九旨",在其中融入皖派义理;刘逢禄标榜尊崇何休,实则存在掺杂别派、牵合他书的做法;陈立平等介绍不同的"三科九旨"学说,但总体严守何休注。从这些学者论述中,可以窥见清代《公羊》学不是常州学派的单线演进,而是多种学说的复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公羊》学
三科
九旨
孔广森
刘逢禄
陈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羊学三科九旨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
1
2
作者
许雪涛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91-94,共4页
三科九旨是东汉公羊学家何休的思想,其中涉及了"三统"、"三世"、"内外"几个命题,即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在三科九旨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科九旨是东汉公羊学家何休的思想,其中涉及了"三统"、"三世"、"内外"几个命题,即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在三科九旨的内在逻辑关系中,以《春秋》当新王是前提,王鲁是三世义和内外义的逻辑起点,同时,三世又是王鲁及内外得以展开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公羊学
三科
九旨
内在逻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科九旨:何休对《公羊春秋》的创造性诠释
3
作者
朱松美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57-63,158,共8页
“三科九旨”说,是何休基于特定时代对前代公羊学理论的系统阐述。“通三统”是在汉代君主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从董仲舒制度轮替向制度永续的论证转向;“张三世”抛弃了《春秋》对“据乱”社会的祭奠,以进化观看到了由乱到治的社会未来;...
“三科九旨”说,是何休基于特定时代对前代公羊学理论的系统阐述。“通三统”是在汉代君主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从董仲舒制度轮替向制度永续的论证转向;“张三世”抛弃了《春秋》对“据乱”社会的祭奠,以进化观看到了由乱到治的社会未来;“异内外”以发展的眼光,看到了以文明程度作为夷夏差异考量标准下,夷夏差异的必然消亡与一统太平盛世的必然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科
九旨
何休
《春秋》
诠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九旨说与三临言:柯劭忞与“穀梁学”体系之建构
4
作者
许超杰
赵明
《原道》
2023年第2期69-88,共20页
历代“榖梁学”著作似乎未能提出具有提纲挈领意义的“榖梁”义法。柯劭态重论“三科九旨”之于“公羊学”“榖梁学”的意义,提出“九旨”为“榖梁学”、“三科”为“公羊学”,从而为“榖梁学”之体系化建构了第一个支点。在此基础上,...
历代“榖梁学”著作似乎未能提出具有提纲挈领意义的“榖梁”义法。柯劭态重论“三科九旨”之于“公羊学”“榖梁学”的意义,提出“九旨”为“榖梁学”、“三科”为“公羊学”,从而为“榖梁学”之体系化建构了第一个支点。在此基础上,柯劭态发掘《榖梁传》“三临之言”之于《春秋》的统摄意义,从而提出了“榖梁学”的第二个支点,即“三临之言”的不同批判视域意义。通过将“九旨”与“三临之言”建构为“榖梁学”的两大核心,柯劭态最终完成“榖梁学”体系之建构。这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合理也最为精练的“榖梁学”纲维,亦体现了“榖梁学”之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劭忞
九旨
三临之言
“穀梁学”体系
原文传递
從三科九旨論大一統義
5
作者
涂漢培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22年第1期270-281,共12页
《公羊傳》開篇即以五始之“王”“正月”引出大一統,故而大一統有“新王受命”與“布政施教”兩義:前者爲大一統之前提,後者爲方法。此二義可涵攝於三科九旨:其通三統科内三旨以以《春秋》當新王爲主,故三統中以新王一統爲大;其異外内...
《公羊傳》開篇即以五始之“王”“正月”引出大一統,故而大一統有“新王受命”與“布政施教”兩義:前者爲大一統之前提,後者爲方法。此二義可涵攝於三科九旨:其通三統科内三旨以以《春秋》當新王爲主,故三統中以新王一統爲大;其異外内科與張三世科相通,正新王布政施教之方法,其達成之狀態亦爲大一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始
三科
九旨
大一統
原文传递
论董、何的“三世异辞”说
被引量:
2
6
作者
郜积意
陈绪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5,共10页
三世异辞(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与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三统说),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外说),合称三科九旨,是董、何《公羊》说之总纲。惟三统与内外说重义不重辞,易为凭虚蹈空之弊;三世说则义、辞...
