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3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超声对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君芳 杨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8期1080-1081,共2页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乳腺囊性病灶,探讨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资料,分析声像图特点。结果:误诊为乳腺囊性增生性疾病的9例病变中外形欠规...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乳腺囊性病灶,探讨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资料,分析声像图特点。结果:误诊为乳腺囊性增生性疾病的9例病变中外形欠规则5例,4例纵横比(L/S)≥1,囊壁粗糙或部分增厚7例,囊内见厚薄不均分隔5例,囊内见细小光点沉积3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6例,且皮质局部增厚、淋巴门偏移或不清晰。结论:乳腺囊性病灶病理类型繁多,但恶性病变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运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技术综合评判,有助于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 高频超声 误诊 乳腺增生疾病
下载PDF
高频超声对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
作者 黄火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1期256-257,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高频超声对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证实确诊,采用高频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评价高... 目的:研究分析高频超声对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证实确诊,采用高频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评价高频超声诊断应用价值。结果:高频超声检查诊断率为82.98%。8例误诊中,病灶呈囊性病变,可见清晰界限,外形不规则,后方回声无变化或减弱或稍增强,囊壁不平整,部分分隔有见血流信号,部分囊中有偏强回声带状分隔且厚薄不均,Adle半定量分级:6例I级,2例II级,平均峰值血流速度(10.12±0.11)cm/s,频谱多谱勒中,收缩期上升速度、下降速度均变大,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小,阻力指数上升。结论:高频超声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表现多样化,临床上应综合分析超声声像图,全面分析各项信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HRD1、P53、HER2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作者 陈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540-542,557,共4页
目的研究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并实施相关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此次试验的对象,收集全部患者的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比较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中H... 目的研究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并实施相关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此次试验的对象,收集全部患者的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比较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中HRD1、P53、HER2水平,分析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HRD1(χ^(2)=5.502,P=0.019)、P53(χ^(2)=6.552,P=0.011)、HER2(χ^(2)=5.512,P=0.0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脉管侵犯有无、不同肿瘤直径、TNM不同分期以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患者的P53、HRD1、HER2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的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患者的HRD1、P53、HER2水平呈正相关。结论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日后治疗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D1 P53 HER2 乳腺浸润性导管 相关
下载PDF
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在鉴别段样强化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艳 吴晓燕 +3 位作者 张敏 黄学菁 成建明 郑李韵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对段样强化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段样强化、... 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对段样强化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段样强化、无脓肿型IGM和15例ID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月经状态、年龄、内部强化方式的差异,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筛选出两组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值中的差异项,用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其与IDC的危险系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 两组年龄、月经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而内部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IGM组K^(trans)值[(0.274±0.163)min^(-1)]低于IDC组[(0.451±0.257) min^(-1)],IGM组K_(ep)值[(0.618±0.245)min^(-1)]低于IDC组[(0.856±0.420) min^(-1)],且两组间K^(trans)及K_(ep)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2)。两组Ve值为IGM组(0.531±0.320)min^(-1)、IDC组(0.629±0.323)mi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K^(trans)值的优势比(odds ratios,OR)=2.24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52~6.294](P=0.021),绘制ROC曲线显示,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585、73.3%、85.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78 (95%CI:0.623~0.891)(P=0.001)。结论 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所得K^(trans)值对以段样强化为表现的IGM、IDC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肉芽肿乳腺 浸润性导管 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 压缩感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及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差异性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鸿恩 吕培锋 +3 位作者 谢汉民 李悦龙 曾益辉 梅世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01月至2022年06月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雌...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01月至2022年06月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标记物(Ki-67)、分子分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病理表现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计选取患者1167例,其中DCIS组为180例(15.42%),DCIS-MI组为67例(5.74%),IDC组为920例(78.83%)。DCIS、DCIS-MI及IDC患者在ER、PR、HER-2、Ki-67中阳性分布及分子分型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患者多以HER-2过表达型为主,ER、PR状态多呈阴性,HER-2多呈阳性,高核分级。DCIS患者多以Luminal A型为主,Ki-67多呈低表达。高核级别、HER-2过表达、ER阴性、PR阴性是影响并促进乳腺DCIS进展为DCIS-MI的预测因子。IDC患者多以Luminal B型为主,ER、PR状态多呈阳性,Ki-67多呈高表达。而在年龄分布上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DCIS、DCIS-MI及IDC间免疫组化标记物和分子分型分布不同,与DCIS相比,DCIS-MI核异型性多呈高核分级,ER、PR阴性比例多,HER-2过表达型比例多,考虑DCIS-MI是独立存在的一种病变,较DCIS有“质”的改变,提示两者处于乳腺癌进展的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 乳腺导管原位伴微浸润 浸润性导管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下载PDF
