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彩霞 赵莲 金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6-1078,共3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的表现特点。方法收集57例术前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描述并分析和归纳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57...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的表现特点。方法收集57例术前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描述并分析和归纳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癌52例(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甲状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91.2%。二维超声发现直径4~10mm的结节68个,其中61个(89.7%)呈实性低回声,57个(83.8%)结节内有微钙化灶,49个(72.1%)边界不清,45个(66.2%)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55个(80.9%)结节内少量点状血流信号,结节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并存在结节内微钙化灶。病变早期小结节及有良性疾病病灶并存时,应注意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微癌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实性低回声 钙化
下载PDF
彩超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岭 张晟 +1 位作者 徐勇 忻晓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819-821,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及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超声图像的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及颈部淋巴结的特征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进...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及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超声图像的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及颈部淋巴结的特征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进行诊断,超声诊断符合率72.9%。按声像图特征分为两种类型:低回声型和低晕环型。两种类型在出现毛刺征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程度分级、微钙化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头状微癌
下载PDF
以颈部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20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超 赵文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1412-1414,共3页
目的:探讨以颈部转移灶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中的特殊性。方法:分析1991~2003年收治的20例以颈淋巴结转移首诊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15例经术前淋巴结切除活检,5例经术中冰冻病理确诊,均有颈淋巴结... 目的:探讨以颈部转移灶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中的特殊性。方法:分析1991~2003年收治的20例以颈淋巴结转移首诊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15例经术前淋巴结切除活检,5例经术中冰冻病理确诊,均有颈淋巴结转移,均行颈清术,转移最多在Ⅵ区。随访17例均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出现明显颈部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属于进展性癌,应通过淋巴结切除活检或术中冰冻获得正确诊断并积极行联合根治手术,必要时行传统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微癌 转移 颈淋巴结清除术
下载PDF
甲亢合并单侧乳头状微癌8例分析
4
作者 陈华锋 谈瑞芳 《肇庆医药》 2000年第1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腺机能亢进 合并症 乳头状微癌 治疗
下载PDF
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5
作者 郑克思 曾勇 +4 位作者 陈聪 吴元肇 陈碧 应文兵 郑克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6-743,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EER)数据库资料,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12年SEER数据库中共计31 017例PTMC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探索各因素与PTMC淋巴结转移... 目的通过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EER)数据库资料,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12年SEER数据库中共计31 017例PTMC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探索各因素与PTMC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关联性。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0. 673,95%CI=0. 605~0. 748,P=0. 001)、年龄<55岁(OR=0. 683,95%CI=0. 623~0. 749,P=0. 001)、肿瘤大小> 5 mm (OR=1. 172,95%CI=1. 153~1. 191,P=0. 001)、组织类型为滤泡型(OR=0. 641,95%CI=0. 574~0. 716,P=0. 001)、多灶性(OR=1. 662,95%CI=1. 516~1. 821,P=0. 001)和腺外侵犯(ETE)(包膜侵犯OR=1. 232,95%CI=1. 183~1. 543,P=0. 001,微小侵犯OR=2. 119,95%CI=1. 377~3. 263,P=0. 001,大体侵犯OR=2. 546,95%CI=2. 218~2. 921,P=0. 001)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5 mm (OR=1. 112,95%CI=1. 091~1. 133,P=0. 001)、男性(OR=0. 36,95%CI=0. 322~0. 401,P=0. 001)、年龄<55岁(OR=0. 503,95%CI=0. 453~0. 559,P=0. 001)、组织类型为滤泡型(OR=0. 625,95%CI=0. 549~0. 711,P=0. 001)、多灶性(OR=2. 265,95%CI=2. 039~2. 517,P=0. 001)、ETE (包膜侵犯OR=2. 105,95%CI=1. 681~2. 637,P=0. 001;微小侵犯OR=4. 601,95%CI=3. 994~5. 300,P=0. 001;大体侵犯OR=7. 093,95%CI=4. 910~10. 246,P=0. 001)及远处转移(OR=11. 948,95%CI=7. 523~18. 975,P=0. 001)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男性、年轻(<55岁)、肿瘤较大(> 5 mm)、滤泡型PTMC、ETE和多灶性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远处转移也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对高风险的PTMC患者,推荐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微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微波消融与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癌Meta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林伟鹏 林伯辉 +2 位作者 吴琛 袁天白 区奕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81-1086,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与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在2001年4月至2019年8月发表有关MWA与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文章,选取...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与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在2001年4月至2019年8月发表有关MWA与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文章,选取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共704例研究对象,其中MWA组367例,开放手术组3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WA组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前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变化稳定,手术用时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WA治疗PTMC患者比开放手术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仍需更多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的RCT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消融 开放手术 乳头状微癌 META分析
下载PDF
