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自觉与乡土重构:“淘宝村”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74-81,134-135,共8页
"淘宝村"的兴起与发展,是网络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乡村转型的地方自觉运动。从结构、社会和个体等3个层面分析"淘宝村"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得出"淘宝村"不仅遵循着技术理性导向下的农民集体行动逻辑,而且具有... "淘宝村"的兴起与发展,是网络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乡村转型的地方自觉运动。从结构、社会和个体等3个层面分析"淘宝村"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得出"淘宝村"不仅遵循着技术理性导向下的农民集体行动逻辑,而且具有更为现代的生产和生活组织形式,且具有地域生产力再造和社会转型的价值。进一步,通过采用事实观察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淘宝村"存在的制度设计、产业结构、关系重组和区域失衡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地方自觉、生产力分工、主体价值和乡土重构等多重视角,思考如何实现"淘宝村"的"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淘宝村 地方自觉 乡村建设与治理 乡村城镇化 乡土重构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上“遍地先贤”现象与传统乡土历史的重构 被引量:3
2
作者 蓝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92,共13页
中国历史上有种将先贤的历史行迹随意地在其他地域上重新移植或新编并塑造出景观的现象。本文从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大禹、中古时期诸葛亮、近古时期建文帝等先贤信仰的个案来看,先贤行迹的大范围可以分成历史行迹空间和泛化行迹空间,先... 中国历史上有种将先贤的历史行迹随意地在其他地域上重新移植或新编并塑造出景观的现象。本文从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大禹、中古时期诸葛亮、近古时期建文帝等先贤信仰的个案来看,先贤行迹的大范围可以分成历史行迹空间和泛化行迹空间,先贤故迹点的性质可以分成行迹点、祭拜点两大类。总的来看,中国历史上先贤崇拜景观空间演化形成四个基本特点,即历史行迹空间范围大和行迹不清晰会强化先贤景观的附会、时代越近的先贤泛化行迹类景观在空间泛化上会受到历史地域的限制更明显、在历史行迹空间范围内的历史行迹点的附会往往存在“大时空不虚,小时空不拘”的演化规律、先贤祭拜类景观点的扩展受国家诉求的影响大却较少受历史空间的限制从而遍地开花的特点。中国历史主流的正史文本往往只提供了一个宏大的主体历史叙事或者大的历史空间建构,乡土历史的重构往往就成为乡土中国的重要文化大事。在乡土历史的重构中,具体路径可以从低到高分为口述传说制造、口述传说文本化、口述传说和文本传说的景观化三个层次。在这个乡土历史的重构中,乡土先贤的历史记忆的景观化是最为重要的路径,但也是对后代最有欺骗性的路径。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乡土历史重构的原因相当复杂,也因此使乡土历史重构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存在差异。乡土历史重构中的文化历史制造是国家政治需要、民间功利诉求、乡土华夏认同共同催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作为历史学者,我们有辨明乡土历史重构中作为科学和文化的两种历史遗存的性质,进而提高作为科学的历史研究的信度的责任,但同时在现实社会中也不能对已经成为文化的历史遗存产生漠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遍地先贤 历史行迹空间 泛化行迹空间 大时空不虚 小时空不拘 乡土历史重构
下载PDF
乡土传统的文化符号意义重构--以粤西年例习俗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罗远玲 《文化遗产》 CSSCI 2015年第3期128-134,共7页
粤西民众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中对年例文化符号意义进行了重构。年例文化符号的意义表征在不断的自我平衡中鲜活呈现。年例筵席的兴盛是粤西乡土社会血缘和地缘关系部分淡化,拟血亲关系和业缘关系突现的外在表现。年例习俗由神圣走向... 粤西民众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中对年例文化符号意义进行了重构。年例文化符号的意义表征在不断的自我平衡中鲜活呈现。年例筵席的兴盛是粤西乡土社会血缘和地缘关系部分淡化,拟血亲关系和业缘关系突现的外在表现。年例习俗由神圣走向世俗的趋向较为明显,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神我关系和族我关系理性化的特点,年例习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逐渐走向多样化。年例习俗中长老秩序的弱化伴随着中青年力量的崛起,彰显了年例习俗的活力所在。当地民众既重视历史传统又尊重现世之需求,以善于变通、务实开放的人生态度实现了年例习俗的现代转型和文化符号意义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年例 乡土传统文化符号意义重构
下载PDF
论沈从文作品对“乡土中国”的重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海清 王芬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沈从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无疑是一股清流,其选择用充满温情的笔触创造一个自然美与人情美同在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这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书写是对支离破碎的“乡土中国”的一次整合和重构,为国人创造出一片精神上的“桃... 沈从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无疑是一股清流,其选择用充满温情的笔触创造一个自然美与人情美同在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这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书写是对支离破碎的“乡土中国”的一次整合和重构,为国人创造出一片精神上的“桃花源”,使“乡土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下不至于进退失据。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从中国千年的文化根脉中汲取充足的养分,一方面接续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顺应时代要求构建了一块新时期的文化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乡土中国”重构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