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劳动精英的塑造——以晋西北革命老区为例
1
作者 武宇红 翟婷婷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抗战时期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塑造“劳动英雄”的文化和精神,对新时代革命老区塑造乡村劳动精英有重要意义。在红色文化传承的视域下,发挥政府、多元社会力量和农民主体三者的共同作用,塑造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劳动精英,为乡村振兴创造一批... 抗战时期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塑造“劳动英雄”的文化和精神,对新时代革命老区塑造乡村劳动精英有重要意义。在红色文化传承的视域下,发挥政府、多元社会力量和农民主体三者的共同作用,塑造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劳动精英,为乡村振兴创造一批劳动人才,可以促使新时代革命老区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英雄运动 红色文化传承 乡村劳动精英塑造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2
作者 张宏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1-116,共6页
数字经济如何让数字技术发挥其提升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是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数字经济基于数据资源赋能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利用数字经济的平台化、多元化、智慧化等特征促进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 数字经济如何让数字技术发挥其提升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是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数字经济基于数据资源赋能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利用数字经济的平台化、多元化、智慧化等特征促进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富于多样性、持续性、高效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厘清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困境,发现当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存在数字技术人才与技术薄弱、农民数字技术岗位胜任力较弱、就业信息“生态链”建设不完善、就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等困境。有鉴于此,文章从优化数字经济促进就业体系完善、链接数字经济资源、完善数字经济就业信息生态、推动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探索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赋能 乡村劳动 就业 实现路径
下载PDF
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
3
作者 彭潇俊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6期27-31,共5页
该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2001—2024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498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国内有... 该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2001—2024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498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国内有关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文献呈现波动增加态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一单位或者地区的作者和研究结构内部交流合作交流较多,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合作较少,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老龄化、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是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最后作出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乡村劳动力老龄化 农业生产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家庭视角下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微观机制研究——以临沂市兰山区为例
4
作者 林伟鹏 吴萍 +1 位作者 李春蕾 程亮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3期85-91,118,共8页
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涉及乡村家庭伦理与经济行为两个难以统筹协调的范畴。文章基于乡村家庭所内含的经济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三重价值体系,建构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家庭适应性调适逻辑框架,从个体、家庭与空间三个维度剖析了城市... 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涉及乡村家庭伦理与经济行为两个难以统筹协调的范畴。文章基于乡村家庭所内含的经济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三重价值体系,建构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家庭适应性调适逻辑框架,从个体、家庭与空间三个维度剖析了城市边缘区7个样本村的家庭非农转移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在乡村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趋势下,非农转移就业日趋年轻化,且具有清晰的年龄结构转换特征;以核心家庭为载体的劳务打工仍为主导转移途径;在城市边缘区城乡职住网络化格局中形成清晰的近距乡镇职住生活圈;家庭视角下“个人—家庭”“农业—非农”“通勤—离乡”三大适应性均衡策略是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元分化的内在逻辑。纳入家庭价值体系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有助于为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才振兴等政策的制定与精准施策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视角 乡村劳动 转移就业 微观机制 临沂市兰山区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基于农时的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奕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43,共21页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生产者一贯注重结合农时安排生产就业。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劳动力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发生演变。以农时为视角,可贯通性地考察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传统...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生产者一贯注重结合农时安排生产就业。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劳动力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发生演变。以农时为视角,可贯通性地考察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传统乡村劳动力通过在大田农闲期从事家庭小工商业以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近代外来工业产品输入所造成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其被迫进城寻找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乡村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大田生产中,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非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非农就业机会扩大,大量乡村劳动力主动进城就业、减少大田农闲期和农忙期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部分乡村劳动力则扩大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未来,随着乡村人口的代际更替,从事稳定非农就业将是大多数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时 乡村劳动 工业化 就业
