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聚3-羟基丁酸酯成球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田丰 成国祥 +2 位作者 刘长军 邢楠 李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144-147,共4页
利用盖玻片与带圆形凹槽的载玻片对刚乳化完成的乳液进行密封,控制乳液溶剂的挥发速率,利用光学显微镜(OM)观察不同乳化条件下得到的复乳液滴,其内部分别包封有一个、几个或多个初乳液滴,且因所包封初乳液滴的数量不同,溶剂挥发后,导致... 利用盖玻片与带圆形凹槽的载玻片对刚乳化完成的乳液进行密封,控制乳液溶剂的挥发速率,利用光学显微镜(OM)观察不同乳化条件下得到的复乳液滴,其内部分别包封有一个、几个或多个初乳液滴,且因所包封初乳液滴的数量不同,溶剂挥发后,导致形成微球的结构不同,在扫描电镜(SEM)下可分别观察到坍陷、空心或具有类似蜂巢的结构。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的分析结果表明:微球结构和表面形貌与聚羟基丁酸酯(PHB)凝结过程中的结晶行为有关,较快的结晶速率和较大的结晶度时形成的微球孔隙度大,表面形貌粗糙,皱褶多;反之,孔隙度较小,表面形貌相对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溶剂蒸发技术 聚3-羟基丁酸酯 微球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BSA-PHB/PEG微球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钒 田丰 +2 位作者 陶静 刘长军 赵永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5期1950-1953,共4页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引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埋BSA的PHB/PEG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优化的微球制备工艺为:W1/O=1/...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引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埋BSA的PHB/PEG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优化的微球制备工艺为:W1/O=1/5,O/W2=1/5,聚合物浓度为4%w/v,配比m(PI-IB):m(PEG)=4:1;该工艺所得微球的平均粒径在10μm左右,BSA突释率为17.8%,30d的累积溶出量达70%左右,释放特性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羟基丁酸酯 聚乙二醇 微球 乳化-溶剂蒸发技术
下载PDF
聚3-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共混改性微球的制备
3
作者 李钒 田丰 +1 位作者 刘长军 赵永亮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239-242,共4页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微球。通过FTIR、DSC和SEM等手段研究了在微球基材中引入PEG对最终微球组成、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可以在微球的基材中引入PEG,...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微球。通过FTIR、DSC和SEM等手段研究了在微球基材中引入PEG对最终微球组成、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可以在微球的基材中引入PEG,从而降低PHB结晶相的规整度;随着PEG/PHB质量比变化,微球结构和表面形貌差别明显,最优质量比为1∶4时,微球的得率达到36.1%,微球表面呈多孔状态,内部为微球嵌套结构,预期可以达到较好的控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羟基丁酸酯 聚乙二醇 微球 乳化-溶剂蒸发技术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明星 马丽 +1 位作者 刘燕群 张琪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8-80,90,共4页
采用乳化 -溶剂蒸发法 ( O/W)制备聚乳酸 ( PLA)纳米粒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对纳米粒进行了表征 ,纳米粒具有规整的球形且正态分布 ,同时从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聚合物的浓度、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等几个因... 采用乳化 -溶剂蒸发法 ( O/W)制备聚乳酸 ( PLA)纳米粒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对纳米粒进行了表征 ,纳米粒具有规整的球形且正态分布 ,同时从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聚合物的浓度、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等几个因素对纳米粒粒径大小的影响作了较详细地讨论。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从 1∶ 3减小到 1∶ 30 ,纳米粒的粒径从 ( 30 6.2 + 1 1 ) nm减小到( 1 87.1 + 2 .4) nm;聚合物在有机相的浓度从 1 %(质量分数 )增加到 5 %(质量分数 ) ,纳米粒的粒径从 1 94nm增加到 32 1 nm;随着水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从 0 .5 (质量体积分数 )增大到 3.5 %(质量体积分数 ) ,纳米粒粒径从 2 0 2 nm减小 1 78nm且有一个低的多分散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性 聚乳酸纳米粒 制备 乳化-溶剂蒸发 表征 药物载体 生物医学材料
下载PDF
