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性与在场性的迁移:水分配嬗变中的乡村社会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毅杰 孟皓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7,共11页
水分配作为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勾连着个体成员与乡村社区间的交往互动,基于滇西北地区WM村水分配实践,深入探究水分配嬗变中动态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精准性与在场性是水分配运行的两大核心要素,精准性凭借精确的时间单元格,生成... 水分配作为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勾连着个体成员与乡村社区间的交往互动,基于滇西北地区WM村水分配实践,深入探究水分配嬗变中动态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精准性与在场性是水分配运行的两大核心要素,精准性凭借精确的时间单元格,生成成员行动的确定性与规范性,通过长期生产实践一般化为确定性与规范性,并最终构成乡村伦理规制的基础;在场性则以乡村社区成员身体为物质载体,端赖于身体参与实践,培育出共同体意识,进而生成乡村共同体社会组织体系。乡村伦理规制构成乡村社会的价值尺度和规范体系,而乡村共同体社会组织体系则构建了共同体组织互动网络,在两者共同作用下维护乡村共同体的稳定。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与行政力量介入是水分配嬗变的两大诱因,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导致水分配与土地之间的联系松动,降低了水分配的必要性;行政力量介入则意味着行政权力的干预直接破坏了村庄的自主性和“自我”需要的原则,动摇了水分配的民间社会基础。伴随劳动力身体与土地的长时间分离,附着于土地上的规范性明显弱化,水分配中的精准性被削弱、在场性模糊化,致使乡村共同体基础受到冲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处理好年轻人身体与场的关系是精准性现代重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性 在场性 水分配嬗变 身体实践 乡村社会关系
下载PDF
论乡村社会关系的个体化——“外出务工型村庄”社会关系的特征概括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9-144,共6页
在当前的"外出务工型村庄"中,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市场经济的渗透、国家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乡村社会关系趋向个体化,具体表现为去组织化、工具化与原子化、去规范化。乡村社会关系的个体化,一方面给农民带来了私人领域... 在当前的"外出务工型村庄"中,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市场经济的渗透、国家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乡村社会关系趋向个体化,具体表现为去组织化、工具化与原子化、去规范化。乡村社会关系的个体化,一方面给农民带来了私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激发了个体的积极性、独立性、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风险的独自承受、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共同体归属感的逐渐丧失、村庄公共规范的日趋解体、互惠合作的日渐减少等等。乡村社会关系个体化的这些后果为乡村社会整合带来了严峻挑战,将农民个体追求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寻求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均衡和统一成为个体化乡村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关系 个体化 社会风险 自我中心化
下载PDF
新媒介视阈下乡村社会关系的流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S省户部村微信群的考察
3
作者 刘思诺 方静雯 +1 位作者 吕奥 李政文 《新媒体研究》 2021年第16期83-87,共5页
聚焦新媒体时代乡村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迁。以S省一个脱离贫困的传统村落户部村为例,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浸入其内部微信群,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搜集数据、观察和研究群内村民的互动行为,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搭建微信群中的村民社会关... 聚焦新媒体时代乡村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迁。以S省一个脱离贫困的传统村落户部村为例,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浸入其内部微信群,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搜集数据、观察和研究群内村民的互动行为,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搭建微信群中的村民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发现,以微信群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介重新形塑了乡村社会关系:微信社群的出现加速了村内公共事务传播、激活了乡村社会资源的互换共享,并在社会关系的动态缔结与发展过程中营造着更为紧密的村民共同体。与此同时,微信社群平台带动乡村社会交往向动机理性化、参与两极化、互动团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关系 微信群 社会网络 网络民族志 新冠肺炎疫情
下载PDF
秩序与机制:一个西南农村民间组织对乡村社会关系修复的案例
4
作者 李秋华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22年第2期197-213,共17页
近年来,在传统丧葬文化保持得较为完好的贵州农村地区,葬礼操办存在一种从宗亲互助向地区性邻里互助转变的趋势。贵州省石桥村建立专门的丧葬互助组织“龙杆会”,通过应急策略、集体制裁、互惠原则等规约机制,以及场景安慰、主家信任、... 近年来,在传统丧葬文化保持得较为完好的贵州农村地区,葬礼操办存在一种从宗亲互助向地区性邻里互助转变的趋势。贵州省石桥村建立专门的丧葬互助组织“龙杆会”,通过应急策略、集体制裁、互惠原则等规约机制,以及场景安慰、主家信任、集体依赖等情感机制,以“村民小组-社区-村庄”的互助逻辑调整着乡村社会关系。该组织在促进乡村劳动力回流、加强人情往来以及加固村落团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在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加剧的今天,就修复村庄共同体关系问题提供一个有益的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民间组织 “龙杆会” 乡村社会关系
