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乡人傩在黔东北的传承与变异 被引量:1
1
作者 许钢伟 《文化遗产》 CSSCI 2013年第6期133-140,共8页
从嘉靖《贵州通志》的文字记载,到光绪《黔南苗蛮图说》的图像呈现,乡人傩的基本形式——沿门逐疫在黔东北地区至少传承了三百多年。沿门逐疫在这一地区传承的过程中,还演化出一种傩文化的新形态——冲傩还愿。冲傩还愿最早何时在这一... 从嘉靖《贵州通志》的文字记载,到光绪《黔南苗蛮图说》的图像呈现,乡人傩的基本形式——沿门逐疫在黔东北地区至少传承了三百多年。沿门逐疫在这一地区传承的过程中,还演化出一种傩文化的新形态——冲傩还愿。冲傩还愿最早何时在这一地区出现尚不可考,但根据相关文献可知,其形成不会迟于清乾隆年间。冲傩还愿与沿门逐疫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从中仍可以看到沿门逐疫的影子。质言之,冲傩还愿是在沿门逐疫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沿门逐疫变异为冲傩还愿,巫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人傩 沿门逐疫 还愿 传承 变异
下载PDF
青海河湟“乡人傩”与戏剧的原型思考
2
作者 王志强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94-97,共4页
本文对青海河湟地区“乡人傩”作了介绍,通过对其所表现的民俗内涵及功能的分析,认为青海河湟“乡人傩”是多民族文化、多种信仰融合的产物,为我们研究戏剧原型的内在意蕴和普遍意义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 青海河湟 乡人傩 戏剧 原型
下载PDF
黔东地区乡人傩文化研究--以印江土家族还愿为例
3
作者 秦仁深 《魅力中国》 2014年第22期101-102,共2页
黔东地区乡人傩文化内容丰富,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本论文研究乡人傩文化以印江土家族还愿为例,详细阐述了还愿的内涵、内容、形成及流程,并从旅游、艺术、平衡心态等不同视角分析了它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黔东 乡人傩 印江
下载PDF
“禓”为商“傩”辨——“乡人傩”新论
4
作者 刘怀堂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123,129,共5页
文章指出,过去不少学者研究"禓"是商之"傩"的论证思路是:"禓"与甲骨文"昜"互通,而"禓"与"傩"为异文,其所使用的文献是"乡人傩"、"乡人禓"及甲骨文&qu... 文章指出,过去不少学者研究"禓"是商之"傩"的论证思路是:"禓"与甲骨文"昜"互通,而"禓"与"傩"为异文,其所使用的文献是"乡人傩"、"乡人禓"及甲骨文"鬼方昜"等文献。对相关文献的进一步解析后认为,上述推理述并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理由有三:一是禓与傩两字字形、读音相异甚大,两者之间音义通假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二是"乡人傩"与"乡人禓"是商之后的两种不同层面的傩活动,前者为周代官府举行的大傩之一,后者是民间百姓的傩活动;三是昜与禓二字,前者为甲骨文,体现了上古太阳崇拜;后者不见于甲骨文、金文,而出现在秦汉间,许慎释为(驱逐)强死鬼。因此,"禓"与"昜"不能通假,它不是"傩"的异文,更不是商代之"傩",而是产生于秦汉民间局部性的驱逐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人傩 乡人
原文传递
论乐安滚傩神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文胜 《影剧新作》 2014年第3期59-61,共3页
"傩"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巫术活动,它以迎神驱逐疫鬼为特征。这种巫术活动,在古之文献典籍甚至史书中都有所反映。《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吕氏春秋·季冬纪》亦载:"命... "傩"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巫术活动,它以迎神驱逐疫鬼为特征。这种巫术活动,在古之文献典籍甚至史书中都有所反映。《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吕氏春秋·季冬纪》亦载:"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史书如《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实质上,这一巫术风俗是古时候人们田野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以及宗教祭祀等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术活动 宗教仪式 乡人傩 乐安 阼阶 疫鬼 宗教祭祀 文献典籍 吕氏春秋
下载PDF
民和与同仁两地民间傩祭比较
6
作者 冶英生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4-46,共3页
文章以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的"纳顿"和青海黄南同仁的"六月会"为考查对象,从傩文化的视角对这两种文化现象加以分析,并从傩祭习俗的主要表现形态、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等方面做了初步考证。
关键词 文化 民和土族乡人傩 同仁六月
下载PDF
论孔子傩仪观
7
