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空间商品化类型特征、演变阶段及影响效应
1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4 位作者 严燕 杨人豪 王笛 周璐璐 张佰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5-164,共10页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助推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按照“概念辨识—类型及特征—演变阶段及驱动因素—效应与启示”的分析框架,剖析了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提出了乡村空间商品化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助推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按照“概念辨识—类型及特征—演变阶段及驱动因素—效应与启示”的分析框架,剖析了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提出了乡村空间商品化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①中国乡村空间商品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与组织模式以及经济体制与发展路径的差异;其类型可划分为土地要素类、农产品类、乡村工业类、乡村旅游类、乡村贸易类等5个一级类及多个二级类;其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程度上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②乡村地区在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的共同驱动下进行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并伴随消费乡村的力度不断增强,促使乡村空间商品化发生阶段性演变,其程度得到不断提高。③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促进乡村多功能转型,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及收入增加、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三产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正面效应,但也具有导致乡村空间产生“创造性破坏”、城市资本主体“强势分利”对普通农户产生排斥、乡村原有社会关系空间破碎化等负面效应。④推进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深挖消费乡村潜力的重要手段,但需出台相关政策、完善规划、加强监督,防止乡村空间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商品化 类型 阶段演变 空间重构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原文传递
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的核心力量叠加过程及多维效应——以沂蒙山区竹泉村为例
2
作者 樊立惠 苏铮 +3 位作者 吴军 王鹏飞 张学波 刘志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07-3026,共20页
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重新定义了乡村地区从城乡农副产品的供应地转变为游客休闲度假场所的变迁事实。为强化该理论对东部不/欠发达地区乡村变迁实践的解释力,探究核心力量在时空尺度上的叠加逻辑,文章基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统一过程模型... 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重新定义了乡村地区从城乡农副产品的供应地转变为游客休闲度假场所的变迁事实。为强化该理论对东部不/欠发达地区乡村变迁实践的解释力,探究核心力量在时空尺度上的叠加逻辑,文章基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统一过程模型(RUP)和深度理论分析,构建了适用于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情境下的RUP二维分析框架,提出可供验证的研究假设,并以沂蒙山区竹泉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21世纪以来,竹泉村经历了项目先启(商品化前期)、项目建设(早期商品化)、项目运营(高级商品化)3个阶段,这是特色资源、政府权力、企业资本和游客市场等核心力量,诉诸历史事件并不断叠加的结果。随着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的逐渐深入,竹泉村的资源与景观实现创新更新、空间功能日趋多元化、生计渠道呈现多样化态势、社会及人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验证了商品化理论适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大都市郊区以外的旅游驱动型乡村转型重构事实,提出了一种透过历史事件发生逻辑解析乡村空间商品化核心力量叠加过程的新方法,该方法模型可以有效地解构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与演进机制,并且能够更具体地明确能动性主体的行为逻辑。研究有望为乡村项目论证、发展合力优化,甚至政府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地方重要事项提供有益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商品化 核心力量 叠加过程 多维效应 RUP模型 沂蒙山区竹泉村
原文传递
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特征、驱动机制及发展模式 被引量:16
3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3 位作者 吴江 周璐璐 陈鸿基 刘燕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7-177,共11页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POI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及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POI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及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主要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民宿、农家乐、乡村电商及地票等5种类型,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形成1个高密度半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形成1个以云阳、巫溪、巫山及奉节为主的次高密度环状区域,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武隆和石柱为中心形成2个高密度区域。②从全局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局部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高—高集聚区县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低—低集聚分布于主城都市区北部,高—低集聚位于铜梁。③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在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刺激下,进行乡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在“消费乡村”的推动和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空间商品化集聚形态。文章提出未来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互联网+农产品”“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土地要素市场化+乡村产业”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空间指引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商品化 地理标志农产品 乡村民宿与农家乐 乡村电商 田园综合体 空间指引 乡村振兴战略
原文传递
全球乡村资源商品化研究热点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4
作者 樊立惠 王鹏飞 +2 位作者 苏铮 宋宗杰 刘梦瑶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9,共15页
乡村资源禀赋与资源组合模式及其商品化程度,影响乡村韧性经济体系的构建。利用传统文献阅读法和可视化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探索全球乡村资源商品化研究的热点与规律,并揭示其对我国乡村振兴实践的启示意义。研究发现:... 乡村资源禀赋与资源组合模式及其商品化程度,影响乡村韧性经济体系的构建。利用传统文献阅读法和可视化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探索全球乡村资源商品化研究的热点与规律,并揭示其对我国乡村振兴实践的启示意义。研究发现:(1)农业是该领域的重要内容,“农业商业化”和“乡村空间商品化”为热点主题;(2)农业商业化多描述非洲农业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土地、劳动力、市场组织和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投入影响农产品的产出效率,政府力量较少被提及。农业的商业化是实现粮食安全和减贫的有效工具;(3)多类型的乡村空间商品化强调乡村消费经济、文化景观等非物质的创新资源,与传统乡村资源构成旅游商品“集”;资本和政府权力是关键驱动因素,乡村空间商品化是西方乡村复兴的有效经济手段;(4)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变迁过程反映了不同社会阶段和生产力水平下乡村核心资源的战略变化与资源组合模式空间分布法则;(5)乡村资源商品化促进地方资源重组,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资源商品化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水平和乡村所在区位,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资源 农业商业化 乡村空间商品化 乡村振兴 全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