三世异辞(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与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三统说),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外说),合称三科九旨,是董、何《公羊》说之总纲。惟三统与内外说重义不重辞,易为凭虚蹈空之弊;三世说则义、辞并重,是理解其余二科六旨的重要线索。董、何的三世说,含恩情、王化义;董、何的异辞说,含微辞、托辞例。由微辞、托辞,知恩情、王化之分;由恩情、王化之分,知三统与内外说之所指,则三科九旨可以相互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何休
三世异辞
三科
九旨
《公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春秋》例论
被引量:
5
7
作者
葛志毅
《管子学刊》
CSSCI
2006年第3期65-77,110,共14页
《史记》谓“《春秋》以道义”,按春秋家的家法则设例以言义,此实为汉晋诸儒治《春秋》学之一基本方法,于是公羊家、谷梁家、左传家各具其义例体系。本文试对三传家义例略作疏解,以求窥见汉晋诸儒《春秋》义例之学的大旨。
关键词
《春秋》义例
三科
九旨
正名尽辞
五十凡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刘逢禄《公羊》学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
2
8
作者
黄开国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刘逢禄的《公羊》学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春秋》者五经之管钥、无《公羊》则无《春秋》、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说到底不过是落实到三科九旨这一所谓经学微言大义上,而其体现则是董仲舒、...
刘逢禄的《公羊》学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春秋》者五经之管钥、无《公羊》则无《春秋》、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说到底不过是落实到三科九旨这一所谓经学微言大义上,而其体现则是董仲舒、何休为代表的《公羊》学。由此可证,三科九旨实为刘逢禄经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春秋
公羊
三科
九旨
董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孔广森与何休的经学之异
被引量:
1
9
作者
黄开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5,共5页
孔广森被有的学者视为清代第一位有《公羊》学著述的人物,但他的《公羊春秋经传通义》与何休的《公羊》学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之异就在于孔广森否定何休的王鲁说,自立三科九旨,没有对《公羊》学微言的阐发,只有《公羊》书法、大义的发明...
孔广森被有的学者视为清代第一位有《公羊》学著述的人物,但他的《公羊春秋经传通义》与何休的《公羊》学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之异就在于孔广森否定何休的王鲁说,自立三科九旨,没有对《公羊》学微言的阐发,只有《公羊》书法、大义的发明,从而使孔广森的经学著作虽以《公羊》命名,却对清代《公羊》学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推进。然而,孔广森的经学还是有其新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广森
何休
经学
三科
九旨
中国
哲学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被引量:
3
10
作者
王文书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8-33,共6页
2014年董仲舒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传统问题热点依旧,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研究更具时代关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学术反思是本年度研究新热点;《衡水学院学报》继续成为董子研究的重要平台。但本年度研究...
2014年董仲舒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传统问题热点依旧,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研究更具时代关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学术反思是本年度研究新热点;《衡水学院学报》继续成为董子研究的重要平台。但本年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上、海内外董学研究的交流切磋方面有待改善和提高。可以说,2014年是董仲舒研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关系
性三品
伦理纲常
三科
九旨
经义决狱
综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与科举考试的变革
11
作者
冯建民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82,共4页
在110年前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尽管科举制的利与弊都非常明显,但是其采用的考试选才办法要优于世卿世禄制和察举推荐制;"学而优则仕"原则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远比&q...
在110年前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尽管科举制的利与弊都非常明显,但是其采用的考试选才办法要优于世卿世禄制和察举推荐制;"学而优则仕"原则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远比"学而劣则仕"或"不学而仕"更好,这是科举制存在1300余年的最大合理性。不仅如此,作为官员选拔制度的科举制对隋唐到明清的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和社会习俗等进程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现代中国也还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制,在今天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今文经学
科举考试
世卿世禄
选拔制度
推荐制
现代中国
选才
光绪三十一年
三科
九旨
试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羊》例学之大成--何休义例研究
12
作者
杨昭
《管子学刊》
2022年第2期116-128,共13页
公羊家法至何休始得齐备,“义例”的阐明是解说《春秋》的关键所在。首先,何休在董仲舒的基础上整合提出了“三科九旨”,这一学说历来被视作公羊家的标识。何休“三科九旨”说继承董仲舒等先儒学说,表现在:董仲舒与《公羊传》一样都仅...