作者 郭矗矗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14,共4页
傩仪是中国传统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从孔子这一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乡人傩"的重视。"阼阶"是宗庙之阶,孔子"立于阼阶"是为了接近祖先,... 傩仪是中国传统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从孔子这一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乡人傩"的重视。"阼阶"是宗庙之阶,孔子"立于阼阶"是为了接近祖先,使其不被狂呼奔走的驱傩队伍所惊扰。这一举止与孔子"重祭祀远鬼神"思想相吻合,其背后隐藏的是孔子借驱傩活动缓解民众紧张情绪的张弛结合的治国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乡人傩 存神 示敬
下载PDF
行业神做为地方保护神:福建作场戏中所见“戏神群”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林鹤宜 《文化遗产》 CSSCI 2018年第6期28-39,共12页
自2009年福建大田县朱坂村和永安市槐南村作场戏被发现以来,以福建学者群为主的研究团队,已就各个面向陆续发表相当完整的研究成果,并获得普遍的肯定。论文着眼于作场戏整体"信仰场域"中透现的强烈"乡人傩"气息,以... 自2009年福建大田县朱坂村和永安市槐南村作场戏被发现以来,以福建学者群为主的研究团队,已就各个面向陆续发表相当完整的研究成果,并获得普遍的肯定。论文着眼于作场戏整体"信仰场域"中透现的强烈"乡人傩"气息,以及演出中出现的戏神群像,首先就两地传说和相关文献,论述作场戏信仰核心的宗族保护神"张大阔公"所兼具的戏神神格,及其可能的背景;接着论证两地作场戏所见的"戏神群",体现的正是在大腔戏和大腔傀儡戏流传脉络下的"子弟扮仙戏"本质。最后从两地作场戏在不同步骤中表现的鲜明仪式性,进一步论述整体历史文化中,由傩神到戏神的信仰发展脉络,以及宗教科仪和地方流行剧种对于民间信仰观念的渗透,甚至活动方式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坂村 槐南村 作场戏 张大阔公 戏神 乡人傩
下载PDF
傩与“日祭”——从“乡人禓”说起 被引量:1
9
作者 章军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1-215,共5页
殷商时期的乡人禓(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禓"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 殷商时期的乡人禓(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禓"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傩",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人裼() 易祭 社祭
原文传递
客家元宵习俗
10
作者 王秋珺 吴永章 《客家文博》 2015年第1期88-88,共1页
正月十五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又名"灯节""元节",人们取其月圆月亮、团圆美满之意。此节来自两汉。东汉时,佛教传入,汉明帝提倡在上元之夜即正月十五的夜晚"燃灯敬佛"。这样,起于举火彻夜祀太一之神... 正月十五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又名"灯节""元节",人们取其月圆月亮、团圆美满之意。此节来自两汉。东汉时,佛教传入,汉明帝提倡在上元之夜即正月十五的夜晚"燃灯敬佛"。这样,起于举火彻夜祀太一之神的节日就演变成了元宵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圆之夜 佛教传入 燃灯 太一 这一天 乡人傩 彩衣 博罗县志 子者 苗栗县
下载PDF
刻录文化遗存 呈现傩戏全景 评《中华巫傩文明:傩仪、傩俗、傩舞、傩戏》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志远 曲六乙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4-45,共2页
巫傩文化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华文明,巫文化应该在夏商时代就已非常盛行,而据《周礼·春官》载"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傩驱疫"、《周礼·夏官》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巫傩文化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华文明,巫文化应该在夏商时代就已非常盛行,而据《周礼·春官》载"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傩驱疫"、《周礼·夏官》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可知周代已经存在巫傩文化,而且有着国傩和乡人傩的不同类型,如《论语·乡党》就载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乡人傩 黄金四目 夏商时代 方相氏 刻录
原文传递
传统与现代的对望: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湛江傩舞当代文化价值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易丽清 《舞蹈》 2021年第3期78-83,共6页
