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性逻辑:乡村社会组织成长路径的中国模式——以渝东北Y村“乐和家园”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栋 郭学军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7期173-184,共12页
社会管理的创新性不仅是对传统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文并不突出"乐和家园"对乡村社会组织构建的创新贡献,而是在"体、用、的"三者关系的变化中分析乡村社会组织成长的规律性问题要素。作... 社会管理的创新性不仅是对传统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文并不突出"乐和家园"对乡村社会组织构建的创新贡献,而是在"体、用、的"三者关系的变化中分析乡村社会组织成长的规律性问题要素。作者发现,发展乡村社会组织的功利性是影响其本体成长及永恒性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如何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跨度的有效弥合,需要在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在本体发展与外在环境之间、在利益与价值之间,以平衡性的逻辑思维,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组织成长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组织 乐和家园 “体 的” 平衡 中国模式
下载PDF
利益、信念与动员——革命年代中共乡村社会组织化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泉民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4-91,共8页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变数"非常多,农民是按照他们从组织者那里获益多少来决定其政治参与的程度。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化来积极介入生产活动这一农民生存...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变数"非常多,农民是按照他们从组织者那里获益多少来决定其政治参与的程度。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化来积极介入生产活动这一农民生存的"核心地带",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更主要的是满足并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待遇,由此赢得了他们的信念支持与政治认同,最终促成自下而上的"农民革命"。这一过程折射出党或政府的信念、目标或政策在其大众化、社会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社会动员的问题,即在民众这一层面上怎样才能顺畅地让他们实现从"利益认同"到"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的有效转换。深思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乃至于政府的制度的有效供给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合作运动 乡村社会组织 社会动员
下载PDF
组织管理理论视角下新型乡村社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乡村社会组织”一文商榷
3
作者 陈祥敏 《北方经贸》 2019年第5期40-41,共2页
基于组织管理理论视角并以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的乡村为主要参照,就新型乡村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建设,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乡村社会组织”一文进行了基本理论、组织与职能及治理力量等三方面进行了商榷,提出了差异性认知观点。
关键词 组织管理理论 乡村社会组织 差异认知
下载PDF
东晋南朝乡村社会组织与管理的变迁
4
作者 吴海燕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4-7,共4页
在东晋政权偏安江南 ,北方十六国征杀不已的情况下 ,南北双方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 ,其乡里组织亦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东晋政权继续实行汉、西晋以来的官方乡里体系 ,而北方十六国除在个别地区有官方乡里体系的影子 ,绝大多数的乡里组织已... 在东晋政权偏安江南 ,北方十六国征杀不已的情况下 ,南北双方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 ,其乡里组织亦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东晋政权继续实行汉、西晋以来的官方乡里体系 ,而北方十六国除在个别地区有官方乡里体系的影子 ,绝大多数的乡里组织已为坞壁所取代。这种影响延及以后南朝、北朝时期的乡里组织体系 ,南朝宋、齐、梁、陈诸政权因袭了两晋的乡、里、什、伍体系 ,而北朝则在当时动乱、坞壁丛生、“宗主督护”制盛行的基础上试图重新恢复官方对乡村社会的统治 ,这种努力的结果便是北魏三长制的推行。应该说 ,东晋南朝的乡里体系与北朝的三长制乡村管理组织是形态迥异的两套乡村组织体系。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 ,作为乡村民众聚居地的“村” ,逐渐具有了乡村组织的职能 ,特别是在南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朝 乡里组织体系 乡村社会组织 三长制 变迁
下载PDF
民国湖南乡村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继平 孙延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9,共9页
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乡村社会组织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出现了小型化、经济功能消解的趋向;宗族具有的管理、教化族人以及承揽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逐步为乡村政权的国家职能所取代;现代政党分支机构进入... 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乡村社会组织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出现了小型化、经济功能消解的趋向;宗族具有的管理、教化族人以及承揽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逐步为乡村政权的国家职能所取代;现代政党分支机构进入乡村,国民党逐步建立了县乡党部;农会作为纯粹的经济组织在乡村获得普遍的发展,合作社成为复兴农村经济的手段得到强化,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组织显现了向现代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湖南 乡村社会组织 转型 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的意义与路径选择
