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河》:抵达“乡村中国”的审美书写
1
作者 李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2,共6页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在《香河》中,刘仁前以季节与时令变换组织文本时间秩序,使文本结构与乡村结构达成重构。苏北里下河的“风物”及苏北里下河地方声音系统是构成《香河》的实质素料,它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极具地...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在《香河》中,刘仁前以季节与时令变换组织文本时间秩序,使文本结构与乡村结构达成重构。苏北里下河的“风物”及苏北里下河地方声音系统是构成《香河》的实质素料,它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极具地方标识的“香河村”。《香河》体现出了刘仁前的审美自觉和文化自觉。刘仁前对“香河村”的精心编织,使《香河》呈现出一种由表及里的地方性书写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仁前 《香河》 时令叙事 风物叙事 乡村中
下载PDF
青春场域的建构与意义生产:对乡村中学生手机使用的媒介人类学考察
2
作者 吴炜华 黄珩 《少年儿童研究》 2024年第3期20-32,共13页
在媒介人类学的视角下,选择云南省D县L中学的12名来自八九年级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采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发现乡村中学生在手机使用中构筑出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青春场域,发展出独特的交往经验与互动机制。在乡村中学生... 在媒介人类学的视角下,选择云南省D县L中学的12名来自八九年级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采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发现乡村中学生在手机使用中构筑出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青春场域,发展出独特的交往经验与互动机制。在乡村中学生的手机使用中,线上聊天是校园场域的趣缘延伸,为维系家庭场域的运行、重构温馨仪式提供支持,并成为连接家庭场域和校园场域的中介。他们在这个青春场域中进行自我展演、积累虚拟资本,同时通过游戏共玩展现他们的数字惯习的青春样貌,进而实现自我成长与丰富的意义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使用 青春场域 乡村中学生 交往经验 意义生产
下载PDF
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少雄 陈凡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113,共3页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对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解,结果显示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丰富生活情趣、增进身体健康,兴趣趋向集中于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对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解,结果显示黎族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丰富生活情趣、增进身体健康,兴趣趋向集中于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的运动项目。激发和培养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是健康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 乡村中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海南
下载PDF
乡村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原因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梁雪珍 《中学教学参考》 2013年第4期22-22,共1页
现代文阅读在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一般包含两个或三个文段,赋分也很高。乡村学生在此项考试的得分普遍偏低,也使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失去了信心。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关键词 乡村中学生 阅读能力 原因 现代文阅读 考试 文段
下载PDF
自然文明的乡土想象——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乡村中国的西式想象
5
作者 周云青 《文教资料》 2011年第27期16-17,共2页
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的乡村中国形象是一个远离发达繁琐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蛮荒之地,是一个未开化的乌托邦。她笔下乡村的一切是安静平和、充满活力的.农人生活努力认真。虽昼夜劳苦但健康宁静,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这与... 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的乡村中国形象是一个远离发达繁琐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蛮荒之地,是一个未开化的乌托邦。她笔下乡村的一切是安静平和、充满活力的.农人生活努力认真。虽昼夜劳苦但健康宁静,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这与同时代的西方人著作中凡提到中国乡村总是与贫穷、辛劳、愚昧、落后相连有所不同。中国乡村作为现代文明的对抗是在想象中存在的。关键词: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乡村中 西式想象
下载PDF