下载PDF
旅游嵌入视角下乡村社会关系重构 被引量:1
5
作者 乔浩浩 王朝辉 +2 位作者 胡云云 高杨 殷鹏 《人文地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52,共9页
乡村社会关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破题切入点之一。从微观研究视角出发,以乡村社会关系重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嵌入型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与发生机制,探讨乡村社会关系重构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 乡村社会关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破题切入点之一。从微观研究视角出发,以乡村社会关系重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嵌入型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与发生机制,探讨乡村社会关系重构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①旅游嵌入型乡村的社会关系走向“去情感化”与“契约化”,由亲缘、地缘为主的“差序格局”向“人—地—业—流”为主的“网络格局”社会关系转变;②乡村旅游发展加速各类要素的更新与重组,打破了乡村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与社会关系网络,推进“农业生产共同体”向旅游嵌入后的“旅游服务共同体”社会关系格局转变,推动乡村社会关系重构;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旅游嵌入型乡村社会关系重构过程的一般逻辑和重构机制存在共同性,基础动力、内在动力、促进动力、创新动力和调节动力在动态耦合中共同驱动乡村社会关系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社会关系重构 旅游嵌入 扎根理论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农旅融合视角下新型乡村社会关系架构及提升路径——以浙江金华陈界村为例 被引量:25
6
作者 孙婧雯 马远军 +1 位作者 王振波 张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6-708,共13页
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当前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新型乡村社会关系下的旅游产业差异化、合作化、创新化发展,基于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特征,梳理乡村社会关系转型要素构架,构建农旅融合视角下亲缘、地缘、业缘、志... 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当前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新型乡村社会关系下的旅游产业差异化、合作化、创新化发展,基于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特征,梳理乡村社会关系转型要素构架,构建农旅融合视角下亲缘、地缘、业缘、志缘、外缘关系综合作用的新型乡村社会关系"五缘增上"机理模型。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结合GIS空间分析陈界村农旅融合发展中的社会关系特征,总结得出:乡村社会的五缘关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反馈,亲缘关系趋向功利化,但仍占主导地位,非亲缘关系正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最终,从乡村五缘互补发展路径、乡村人才凝聚振兴路径、利益联合共同信任路径三方面提出发展意见,助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关系 农旅融合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原文传递
情感联结视域下乡村社会关系修复与重构路径——以黔东南石桥村民间丧葬互助组织龙杆会为例
7
作者 何茂莉 李秋华 《宏德学刊》 2022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在村内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背景下,贵州黔东南石桥村通过建立民间丧葬互助组织龙杆会,以每家必须参与的最高原则,规约于白事期间召集外出村民返乡进行劳力互助。研究发现,龙杆会是由邻里互助圈和传统宗亲互助圈并行的白事双系统,揭示了该... 在村内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背景下,贵州黔东南石桥村通过建立民间丧葬互助组织龙杆会,以每家必须参与的最高原则,规约于白事期间召集外出村民返乡进行劳力互助。研究发现,龙杆会是由邻里互助圈和传统宗亲互助圈并行的白事双系统,揭示了该村社会关系概貌。龙杆会十余年的运行,对该村恢复、重构、再调整乡村社会关系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情感联结视域进行动因分析,认为龙杆会的存在是基于人情、信用等道德报偿的压力等。在此,本文提出构建以人性与人情为情感联结目标,以互助、规约为乡村治理逻辑的情与礼结合的乡村社会关系新秩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这将是回归传统村落社会关系样貌、实现乡村人力振兴可资探寻的一条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关系 修复与重构 农村民间组织
原文传递
社会资本视域下乡村社区社会关系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国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39,共5页
在大多数社会资本的类型研究中,从质性上将中国乡村的社会资本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描述乡村社会关系性质的本土理论,主要有差序格局理论,紧缩圈层结构理论,关系共同体理论,并认为在现代性语境下,这些理论的解释力有限。... 在大多数社会资本的类型研究中,从质性上将中国乡村的社会资本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描述乡村社会关系性质的本土理论,主要有差序格局理论,紧缩圈层结构理论,关系共同体理论,并认为在现代性语境下,这些理论的解释力有限。在乡村社会信任的重建中,社会资本理论对理解乡村社会关系的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乡村社会关系的性质特征为基础,即同质性关系、异质性关系、链合性关系来划分乡村社区社会资本,可能是对乡村社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一个理论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社会关系 社会资本 同质性关系 异质性关系 链合性关系