超声与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微癌钙化检测及恶性预测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佳伟 常才 +2 位作者 陈敏 曾炜 周世崇 《肿瘤影像学》 2017年第5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与CT识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中钙化发生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同时比较超声与CT诊断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 67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CT及术后病理,其中2 258例为乳头状癌、1 420例... 目的:探讨超声与CT识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中钙化发生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同时比较超声与CT诊断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 67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CT及术后病理,其中2 258例为乳头状癌、1 420例为乳头状微癌。入组标准为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或乳头状微癌,且超声、CT或病理任一项检查提示有钙化存在,分析比较超声与CT检出钙化的情况。结果:超声对钙化的检出率为91.0%,CT为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钙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vs.90.6%,P=0.491),而CT对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钙化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3%vs.47.3%,P<0.000 5)。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95.7%vs.38.1%,P<0.000 5)。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相当(95.9%vs.95.4%,P=0.404),但CT诊断乳头状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乳头状微癌(45%vs.27%,P<0.000 5)。结论:超声对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钙化的检出率相当,而CT对乳头状微癌钙化的检出率低于乳头状癌。同时,超声诊断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相当,而CT诊断乳头状微癌的准确率低于乳头状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乳头状微癌 钙化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8
作者 刘文清 王亚军 +2 位作者 蔡伟 王晓辉 高巍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3.5)个比1.8(1.5,4.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桑葚状”细胞团结构,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染色呈“极性倒置”特点。结论 IMPC患者淋巴结受累率较高,对于病理结果为IMPC的患者,应严格腋窝评估和清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乳头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下载PDF
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9
作者 许增祥 卢林明 +3 位作者 周珏 顾倩 胡孟晗 谢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非IMPC组);同时根据微乳头状癌成分比例将IMPC组分为<10%、10%~29%、30%~49%和50%以上四个组别。观察IMPC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IMPC组和非IMPC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对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胃腺癌病例中IMPC检出率为6.82%(58/850),其中占比<10%者7例、10%~29%者20例、30%~49%者23例和50%以上者8例。典型IMPC癌细胞呈翻转性生长模式,排列呈实性小巢团状或中空小管状,无纤维脉管轴心,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空白间隙;免疫组化标记MUC1、EMA和E-cadherin等可证实。在组织学类型、脉管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比较项中,IMPC组和非IMPC组患者统计学上具有差异(P<0.05);不同微乳头占比组别在上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700)。胃切除术后IMPC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IMPC组患者分别为56.9%和88.6%,两组间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IMPC患者不同组别(<10%组、10%~29%组、30%~49%组和≥50%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47.8%和25%,微乳头成分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因此,微乳头成分超过30%,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IMPC属于较高恶性程度和侵袭性腺癌亚型,通过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及比较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关系,特别是确定微乳头成分阈值30%,可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和患者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头 临床病理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和乳腺X线摄影特征分析
10
作者 陈佳儿 江森 +1 位作者 肖莹 李仰康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IM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20例行MG检查,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受体状态。结果25例患者中20例可触及肿物;MRI共检出33个病变,1例患者为非肿块病变,24例患者为肿块样病变。肿块形状以不规则为主,边缘多不规则或毛刺样,表观扩散系数为(0.862×10–3±0.135×10–3)mm2/s;肿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平台或流出型为主。MG显示1例患者无异常,19例患者共检出22个病变,肿块形状多不规则,边缘不清或毛刺状,10例患者显示肿块伴有微钙化。乳腺MRI、MG检查分别检出11例、6例淋巴结异常,最终病理显示14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阳性24例、孕激素受体阳性22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7例。结论IMPC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多毛刺、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伴微钙化,同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对IMPC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头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病理
下载PDF
男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
11
作者 陈俊 李文仿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44-546,F0003,共4页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男性群体中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心理以及医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男性患者对于乳腺结节抱着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其确诊后分期一般较女性晚。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男性群体中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心理以及医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男性患者对于乳腺结节抱着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其确诊后分期一般较女性晚。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见于小肠、膀胱、肺等器官,癌细胞排列呈癌的特征是肿瘤细胞呈巢状、乳头状或小腺管状,癌细胞簇中心缺乏纤维血管组织等间质成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男性 浸润性乳头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
12
作者 张旭冉 张亚芬 高润芳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9期609-613,I0001,I0002,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2年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5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325例患者分为纯合型微乳头状癌及微乳头状癌伴浸润性导管癌(IDC)...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2年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5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325例患者分为纯合型微乳头状癌及微乳头状癌伴浸润性导管癌(IDC)2组进行比较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T分期为3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分期为2~3、雌激素受体(ER)阳性、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为无病生存(DFS)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Ki-67为DFS预后相关因素(P<0.05)。总生存(OS)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块大小、淋巴结及ER阳性影响总生存(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N分期)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分期(N2以上)及高表达Ki-67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及淋巴结转移分期影响患者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 生存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宇 嵇庆海 +2 位作者 黄彩平 朱永学 张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899-1901,共3页
