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壁画、文献中的“摩睺罗”与妇女乞子风俗 被引量:6
1
作者 郭俊叶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7,136-137,共5页
敦煌壁画中的婴偶像与文献中的"摩睺罗",是乞子风俗在敦煌佛教中的反映。
关键词 敦煌 摩睺罗 乞子风俗
下载PDF
民间服饰中的“乞子”主题纹饰 被引量:10
2
作者 崔荣荣 牛犁 《民俗研究》 CSSCI 2011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我国民间"乞子"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乞子"风俗在我国民间很是普遍,乞子的敬物和纹饰也特别多。江南大学丰富的服饰收藏,为归纳、分析民间纺织服饰中有关"乞子"主题提供了各... 我国民间"乞子"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乞子"风俗在我国民间很是普遍,乞子的敬物和纹饰也特别多。江南大学丰富的服饰收藏,为归纳、分析民间纺织服饰中有关"乞子"主题提供了各类素材,从中可以总结民间服饰纹饰中从情爱到求子、生子、多子、繁衍不息的系列生殖表现过程,洞悉其背后隐含的深刻民俗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服饰 乞子纹饰 民俗意蕴
原文传递
刘乞子当了我的哥
3
作者 徐茂斌 《五台山》 2011年第11期59-70,共12页
他叫刘乞子,比我大好几岁。 他最初跟着他的爸爸和妈妈在大山里乞讨的那几年,虽然多次光顾过我们村子.也多次光顾过我们家,但因为我太小,就没留下什么记忆。
关键词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刘乞子当了我的哥》
原文传递
论苏轼公文的创作特色及现实意义——以《乞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子》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安苒 《办公室业务》 2018年第15期181-182,共2页
苏轼是宋代重要的文臣,其公文不仅在创作风格上自成一家,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乞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子》就是其公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就以该篇公文为例,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特色、现实意义4个方面对苏轼公文的创作进... 苏轼是宋代重要的文臣,其公文不仅在创作风格上自成一家,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乞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子》就是其公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就以该篇公文为例,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特色、现实意义4个方面对苏轼公文的创作进行简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 元祐党争
下载PDF
陇南泥娃娃与文献中“摩睺罗”的文化渊源 被引量:1
5
作者 温虎林 《民族艺林》 2018年第1期21-28,共8页
甘肃陇南保留着古老的泥娃娃与乞巧等形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文献记载的乞巧民俗中的"摩睺罗",名称虽源自佛教文化,但文化原型以及本质特征与中国本土民俗中的泥娃娃高度契合。由于泥娃娃民俗与乞巧民俗活动均有乞子性质,相... 甘肃陇南保留着古老的泥娃娃与乞巧等形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文献记载的乞巧民俗中的"摩睺罗",名称虽源自佛教文化,但文化原型以及本质特征与中国本土民俗中的泥娃娃高度契合。由于泥娃娃民俗与乞巧民俗活动均有乞子性质,相同的指向性使得乞巧民俗活动接纳了同样带有乞子性质的"摩睺罗",于是,具有中国传统求子文化特色的泥娃娃借佛教中的"摩睺罗"之名出现在了唐宋之际的乞巧民俗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泥娃娃 摩睺罗 乞子
下载PDF
七夕节日习俗的人类学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0-34,共5页
七夕源于农业生产中的星辰崇拜并根据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相结合,最终从一种天文现象发展演变为固定的岁时节日。七夕节日习俗包括乞巧、乞子等具体民俗事项。七夕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和人... 七夕源于农业生产中的星辰崇拜并根据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相结合,最终从一种天文现象发展演变为固定的岁时节日。七夕节日习俗包括乞巧、乞子等具体民俗事项。七夕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再生产需要的文化迫力,瓜果、巧芽、月亮等民俗符号表达了生产增收和种族繁衍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乞子 文化迫力 物质资料生产 人口再生产
下载PDF
《骷髅幻戏图》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月婷 《艺苑》 2017年第2期60-63,共4页
本文以李嵩《骷髅幻戏图》为研究对象,关注画面上较为特殊的形象,探讨志怪故事中的"骷髅幻戏"和抱婴儿乳之妇女形象的寓意;分析三组人物关系,即大骷髅与小骷髅的关系、婴孩与悬丝"小骷髅"的关系、大骷髅与其身后抱... 本文以李嵩《骷髅幻戏图》为研究对象,关注画面上较为特殊的形象,探讨志怪故事中的"骷髅幻戏"和抱婴儿乳之妇女形象的寓意;分析三组人物关系,即大骷髅与小骷髅的关系、婴孩与悬丝"小骷髅"的关系、大骷髅与其身后抱婴儿乳之妇女的关系,对此图进行情景分析;借以解读其中的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骷髅幻戏图》 抱婴妇人 婴孩 乞子求福
下载PDF
微博打拐(打乞)有甚于无
8
作者 信子 《美文(青春写作)》 2011年第4期37-38,共2页
无论微博打拐,还是打乞,虽然争议颇多,我认为都是好事。 拐童的去向,分两类,一类拐去卖给需要孩子的家庭抚养,以一对父母的心碎换取另一方夫妻的满足;另一类,拐卖用于乞讨,这个过程中往往涉及把儿童弄残。童乞的来源,分三种... 无论微博打拐,还是打乞,虽然争议颇多,我认为都是好事。 拐童的去向,分两类,一类拐去卖给需要孩子的家庭抚养,以一对父母的心碎换取另一方夫妻的满足;另一类,拐卖用于乞讨,这个过程中往往涉及把儿童弄残。童乞的来源,分三种,一种是拐来,一种是租来,一种是自己的亲生子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的博客微博打拐(打)有甚于无》 随笔 杂文 杂谈
原文传递
唐代七夕节的女性文化意象
9
作者 李玉婷 《乾陵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245-250,共6页
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感人的爱情传说。这一传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到唐代更加丰富。在这一天,多少女子期盼得到如意郎君,多少妇女渴望精于女红、相夫教子。诸多的祈愿,都在七夕这一天... 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感人的爱情传说。这一传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到唐代更加丰富。在这一天,多少女子期盼得到如意郎君,多少妇女渴望精于女红、相夫教子。诸多的祈愿,都在七夕这一天通过乞巧向织女诉说。在唐代,唐玄宗大力提倡乞巧,在宫廷搭建乞巧楼举办乞巧盛会,民间也灯火通明进行乞巧活动。这一系列的七夕活动,透露出唐代七夕节乞巧、乞爱、乞子的女性文化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说 意象 文化 感人 女性 乞子
原文传递
七夕,家家户户烙巧果
10
作者 刘晋 兰玲 《走向世界》 2022年第34期68-71,共4页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乞巧节、七夕、七月七,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所以也称双星节。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还有乞富、...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乞巧节、七夕、七月七,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所以也称双星节。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还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女人们难得欢聚嬉戏的节日之一,因而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节 女儿节 《西京杂记》 七夕 中国传统节日 节俗 七月七日 乞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