乡村中国的都市情结与都市想象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娟 《粤海风》 2007年第2期53-54,共2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是外出经商富甲天下的商人,还是飞黄腾达的官僚,内心都潜沉着浓浓的“乡村情结”。荣归故里、光耀祖宗成为一种人生理想和归宿的选择。商人们通常带着积累的财富返回乡村,建筑体面的居所、扩建宗祠、重修家谱等。此... 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是外出经商富甲天下的商人,还是飞黄腾达的官僚,内心都潜沉着浓浓的“乡村情结”。荣归故里、光耀祖宗成为一种人生理想和归宿的选择。商人们通常带着积累的财富返回乡村,建筑体面的居所、扩建宗祠、重修家谱等。此类的例子非常多,举乡村民居建筑来说吧,古代晋商的乔家大院、徽商云集的西递、闽西客家的振成楼,这些民居建筑规模庞大,装饰精致,传统意蕴浓厚,没有强大的财力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其建筑水平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在乡土的建筑活动中,建筑起来的不仅仅只是器物层面的建筑,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活理想和文化观念,商人们借助自身充足的财富、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传统的审美情趣把传统文化观念深深种植在中国的乡村。乡村走出的政治官僚在高居官位、春风得意之时常常不忘“衣锦还乡”、祭拜祖先,仕途挫折、厌倦官场常以“告老还乡”为名义,返回乡村安顿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乡村中国成为最具有慰藉的心灵居所。乡村隐逸一直也是文人、知识分子仕途不进的生存选择。可以说,乡村中国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完整的文化载体,是商人、官僚、士人的心灵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都市情结 国传统社会 乡土 都市想象 乡村中
下载PDF
乡村中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以B中学七年级(1)班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戴琳 《英语教师》 2021年第23期40-44,共5页
概述英语阅读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以乡村中学B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课外阅读行动研究。结合教学实例,介绍培养乡村中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路径,即丰富英语活动,创设阅读环境;分解阶段总量,致力达成目标;贯通课内课外,搭... 概述英语阅读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以乡村中学B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课外阅读行动研究。结合教学实例,介绍培养乡村中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路径,即丰富英语活动,创设阅读环境;分解阶段总量,致力达成目标;贯通课内课外,搭建阅读桥梁。指出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系统规划并构建实施阅读的课程体系,对阅读素养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加强家校联系,增加家校和师生合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阅读素养 乡村中学生 阅读课
下载PDF
乡村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学校正念训练干预随机对照研究
8
作者 雷蕾 郑艳丽 +2 位作者 邓玉 陈佳静 刘衔华 《创新教育研究》 2022年第12期3144-3151,共8页
目的:探讨学校正念训练对乡村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对照实验,对实验组91名乡村中学生实施学校正念训练,对照组96名乡村中学生不进行实验干预。应用学习倦怠量表和五因素正念量表对被试的学习倦怠、特质正念进行前后... 目的:探讨学校正念训练对乡村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对照实验,对实验组91名乡村中学生实施学校正念训练,对照组96名乡村中学生不进行实验干预。应用学习倦怠量表和五因素正念量表对被试的学习倦怠、特质正念进行前后测评估。结果:1) 实验组的特质正念前测得分(14.47 &#177;1.50)与对照组(14.77 &#177;1.42)、学习倦怠前测总分(8.51 &#177;1.48)与对照组(8.11 &#177;1.61)均无显著差异(p > 0.05)。2) 实验组的特质正念后测得分(17.23 &#177;3.29)显著高于前测和对照组后测(14.98 &#177;2.11) (p 0.05)。3) 特质正念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r = −0.70~−0.30, p < 0.01)。结论:学校正念训练能够明显提高乡村中学生的特质正念,缓解乡村中学生的学习倦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中学生 学校正念训练 学习倦怠
下载PDF
乡村中学生学习注意稳定性的静观心育干预随机对照研究
9
作者 陈佳静 邓玉 +2 位作者 雷蕾 郑艳丽 刘衔华 《教育进展》 2022年第12期5451-5459,共9页
目的:探讨静观心育对中学生学习注意稳定性的作用,及其特质静观与学习注意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对照实验,对92名实验组学生实行学校静观干预,对照组97名学生不进行干预。应用学习注意稳定性问卷和五因素静观度量表对被... 目的:探讨静观心育对中学生学习注意稳定性的作用,及其特质静观与学习注意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对照实验,对92名实验组学生实行学校静观干预,对照组97名学生不进行干预。应用学习注意稳定性问卷和五因素静观度量表对被试的学习注意稳定性、特质静观进行前后测评估。结果:1) 将两组前后测结果比较可得知,实验组后测的学习注意稳定性水平和特质静观水平有显著提高(F = 3.346, 16.961, 14.321,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中学生 静观心育 学习注意稳定性
下载PDF
马克思教育观视阀下乡村中学生厌学的生成机理及教育策略
10
作者 刘东 刘杰 《知识经济》 2017年第19期163-164,共2页
基于马克思教育观的理论视角,从社会、学校、家庭育和个人的交互基点出发剖析了乡村中学生厌学的生成机理。同时,在分析乡村中学生厌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促进乡村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有效改善。
关键词 马克思教育观 乡村中学生 厌学 生成机理 教育策略
下载PDF
激发乡村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着眼点
11
作者 邱太成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2期135-135,共1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乡村中学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找准激发乡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着眼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乡村中学生 物理学习兴趣 激发与培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管理与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
