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剂乳液浓度及粘度对粘胶长丝上油率的影响
1
作者 余祥 葛继均 程博闻 《人造纤维》 1999年第3期1-3,共3页
以无规聚醚/白油/柔软剂DC为组份的复配油剂为研究对象,考察油剂/水体系乳液在1~80%浓度范围其纤维上油率与乳液浓度及粘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粘度较小时(<20mPa.s),浓度为影响上油率的主要因素,随浓度升高,纤维上油率增大;粘... 以无规聚醚/白油/柔软剂DC为组份的复配油剂为研究对象,考察油剂/水体系乳液在1~80%浓度范围其纤维上油率与乳液浓度及粘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粘度较小时(<20mPa.s),浓度为影响上油率的主要因素,随浓度升高,纤维上油率增大;粘度较大时,粘度为影响上油率的主要因素,随粘度升高,纤维上油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胶长丝 油剂 乳液浓度 粘度 上油率
下载PDF
哺乳妇女单次注射迪波盖司通~长效避孕针后血清和乳液中MPA浓度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孙丹利 蒋海瑛 +1 位作者 方素华 楼红英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74-477,490,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妇女哺乳期使用迪波盖司通后血清和乳液醋酸甲羟孕酮(MPA)浓度变化。方法:10名产后哺乳妇女单次注射迪波盖司通(含MPA150mg),在注射后的第1、2、4、6、8、10和12周采集血样和乳液样本,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MPA。结果:血清MP... 目的:探讨中国妇女哺乳期使用迪波盖司通后血清和乳液醋酸甲羟孕酮(MPA)浓度变化。方法:10名产后哺乳妇女单次注射迪波盖司通(含MPA150mg),在注射后的第1、2、4、6、8、10和12周采集血样和乳液样本,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MPA。结果:血清MPA浓度于注射后第1周最高,到第2、4周时下降明显,第4周后浓度下降趋势逐渐缓慢。乳液MPA浓度在第1周为最高,第2周比第1周降低了约1/2,之后10周平均浓度变化波动在5.09-8.15ng/ml之间。观察期间乳液/血清MPA浓度比值和曲线下浓度面积比值均为0.55。对象之间和同一对象不同时间点乳液/血清MPA浓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结论:哺乳期使用迪波盖司通,将导致血液和乳液中含有一定量的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甲羟孕酮避孕针 血清/MPA浓度比值
下载PDF
卵清分离蛋白-亚麻籽油高浓度乳液的制备及胶体性质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方艾虎 李凌云 +3 位作者 杨宗蕴 徐幸莲 王越溪 王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26,共6页
以卵清分离蛋白、亚麻籽油为原料,运用高速剪切的方式构建卵清分离蛋白-亚麻籽油高浓度乳液。通过测定高浓度乳液的流变学性能分析黏弹性、运用电导率方法考察油-水两相分布,同时将粒径分布与激光共聚焦相结合进行微观结构分析,以上分... 以卵清分离蛋白、亚麻籽油为原料,运用高速剪切的方式构建卵清分离蛋白-亚麻籽油高浓度乳液。通过测定高浓度乳液的流变学性能分析黏弹性、运用电导率方法考察油-水两相分布,同时将粒径分布与激光共聚焦相结合进行微观结构分析,以上分析手段共同探究油相质量分数对卵清分离蛋白-亚麻籽油高浓度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清分离蛋白质量分数为6%条件下,亚麻籽油质量分数为65%、70%、75%时,乳液油滴的平均粒径随油相质量分数的增高而变小,乳液内油滴的絮凝程度增加,从而引起乳液整体的黏度、储能模量、损耗模量的增加,油滴开始紧密压缩而呈现出多边形的形态。在亚麻籽油质量分数为80%条件下,乳液油滴的平均粒径变小但粒径分布变宽,乳液黏度随之降低,但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加,乳液内部分蛋白聚合在一起,乳液呈现凝胶状。亚麻籽油质量分数为85%的乳液会出现大量未参与结构化的蛋白,蛋白无规则聚集并与油相分离,乳液变得不稳定。本研究探究调节乳液油相质量分数对乳液的结构特性的影响,为高浓度乳液的形成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卵清分离蛋白的增值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清分离蛋白 亚麻籽油 浓度 絮凝
下载PDF
实验与MD模拟探究基于LS-45的超临界CO_2微乳液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梁向东 银建中 《应用科技》 CAS 2017年第4期70-74,共5页
超临界CO_2微乳液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这是其在萃取、反应及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广泛应用的前提。文中通过相行为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了基于表面活性剂LS-45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临界微乳液浓度及溶水能力。运用分子动力... 超临界CO_2微乳液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这是其在萃取、反应及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广泛应用的前提。文中通过相行为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了基于表面活性剂LS-45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临界微乳液浓度及溶水能力。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分子级别上考察了微乳液的聚集过程,并分析了聚团的结构信息。实验结果表明,LS-45微乳液体系的临界微乳液浓度为0.002 71 mol/L,体系溶水能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模拟结果显示,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轨迹基本同步,表面活性剂数量对微乳液内水核的最终聚集程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相行为 临界微乳液浓度 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材料
下载PDF
建筑用钢表面镀层制备与耐蚀性能研究
5
作者 蒋伟勤 马大朝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63,共6页