基于高频超声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钙化、血流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曲美佳 陈凤艳 +3 位作者 王专研 皮艳敏 张杰 苗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记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钙化及血流情况,并探讨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双鸭山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2例。运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图像中有无钙化将病例...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记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钙化及血流情况,并探讨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双鸭山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2例。运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图像中有无钙化将病例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根据钙化分布情况,将钙化组分为散在分布组及簇状分布组;根据图像中血流信号将病例分为血流丰富组和乏血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及细胞增殖指数(Ki-67)表达情况。结果与无钙化组比较,有钙化组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但两组年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钙化散在分布组比较,钙化簇状分布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强,组织学分级显著增高,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乏血组比较,血流丰富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下发生钙化、钙化呈簇状分布、肿瘤血流丰富与肿瘤直径增大、Ki-67表达增多等病理参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高频超声 钙化 血流
下载PDF
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对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病灶大小测量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李鸿恩 李悦龙 +3 位作者 黄育斌 曾益辉 张亮 梅世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3731-3737,共7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评估浸润性乳腺导管癌(invasive mammary ductal carcinoma,IDC)病变大小的准确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3月至2022年08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DC...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评估浸润性乳腺导管癌(invasive mammary ductal carcinoma,IDC)病变大小的准确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3月至2022年08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DC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BT检查。以手术切除新鲜标本病理测量值为金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图比较DBT预估IDC病灶大小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BT测量IDC病灶大小不准确的预测因素。结果:DBT及病理测量病灶大小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1(1.5,2.8)cm、2.5(2.0,3.0)cm。DBT检查测量病灶大小一致率为75.86%(110/145),低估病灶21.38%(31/145),高估病灶2.76%(4/14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BT与病理测量IDC病灶大小呈中度正相关,r=0.575,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DBT检查较病理金标准,略低估病灶大小,平均差值为-0.408 cm,95%CI为-0.559~-0.2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测量大小>2 cm及肿块形态不规则形是DBT测量IDC病灶大小不准确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10,95%CI为2.077~31.672,P=0.003;OR=0.301,95%CI为0.113~0.798,P=0.016)。结论:DBT检查测量IDC病灶大小与病理测量值呈中度相关,对IDC病灶大小测量一致率较高,可以作为IDC术前预估病灶大小的依据,但仍存在低估病灶大小的情况。病理测量大小>2 cm及肿块形态不规则形IDC更易出现测量病灶大小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 病灶大小 浸润性乳腺导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能量CT定量参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研究
8
作者 仇莉 赵玉年 +2 位作者 朱倩 刘路路 徐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63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双能量CT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将双期能量CT图像导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63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双能量CT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将双期能量CT图像导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记录病灶和主动脉分别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浓度和归一化有效原子序数;在单能谱程序中获得病灶分别在动静脉期40-70kev不同单能级时的CT值。将病灶分为高、低分化组及4种亚型。对比不同分化程度IDC定量参数的差异及定量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定量参数对不同分化程度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63例IDC患者中,除静脉期λ值外,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的各定量参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动脉期中病灶的IC、 SIC、λ、nZeff值与分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动脉期λ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54),对应敏感度为83.25%,特异度为69.05%。