6
作者 朱余斌 《经济师》 2019年第10期7-9,共3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破解乡村治理主体力量“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实行民主自治,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社会组织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协同治理中的乡村社会组织生长——以磐安县h村老年协会为例
7
作者 邹学铖 《西部学刊》 2020年第11期37-41,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塑以及国家权力的收缩激发社会组织快速生长并参与村庄治理,充当乡村社会的“协商地带”和“缓冲区域”。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乡村社会组织“有名无实”,难以发挥社会协同治理作用。通过研究h村老年协...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塑以及国家权力的收缩激发社会组织快速生长并参与村庄治理,充当乡村社会的“协商地带”和“缓冲区域”。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乡村社会组织“有名无实”,难以发挥社会协同治理作用。通过研究h村老年协会发现,推动乡村社会组织生长应当解决好谁在治、怎么治、治的结果等问题,遵循“协调与村‘两委’关系、提供公共服务获得村民认同、参与村庄治理推进善治”这一治理逻辑主线,将农村乡贤纳入组织体制,并致力推动社会组织机制的制度化和正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乡村社会组织 治理机制 实现路径
下载PDF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晓玉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45,共3页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社会组织是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渊源,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在认可度...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社会组织是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渊源,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在认可度、发展现状、参与度、服务形式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大力发展内生型乡村社会组织、引导外生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大力推进乡村志愿服务发展等手段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乡村治理 内生型乡村社会组织 外生型乡村社会组织
下载PDF
过疏化视域下农村自组织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研究
9
作者 张笑菡 钟夏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期38-42,共5页
发挥村民主体性与能动性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然而,过疏化的乡村因社会联结减弱而面临村民组织化程度降低的困境。在过疏化的乡村社会实现农村自组织的建构需以村民共同利益为动力,以基层党组织引领为引力,并以现代组织管理... 发挥村民主体性与能动性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然而,过疏化的乡村因社会联结减弱而面临村民组织化程度降低的困境。在过疏化的乡村社会实现农村自组织的建构需以村民共同利益为动力,以基层党组织引领为引力,并以现代组织管理技术为助力,在“动力、引力、助力”的合力作用下充分将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进农村自组织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依靠农村自组织整合乡村各种社会资源、再造新乡土公共性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从而使乡土社会真正实现由“地域振兴”到“乡村振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自组织 过疏化 乡村社会组织
下载PDF
时间银行培力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的机理及路径思考
10
作者 周鹏飞 喻河川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银发浪潮”的严峻挑战,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帮扶对接不足、养老服务设施闲置等问题凸显。构建系统化的乡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培力乡村社区社会组织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扎实推进乡村养... 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银发浪潮”的严峻挑战,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帮扶对接不足、养老服务设施闲置等问题凸显。构建系统化的乡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培力乡村社区社会组织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扎实推进乡村养老事业靶向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时间银行为切入视角,探讨了时间银行助力乡村社区社会组织完善的机理和相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社会组织 时间银行 乡村社区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下载PDF