PELGE纳米粒的制备及影响粒径大小的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段友容 张志荣 唐永刚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 通过开环共聚方法合成三嵌段共聚物 (PEG- PL GA- PEG,简称 PEL GE)。采用超声乳化—溶剂蒸发法 (O/ W)制备 PEL GE纳米粒。方法 对可能影响纳米粒粒径大小的因素 ,如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聚合物的浓度、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等做... 目的 通过开环共聚方法合成三嵌段共聚物 (PEG- PL GA- PEG,简称 PEL GE)。采用超声乳化—溶剂蒸发法 (O/ W)制备 PEL GE纳米粒。方法 对可能影响纳米粒粒径大小的因素 ,如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聚合物的浓度、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等做了较详细的考察。结果 其优选方案为 :高分子载体材料的质量浓度为 10 m g/ml,有机溶剂为丙酮 /二氯甲烷 (体积比为 2 / 3)的混合溶剂 ,F6 8溶液的质量浓度为 30 g/ L,油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 8。结论 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匀 ,呈规整球形 ,粒径分布范围为 6 0~ 10 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 PELGE 乳化-溶剂蒸发
下载PDF
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牛江秀 杨雪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制备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优良工艺。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考察影响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包封率的主要因素,即有机溶剂的种类、尼莫地平溶液滴加速率、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 目的探讨制备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优良工艺。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考察影响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包封率的主要因素,即有机溶剂的种类、尼莫地平溶液滴加速率、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以及尼莫地平与泊洛沙姆188的质量比,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结果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制备最优处方为尼莫地平滴加速率为0.2 ml/min,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5,尼莫地平与泊洛沙姆188的质量比为1∶3。结论通过正交试验,能够获得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最佳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溶剂蒸发 尼莫地平 包封率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大豆多肽乳液制备及溶剂蒸发法减小粒径研究
7
作者 吕沛宣 刘婉月 周晓宏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3-269,共7页
大豆多肽是具有营养、呈味和抗氧化等作用的新型多功能天然表面活性剂,小粒径的大豆多肽乳液有助于提高乳液稳定性和乳液成分的消化吸收。将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离心得到可溶性大豆多肽,采用高剪切均质法制备大豆多肽O/W乳液,研究均质速... 大豆多肽是具有营养、呈味和抗氧化等作用的新型多功能天然表面活性剂,小粒径的大豆多肽乳液有助于提高乳液稳定性和乳液成分的消化吸收。将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离心得到可溶性大豆多肽,采用高剪切均质法制备大豆多肽O/W乳液,研究均质速度、均质时间和乳化剂浓度对乳液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粒径随三者增大均呈现先减小后略有增大趋势,在均质速度23000 r/min,均质时间4 min和多肽质量浓度10 mg/mL达到最小粒径574 n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减小大豆多肽乳液粒径,发现乙酸乙酯、环己烷和正己烷3种有机溶剂均有显著效果,其中乙酸乙酯最佳:旋蒸用时最短,乳液稳定性最好,旋蒸后乳液粒径仅323 nm。该研究结果对大豆多肽乳化剂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大豆多肽 生物表面活性剂 乳液 粒径 乳化-溶剂蒸发
原文传递
溶剂体系对甘草次酸微球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虹 张广兴 +2 位作者 刘艳华 李治芳 王文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947-1950,共4页
目的:明确不同溶剂体系对载药PLGA微球性能的影响。方法:摇瓶法测定甘草次酸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单一或混合溶剂用于溶解载体和药物,并经乳化-溶剂蒸发法(O/W法)分别制备甘草次酸-PLGA微球,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测定样... 目的:明确不同溶剂体系对载药PLGA微球性能的影响。方法:摇瓶法测定甘草次酸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单一或混合溶剂用于溶解载体和药物,并经乳化-溶剂蒸发法(O/W法)分别制备甘草次酸-PLGA微球,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测定样品熔点、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行为。结果:甘草次酸极微溶于水,但在二氯甲烷(DCM)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显著提高;不同溶剂体系制得微球形态圆整,包封率均高于98%;与单一二氯甲烷相比,混合溶剂制得微球的熔点略高,粒径显著增大,迟滞期延长、释药更缓慢。结论:微球制备过程中有机相溶剂体系的改变对载药微球的多种性能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微球 乳化-溶剂蒸发 溶剂体系
原文传递
载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敏 谢鹏 +2 位作者 杨益民 李秋艳 薛强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3561-3564,共4页