公羊家法至何休始得齐备,“义例”的阐明是解说《春秋》的关键所在。首先,何休在董仲舒的基础上整合提出了“三科九旨”,这一学说历来被视作公羊家的标识。何休“三科九旨”说继承董仲舒等先儒学说,表现在:董仲舒与《公羊传》一样都仅仅将三世用以区分褒贬用辞的不同,何休将三世说理论化为王道由微至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个别事件的褒贬刺讥;《公羊传》主讲夷夏之防,董仲舒明确提出三个层次之分,何休将之发展为与三世统一、不断变动的内外例,体现王道的发展;董仲舒的核心是大一统,在元之道落实中,由于四时交替而有三统循环,何休则侧重于立足一王之道上的三统共存。其次,何休使得公羊体系更加清晰明确,严密而有层次:一、常例,即每一类事件如何书写的义例,从中体现褒贬。二、变例。孔子于常例基础之上,另外设置了褒贬的体例,通过日月时、称谓不同程度的使用,或者是通过对常例的违反,体现出对事件或人物刺、讥、贬、绝或隐或善的评判。《春秋》中还有对于特殊人物的讳例,以及对于常例不书的不书例,体现出“《春秋》以道名分”的宗旨。三、《春秋》大义隐藏在前二者之后,是孔子判定书与不书,或褒或贬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休
义例
三科
九旨
《公羊传》
《春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疏离公羊学: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的经学思想
13
作者
罗检秋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苏舆继承了晚清多重学术传统,而其《春秋繁露义证》侧重疏释文字,大体排斥公羊学理论。针对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苏舆重释了董仲舒的“改制”说,基本不认同何休的“三科九旨”。他试图回归孔、孟,但所作阐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也存...
苏舆继承了晚清多重学术传统,而其《春秋繁露义证》侧重疏释文字,大体排斥公羊学理论。针对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苏舆重释了董仲舒的“改制”说,基本不认同何休的“三科九旨”。他试图回归孔、孟,但所作阐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也存在着一些误释。从经学系谱而言,苏舆的主要角色是批评而非发展公羊学。尽管如此,《春秋繁露义证》的文字考释多有成就,有裨于纠正晚清以来公羊家肆意将学术政治化、工具化的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繁露义证》
公羊学
“改制”说
“三科
九旨
”
原文传递
俞樾公羊思想发微
被引量:
6
14
作者
罗雄飞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8-94,共7页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治经治学的重点和主要学术成就体现在朴学方面 ,他的经学思想则倾向于公羊学。公羊学的基本思想即《春秋》当新王、孔子改制、三统三世、大一统、夷夏之辨等 ,都在俞樾的经传训诂中得到体现。俞樾还将“六经”...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治经治学的重点和主要学术成就体现在朴学方面 ,他的经学思想则倾向于公羊学。公羊学的基本思想即《春秋》当新王、孔子改制、三统三世、大一统、夷夏之辨等 ,都在俞樾的经传训诂中得到体现。俞樾还将“六经”视为一个整体 ,认为孔子删定“六经”是以公羊思想为主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公羊学
三科
九旨
大一统
原文传递
刘逢禄《公羊》学的意义
15
作者
黄开国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36,共9页
关键词
《公羊》学
刘逢禄
三科
九旨
今文经学
《论语》
《左传》
《谷梁》
孔广森
原文传递
何休著述叙要
16
作者
黄朴民
《文献》
2002年第4期38-43,59,共7页
何休(129-182),字邵公,东汉后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他在《春秋公羊》学的历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早期《春秋公羊》学的理论体系总结完成于他的手中,他所概括的"三科九旨"等一系列命题事实上已成为后世《春...
