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例十二指肠乳头区腺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凌龙生 刘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26-227,共2页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好发在乳头附近。一般将十二指肠乳头区癌归入壶腹周围癌,但前者有其临床特点。本文就我院1983~1988年诊治的12例十二指肠乳头区腺癌(以下简称乳头区癌)报道如下:
关键词 十二指肠 乳头区腺癌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食管固有膜乳头及其乳头区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食管癌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立东 周琦 于国强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2期97-100,共4页
采用CAS200细胞成象分析仪,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测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技术,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上皮固有膜血管乳头增生状况(乳头的数目和高度增加),乳头区和非乳头区细胞的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肿瘤抑制基... 采用CAS200细胞成象分析仪,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测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技术,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上皮固有膜血管乳头增生状况(乳头的数目和高度增加),乳头区和非乳头区细胞的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肿瘤抑制基因蛋白聚集,以及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食管癌变中的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食管上皮从正常到增生和间变的进行性发展,食管固有膜血管乳头数目增多,乳头高度增加,乳头区细胞的PCNA表达升高。轻度增生的病变,P53蛋白聚集多发生在乳头区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也与病变的进展程度有关。结果提示乳头区增生细胞可能是食管上皮最早发生癌变的部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机体对细胞增生的一种保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区细胞 癌前病变 食管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71例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家莲 许延发 许康玲 《上海医学影像》 2001年第4期257-259,共3页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的超声特点,探讨超声对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1-200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1例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肿瘤51例(71.8%),误诊胰头癌4例,误诊胆...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的超声特点,探讨超声对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1-200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1例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肿瘤51例(71.8%),误诊胰头癌4例,误诊胆管末端癌5例,误诊为胆总管结石2例,误诊为壶腹部结石1例,诊断胃扩张2例,提示胰胆管扩张,胆囊增大6例。超声在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定位诊断中的准确性与检查者的手法及经验密切相关,本组超声定位准确率88.7%,高于CT(84%),低于ERCP(96%)。超声为目前诊断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首选的最佳方法。结论 超声和ERCP联合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 超声诊断 声像图特征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赵萌萌 刘丹 +1 位作者 杨荟玉 刘冰熔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ESD治疗的20例十二指肠非乳头区SMT患者的资料,对病变特点、病理类型、病变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ESD治疗的20例十二指肠非乳头区SMT患者的资料,对病变特点、病理类型、病变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中,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例,降部16例,球降交界部2例。病变直径1.2~4.8 cm。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13例,固有肌层7例。术后病理示脂肪瘤5例,Brunner腺瘤4例,胃肠间质瘤4例,平滑肌瘤3例,异位胰腺2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病变整块切除率20/20,完全切除率为19/20。术中穿孔发生率为2/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该例发生迟发性穿孔,内镜下缝合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住院时间为3~12 d。随访16例,随访时间1~4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ESD对十二指肠非乳头区SMT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 黏膜下肿瘤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诱导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璐璐 唐敏 +5 位作者 宋莎莎 江威 徐诗霞 黄山 陈治东 章礼久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2374-2377,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效果。方法大鼠通过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假手术组、精细注射组(6 h、24 h)、被膜下组(6 h、24 h),每组15只。精细注射组大鼠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朝向胆管开口的部位精...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效果。方法大鼠通过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假手术组、精细注射组(6 h、24 h)、被膜下组(6 h、24 h),每组15只。精细注射组大鼠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朝向胆管开口的部位精细注射,被膜下组采用胰腺被膜下多点注射,均采用胰岛素笔注射,注射药物均为5%牛磺胆酸钠(1 mL/100 g)。比较各组死亡率、手术时间、血清淀粉酶含量、胰腺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及成模率。结果(1)被膜下组有两只大鼠死亡,各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被膜下组较精细注射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2.80±1.15)min比(14.87±1.19)min,P<0.05]。