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凉”境界与孙伯翔晚年的书学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彦伟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6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清凉"境界是孙伯翔晚年的书法美学追求。这种追求既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的心理暗示,也与他书学观念的导向性、碑帖融通的创作自觉性、书艺规律的内在制约性有着诸多关联,而这些最终要通过形而下的笔墨层面表现出来。作... "清凉"境界是孙伯翔晚年的书法美学追求。这种追求既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的心理暗示,也与他书学观念的导向性、碑帖融通的创作自觉性、书艺规律的内在制约性有着诸多关联,而这些最终要通过形而下的笔墨层面表现出来。作为孙伯翔高悬的审美之境,"清凉"在晚清民国以来碑学的发展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凉”境界 孙伯翔 书学实践 历史地位
下载PDF
“清凉”境界与孙伯翔晚年的书学实践
2
作者 黄彦伟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5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清凉”境界是孙伯翔晚年的书法美学追求。这种追求既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的心理暗示,也与他书学观念的导向性、碑帖融通的创作自觉性、书艺规律的内在制约性有着诸多关联,而这些最终要通过形而下的笔墨层面表现出来。作为孙伯... “清凉”境界是孙伯翔晚年的书法美学追求。这种追求既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的心理暗示,也与他书学观念的导向性、碑帖融通的创作自觉性、书艺规律的内在制约性有着诸多关联,而这些最终要通过形而下的笔墨层面表现出来。作为孙伯翔高悬的审美之境,“清凉”在晚清民国以来碑学的发展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凉”境界 孙伯翔 书学实践 历史地位
下载PDF
会通·超越——沈曾植、王遽常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3
作者 郑国贤 《书画艺术》 2003年第1期J008-J010,共3页
无论是从学术领域还是书法领域来考察沈曾植与王遽常,两人都是当时的举足轻重者。同时,他们又是乡里、师生,可以说是彼此了解,无话不说,交谊维持了终身。本文从书法的角度出发,将二人加以比较,以期得出一些有益于当代书法研究的... 无论是从学术领域还是书法领域来考察沈曾植与王遽常,两人都是当时的举足轻重者。同时,他们又是乡里、师生,可以说是彼此了解,无话不说,交谊维持了终身。本文从书法的角度出发,将二人加以比较,以期得出一些有益于当代书法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植 王遽常 书法艺术 比较研究 生平 书学思想 书学实践
下载PDF
近二十年关于曾国藩书法研究进展——基于可视化文献分析
4
作者 龙贤周 刘佳乐 《新纪实》 2021年第10期92-96,共5页
本文对晚清重要人物曾国藩(号涤生,公元1811—1872年)的书法进行研究分析,笔者从手中所掌握的文献出发,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力图将各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个有条理的归纳和概括。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只是“刚健含婀娜”的审美取向这么简... 本文对晚清重要人物曾国藩(号涤生,公元1811—1872年)的书法进行研究分析,笔者从手中所掌握的文献出发,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力图将各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个有条理的归纳和概括。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只是“刚健含婀娜”的审美取向这么简单,通过《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曾国藩手札》等资料以及当前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还有许多内容对我们当下书法创作以及书法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例如:曾国藩的交游、曾国藩的书学观念的渊源、曾国藩的书学理论和实践、曾国藩的书法教育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书学观念 书学理论和实践 书法教育
下载PDF
Informal Logic: Between Logic and Epistemology
5
作者 Iryna Khomenk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11期1051-1060,共10页
Nowadays researchers working in various fields study the issues of argumen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approaches which distinguish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mprehension of argument problems. Informal study of a... Nowadays researchers working in various fields study the issues of argumen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approaches which distinguish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mprehension of argument problems. Informal study of argument is one of the approaches. The key reason of its appearance was the criticism of formal logic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Researchers consider the argument from th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Formal dialectics and pragma-dialectics were based on dialectics. Contemporary rhetorical theories of argument were created on the rhetorical grounds; theory of speech act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etc..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informal logic which was formed on the logic background in the late 70's. In spite of numerous papers, books, and text-books on informal logic published over the last thirty years, logicians has not achieved consensus so far on many issues. Among the numerous problems are: what is the subject matter of informal logic? Does informal logic belong to the realm of logic? Is it applied epistemology? What is a real argument? And what are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of such argu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C informal logic formal logic EPISTEMOLOGY ARGU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rgument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字改进程中的沈尹默
6
作者 李柱锋 《书法》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字改革进程中,沈尹默的身影尚不够被当前学界注目。但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国语运动”,还是新时期以国家力量统一规划推行的文字改革政策,都有其参与。沈尹默的书学思考与实践,亦与中国文字改革进程相交织。...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字改革进程中,沈尹默的身影尚不够被当前学界注目。但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国语运动”,还是新时期以国家力量统一规划推行的文字改革政策,都有其参与。沈尹默的书学思考与实践,亦与中国文字改革进程相交织。在接续与回应文字改革基本要求基础上,进行汉字前途、书法命运的大思考,并最终为中国书法的普及、发展奠定下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改革 沈尹默 书学思考与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