12
作者 尹涛 李悦辉 《农家科技》 2024年第16期205-207,共3页
现阶段,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日益蓬勃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因此对其生产质量与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在科学技术支撑下,使现代农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 现阶段,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日益蓬勃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因此对其生产质量与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在科学技术支撑下,使现代农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重点研究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管理与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技术 应用管理 乡村振兴 促进作用
下载PDF
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报告(1998—2008)——以CSSCI检索论文与主要著作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24
13
作者 陈潭 罗晓俊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9-18,共10页
长时间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使得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公共治理及其学术研究的两个必然横截面。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地方治理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两个不同范本,但乡村治理远比城市社区治理多样而复杂,因而乡村治理的研究也更富有... 长时间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使得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公共治理及其学术研究的两个必然横截面。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地方治理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两个不同范本,但乡村治理远比城市社区治理多样而复杂,因而乡村治理的研究也更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在分析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学术演进的基础上,以1998至2008年间的CSSCI检索论文与主要论著为研究对象,多学科揭示乡村治理研究的基本论域、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势,从而展现十年来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思维场域与学术景观。乡土中国的"学术井喷"成了最近十年来中国的学界盛景,反映出国家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学术张力以及问题意识、底层关怀和公共精神的弘扬,同时亦隐喻着地方治理中"乡村问题"的持续性逻辑。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语境下,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学术盘点、理论推进与实践指导值得进一步诠释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中 公共治理 文献研究
下载PDF
讲好乡村中国的故事 被引量:22
14
作者 赵月枝 《国际传播》 2016年第2期21-33,共13页
乡村不仅是中国的主体元素和社会根基,也曾经诞生过对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故事,斯诺的《西行漫记》和韩丁的《翻身》就是典型案例。然而,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不但有很强的城市中心主义偏颇,而且既存的乡村中国故事也带有较多的负面色彩。本文... 乡村不仅是中国的主体元素和社会根基,也曾经诞生过对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故事,斯诺的《西行漫记》和韩丁的《翻身》就是典型案例。然而,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不但有很强的城市中心主义偏颇,而且既存的乡村中国故事也带有较多的负面色彩。本文认为,从城乡关系和生态社会主义的视角出发,乡村中国故事具有六个值得讲述的面向:它是一个探索性的故事、一个理想性的故事、一个脱贫与致富的故事、一个追求幸福感的故事、一个文化多样性的故事、一个生态修复的故事。要讲好乡村中国的故事,需要从阶层分析出发寻找针对性,讲述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中 讲好国故事 生态社会主义 第三者叙事
原文传递
乡村小说中的“民俗”之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春燕 刘宏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作为乡村小说审美标准的“三画”之一,民俗书写与中国乡村小说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相伴。作为时代风貌的见证,民俗的书写也为不同阶段乡村小说的变化提供了具有时代性的特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与民俗的对接,到左翼文学时期的多... 作为乡村小说审美标准的“三画”之一,民俗书写与中国乡村小说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相伴。作为时代风貌的见证,民俗的书写也为不同阶段乡村小说的变化提供了具有时代性的特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与民俗的对接,到左翼文学时期的多声部交响,中国乡村小说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时代走向紧密结合。40年代解放区文学至十七年文学时期,民俗与政治的互动更为灵活,实现了民俗书写为政治服务的时代目标。新时期以后,在民间文化全面复苏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以更加多元的面貌呈现出来,体现出传统文化在长期政治话语规约下重新生长的强劲生命力,民俗书写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学 民俗 乡村中