(3)与假手术组(233.13±67.75)U/L比较,精细注射组[6 h:(2535.07±999.83)U/L,24 h:(4161.87±2437.02)U/L]和被膜下组[6 h:(3401.54±870.05)U/L,24 h:(3503.67±1540.60)U/L]血清淀粉酶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血清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P<0.05)。(4)精细注射组24 h可见广泛凝固性坏死伴出血,坏死区细胞结构不清,实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比较,被膜下组和精细注射组的胰腺炎病理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精细注射组24 h的评分升高最显著(P<0.05)。(5)假手术组、被膜下组6 h和精细注射组6 h均无成模大鼠。精细注射组24 h成模率100%(15/15)最高(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具有血清淀粉酶含量变化显著、胰腺组织病理典型、成模率高的优点,可为胰腺炎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牛磺胆酸钠 疾病模型 动物 肝胰管壶腹 注射 大鼠 Sprague Dawley 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
下载PDF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病变102例综合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林生力 姜琦 +10 位作者 巩尧瑶 郜娉婷 李全林 陈巍峰 马丽黎 张轶群 胡建卫 姚礼庆 周平红 原丽莉 任重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6期2387-2391,共5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本中心从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102例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病变行EFTR治疗的患者,探讨分析手术创面缝合方式、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目的分析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本中心从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102例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病变行EFTR治疗的患者,探讨分析手术创面缝合方式、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围手术期处理、肿瘤特点和病理结果等。结果病灶完整切除率为100%;除了2例中转外科手术外,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EFTR手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腹痛,考虑迟发性穿孔,并行腹腔镜探查。1例患者因迟发性出血接受急诊内镜治疗。1例患者术后氧饱和度下降,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对症治疗。其余患者未发现瘘等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成功治愈。结论对于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病变,EFTR术安全、微创,切除病灶完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病变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下载PDF
乳头区Paget病临床与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春燕 唐艳 +4 位作者 苏倩瑶 程宵 尔过阿牛木 程显魁 彭秋菊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8期618-621,630,共5页
目的增加对乳头区Paget病(paget disease of the nipple region,PDNR)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三家医院在2017-06—2020-06间诊治的10例PDNR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0例PDNR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3~72... 目的增加对乳头区Paget病(paget disease of the nipple region,PDNR)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三家医院在2017-06—2020-06间诊治的10例PDNR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0例PDNR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3~72岁,平均发病年龄(60.89±8.78)岁,中位病程6个月(病程范围1个月~3年)。以单侧乳头和(或)乳晕皮肤病变或发现乳腺包块发病,左侧与右侧比例一致。组织病理特征:患者均出现典型增生模式,其次以棘层分解模式多见。Paget细胞体积大、胞质淡染丰富、核大,核仁明显,偶见核分裂象。表皮增生方式分别为假癌性增生(100%),伴银屑病样增生(40%),伴Pinkus样纤维上皮瘤样增生(20%)。8例患者伴导管原位癌,其中4例有浸润。免疫组化CK7、CK8、广谱CK(+);CEA、GCDFP-15部分(+);HMB45 S-100 CK5/6、p63(-)。结论乳头区Paget病是一种少见乳腺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组织学特点,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区 PAGET病 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区憩室与胆、胰疾病间关系的探讨(附51例ERCP检查分析)
8
作者 许曼华 徐祥熹 +3 位作者 王国桢 陈峰 吴自英 马清珍 《铁道医学》 1995年第4期240-240,共1页
十二指肠乳头区憩室与胆、胰疾病间关系的探讨(附51例ERCP检查分析)许曼华,徐祥熹,王国桢,陈峰,吴自英,马清珍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消化科210009自1990年至1994年6月对较完整资料的乳头旁恿呈伴有胰、胆疾病... 十二指肠乳头区憩室与胆、胰疾病间关系的探讨(附51例ERCP检查分析)许曼华,徐祥熹,王国桢,陈峰,吴自英,马清珍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消化科210009自1990年至1994年6月对较完整资料的乳头旁恿呈伴有胰、胆疾病者51例,进行ERCP检查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疾病 胰腺疾病 十二指肠 乳头区憩室
下载PDF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与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9
作者 刘雅莉 贾明贤 何熹丽娅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10期1667-1669,1677,共4页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与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105例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将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患者5...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与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105例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将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且平均肿瘤直径较大(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随访1年,创面愈合良好,均未发现复发及胆胰管通道狭窄及十二指肠主乳头狭窄。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整块切除率、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 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马倩 苏丽萍 +3 位作者 苗娜 刘婷 黄晶 张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6-822,共7页