下载PDF
族亲与姻亲的变奏:北方农村主要社会关系类型研究——对大庆市三个村庄社区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付金柱 《大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6期110-114,共5页
费孝通在研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关系时,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认为血缘关系是联结乡土社会关系的纽带。通过文献考察及田野调查,北方农村社会关系仍然处于差序格局框架下,但是,姻亲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居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 费孝通在研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关系时,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认为血缘关系是联结乡土社会关系的纽带。通过文献考察及田野调查,北方农村社会关系仍然处于差序格局框架下,但是,姻亲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居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姻亲关系是血缘关系的拓展,是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关系范围的扩大与内涵的变化,表明目前农村社会仍然处于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的商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亲 姻亲 差序格局 乡村社会关系
下载PDF
社会关系嵌入农业经营组织合约治理的创新模式——基于“公司+乡贤理事会+农户”案例研究
10
作者 田璞玉 张禄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年第1期62-65,共4页
农业企业想要通过“乡村社会关系”来提高与农民的合作绩效,首先要解决关系的嵌入模式等问题。以广东省罗定市“公司+乡贤理事会+农户”为案例,分析社会关系嵌入机制。结果发现,乡贤理事会通过减少事前获取生产要素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谈... 农业企业想要通过“乡村社会关系”来提高与农民的合作绩效,首先要解决关系的嵌入模式等问题。以广东省罗定市“公司+乡贤理事会+农户”为案例,分析社会关系嵌入机制。结果发现,乡贤理事会通过减少事前获取生产要素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事后维持合约稳定的监督成本和治理成本发挥合约治理功能。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和乡贤理事会组织管理成本相对较低是乡贤理事会模式产生并有别于其他模式的原因。据此,提出重视农业经营关系治理、培育内生型经营组织、支持乡贤发挥农村治理作用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关系 农业经营组织 合约治理 乡贤理事会
下载PDF
权力形变与资本迁移:发展主义语境下的国家与乡村关系——以四川板村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纠纷调节机制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为径 陈世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23,共10页
四川板村工业园区污染事件的处理过程及结果,折射出现代化浪潮之中,农村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以及乡村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并直指这一关系产生的历史源头与政策支持。主流观点认为,"服务型"政府确立之后,一系列政策都旨在重... 四川板村工业园区污染事件的处理过程及结果,折射出现代化浪潮之中,农村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以及乡村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并直指这一关系产生的历史源头与政策支持。主流观点认为,"服务型"政府确立之后,一系列政策都旨在重建农村、改造农业、造福农民。文章将针对此背景下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新形式,提出其遵循发展主义逻辑的实质:随着国家权力形态的转变,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逐渐从通过行政力量的统治直接征取税费,转变为通过推进乡村社会的商品化、工业化,将乡村社会本身纳入商品化的范畴中,并依此完成乡村服务于城市建设乃至国家发展的过程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主义 国家-乡村社会关系 服务型权力 权力形变 资本迁移
下载PDF
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一项关于“土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里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1,共7页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探讨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进程中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乡村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质性重构,即以阶级关系统摄各种社会关系,将其纳入国家权力的...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探讨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进程中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乡村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质性重构,即以阶级关系统摄各种社会关系,将其纳入国家权力的意识形态框架;二是通过对乡村社会成员的重新命名和归类,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政治等级秩序;三是治理和被治理技术的发明,既借助阶级隔离术和阶级融合术实现了乡村社会的治理目标,又通过阶级身份和阶级意识的建构促使农民自觉融入了党和国家的治理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划分 土地改革 乡村社会关系 等级秩序 治理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