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寒山帚谈》为例看赵宧光的“篆书为本”书学观
1
作者 魏明超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1期19-21,共3页
赵宧光在明代虽不以书法名世,但赵氏推崇以篆书为学书之本,并自创“草篆”,注重以篆书为本的崇古书学思想。在明代以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形成笼罩时代的书风背景下,赵宧光崇古学书思想的提出,对晚明书坛有针砭时弊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 赵宧光 寒山帚谈 篆书 崇古 书学观
下载PDF
张大千书学观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2
作者 王平 《民族艺林》 2023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张大千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书法创作上也成绩斐然,其独创之“大千体”在海内外书法界享有盛誉。张大千的书法成就与其书学观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本文以张大千对书法的理解感悟为中心,探究其书学观,指出其以师法传统、博... 张大千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书法创作上也成绩斐然,其独创之“大千体”在海内外书法界享有盛誉。张大千的书法成就与其书学观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本文以张大千对书法的理解感悟为中心,探究其书学观,指出其以师法传统、博采众长、书画并重、注重学养和入古出新为主的书学观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大千 当代 书学观 书法创作 启示
下载PDF
陶宗仪“由艺进道”书学观述论
3
作者 仝龙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140,共6页
陶宗仪“由艺进道”书学观受元代社会“扶经翼道”思潮及其个人“卫道”意识影响而形成。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以“由艺进道”书学观采择书学史料,后又在《书史会要》中正式提出此概念,并进行理论建构。“由艺进道”书学观使“艺”... 陶宗仪“由艺进道”书学观受元代社会“扶经翼道”思潮及其个人“卫道”意识影响而形成。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以“由艺进道”书学观采择书学史料,后又在《书史会要》中正式提出此概念,并进行理论建构。“由艺进道”书学观使“艺”由艺术形式兼具“卫道”功用,反映了元明之际学人对“艺”“道”关系的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书史会要》 由艺进道 书学观
下载PDF
打捞书史碎片:国学家陈柱的书学观
4
作者 黄彦伟 《大学书法》 2023年第1期72-79,共8页
陈柱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家,治学领域广涉经学、史学、诸子学、文章学以及旧体诗文创作,另一方面他又是现代书法史上重要的章草书家和书法理论家,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一身份被历史所遗忘了。今基于20余篇书学文献,通过书史碎片的打捞,陈... 陈柱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家,治学领域广涉经学、史学、诸子学、文章学以及旧体诗文创作,另一方面他又是现代书法史上重要的章草书家和书法理论家,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一身份被历史所遗忘了。今基于20余篇书学文献,通过书史碎片的打捞,陈柱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诸艺会通的书学自觉,1930年代对现代书法“设科”的思考倡导,以及他在碑帖合流背景下清空雅健的书风追求等,逐渐在20世纪书学史中显影。更进一步,围绕陈柱与唐文治、黄宾虹、王蘧常之间的艺林交谊,也亟待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柱 书学观 考镜源流 书法设科 清空雅健
下载PDF
《苕溪诗帖》反映的米芾书学观
5
作者 张馨方 《艺术评鉴》 2023年第6期41-44,共4页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他在书法、绘画领域有着极高的创造性观念。米芾的书法作品极具个人面貌,在思想上对“尚意”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天真烂漫、自然舒放流露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极高的书法艺术造诣。《苕溪诗帖》作...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他在书法、绘画领域有着极高的创造性观念。米芾的书法作品极具个人面貌,在思想上对“尚意”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天真烂漫、自然舒放流露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极高的书法艺术造诣。《苕溪诗帖》作为其典型作品,完成于其书风转型时期。本文对米芾本人以及书学背景、书学思想进行研究,结合《苕溪诗帖》书法艺术风格、笔墨态势,对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进行剖析,以探究米芾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苕溪诗帖》 米芾 书学观
下载PDF
坚守信念与尴尬实践——论傅山“四宁四毋”书学观与创作的矛盾 被引量:3
6