目的:制备载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塞来昔布-PLGA纳米粒,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首选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对纳米粒性质影响显著的处方和工艺变量,然后对... 目的:制备载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塞来昔布-PLGA纳米粒,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首选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对纳米粒性质影响显著的处方和工艺变量,然后对筛选出的变量(PLGA质量分数、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应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并进行验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最优处方工艺所制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采用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并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和稳定性(25、5℃)。结果:最优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分数30.0%、超声功率180 W、超声时间8 min;所制纳米粒的包封率和粒径分别为(85.7±4.1)%、(226.1±36.1)nm(n=3),粒径分布为(176.2±41.2)nm,多分散系数为0.211±0.021,Zeta电位为(-37.3±1.6)m V;电镜下微乳粒径均一,呈球状或椭圆形,24 h累积释放度为52.4%;纳米粒在5℃条件下放置3个月内稳定。结论:成功制得塞来昔布-PLGA纳米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乳化-溶剂蒸发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BOX-BEHNKEN试验设计
原文传递
木犀草素-m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构建、优化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萌 张淼 +1 位作者 张斐娜 高卫华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1期900-905,910,共7页
【目的】以聚乙交酯-丙交酯-聚乙二醇(mPEG-PLGA)嵌段共聚物作为药物载体制备木犀草素载药纳米粒,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木犀草素-mPEG-PLGA载药纳米粒,以共聚物浓度(X1),药物浓度(X2)和有机溶剂/水(X3)... 【目的】以聚乙交酯-丙交酯-聚乙二醇(mPEG-PLGA)嵌段共聚物作为药物载体制备木犀草素载药纳米粒,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木犀草素-mPEG-PLGA载药纳米粒,以共聚物浓度(X1),药物浓度(X2)和有机溶剂/水(X3)作为自变量,以粒径分布(Y1)和包封率(Y2)作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其处方;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微观形态,Malvern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利用透析法评价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状态;比较了木犀草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与木犀草素溶液对4T1人乳腺癌细胞体外抑制作用。【结果】实验设计优化得到纳米粒最优处方为:mPEGPLGA共聚物浓度为12.9mg/ml,木犀草素浓度为2.0mg/ml,有机溶剂/水用量比为0.3,制备3批木犀草素-m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为(80.6±2.5)%,外观呈淡黄色透明状溶液,在TEM可以观察到纳米粒呈球状或类球状分布,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19.4±25.7)nm,PdI为(0.175±0.053),Zeta电位为(-10.5±0.7)mV;mPEG-PLGA载药纳米粒可减慢木犀草素体外释放速率;木犀草素-mPEG-PLGA载药纳米粒组对4T1人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木犀草素溶液组(P<0.05)。【结论】本研究将木犀草素制备成mPEG-PLGA载药纳米粒,对4T1人乳腺癌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木犀草素-mPEG-PLGA载药纳米粒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聚乙交酯-丙交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 纳米粒 乳化-溶剂蒸发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制备工艺对载牛血清白蛋白微粒的影响
11
作者 马玉花 王虹 +1 位作者 隋宏 王文苹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48,共5页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或BSA-锌复合物溶解或分散于聚L-丙交酯(PLLA)溶液中,再分别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或凝胶模板法(聚乙烯醇模板)制备得到4种BSA-PLLA微粒,并表征其性能。结果表明,乳化-溶剂蒸发法所得的2种微粒(s/o/w和w/o/w微粒)和凝胶...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或BSA-锌复合物溶解或分散于聚L-丙交酯(PLLA)溶液中,再分别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或凝胶模板法(聚乙烯醇模板)制备得到4种BSA-PLLA微粒,并表征其性能。结果表明,乳化-溶剂蒸发法所得的2种微粒(s/o/w和w/o/w微粒)和凝胶模板法所得的2种微粒(s/o/t和w/o/t微粒)平均粒径分别为38.13、34.65、49.47和45.82?m,跨距为0.77、0.86、0.22和0.26,包封率分别为15.62%、7.74%、85.87%和81.77%。前法制得的微粒包封率明显较低。体外释放试验中,上述4种微粒在d1的突释量分别为1.3%、13.3%、18.9%和55.7%,127 d的累积释放率为14.1%、83.6%、57.5%和60.6%。可见,制备方法会显著影响微粒的形态和结构,继而影响载药性能和释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微粒 凝胶模板法 乳化-溶剂蒸发 牛血清白蛋白-锌复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