为了提升建筑用Q345钢的表面耐蚀性能,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建筑用钢表面制备了Ni-P和Ni-P-PTFE(聚四氟乙烯)复合镀层,考察了PTFE乳液浓度对表面镀层显微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P镀层和Ni-P-PTFE镀层中均可见非晶态结构,在镀... 为了提升建筑用Q345钢的表面耐蚀性能,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建筑用钢表面制备了Ni-P和Ni-P-PTFE(聚四氟乙烯)复合镀层,考察了PTFE乳液浓度对表面镀层显微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P镀层和Ni-P-PTFE镀层中均可见非晶态结构,在镀液中加入PTFE后Ni-P-PTFE镀层中还形成了Fe_(3)C和P_(4)S_(3)相。在镀液中加入不同浓度PTFE乳液后,Ni-P-PTFE镀层的Ni/P原子比有不同程度降低(介于4.08~5.04),但随着PTFE乳液浓度增加,镀层中F元素含量逐渐升高、Ni/P原子比逐渐增大。PTFE乳液浓度为0.4 mL/L时Ni-P-PTFE镀层表面较为平整、光滑,镀层表面由于脱氢反应而形成的微孔消失。不同浓度PTFE乳液的Ni-P-PTFE镀层的耐蚀性能都优于Ni-P镀层,且PTFE乳液浓度为0.4 mL/L时镀层的耐蚀性最好,在建筑用Q345钢表面制备Ni-P-PTFE镀层可以获得良好的耐蚀性,适宜的PTFE乳液浓度为0.4 m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用钢 表面镀层 PTFE乳液浓度 显微形貌 耐蚀性能
下载PDF
铜基Ni-P-PTFE化学复合镀层的阻垢和导热综合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永真 陈颖 +2 位作者 何凯龙 罗向龙 龚宇烈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本文采用硬水加热法测试了不同Ni-P-PTFE化学复合镀层的阻垢性能,通过实验发现随着镀层中PTFE含量的增大,表面结垢诱导期增长而结垢量减小,同时阻垢性能增强;另外采用热阻法测试其导热性能,发现Ni-P-PTFE复合镀层的导热性能随PTFE含量... 本文采用硬水加热法测试了不同Ni-P-PTFE化学复合镀层的阻垢性能,通过实验发现随着镀层中PTFE含量的增大,表面结垢诱导期增长而结垢量减小,同时阻垢性能增强;另外采用热阻法测试其导热性能,发现Ni-P-PTFE复合镀层的导热性能随PTFE含量的增大而下降。而镀层中PTFE含量又与施镀乳液中PTFE的浓度有关系。因此定义阻垢率和导热系数下降率来综合评价镀层的性能,得出当PTFE乳液浓度为11mL/L时的镀层表现出最佳的阻垢导热综合性能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PTFE化学复合镀层 阻垢性能 导热性能 PTFE乳液浓度
下载PDF
AOT超临界微乳液的相行为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永晟 安学勤 +1 位作者 沈伟国 张英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62-864,共3页
研究了由食品级表面活性剂AOT、乙醇、水和二氧化碳构成的超临界微乳液相行为,报道了该体系的临界微乳液浓度(cμc).研究结果表明:该超临界流体的浊点压力随表面活性剂AOT浓度的变化出现一个突变点,该突变随温度降低和水含量增加而变得... 研究了由食品级表面活性剂AOT、乙醇、水和二氧化碳构成的超临界微乳液相行为,报道了该体系的临界微乳液浓度(cμc).研究结果表明:该超临界流体的浊点压力随表面活性剂AOT浓度的变化出现一个突变点,该突变随温度降低和水含量增加而变得显著,这与低温易于形成微乳液滴和高含水量的体系易于吸收更多AOT构成相界面的事实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微 食品级表面活性剂AOT 临界微乳液浓度(cμc)
原文传递
Lubricating properties of oil-in-water emulsion with low oil concentration:Competitive wetting effect 被引量:5
8
作者 LIU ShuHai TAN GuiBi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369-375,共7页
Oil-in-water (O/W) emulsions are widely used in metal working such as hot rolling and cutting. Three kinds of O/W emulsions with low oil concentration were prepared which include conventional emulsion (CE), miniem... Oil-in-water (O/W) emulsions are widely used in metal working such as hot rolling and cutting. Three kinds of O/W emulsions with low oil concentration were prepared which include conventional emulsion (CE), miniemulsion (MNE) and microemulsion (ME). The lubricating properties of O/W emulsions with low oil concen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ribological testers and the thin film interferometry based on the relative optical interference intensity method. The tribological test results under boundary lubrication show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total losing weight can be clearly seen: CE 〈 MNE 〈 ME. The lubricating film thicknesses under elastohydrodynarnic lubrication and thin film lubrication show that a relationship of the film formation abilities: CE 〉 MNE 〉 ME. Competitive wetting behavior of water and oil on solid surface was confirm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lm formation and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O/W emul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in-water (O/W) emulsion water-based lubrication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lubricating film thickness competitivewet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