目的寻找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TM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初治的86例颈侧区cN0 PTMC患者的资料,探讨与PTMCVI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86例PTMC患... 目的寻找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TM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初治的86例颈侧区cN0 PTMC患者的资料,探讨与PTMCVI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86例PTMC患者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6.5%(40/8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mm)、甲状腺包膜或包膜外侵犯、Ⅵ区淋巴结最大径(≥4mm)与PTMCⅥ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仅肿瘤最大径(≥5mm)、甲状腺包膜或包膜外侵犯为PTMC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颈侧区cN0的PTMC中原发灶大小(≥5mm)、甲状腺包膜或包膜外侵犯与肿瘤Ⅵ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对于病理证实的PTMC,特别对于肿瘤最大径≥5mm或者病灶位于浅表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侵犯者需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瘤 淋巴转移 乳头状微癌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苏晓慧 林青 +3 位作者 崔春晓 齐春华 李丽丽 边甜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化型(54.3%)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69.7%)或分叶状(18.2%)、毛刺状边缘(48.5%)或边界不清(36.4%)、高密度(81.8%)或等密度(18.2%),60%以不定形钙化为主。超声表现以肿块型(76.1%)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81.4%)或分叶状(14.0%)、边界不清(81.4%)或清楚(18.6%)、95.3%呈混杂回声,纵横比〈1占86%,后方回声可正常(67.4%)或伴声影(32.6%),RI为0.57-0.90,平均为0.74。ER+PR+HER2-阳性率67.4%,在ER+PR+的情况下,单纯型IMPC中HER2-46.1%,HER2+23.1%,混合型IMPC中HER2-75.7%,HER2+9.1%。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IMPC HER2-72.7%,HER2+9.1%,非肿块型IMPC中HER2-53.8%,HER2+23.1%。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的X线摄影及超声表现符合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IMPC以ER+PR+HER2-多见,混合型IMPC中ER+PR+HER2-较单纯型IMPC中多见,单纯型IMPC中ER+PR+HER2+较混合型IMPC中多见。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ER+PR+HER2-较非肿块型多见,非肿块型ER+PR+HER2+较肿块型多见。超声检查与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较浸润性导管癌高,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乳头 乳腺X线摄影 超声检查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丽梅 王健 +2 位作者 米小轶 魏敏杰 邱雪杉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79-48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光镜...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癌巢由呈桑椹状或(和)腺管型的微乳头状癌巢组成,与网状间质间形成明显的空隙(主间质分离)。瘤细胞ER、PR、C-erbB-2、CD44V6阳性;Actin(sm)阴性;EMA在瘤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阳性表达。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可在病理诊断时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型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头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被引量:8
16
作者 石群立 张荣 +3 位作者 马捷 孙桂勤 马恒辉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病理学检查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解建军 张仁亚 +4 位作者 任玉波 白彬 马广贞 周莉 王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3例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8~69岁,平均56岁,2例发生于升结肠,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病... 目的探讨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3例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8~69岁,平均56岁,2例发生于升结肠,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病变长度范围5~10cm,光镜下,3例均可见局灶性高-中分化腺管状腺癌,但主要由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组成,微乳头状成分位于肿瘤边缘及浸润部。免疫组化染色EMA显示特征性"外翻性"结构。随访:例1肿瘤切除后3个月肺转移,7个月后死亡;例2同时伴有腹壁转移结节;例3切除后6个月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结论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预后较差,具有高度侵袭性和结肠外侵犯,形态学上应与淋巴管内癌栓、人为脱水因素及其它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乳头 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不同器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形态病理学及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郝金燕 杨壹羚 +1 位作者 李帅(综述) 付丽(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230-1233,1238,共5页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以及高淋巴结转移、高淋巴管浸润等预后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包括乳腺、膀胱、肺、唾液腺、腮腺、结肠、胆管、胃和卵巢等,染色体异常在其...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以及高淋巴结转移、高淋巴管浸润等预后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包括乳腺、膀胱、肺、唾液腺、腮腺、结肠、胆管、胃和卵巢等,染色体异常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各器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病理学及基础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头 形态病理学 基础研究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5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梅芳 符珈 +1 位作者 蔡木炎 吴秋良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69-1170,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22/25,88%),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22/25,88%),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IMPC成分<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肿瘤最大径≥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最大径<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ER、PR、cerbB2、Ki67、P53的表达情况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预后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浸润性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乳头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霞 钱晓龙 +2 位作者 李崖青 任美敬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528,538,共5页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热休克蛋白27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