何休(129-182),字邵公,东汉后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他在《春秋公羊》学的历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早期《春秋公羊》学的理论体系总结完成于他的手中,他所概括的"三科九旨"等一系列命题事实上已成为后世《春秋公羊》学的理论核心.清代著名《公羊》学家刘逢禄曾经指出:"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①揭示了何休在《春秋公羊》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今天,考察这位有重大贡献于《公羊》学的思想家的著述情况,公允评价其对《公羊》学义例所作的总结,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化汉代经学历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郑玄
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
玉函山房辑佚书
三科
九旨
春秋公羊传
服虔
马国翰
孝经注
谷梁
春秋释
原文传递
今文经学与晚清民初的史学“转型”
被引量:
1
17
作者
路新生
《思想与文化》
2005年第1期291-318,共28页
在20世纪初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算的浪潮中,大概没有哪一个学门的遭际曾经像经学那样臭名昭著、为人唾弃的了。那时的经学,诚如周予同所说,已经成了一具"僵尸"。但晚清的重大政治运动曾经利用过经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20世纪初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算的浪潮中,大概没有哪一个学门的遭际曾经像经学那样臭名昭著、为人唾弃的了。那时的经学,诚如周予同所说,已经成了一具"僵尸"。但晚清的重大政治运动曾经利用过经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一批人之所以学名昭著,能够成为辛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今文家
公羊三世说
夏曾佑
六经皆史
中国史学
疑古
中国传统文化
三科
九旨
周予同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公羊》学者论“三科九旨”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冬冬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59-163,168,共6页
基金
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规划项目"<皇清经解>点校整理"(0934)
文摘
汉魏学者何休和宋衷分别归纳的"三科九旨"是《公羊》学最重要的纲目,是历代《公羊》学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清代《公羊》学获得了复兴,大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孔广森新立"三科九旨",在其中融入皖派义理;刘逢禄标榜尊崇何休,实则存在掺杂别派、牵合他书的做法;陈立平等介绍不同的"三科九旨"学说,但总体严守何休注。从这些学者论述中,可以窥见清代《公羊》学不是常州学派的单线演进,而是多种学说的复线发展。
关键词
清代
《公羊》学
三科
九旨
孔广森
刘逢禄
陈立
Keywords
qing dynasty
'Gongyang'school
'Sankejiuzhi'
kong guangsen
liu fenglu
chen li
分类号
K225.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羊学三科九旨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
1
2
作者
许雪涛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91-94,共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公羊学的解经方法>(编号:06CZX013)的相关成果
文摘
三科九旨是东汉公羊学家何休的思想,其中涉及了"三统"、"三世"、"内外"几个命题,即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在三科九旨的内在逻辑关系中,以《春秋》当新王是前提,王鲁是三世义和内外义的逻辑起点,同时,三世又是王鲁及内外得以展开的框架。
关键词
《春秋》
公羊学
三科
九旨
内在逻辑
分类号
B23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科九旨:何休对《公羊春秋》的创造性诠释
3
作者
朱松美
机构
济南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
出处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57-63,158,共8页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周两汉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春秋》诠释”(项目编号:16FZS008)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三科九旨”说,是何休基于特定时代对前代公羊学理论的系统阐述。“通三统”是在汉代君主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从董仲舒制度轮替向制度永续的论证转向;“张三世”抛弃了《春秋》对“据乱”社会的祭奠,以进化观看到了由乱到治的社会未来;“异内外”以发展的眼光,看到了以文明程度作为夷夏差异考量标准下,夷夏差异的必然消亡与一统太平盛世的必然实现。
关键词
三科
九旨
何休
《春秋》
诠释
分类号
K329 [历史地理—世界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九旨说与三临言:柯劭忞与“穀梁学”体系之建构
4
作者
许超杰
赵明
机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出处
《原道》
2023年第2期69-88,共2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榖梁》经传汇校集注疏证”(23VJXG008)阶段性成果
文摘
历代“榖梁学”著作似乎未能提出具有提纲挈领意义的“榖梁”义法。柯劭态重论“三科九旨”之于“公羊学”“榖梁学”的意义,提出“九旨”为“榖梁学”、“三科”为“公羊学”,从而为“榖梁学”之体系化建构了第一个支点。在此基础上,柯劭态发掘《榖梁传》“三临之言”之于《春秋》的统摄意义,从而提出了“榖梁学”的第二个支点,即“三临之言”的不同批判视域意义。通过将“九旨”与“三临之言”建构为“榖梁学”的两大核心,柯劭态最终完成“榖梁学”体系之建构。这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合理也最为精练的“榖梁学”纲维,亦体现了“榖梁学”之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柯劭忞
九旨
三临之言
“穀梁学”体系
分类号
K225.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從三科九旨論大一統義
5
作者
涂漢培
机构
吉首大學人文學院
出处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22年第1期270-281,共12页
文摘
《公羊傳》開篇即以五始之“王”“正月”引出大一統,故而大一統有“新王受命”與“布政施教”兩義:前者爲大一統之前提,後者爲方法。此二義可涵攝於三科九旨:其通三統科内三旨以以《春秋》當新王爲主,故三統中以新王一統爲大;其異外内科與張三世科相通,正新王布政施教之方法,其達成之狀態亦爲大一統。
关键词
五始
三科
九旨
大一統
分类号