下载PDF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乡村中国的电视修辞——以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为中心的考察
16
作者 宋艳丽 骆世查 《华中学术》 2021年第1期221-232,共1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媒体热衷报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全新政治修辞。本研究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后改为CCTV-17)的农业节目《美丽中国乡村行》作为观察"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议题在大众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媒体热衷报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全新政治修辞。本研究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后改为CCTV-17)的农业节目《美丽中国乡村行》作为观察"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议题在大众传播中的呈现平台,结合费尔克拉夫的媒介三维话语分析框架与褒曼的修辞批评理论,对在该个案中的修辞实践做了深入的剖析,为传统媒体如何激活与传播传统中国的话语资源提供镜鉴。研究表明,围绕该栏目的媒体生产实践,反映出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新语境下他们如何获取、维系、拓展话语正当性的努力。最终,基于电视文本的若干幻想主题反映出电视生产社群共享了"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修辞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乡村中 新型主流媒体、电视修辞
原文传递
乡村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以广东省普宁市某乡村中学为例
17
作者 陈丹芬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第11期79-83,共5页
笔者以在乡村中学工作为契机,对乡村教师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访谈分析,发现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主题班会的开展仍以班主任演讲为主,形式单一;部分乡村中学生品德行为规范仍有待提高;学生认为当前乡村中学生要加强道德素养建设;面... 笔者以在乡村中学工作为契机,对乡村教师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访谈分析,发现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主题班会的开展仍以班主任演讲为主,形式单一;部分乡村中学生品德行为规范仍有待提高;学生认为当前乡村中学生要加强道德素养建设;面对德育教育中的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师生看法略有不同;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等。对此现状,笔者从学校、教师、家校合作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中学生 乡村学校 德育教育
原文传递
浅析乡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18
作者 黄海梅 《神州》 2019年第29期150-150,共1页
本文就乡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学习心态、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方面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乡村中学生 学习英语 现状 知识
下载PDF
离不开的乡土 抹不去的乡愁——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中国
19
作者 汪绚 张胜邦 +2 位作者 佟思平 黄志辉 杨金洲 《生态文明世界》 2017年第2期16-37,7,共23页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乡村中国',正在大步走向'城市中国',城镇化、现代化加速度不可阻挡。一个延续了千年农业文明,被我们不断革命,但却尚未完全参透的'乡村中国';一个推进工业文明,被我们不断追求、但却尚未完全...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乡村中国',正在大步走向'城市中国',城镇化、现代化加速度不可阻挡。一个延续了千年农业文明,被我们不断革命,但却尚未完全参透的'乡村中国';一个推进工业文明,被我们不断追求、但却尚未完全认知的'城市中国';然而,历史进程承前启后,不可能非此即彼。离不开的乡土,抹不去的乡愁乡土、乡亲、乡思、乡愁,由故土情结生发的文化情怀,既是人之常情,更是人间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乡村中 金秀大瑶山 城镇常住人口 城镇化建设 鄂伦春人 华民族 城镇建设用地 城镇化率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活态文化
原文传递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文化建设中心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亚坤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期129-131,149,共4页
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主要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和崭新平台。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活力的需要,同时... 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主要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和崭新平台。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活力的需要,同时也是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到农村去,帮助建立乡村文化建设中心,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可以在改善农村文化现状和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