目的分析3例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TPR)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诊断,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2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PTPR患者,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特点,... 目的分析3例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TPR)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诊断,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2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PTPR患者,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特点,结合文献复习了解该病的相关分子特征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结果3例PTPR患者均以头痛及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组织学形态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单层或复层乳头状结构,且细胞呈极性分布(近血管侧胞质丰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3例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极低分子量角蛋白(CAM5.2)、角蛋白18(CK18)、配对盒蛋白8(PAX8)呈弥漫强阳性;波形蛋白(VIM)阳性,靠近血管端胞质浓染明显;2例神经胶质标志物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呈弥漫阳性,1例呈灶状阳性;3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均呈阴性。3例PTEN表达缺失,p-Akt呈阳性表达。英文文献检索PTPR报道中涉及分子检测9篇,其中7篇运用基因组杂交比对检测29例(29/62)PTPR患者的染色体改变,发现96.6%(28/29)的患者10号染色体缺失、57.1%(16/28)的患者8号染色体增加。结论PTPR呈特定的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特征有助于诊断。PTEN蛋白缺失及p-Akt、PAX8阳性表达提示PAX8、PTEN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PTPR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乳头状肿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连花 李艳青 +3 位作者 肖华亮 牟江洪 罗清雅 林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apillary tumours ofthe pineal region,PTP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PTPR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1岁,因头晕、头...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apillary tumours ofthe pineal region,PTP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PTPR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1岁,因头晕、头痛1年余入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影像学提示第三、四脑室巨大占位性病变。光镜下肿瘤主要为乳头状结构区,乳头状结构轴心为血管,示玻璃样变,管腔表面衬覆多层呈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细胞大,胞质红染,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红染小核仁易见,核分裂象偶见;部分区域略呈实性片状,可见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GFAP、NF、Syn、CK及nestin均阳性,p53灶性阳性,EMA阴性,Ki-67增殖指数<2%。结论 PT-PR是一种罕见的松果体区肿瘤,应与其他发生在松果体区的具有乳头状结构的肿瘤相鉴别,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依靠免疫组化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下载PDF
乳腺上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后乳头乳晕区的感觉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名 易传勋 +4 位作者 张一鸣 王玉荣 辛时林 冯晓玲 彭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2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目的:研究乳腺上蒂瓣法行乳房缩小成形术对乳头乳晕区皮肤感觉的影响。方法:术后定期用棉花轻触法、细针针刺法检查乳头乳晕区的触觉和痛觉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乳头乳晕区感觉在半年内逐渐恢复,乳头区较乳晕区感觉恢复更早,乳晕的上... 目的:研究乳腺上蒂瓣法行乳房缩小成形术对乳头乳晕区皮肤感觉的影响。方法:术后定期用棉花轻触法、细针针刺法检查乳头乳晕区的触觉和痛觉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乳头乳晕区感觉在半年内逐渐恢复,乳头区较乳晕区感觉恢复更早,乳晕的上部区域较下部区域感觉恢复更快。结论:乳头和乳晕的感觉恢复快慢及敏感性与术中切除的乳腺组织数量及乳头提升的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乳晕 乳腺上蒂瓣 感觉 乳房缩小成形术
下载PDF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腺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域玲 高杰 施新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十二指肠腺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外科手术方式,由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微创切除此类病变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非乳头区十二指肠腺瘤的诊治作一综述。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腺瘤
原文传递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有财 黄文斌 +1 位作者 赵建华 王劲松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上肿瘤富于细胞,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和乳头状。乳头中央为宽阔的纤维血管轴心...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上肿瘤富于细胞,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和乳头状。乳头中央为宽阔的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被覆一层或几层肿瘤细胞,部分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可见灶性坏死。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界限清楚,胞质空淡或淡嗜伊红,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状,核仁小,核分裂像高达10个/10HPF。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NSE,CK18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0%,而GFAP、CgA、Syn、S-100蛋白阴性。结论: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组织学最显著特征是肿瘤呈上皮样生长模式,光镜下不易与乳头状室管膜瘤、脉络丛肿瘤及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应用免疫组化标记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乳头状肿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超声诊断双侧乳头、乳晕区复发多发性软纤维瘤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璐 陈莉 贺建新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38-38,44,共2页