作者 蔡显良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3-138,共6页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观是其政治观念在书法领域的投射,是传统的"以人论书"观的延伸性表达。这一书法观点并非傅山书法思想的审美主题,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一种特殊表述,是傅山书法观念的一个特...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观是其政治观念在书法领域的投射,是传统的"以人论书"观的延伸性表达。这一书法观点并非傅山书法思想的审美主题,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一种特殊表述,是傅山书法观念的一个特殊的方面。傅山一生的书法创作实践并不以此作为宗旨,故其书法创作与这一观点存在一定的矛盾。实际上,傅山书法的主要审美思想是崇尚古法与自然,在这样的书法艺术观指引下,其大部分的书法创作均颇有法度与天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实践 书学观 傅山 矛盾 书法思想 尴尬 信念 书法创作
下载PDF
《大瓢偶笔》与杨宾的书学观
7
作者 隋邦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108-110,共3页
杨宾,清代前期书法家,著有《大飘偶笔》,学书主张以古为尚,倚重笔法,追求骨气,有“第四指”说,且讲究门径取法。品评书家墨迹、碑帖、刻帖等多有独到见解。
关键词 大瓢偶笔 杨宾 书家 碑帖 书学观
下载PDF
从《采古来能书人名》看羊欣的书学观
8
作者 李永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年第4期67-69,共3页
《采古来能书人名》以书法家为纲,列自秦李斯至晋谢安等69人。对于每位书法家,羊欣都结合其经历、轶闻,评述书法师承、善长书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等进行综合全面的评述。这一审美视野无疑已经具有了史传和品评的特点,其落脚点在书法... 《采古来能书人名》以书法家为纲,列自秦李斯至晋谢安等69人。对于每位书法家,羊欣都结合其经历、轶闻,评述书法师承、善长书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等进行综合全面的评述。这一审美视野无疑已经具有了史传和品评的特点,其落脚点在书法的创作主体——书家。书法美学思想也由此别开一面,直接地影响了以后的各种书品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 书学观 书法家 审美视野 人名录 书法理论 书法美学思想 艺术特色 书法艺术 社会影响
下载PDF
由江西上饶现存《紫阳遗墨》论朱熹书学观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德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6-209,共4页
南宋年间朱熹在江西饶州、信州、徽州等地区讲学著述,这一地区多有其书迹刻石留存,其中《紫阳遗墨》是清道光年间上饶知县曹人杰依据朱熹遗墨集字编成《训士箴》七章并铭于石,以期"与天下万世共宝之"。《紫阳遗墨》书法字字... 南宋年间朱熹在江西饶州、信州、徽州等地区讲学著述,这一地区多有其书迹刻石留存,其中《紫阳遗墨》是清道光年间上饶知县曹人杰依据朱熹遗墨集字编成《训士箴》七章并铭于石,以期"与天下万世共宝之"。《紫阳遗墨》书法字字雄浑苍劲,敦厚朴拙,且碑石跋文未见收录,因此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和文献价值。虽然《紫阳遗墨》是集字石刻作品,但从中依然可以窥探朱熹求古求正,宗法秦汉晋唐笔意;崇尚自然,于有法处求无法的书学主张。将朱熹《紫阳遗墨》与其另一件作品《千字文》相对照,更能揭示出《紫阳遗墨》中所折射出来的书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集字石刻作品 朱熹 紫阳遗墨 书学观
下载PDF
曾国藩书学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白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58-162,共5页
作为书法家的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于书法学习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依据曾国藩的相关论著,对其书学观的大体脉络进行梳理,归纳为:习,熟,悟,化;并揭示其书学观的书学背景,凸现其在书法史上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晚清 曾国藩 书学观 历史意义
下载PDF
欧阳询的书学观及其成因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永胜 《中国书画》 2010年第8期52-55,共4页
欧阳询是隋唐之际承上启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位书家,他取法魏晋,于北朝碑版和南朝法帖都广泛涉猎,裁成一象而八体兼善。尤其是他的楷书,孳乳北碑而参以写经笔意,形成了猛利峻峭、沉稳谨严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欧阳询 成因探析 书学观 承上启下 历史意义 艺术风格 隋唐 北朝
下载PDF
论欧阳修“学书为乐”书学观的社会动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幼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12期167-169,共3页
欧阳修书学观的核心是“学书为乐”。这种书学观的形成,既有其自身性情和仕途遭际的内因,更有来自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影响。本文着重阐述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对欧阳修书学观形成的外部动因。
关键词 欧阳修 书学观 社会动因
下载PDF
梁启超的书学观及其贡献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伟林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72-75,共4页
在近代书坛,梁启超不但精于创作,更以创造性的书学研究成果饮誉书坛.他不仅开拓了书法美学的新领域,而且展露了建立书法学科的意识和勇气,从而使其书学理论具有了现代色彩.