下载PDF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6
6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愿及其城镇化效应。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近距离的中小城镇。在"双拉力"模型分析框架内,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预期收入)、社会保障与乡土情节,城市拉力包括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乡村拉力作用强度远大于城市拉力。在这个来源于乡村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地居民出于个人比较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型,由此导致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迥异的就地城镇化现象。进一步论证了就地城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地性与客观必然性,深化了对就地城镇化现象微观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 迁移意愿 就地城镇化 “双拉力”概念模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下载PDF
制度、人力资本与乡村劳动力迁移 被引量:5
7
作者 高一兰 黄晓野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4-152,共9页
本文构建制度框架下政府与乡村迁移者博弈模型说明政府政策选择机制形成与迁移者决策过程。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决定迁移者迁移策略,城市发展能否从迁移中获得利益决定政府对迁移的管制程度,农业发展能否为迁移提供支持决... 本文构建制度框架下政府与乡村迁移者博弈模型说明政府政策选择机制形成与迁移者决策过程。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决定迁移者迁移策略,城市发展能否从迁移中获得利益决定政府对迁移的管制程度,农业发展能否为迁移提供支持决定迁移者的迁移决策。迁移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政府策略与迁移者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改善乡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条件有助于加速迁移进程,减少城市劳动力市场对迁移者的歧视,提高城市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人力资本 乡村劳动力迁移 动态博弈
下载PDF
资源禀赋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黄敦平 方建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75,共9页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资源禀赋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自然资本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存在较强的异质性。其中,人力资本中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对乡村...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资源禀赋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自然资本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存在较强的异质性。其中,人力资本中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资本中社会经验、社会参与、社会网络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资本中家庭收入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集体经济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不显著;自然资本中耕地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不显著,而宅基地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年龄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呈现"U形"非线性影响且26岁为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变化的拐点。在26岁之前,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在26岁之后,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强。因本文采用2016年的样本数据,故可按照1990年为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为"90后"乡村劳动力和"90前"乡村劳动力两类样本,进一步分析资源禀赋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的代际差异。其中,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对"90后"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不显著,但对"90前"乡村劳动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集体经济和宅基地对"90后"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不显著,但可以显著提高"90前"乡村劳动力的回流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资源禀赋 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
下载PDF
中国乡村劳动力转移、资本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尹向飞 《西北人口》 CSSCI 2011年第4期53-57,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乡村劳动力转移和资本存量、乡村劳动力转移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协整关系、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资本存量和乡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乡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全要素... 本文通过对中国乡村劳动力转移和资本存量、乡村劳动力转移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协整关系、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资本存量和乡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乡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由于资本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间接作用,因此根据索罗余值法,将资本存量完全独立于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低估资本存量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力转移 协整 格兰杰因果检验 TFP
下载PDF
乡村劳动力转移和中国技术进步率的测算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向飞 《西北人口》 CSSCI 2010年第3期8-12,共5页