双侧乳头软纤维瘤发生于中青年女性较少见,且短期内复发,目前暂未见相关报道。2017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双侧乳头、乳晕区复发多发性软纤维瘤的患者,将其诊治经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已婚,因双乳体表突起于2... 双侧乳头软纤维瘤发生于中青年女性较少见,且短期内复发,目前暂未见相关报道。2017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双侧乳头、乳晕区复发多发性软纤维瘤的患者,将其诊治经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已婚,因双乳体表突起于2017年8月21日就诊本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纤维瘤 多发性 复发 双侧乳头乳晕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区病变:附121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继昌 杨观瑞 《内镜》 1989年第3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十二指肠镜 乳头区 ERCP
原文传递
胃伤害性刺激对大鼠下丘脑乳头体前区内SP mRNA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17
作者 董元祥 武胜昔 +1 位作者 吕葆真 李云庆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12期1431-1435,共5页
目的 观察正常和胃伤害性刺激大鼠下丘脑乳头体前区 (PMH)内 P物质 (SP) m 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变化 .方法 福尔马林导入胃制成内脏伤害性刺激模型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观察 .结果 对照组的 PMH内 SP m 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少 ... 目的 观察正常和胃伤害性刺激大鼠下丘脑乳头体前区 (PMH)内 P物质 (SP) m 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变化 .方法 福尔马林导入胃制成内脏伤害性刺激模型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观察 .结果 对照组的 PMH内 SP m 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少 .中等强度的 SP m RNA杂交信号主要见于乳头体内侧核的中间部和外侧部、乳头体外侧核和弓状核 .给予胃伤害性刺激后 ,PMH内表达 SP m RNA的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加 ,较强的杂交信号见于乳头体上交叉腹外侧部 ,乳头体内侧核内侧部、中间部和外侧部 ,结节乳头体核尾侧部 ,乳头体前核腹侧部和背侧部 ;中等强度的杂交信号见于弓状核、乳头体上核和乳头体外侧核背侧部 ;较弱的杂交信号见于下丘脑中介核、结节大细胞核 ,下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后区及背侧部、丘脑底核、穹窿背外侧部、下丘脑外侧区和乳头体被盖区吻侧部 .结论 大鼠下丘脑乳头体前区内有表达 SP m RNA的神经元 ,其中的部分神经元可能参与了 SP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伤害性刺激 乳头体前 SP MRNA 神经元
下载PDF
视乳头旁萎缩区在青光眼诊断及视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18
作者 项敏泓 钟一声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2年第3期138-142,共5页
视乳头旁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青光眼及预测青光眼的发展。本文就视乳头旁萎缩区的分区 ,检测方法 ,生物组织学改变 ,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 ,与视野、视盘盘沿的关系 ,及其相关因素 ,不同青光眼中的表现进行综述。
关键词 乳头旁萎缩 青光眼 诊断 视功能损害
下载PDF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志强 张垒 +1 位作者 李延辉 张景义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767-768,共2页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apillary tumor of the pineal region,PTPR)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松果体区实体神经上皮肿瘤,2003年首先由法国神经病理学家Jouvet等提出,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目录定义在松果体区神经上皮肿瘤项目中。现将...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apillary tumor of the pineal region,PTPR)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松果体区实体神经上皮肿瘤,2003年首先由法国神经病理学家Jouvet等提出,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目录定义在松果体区神经上皮肿瘤项目中。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PTPR患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乳头状肿瘤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松果体区乳头状瘤1例(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绍曾 《疑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06-307,共2页
患者,男性,31岁。因头痛数年,加重3个月而急诊捡查。MRI检查显示第三脑室松果体区有囊实质性肿块,并导致梗阻性脑积水。患者接受了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在MRI引导下进行一系列立体定向活检。光镜显示:肿瘤含有乳头区和弥散的细胞区,肿... 患者,男性,31岁。因头痛数年,加重3个月而急诊捡查。MRI检查显示第三脑室松果体区有囊实质性肿块,并导致梗阻性脑积水。患者接受了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在MRI引导下进行一系列立体定向活检。光镜显示:肿瘤含有乳头区和弥散的细胞区,肿瘤与少量正常组织混杂(图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肿瘤对S100在胞浆和核中呈局灶性阳性,对Cam5.2和Vimentin呈弥漫性强阳性而对CK7呈局灶性阳性。加上其他10余种免疫组化标记呈阴性反应,最后病理诊断:原发性松果体区乳头状瘤(PTPR)。原发性松果体区乳头状瘤极为少见,须与松果体实质肿瘤、脉络丛肿瘤、乳头状室管膜瘤、乳头状脑膜瘤等其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乳头状瘤相鉴别。而与原发性胚胎细胞瘤(如胚胎癌和卵黄囊肿瘤)以及来自肺、甲状腺、肾的转移性乳头状瘤则比较容易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乳头状瘤 原发性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