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对传统乡土家园的回归与重塑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阳 《文物春秋》 2020年第6期57-63,77,F0002,共9页
文化乡愁是当代人在文化生态快速变换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困境,具有对传统生活模式的人情味、乡土家园的安全感、文化身份的群体认同等三方面的回归指向性。解决文化乡愁,重塑民众的精神家园,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现代博物馆要及时... 文化乡愁是当代人在文化生态快速变换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困境,具有对传统生活模式的人情味、乡土家园的安全感、文化身份的群体认同等三方面的回归指向性。解决文化乡愁,重塑民众的精神家园,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现代博物馆要及时切入社会生活的肌理当中,发挥其文化中枢的作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文化乡愁所寄托的乡土家园的回归和重塑寻找空间和方法。同时,应在文化乡愁的“反哺”作用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努力拓展社会教育的服务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社会教育 文化乡愁 乡土家园
下载PDF
和谐的乡土家园之美:云南壮族农民版画中的农民审美解读
2
作者 陈东博 《北京文化创意》 2021年第3期52-59,共8页
云南马关县阿峨壮族农民版画是2016年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然而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的创作技艺并非纯然是民间原生传习的传统文化,而是一种非本族群所特有的、后天习得的壮族农民版画艺术,其最初兴起的目的是... 云南马关县阿峨壮族农民版画是2016年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然而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的创作技艺并非纯然是民间原生传习的传统文化,而是一种非本族群所特有的、后天习得的壮族农民版画艺术,其最初兴起的目的是作为宣传国家政治导向的艺术文化符号,其发展初期曾经受到学院派美术的教育与指导,但是阿峨版画师傅们却打破了学院派美术的表现方法,采用自创的农民审美风格和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自信感进行木雕版画的制作,通过乡村环境艺术再现方式——如空间建构、空间艺术特点和空间艺术表达的环境因素,表达出壮族农民崇尚生命繁衍、热爱家乡、充满感激与积极向上的质朴情感和家园情怀,也让阿峨壮族版画这一外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峨壮族农民版画 农民审美 乡土家园情怀 外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乡土家园意识的陨落——再解读骆驼祥子:一个丧失家园的栖居者
3
作者 王晔华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96-98,共3页
"家园"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词语,不仅是空间上的居所,更是人们心灵的期盼和归依。随着工业文明的勃兴,乡土村民开始离弃家园奔向城市。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这一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他作为一个离失乡土家园的客居者,... "家园"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词语,不仅是空间上的居所,更是人们心灵的期盼和归依。随着工业文明的勃兴,乡土村民开始离弃家园奔向城市。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这一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他作为一个离失乡土家园的客居者,在城市中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并落入虎妞的婚姻陷阱,最后彻底走向堕落。不仅离失了乡土的家园,更迷失了精神的家园,对乡土家园精神的怀念交织成我们内心的焦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家园 精神家园 骆驼祥子 栖居者
原文传递
论彝族诗人玛查德清与阿苏越尔的诗歌创作
4
作者 张兵兵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8-53,143,共6页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汉语诗歌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诗人玛查德清与阿苏越尔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为这一诗人群增添了鲜丽的色彩。玛查德清对本民族文化在实现了"远离式回归"的同时,揭示彝人充满忧患的历史以及深入灵魂的黑...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汉语诗歌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诗人玛查德清与阿苏越尔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为这一诗人群增添了鲜丽的色彩。玛查德清对本民族文化在实现了"远离式回归"的同时,揭示彝人充满忧患的历史以及深入灵魂的黑、红、黄三色文化。诗人在继承山地民族传统爱情诗的基础上以细腻传神的心理刻画使古老的情爱方式进行了诗意升华,在深入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基础上试图走出传统文化的羁绊,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重构。而阿苏越尔的诗歌创作具有清新的乡土气息与深沉的文化家园意识,诗人以传统文化中精神意象复原一种现代诗歌精神,指引着彝人回家的道路,获得心灵的慰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查德清 阿苏越尔 民族文化 爱情诗 重构 诗歌精神 乡土家园
下载PDF
中原大地上的“呼愁”:20世纪河南小说对中原文化的书写
5
作者 黄体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29-31,共3页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分支之一,蕴藉了"济世致用""不平则鸣"的多元文化内涵,对作家创作理念和书写旨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河南作家群沿承了现代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想,融汇了个体的生活体验,在...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分支之一,蕴藉了"济世致用""不平则鸣"的多元文化内涵,对作家创作理念和书写旨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河南作家群沿承了现代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想,融汇了个体的生活体验,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聚焦传统乡村政治生态的反顾和批判;另一方面则以反抗姿态试图把反思和批判的视角触及到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揭示掩盖在黄土之下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生态圈的潜在关系,全景式展现了中原大地上普通民众的真实的生活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20世纪河南小说 乡土家园 文化书写
下载PDF
浙东“唐诗之路”乡村景观遗产的传承
6
作者 王海霞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1年第3期101-103,共3页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走访,分析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的人文内涵,探讨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以及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资源价值,界定绿色乡土家园遗产资源的传承方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走访,分析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的人文内涵,探讨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以及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资源价值,界定绿色乡土家园遗产资源的传承方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之路 乡村景观遗产 传承 绿色乡土家园
下载PDF
现代都市电影的找寻与迷失 被引量:7
7
作者 何群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31-36,共6页
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存在着一个比较长期的“反城市”的阶段。直到 80年代初,现代都市题材的电影才真正登上艺术和现实舞台。然而,现代都市选材并不意味着影片相应地具备现代都市意识,在传统“家园”和现代都市之间找寻与徘徊,一... 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存在着一个比较长期的“反城市”的阶段。直到 80年代初,现代都市题材的电影才真正登上艺术和现实舞台。然而,现代都市选材并不意味着影片相应地具备现代都市意识,在传统“家园”和现代都市之间找寻与徘徊,一直是我国都市电影的创作特征。 90年代以来,彻底的都市意识似乎在“第六代”等导演的影片中诞生了,但它们的先锋状态却再一次使都市电影迷失在“主流”之外。都市电影何去何从 ?这已成为摆在每一个创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电影 家园”(乡土)片 都市意识
下载PDF
个人化的英雄史诗——读吉狄马加长诗《迟到的挽歌》
8
作者 寇硕恒 《诗歌月刊》 2021年第1期67-68,共2页
在诗歌评论家陈超看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诗坛有两种主要的声音:一种是颂体调性的农耕式庆典诗歌,诗人以华彩的拟巴洛克语型书写"乡土家园",诗歌成为遣兴或道德自恋的工具,对具体的历史语境缺乏起码的敏感。另一种是迷恋于&q... 在诗歌评论家陈超看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诗坛有两种主要的声音:一种是颂体调性的农耕式庆典诗歌,诗人以华彩的拟巴洛克语型书写"乡土家园",诗歌成为遣兴或道德自恋的工具,对具体的历史语境缺乏起码的敏感。另一种是迷恋于"能指滑动","消解历史深度和价值关怀"的中国式的"后现代"写作。这两种写作倾向消解了诗歌对于历史和生存的关注,变成了单向度的即兴小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史诗 吉狄马加 写作倾向 乡土家园 巴洛克 价值关怀 颂体 消解历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