引言傩,源于原始社会中人类古老的宗教信仰,其内容和形式杂糅,且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随着迁徙、朝代更替和地域的原因,不断发生着嬗变和发展。傩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早期证据,诸如《周礼·夏官·司马》中的记载,傩仪的主要... 引言傩,源于原始社会中人类古老的宗教信仰,其内容和形式杂糅,且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随着迁徙、朝代更替和地域的原因,不断发生着嬗变和发展。傩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早期证据,诸如《周礼·夏官·司马》中的记载,傩仪的主要表演者,或曰驱傩主体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表现了傩仪表演过程中勇猛、狞厉、威肃的气息,从而实现驱邪逐鬼、祈福禳灾的仪式主旨;又或有《论语·乡党》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穿着朝服站立于东边的台阶上,体现出孔子对待傩舞的肃敬态度。从傩仪式的结构来看,不同的语言共同构筑了其整体表达系统,包括音乐、面具、舞蹈、服饰和文本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和形式 黄金四目 方相氏 乡人傩 人类学视野 表达系统 传统与现代
原文传递
傩舞遗韵传千秋
13
作者 傅宜强 《当代江西》 2005年第5期54-55,共2页
傩舞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大傩祭奠中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福免灾、表示安庆的舞蹈,是我国古代原始图腾崇拜宗教活动仪式。傩舞又称鬼戏。从有文字记载始,就有了关于傩的记录,周朝叫傩。在远古"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傩舞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大傩祭奠中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福免灾、表示安庆的舞蹈,是我国古代原始图腾崇拜宗教活动仪式。傩舞又称鬼戏。从有文字记载始,就有了关于傩的记录,周朝叫傩。在远古"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就产生了原始傩舞蹈。它直接产生于劳动过程,与音乐、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早见于史册的傩舞情景,是原始的傩舞的雏形。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周礼·夏官》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人傩 宗教活动 周天子 诸侯国 遗韵 中国汉族 祭神 江西南丰 方相氏
原文传递
乐安傩舞“滚傩神”
14
作者 李自浩 《中华文化画报》 2013年第11期110-113,共4页
圣贤、真人、天尊、菩萨等三教诸神纷纷加入到傩的队伍中来。这也成为中国傩文化显著的特点。傩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关于傩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它源自原始狩猎活动。按照傩的功用,它分为宫廷傩,乡人傩... 圣贤、真人、天尊、菩萨等三教诸神纷纷加入到傩的队伍中来。这也成为中国傩文化显著的特点。傩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关于傩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它源自原始狩猎活动。按照傩的功用,它分为宫廷傩,乡人傩、军傩、寺院傩等等。秦汉以降,傩与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融合,逐渐摆脱原始的单一傩神信仰,圣贤、真人、天尊、菩萨等三教诸神纷纷加入到傩的队伍中来。这也成为中国傩文化显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乐安 乡人傩 三教 宗教活动 渗透融合 狩猎活动 传承发展 正月初二
原文传递
先秦:并不吉利的日子
15
作者 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20年第1期26-26,共1页
在古人最早的认知中,春节不是一个吉利的日子,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初九,按照古人观点,这都是阳中之阳的日子,但日子再不好也得过,这就跟竹子一样,遇到节了——竹子哪儿都是光滑的、顺的,就节那个地方是疙瘩的,所以,这种日子叫节。所谓... 在古人最早的认知中,春节不是一个吉利的日子,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初九,按照古人观点,这都是阳中之阳的日子,但日子再不好也得过,这就跟竹子一样,遇到节了——竹子哪儿都是光滑的、顺的,就节那个地方是疙瘩的,所以,这种日子叫节。所谓春节,就是春季里最不吉利的日子。在先秦时期,由于人们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很有限,所以只能通过巫神化的傩舞来驱鬼辟邪。从周代起,傩祭就是春节最为隆重的习俗之一,政府要组织傩祭一这叫“国傩”;军队过年或者出征前也要举行傩祭,这叫“军傩”;乡下人的老百姓过年也会搞个小规模的傩祭,这被称为“乡人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人傩 阳中之阳 竹子 乡下人 吉利 认知自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