K225.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董、何的“三世异辞”说
被引量:
2
6
作者
郜积意
陈绪波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5,共10页
文摘
三世异辞(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与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三统说),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外说),合称三科九旨,是董、何《公羊》说之总纲。惟三统与内外说重义不重辞,易为凭虚蹈空之弊;三世说则义、辞并重,是理解其余二科六旨的重要线索。董、何的三世说,含恩情、王化义;董、何的异辞说,含微辞、托辞例。由微辞、托辞,知恩情、王化之分;由恩情、王化之分,知三统与内外说之所指,则三科九旨可以相互贯通。
关键词
董仲舒
何休
三世异辞
三科
九旨
《公羊》学
Keywords
Dong Zhong-shu
He Xiu
Three Ages of Different Words
Nine Connotations Embodied in Three Sections
research on Gong Yang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春秋》例论
被引量:
5
7
作者
葛志毅
机构
大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管子学刊》
CSSCI
2006年第3期65-77,110,共14页
文摘
《史记》谓“《春秋》以道义”,按春秋家的家法则设例以言义,此实为汉晋诸儒治《春秋》学之一基本方法,于是公羊家、谷梁家、左传家各具其义例体系。本文试对三传家义例略作疏解,以求窥见汉晋诸儒《春秋》义例之学的大旨。
关键词
《春秋》义例
三科
九旨
正名尽辞
五十凡例
分类号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刘逢禄《公羊》学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
2
8
作者
黄开国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6,共7页
文摘
刘逢禄的《公羊》学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春秋》者五经之管钥、无《公羊》则无《春秋》、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说到底不过是落实到三科九旨这一所谓经学微言大义上,而其体现则是董仲舒、何休为代表的《公羊》学。由此可证,三科九旨实为刘逢禄经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五经
春秋
公羊
三科
九旨
董何
分类号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广森与何休的经学之异
被引量:
1
9
作者
黄开国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5,共5页
文摘
孔广森被有的学者视为清代第一位有《公羊》学著述的人物,但他的《公羊春秋经传通义》与何休的《公羊》学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之异就在于孔广森否定何休的王鲁说,自立三科九旨,没有对《公羊》学微言的阐发,只有《公羊》书法、大义的发明,从而使孔广森的经学著作虽以《公羊》命名,却对清代《公羊》学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推进。然而,孔广森的经学还是有其新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孔广森
何休
经学
三科
九旨
中国
哲学思想
Keywords
Kong Guangsen
He Xiu
Confucian classics
SankeJiuzhi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被引量:
3
10
作者
王文书
机构
衡水学院科研处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8-33,共6页
文摘
2014年董仲舒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传统问题热点依旧,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研究更具时代关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学术反思是本年度研究新热点;《衡水学院学报》继续成为董子研究的重要平台。但本年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上、海内外董学研究的交流切磋方面有待改善和提高。可以说,2014年是董仲舒研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关系
性三品
伦理纲常
三科
九旨
经义决狱
综述
Keywords
Dong Zhongsh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
the three grades of human nature
feudal ethics
nine meanings in three paragraphs
trying cases in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t classics
review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与科举考试的变革
11
作者
冯建民
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82,共4页
文摘
在110年前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尽管科举制的利与弊都非常明显,但是其采用的考试选才办法要优于世卿世禄制和察举推荐制;"学而优则仕"原则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远比"学而劣则仕"或"不学而仕"更好,这是科举制存在1300余年的最大合理性。不仅如此,作为官员选拔制度的科举制对隋唐到明清的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和社会习俗等进程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现代中国也还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制,在今天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清今文经学
科举考试
世卿世禄
选拔制度
推荐制
现代中国
选才
光绪三十一年
三科
九旨
试策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羊》例学之大成--何休义例研究
12
作者
杨昭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管子学刊》
2022年第2期116-128,共13页
基金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清代皖学礼学研究兴起之研究”(SK2021A0122)。
文摘
公羊家法至何休始得齐备,“义例”的阐明是解说《春秋》的关键所在。首先,何休在董仲舒的基础上整合提出了“三科九旨”,这一学说历来被视作公羊家的标识。何休“三科九旨”说继承董仲舒等先儒学说,表现在:董仲舒与《公羊传》一样都仅仅将三世用以区分褒贬用辞的不同,何休将三世说理论化为王道由微至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个别事件的褒贬刺讥;《公羊传》主讲夷夏之防,董仲舒明确提出三个层次之分,何休将之发展为与三世统一、不断变动的内外例,体现王道的发展;董仲舒的核心是大一统,在元之道落实中,由于四时交替而有三统循环,何休则侧重于立足一王之道上的三统共存。其次,何休使得公羊体系更加清晰明确,严密而有层次:一、常例,即每一类事件如何书写的义例,从中体现褒贬。二、变例。孔子于常例基础之上,另外设置了褒贬的体例,通过日月时、称谓不同程度的使用,或者是通过对常例的违反,体现出对事件或人物刺、讥、贬、绝或隐或善的评判。《春秋》中还有对于特殊人物的讳例,以及对于常例不书的不书例,体现出“《春秋》以道名分”的宗旨。三、《春秋》大义隐藏在前二者之后,是孔子判定书与不书,或褒或贬的依据。