通过将制度因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将乡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技术水平的替代变量,本文利用扩展索罗模型对1986~2005年中国的TFP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TFP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增长率受到制度因素和乡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影响... 通过将制度因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将乡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技术水平的替代变量,本文利用扩展索罗模型对1986~2005年中国的TFP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TFP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增长率受到制度因素和乡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影响,其中制度因素对TFP增长只有水平效应或者递减效应,乡村劳动力转移对TFP增长的平均贡献达79%,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六大前后乡村劳动力转移对TFP增长存在巨大差别。通过与徐佳杰、张军等学者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本文在模型参数估计、TFP结果的稳定性方面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力转移 技术进步 回归
下载PDF
乡村劳动伦理观变迁与乡村犯罪样态演化(1978—2018)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训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5期99-109,共11页
1978年后,中国乡村发生了急促变革,导致不同伦理观更迭之际出现前后交错与衔接不畅的现象。这种现象恰好能够显示乡村共同体中的群体及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也成为解读乡村劳动伦理观与乡村犯罪样态之间关系的经验图谱。大致来说,有什么... 1978年后,中国乡村发生了急促变革,导致不同伦理观更迭之际出现前后交错与衔接不畅的现象。这种现象恰好能够显示乡村共同体中的群体及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也成为解读乡村劳动伦理观与乡村犯罪样态之间关系的经验图谱。大致来说,有什么样的财富观和伦理观,就有什么样的劳动伦理观,也就有什么样的乡村犯罪形态;反之,在每一种具体乡村犯罪形态之下,也能寻找到一种乡村劳动伦理观与之匹配。乡村劳动伦理观对乡村犯罪形态产生深刻影响。在责任主义劳动伦理观、消遣主义劳动伦理观和消费主义劳动伦理观分别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中国乡村犯罪会呈现不同样态。由此,要清理乡村犯罪并防止其进一步异化,需要着手对乡村劳动伦理观进行整肃,并力图重构新乡村劳动伦理观。新乡村劳动伦理观至少应当涵括劳动幸福伦理观、劳动时尚伦理观、劳动梦想伦理观等重要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劳动伦理观 乡村犯罪 乡村劳动伦理观
下载PDF
东北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曲秉春 金喜在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81,共5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在乡村劳动力为城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挤压了城镇人口的就业空间。为消除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人口就业的影响,必须努力为乡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在乡村劳动力为城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挤压了城镇人口的就业空间。为消除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人口就业的影响,必须努力为乡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乡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主要从乡村消化和外部转移两个方面进行。乡村消化可以通过鼓励创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来实现;向外转移可以通过从向城镇、省外、国外转移等多渠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 转移 就业 影响
下载PDF
乡村劳动力非农务工收入差距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窦玉峰 《未来与发展》 2018年第7期36-41,50,共7页
通过系统收集、梳理有关数据资料,并计算了乡村劳动力非农务工的组间收入差距,然后分别对不同人口结构特征的群体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最后计算了基尼系数,结果发现80年代以来乡村外出务工者收入增长的同时,其收入差距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通过系统收集、梳理有关数据资料,并计算了乡村劳动力非农务工的组间收入差距,然后分别对不同人口结构特征的群体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最后计算了基尼系数,结果发现80年代以来乡村外出务工者收入增长的同时,其收入差距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总体趋势表现为:2000年之前的收入差距高于2000年之后的阶段,而且这一趋势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另外年龄结构的变化相比学历结构对收入差距影响较大,虽然学历结构的变化对于2000年之后的收入增长及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 非农收入 收入差距
下载PDF
传播改变认知:乡村女性短视频创意劳动的主体意识重构
14
作者 徐天博 李含月 《未来传播》 2024年第4期12-23,共12页
视频传播技术(video-based ICT)的革新催生了新兴经济模式和劳动形态。乡村女性短视频博主通过主体性建构的劳动实践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与主观认知,并在创意劳动中实现社会阶层跃迁与性别角色转变。文章聚焦乡村女性在数字劳动中的角色和... 视频传播技术(video-based ICT)的革新催生了新兴经济模式和劳动形态。乡村女性短视频博主通过主体性建构的劳动实践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与主观认知,并在创意劳动中实现社会阶层跃迁与性别角色转变。文章聚焦乡村女性在数字劳动中的角色和体验,提出创意劳动“传播—建构—改变”的实践模式:一方面,乡村女性短视频博主通过维系粉丝关系和强化主体性生产等方式获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酬劳”,深化对其个体处境的理解;另一方面,以持续劳动的方式进行个体处境的调适与认知边界的拓展,重构社会结构的一隅,以获得乡村女性群体的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劳动 乡村女性 乡村女性劳动 扎根理论 视频传播技术
下载PDF
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征与影响机理——以山东省高唐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伟鹏 李军 +1 位作者 吴萍 程亮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第6期10-15,共6页
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非农就业与空间流动为核心特征,且具有强地域性特征。基于此,聚焦于县域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非均衡现象,以山东省高唐县为例,从转移规模、转移流向、镇际差异和个体流动四个方面展开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征研究。... 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非农就业与空间流动为核心特征,且具有强地域性特征。基于此,聚焦于县域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非均衡现象,以山东省高唐县为例,从转移规模、转移流向、镇际差异和个体流动四个方面展开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征研究。在从“结构—家庭”综合视角剖析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城乡融合背景下提升乡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就业质量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 乡村劳动 转移就业 山东省
下载PDF