在县官与“蚁民”之间——《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评介
11
作者 吕兴邦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37-141,共5页
通过爬梳巨量系统原始档案,苟德仪教授的新著《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南部县为中心,直面保甲、里甲(排)、乡约、团练等清代乡村社会中的各类基层组织,对其人员构成、制度来源、经费筹集、运作流程等做了精深讨论。全书考证详... 通过爬梳巨量系统原始档案,苟德仪教授的新著《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南部县为中心,直面保甲、里甲(排)、乡约、团练等清代乡村社会中的各类基层组织,对其人员构成、制度来源、经费筹集、运作流程等做了精深讨论。全书考证详致、持论平正、个案与宏观有机结合,较大程度推进了对相关旧论题的认知,同时还掘发了新课题,但在分类及某些论证细节上仍有改进余地。在学界日益重视中国自身历史资源的当下,该书的出版可能会有学科超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基层组织乡村社会管理》 县官 “蚁民” 基层组织 清代南部县
下载PDF
东晋南朝乡村社会基层组织的变迁
12
作者 吴海燕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116,共6页
东晋南朝乡村社会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 ,乡村基层组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本文在对此时乡村社会基层组织的存在状况、沿袭及其变迁进行辨析后认为 ,东晋时期乡级基层组织是确实存在的 ,但《宋书·百官志》中记载的乡村组织系统明显带... 东晋南朝乡村社会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 ,乡村基层组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本文在对此时乡村社会基层组织的存在状况、沿袭及其变迁进行辨析后认为 ,东晋时期乡级基层组织是确实存在的 ,但《宋书·百官志》中记载的乡村组织系统明显带有理想化的成分 ,同时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里、村并行现象。“村”在三国时期见于史籍之后 ,经历了一个由聚落—一般社会组织—地方基层组织的演变过程。村作为正式的被官方承认并在村中设置村吏的乡村组织 ,应该在南朝 ,特别是齐、梁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时期 南朝时期 乡村社会基层组织 组织变迁 里村并行现象
下载PDF
乡村社会力量何以可为——基于晋南地区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柴书毓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145,192,共9页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组织 老年协会 礼俗实践 行动力
下载PDF
党建引领的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的再组织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柏瑛 胡盼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81,159,共10页
以精准扶贫政策为支点,以党建引领为路径,本文观察了贵州省L县在精准扶贫实施中启动的乡村社会再组织化过程。研究发现,党建引领以高位驱动,突破单纯经济或政治的再组织化方式,发挥政治保障、精英吸纳与组织建设等综合、复合功能,通过... 以精准扶贫政策为支点,以党建引领为路径,本文观察了贵州省L县在精准扶贫实施中启动的乡村社会再组织化过程。研究发现,党建引领以高位驱动,突破单纯经济或政治的再组织化方式,发挥政治保障、精英吸纳与组织建设等综合、复合功能,通过项目化运作重建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联结,推动乡村社会的再组织。基层党组织是乡村社会组织化建设的核心,在精准扶贫中,它将自上而下的政策目标和自下而上的村庄需求衔接起来,将经济性组织和政治性组织的功能统合起来,将体制内力量和体制外精英联结起来,完成了对乡村多元主体的整合。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过程为执政党的嵌入式整合提供了实质性内容和物质基础。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再组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组织 精准扶贫 党建引领 嵌入式整合
原文传递
乡村非正式组织与新型权力文化网络建构 被引量:14
15
作者 傅琼 曹国庆 孙可敬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4-198,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乡村"权力文化网络"遭到破坏。乡村非正式组织作为"权力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乡村社会转型、社会分工以及乡村现代化的发展等原因而得以再生。由此,通过对乡村非正式组织进行结构功能分类...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乡村"权力文化网络"遭到破坏。乡村非正式组织作为"权力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乡村社会转型、社会分工以及乡村现代化的发展等原因而得以再生。由此,通过对乡村非正式组织进行结构功能分类,探索乡村非正式组织建构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非正式组织 “权力文化网络” 乡村自治 乡村社会组织
原文传递
谁来填平沟壑?——黔东南南江河流域侗族“款组织”的“再组织”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33,共7页
贵州东南部南江河流域的侗族,基于传统"款组织"的共同体意识,维持了跨村寨的集体认同,通过创造性实践,以协会的形式重构了区域性的社会组织。协会在组织形式、权力结构、权威实现和组织目标上和传统"款组织"同中有... 贵州东南部南江河流域的侗族,基于传统"款组织"的共同体意识,维持了跨村寨的集体认同,通过创造性实践,以协会的形式重构了区域性的社会组织。协会在组织形式、权力结构、权威实现和组织目标上和传统"款组织"同中有异,作为国家基层政府和地方社会的"中间组织",同时获得二者的认同,跨越行政村实现了更高层级的地方社会自治,在保证地方人群的政治主体性基础上,为地方社会自治和国家基层治理建立起了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人类学 乡村社会组织 基层治理变迁 侗族 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