关键词
何休
义例
三科
九旨
《公羊传》
《春秋》
分类号
K225.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疏离公羊学: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的经学思想
13
作者
罗检秋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史视野中的近代经学研究”(项目编号:19AZS013)。
文摘
苏舆继承了晚清多重学术传统,而其《春秋繁露义证》侧重疏释文字,大体排斥公羊学理论。针对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苏舆重释了董仲舒的“改制”说,基本不认同何休的“三科九旨”。他试图回归孔、孟,但所作阐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也存在着一些误释。从经学系谱而言,苏舆的主要角色是批评而非发展公羊学。尽管如此,《春秋繁露义证》的文字考释多有成就,有裨于纠正晚清以来公羊家肆意将学术政治化、工具化的偏颇。
关键词
《春秋繁露义证》
公羊学
“改制”说
“三科
九旨
”
分类号
K225.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B25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俞樾公羊思想发微
被引量:
6
14
作者
罗雄飞
机构
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
出处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8-94,共7页
文摘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治经治学的重点和主要学术成就体现在朴学方面 ,他的经学思想则倾向于公羊学。公羊学的基本思想即《春秋》当新王、孔子改制、三统三世、大一统、夷夏之辨等 ,都在俞樾的经传训诂中得到体现。俞樾还将“六经”视为一个整体 ,认为孔子删定“六经”是以公羊思想为主旨的。
关键词
俞樾
公羊学
三科
九旨
大一统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刘逢禄《公羊》学的意义
15
作者
黄开国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36,共9页
关键词
《公羊》学
刘逢禄
三科
九旨
今文经学
《论语》
《左传》
《谷梁》
孔广森
分类号
B24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何休著述叙要
16
作者
黄朴民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出处
《文献》
2002年第4期38-43,59,共7页
文摘
何休(129-182),字邵公,东汉后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他在《春秋公羊》学的历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早期《春秋公羊》学的理论体系总结完成于他的手中,他所概括的"三科九旨"等一系列命题事实上已成为后世《春秋公羊》学的理论核心.清代著名《公羊》学家刘逢禄曾经指出:"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①揭示了何休在《春秋公羊》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今天,考察这位有重大贡献于《公羊》学的思想家的著述情况,公允评价其对《公羊》学义例所作的总结,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化汉代经学历史的研究.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郑玄
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
玉函山房辑佚书
三科
九旨
春秋公羊传
服虔
马国翰
孝经注
谷梁
春秋释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今文经学与晚清民初的史学“转型”
被引量:
1
17
作者
路新生
出处
《思想与文化》
2005年第1期291-318,共28页
文摘
在20世纪初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算的浪潮中,大概没有哪一个学门的遭际曾经像经学那样臭名昭著、为人唾弃的了。那时的经学,诚如周予同所说,已经成了一具"僵尸"。但晚清的重大政治运动曾经利用过经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一批人之所以学名昭著,能够成为辛亥前"
关键词
今文经学
今文家
公羊三世说
夏曾佑
六经皆史
中国史学
疑古
中国传统文化
三科
九旨
周予同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清代《公羊》学者论“三科九旨”
陈冬冬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公羊学三科九旨及其内在逻辑
许雪涛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三科九旨:何休对《公羊春秋》的创造性诠释
朱松美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九旨说与三临言:柯劭忞与“穀梁学”体系之建构
许超杰
赵明
《原道》
2023
0
原文传递
5
從三科九旨論大一統義
涂漢培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22
0
原文传递
6
论董、何的“三世异辞”说
郜积意
陈绪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春秋》例论
葛志毅
《管子学刊》
CSSCI
2006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刘逢禄《公羊》学的三个层次
黄开国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孔广森与何休的经学之异
黄开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王文书
《衡水学院学报》
201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与科举考试的变革
冯建民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公羊》例学之大成--何休义例研究
杨昭
《管子学刊》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疏离公羊学: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的经学思想
罗检秋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14
俞樾公羊思想发微
罗雄飞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6
原文传递
15
刘逢禄《公羊》学的意义
黄开国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0
原文传递
16
何休著述叙要
黄朴民
《文献》
2002
0
原文传递
17
今文经学与晚清民初的史学“转型”
路新生
《思想与文化》
2005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