乡村情境中的劳动教育困境及其纾解--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分析
16
作者 李忠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乡村劳动教育是在乡村教育情境中,以学生身体为主体、以劳动为途径、以促进学生身体与心智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具身性教育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质量。然而,乡村劳动教育除了面临观念、理论等认知层面的共性问题,还面临因环境建... 乡村劳动教育是在乡村教育情境中,以学生身体为主体、以劳动为途径、以促进学生身体与心智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具身性教育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质量。然而,乡村劳动教育除了面临观念、理论等认知层面的共性问题,还面临因环境建设、内容选择以及方法使用等实践层面的个性问题,最为严重的则是改变劳动教育性质与方向的“有劳无教”问题。情境学习理论以学生亲历劳动教育情境、推动学生充分与劳动教育情境互动、充分利用情境中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学生的经验生长等主张,对于纾解乡村劳动教育认识与实践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乡村学校可以利用受应试教育束缚程度低、竞争程度弱,学生拥有更多接触自然与展示身体行动的机会,营造适合学生情境学习需要的劳动教育情境以增强学生劳动的具身体验,以大教育观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能动性,服务学生身体与心智协同发展,在纾解劳动教育困境、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同时改善乡村教育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教育 “有劳无教” 情境学习 学生身体与心智协同发展
下载PDF
基于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策略的探讨
17
作者 孙春进 何国庭 +1 位作者 吴建东 卞乐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9期0005-0009,共5页
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城乡发展的全新思考和设计,其中,文化可视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动力。因此,本文以文化赋能的唤醒、引领和开展乡村振兴策略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及分析。研究表明,将文化赋能融入乡村振兴策略中,能够有效激... 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城乡发展的全新思考和设计,其中,文化可视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动力。因此,本文以文化赋能的唤醒、引领和开展乡村振兴策略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及分析。研究表明,将文化赋能融入乡村振兴策略中,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劳动力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改善乡村社会结构,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升乡村的综合素质和对外影响力。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以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强化乡土教育,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具体实施策略。研究结果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 文化赋能 乡村劳动 乡土教育 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回流影响因素研究——以武夷山市大安村为例
18
作者 赖宇芳 王瑜娇 刘欣怡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12期44-47,共4页
本文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研究福建省武夷山市大安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家庭结构类型、社会保障、居住地社会保障是否完善等因素对大安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显著,而年龄、家庭规... 本文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研究福建省武夷山市大安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家庭结构类型、社会保障、居住地社会保障是否完善等因素对大安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显著,而年龄、家庭规模、就业创业机会等因素影响不显著。要提高大安村的劳动力回流,需重点提升农业价值链,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养老保障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劳动力回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延安时期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影响
19
作者 杨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7,共8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教育正规化政策的纠正,从课时安排、实用性课程设置以及学科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与革命根据地乡村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效...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教育正规化政策的纠正,从课时安排、实用性课程设置以及学科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与革命根据地乡村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效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普及,也第一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探寻出了乡村学校教育与农村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成为革命根据地普及教育、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和实施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教育正规化 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下载PDF
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行动逻辑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翔 李琳 舒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3-6,共4页
乡村学校地处乡村这一劳动场域,其劳动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却因城市取向惯性而未彰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之意蕴在于安其所而遂其生,即基于乡村劳动场域安乡村儿童之所,涵养自然与人文气质以遂乡村儿童之生。位育视角... 乡村学校地处乡村这一劳动场域,其劳动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却因城市取向惯性而未彰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之意蕴在于安其所而遂其生,即基于乡村劳动场域安乡村儿童之所,涵养自然与人文气质以遂乡村儿童之生。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行动逻辑是:立足乡村这一定位,精准定位其劳动教育路向;坚守乡村劳动之所,科学设计其劳动教育课程,确保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乡味;坚持“做中育”之举,全面革新其劳动教育方式,避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有劳动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学校 位育 劳动教育 乡村儿童 乡村劳动 做中育 安所遂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