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历史上“遍地先贤”现象与传统乡土历史的重构 被引量:3
1
作者 蓝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92,共13页
中国历史上有种将先贤的历史行迹随意地在其他地域上重新移植或新编并塑造出景观的现象。本文从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大禹、中古时期诸葛亮、近古时期建文帝等先贤信仰的个案来看,先贤行迹的大范围可以分成历史行迹空间和泛化行迹空间,先... 中国历史上有种将先贤的历史行迹随意地在其他地域上重新移植或新编并塑造出景观的现象。本文从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大禹、中古时期诸葛亮、近古时期建文帝等先贤信仰的个案来看,先贤行迹的大范围可以分成历史行迹空间和泛化行迹空间,先贤故迹点的性质可以分成行迹点、祭拜点两大类。总的来看,中国历史上先贤崇拜景观空间演化形成四个基本特点,即历史行迹空间范围大和行迹不清晰会强化先贤景观的附会、时代越近的先贤泛化行迹类景观在空间泛化上会受到历史地域的限制更明显、在历史行迹空间范围内的历史行迹点的附会往往存在“大时空不虚,小时空不拘”的演化规律、先贤祭拜类景观点的扩展受国家诉求的影响大却较少受历史空间的限制从而遍地开花的特点。中国历史主流的正史文本往往只提供了一个宏大的主体历史叙事或者大的历史空间建构,乡土历史的重构往往就成为乡土中国的重要文化大事。在乡土历史的重构中,具体路径可以从低到高分为口述传说制造、口述传说文本化、口述传说和文本传说的景观化三个层次。在这个乡土历史的重构中,乡土先贤的历史记忆的景观化是最为重要的路径,但也是对后代最有欺骗性的路径。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乡土历史重构的原因相当复杂,也因此使乡土历史重构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存在差异。乡土历史重构中的文化历史制造是国家政治需要、民间功利诉求、乡土华夏认同共同催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作为历史学者,我们有辨明乡土历史重构中作为科学和文化的两种历史遗存的性质,进而提高作为科学的历史研究的信度的责任,但同时在现实社会中也不能对已经成为文化的历史遗存产生漠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遍地先贤 历史行迹空间 泛化行迹空间 大时空不虚 小时空不拘 乡土历史重构
下载PDF
论形式逻辑、史源学在地方史地研究中的作用——以金牛道筹笔驿位置再讨论为中心
2
作者 蓝勇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形式逻辑和史源学对于目前中国历史研究相当重要,但在史学界往往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地方史地研究中尤为明显。从史源学角度来看,唐宋筹笔驿故事、性质、位置都具有不确定性。宋代地理文献最早、最直接记载筹笔驿距离利州的里程,以史源学... 形式逻辑和史源学对于目前中国历史研究相当重要,但在史学界往往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地方史地研究中尤为明显。从史源学角度来看,唐宋筹笔驿故事、性质、位置都具有不确定性。宋代地理文献最早、最直接记载筹笔驿距离利州的里程,以史源学角度看,这是最为重要、科学信度最高的记载。其记载的里程与清代以来朝天驿距离广元里程基本一致,与实地吻合,可直接证明唐宋筹笔驿在今朝天镇。明代有筹笔驿具体位置记载的文献中,大都记载筹笔驿与朝天驿里程位置相同或相近,也可直接证明筹笔驿在朝天镇。明代并无所谓直接记载唐宋筹笔驿在今军师庙的任何文献。清代道光《广元县志》中有关筹笔(滩)驿在今军师庙位置的记载,不过是清代众多筹笔驿位置记载中的极少数,根本不是所谓“共识”。这种清代所谓筹笔驿在军师庙的认知,明显是乡土历史重构的一种观点而已。从筹笔驿位置争论中我们发现,在地方史地研究中,要警惕地方功利观对地方史地研究的左右,加强史源学和形式逻辑训练、坚决反对“学术造假”相当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逻辑 史源学 筹笔驿 朝天驿 乡土历史重构
下载PDF
从虚到实:绥山名实变迁与山名资源利用
3
作者 杨朗 《上海地方志》 2024年第3期75-84,96,共11页
汉唐时期,绥山的指代颇为虚泛。汉晋之际,时人认知的绥山,大致位于峨眉山西南的越巂郡境内;隋唐时期,时人认知的绥山,大致为今金口河区、峨边县与峨眉山市的大渡河两岸诸山。宋代以后,因前代文献中绥山方位的模糊性与县名因素的影响,绥... 汉唐时期,绥山的指代颇为虚泛。汉晋之际,时人认知的绥山,大致位于峨眉山西南的越巂郡境内;隋唐时期,时人认知的绥山,大致为今金口河区、峨边县与峨眉山市的大渡河两岸诸山。宋代以后,因前代文献中绥山方位的模糊性与县名因素的影响,绥山从虚指之山逐渐实体化而被附会到中峨山与大蓬山上,经历了一个在地化的过程。后世,蜀中两座绥山之说并存,绥山山名与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也被两地用作地方历史塑造与地方认同建构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山 中峨山 大蓬山 名实关系 乡土历史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