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化稠油中多重乳滴的形成及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孟江 张燕 +2 位作者 龙学渊 冉国锋 王志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1-445,452,共6页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定性的因素:乳化剂及其加量;搅拌强度;温度;Ostwald熟化作用及形成原始乳滴时的油水比。由该区块净化稠油和含水7.2%的塔河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中乳滴结构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W/O/W型。与由肯东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相比,肯东含水(58%)稠油加乳化剂转相形成的含水相同(35%)的O/W乳状液,表观黏度较低且黏度较不稳定。简介了获得成功的肯东451站含水稠油乳化降黏集输试验。在含水58%的稠油中按0.6mg/g油的加量加入乳化剂HATJ72和自由水,转相形成O/W乳状液,输送温度50℃,乳化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较差,输送至下游5公里处时,管道垂直方向上含水、油、水滴数量、黏度已有很大差异。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差,是自由水引起的,因此应控制掺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稠油(W/O乳状液) 转相 降黏 乳化集输 多重乳滴 稳定性 新滩肯东451区块
下载PDF
吉7井区稠油集输系统方案对比及能耗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楚琦 沈晓燕 蒋洪 《石油石化节能》 2012年第8期3-5,57,共3页
为了解决吉7井区因采出稠油黏度高、集输能耗大引起的集输困难,有必要分析稠油集输系统方案。通过结合吉7井区稠油特性,筛选出两套可行的集输方案:掺热水集输方案和乳化降黏集输方案。利用实验数据和PIPEPHASE模拟软件分别对这两套集输... 为了解决吉7井区因采出稠油黏度高、集输能耗大引起的集输困难,有必要分析稠油集输系统方案。通过结合吉7井区稠油特性,筛选出两套可行的集输方案:掺热水集输方案和乳化降黏集输方案。利用实验数据和PIPEPHASE模拟软件分别对这两套集输方案进行集输距离及能耗的模拟分析。通过论证,乳化降黏集输方案更适合吉7井区的开发,其集输安全距离达2216 m,与掺热水集输方案相比可节约集输能耗72.3%。因此,选择乳化降黏集输方案,为吉7井区高效节能开发奠定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集输系统 掺热水集输 乳化降黏集输 方案对比 能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