关键词 梁启超 书学观 书法美学
下载PDF
浅论沈从文的书学观
14
作者 张晶 《海外文摘》 2019年第19期0016-0017,共2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考古学专家、京派小说家代表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沈从文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沈从文除了在文学与文物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外,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也有很...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考古学专家、京派小说家代表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沈从文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沈从文除了在文学与文物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外,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是民国文人书法家的代表。他非凡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他独特的书法观。本文从沈从文论继承与创新,以及他对古代书家的看法这两个方面谈谈他的书法观对当代学书者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书学观 画家
下载PDF
老庄“大美”思想与书法艺术刍议——论儒、道两种书学观之审美差异
15
作者 张光兴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4年第3期4-7,共4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先秦道家是最具特色的一派。老庄的“大美”思想揭示了“道家关于美的本体的最高范畴”,对各个门类的艺术、尤其是对书法这门“中国特有之高级艺术”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对儒、道两种书学观在审美差异上...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先秦道家是最具特色的一派。老庄的“大美”思想揭示了“道家关于美的本体的最高范畴”,对各个门类的艺术、尤其是对书法这门“中国特有之高级艺术”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对儒、道两种书学观在审美差异上的分析与比较,深入探讨了老庄“大美”思想在书法艺术上的体现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书学观 书法 老庄 审美差异
下载PDF
奇峰高节,木铎长鸣--“启功的书学观与教育实践”专题
16
《中国美术》 2022年第1期6-6,共1页
“燕京”春风起,冰霜昨夜除。辛丑冬归,壬寅春至。上溯一百一十载春秋,当代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启功(1912-2005)出生于革故鼎新中的北京,中国书法文化领域巨星逢世。启功数十载钟情翰墨,倾辉光于纸墨与讲台之上,暮年... “燕京”春风起,冰霜昨夜除。辛丑冬归,壬寅春至。上溯一百一十载春秋,当代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启功(1912-2005)出生于革故鼎新中的北京,中国书法文化领域巨星逢世。启功数十载钟情翰墨,倾辉光于纸墨与讲台之上,暮年之际仍“尚争一息上竿头”,堪为文坛垂范。论及启功与书画之缘法,据其本人回忆,他在幼年时看到先祖案旁悬有大幅墨笔山水,其间笔墨之精妙令人心驰神往,故而对书画顿生亲近之情。其后少年时期躬耕于桌案纸砚之间,写绘临习无不涉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文化 墨笔山水 临习 启功 书学观 少年时期 革故鼎新 鉴定家
下载PDF
守正与出新——吴晓懿博士书学观察
17
作者 胡小龙 《书画世界》 2018年第8期41-46,共6页
书法虽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是其萌生及发展是建立。正如唐代书家张怀瓘《书断·序》云:“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也就是说,文字离不开人们的日常书写,而书法又是以既定的文字书... 书法虽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是其萌生及发展是建立。正如唐代书家张怀瓘《书断·序》云:“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也就是说,文字离不开人们的日常书写,而书法又是以既定的文字书写法度为基础。没有法度,文字的实用性则无从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学观 文字书写 博士 书法 法度 艺术
下载PDF
论沈曾植“通古今以为变”的书学观
18
作者 文津 《中国书画》 2018年第11期17-19,共3页
沈曾植(1851—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号甚多,如乙僧、释持、寐翁、睡翁、守平居士、谷隐居士、逊斋、逊翁、巽斋、李乡农等等。生于北京,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 沈曾植(1851—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号甚多,如乙僧、释持、寐翁、睡翁、守平居士、谷隐居士、逊斋、逊翁、巽斋、李乡农等等。生于北京,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安徽提学使、署部政使、护理巡抚等职。甲午战争后,支持维新变法,并赴日本考查学务。1898年,在武汉两湖书院担任主讲。1910年因得罪权贵以病为由辞去官职寓居上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书学观 总理衙门 甲午战争 维新变法 居士 刑部 巡抚
下载PDF
卫俊秀《庄子与鲁迅》内容臆解——兼论卫俊秀先生的书学观
19
作者 杨吉平 《大学书法》 2021年第6期30-35,共6页
圣人不同于凡人的一大标志便是先知先觉。传孔子去世前七日曾曳杖而歌,其词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1]卫俊秀先生去世,众弟子不言书家仙去,而亦言哲人其萎。的确,卫俊秀在书法上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绝不仅仅因为他... 圣人不同于凡人的一大标志便是先知先觉。传孔子去世前七日曾曳杖而歌,其词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1]卫俊秀先生去世,众弟子不言书家仙去,而亦言哲人其萎。的确,卫俊秀在书法上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绝不仅仅因为他精彩的笔墨,在他的笔墨背后,是他深刻的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俊秀 书学观 哲人其萎 笔墨 先知先觉 哲学思想 书法
下载PDF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中国书法学术史上的吴小如书法及其书学观
20
作者 陆霞 祝帅 《大学书法》 2022年第6期26-34,共9页
学术界、书法界公认,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1922-2014)是20世纪传统文化的一位守望者,他在古典文学、文献学、戏曲等方面成就斐然。[1]于书法,他自幼在其父亲、津沽书法名家吴玉如的影响下习书,自知甘苦,但终其一生,却从不以书法家自居。
关键词 吴玉如 终其一生 书学观 守望者 书法名家 成就斐然 学术史 古典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