结论 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乳腺浸润性导管 病理分级 分子亚型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舒妮 赵楠楠 +5 位作者 李阳 朱芸 杨静茹 张澳琪 顾一泓 谢宗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7,共10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2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首先,选取T...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2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首先,选取T2WI图像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第二期图像的病灶最大层面及同一病灶的钼靶(mammography,MG)头尾位、内外斜位图像勾画感兴趣区,并且提取病灶感兴趣区特征,按照7∶3比例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156例和测试集68例,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行特征降维筛选,选择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s,KNN)、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构建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并选择预测性能最佳分类器建立MRI、MG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高危因素构建临床模型。最终选择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高危因素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ALN状态的性能,利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最终得到14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在测试集中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AUC值范围为0.764~0.864,其中SVM的AUC值最高(0.864)。淋巴结触诊(P<0.001)及MRI_ALN(P=0.005)是评估ALN是否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训练集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0.941、90.7%、88.9%、88.5%;测试集分别为0.926、84.4%、86.1%、85.3%。结论列线图模型性能最佳,在术前预测ALN状态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协助临床制订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 腋窝淋巴结 影像组学 列线图 钼靶检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及超声造影征象与B7-H4表达的相关性
10
作者 张竞月 候雪琴 +3 位作者 晏睿谦 刘怡彬 李智铭 高军喜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96-501,共6页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同源体4(B7-H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6例乳腺病变女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证实为IDC,将病理标本切片并...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同源体4(B7-H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6例乳腺病变女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证实为IDC,将病理标本切片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B7-H4表达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二维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病灶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分析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H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测B7-H4在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均有表达。因抗原修复时温度过高或其他原因导致组织脱片2张,剩余134张切片中,阴性表达6张,阳性表达128张,其中高表达85张,低表达43张。不同的B7-H4表达分组中,B7-H4出现高表达时,IDC二维超声易出现纵横比>1、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回声中断,后方回声衰减,淋巴结转移等特征(P<0.05);IDC超声造影易出现增强后病灶内部充盈缺损及增强后病灶周边汇聚征的特征(P<0.05)。二维IDC中肿块形态、纵横比、后方声衰减及周围组织回声等二维超声特征与B7-H4的高表达呈正相关(r=0.188、0.240、0.185、0.344,P<0.05)。结论IDC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B7-H4的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可以预测其分子标志物B7-H4的表达,进而可能为乳腺癌B7-H4靶向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B7-H4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中瘤周水肿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玲莉 洪凯 +3 位作者 章佳波 周佳丽 郭宇 方培露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瘤周水肿特征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且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79例(79个病灶)纳入浸...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瘤周水肿特征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且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79例(79个病灶)纳入浸润性导管癌组,同期45例(49个病灶)乳房良性病变患者纳入良性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瘤周水肿差异及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病理特征与瘤周水肿的关系。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的瘤周水肿显著轻于浸润性导管癌组(χ^(2)=25.330,P<0.05),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的肿块大小与瘤周水肿程度呈正相关(r=0.381,P<0.05)。不同瘤周水肿分级患者的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肿瘤T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Ki-6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表达水平、淋巴结转移个数与瘤周水肿程度均呈正相关(r=0.348、0.273,P<0.05)。结论MRI中瘤周水肿程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性相关,可将其作为评估乳腺癌的工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 磁共振成像 瘤周水肿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大小与多模态超声及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李文肖 曹春莉 +3 位作者 马婷 石丽楠 王子静 李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0-546,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常规超声、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分析(VTIQ)、超声造影超声特征及免疫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2年5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06例IDC患者的多模态超声和临床资料。根据肿块大小,将...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常规超声、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分析(VTIQ)、超声造影超声特征及免疫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2年5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06例IDC患者的多模态超声和临床资料。根据肿块大小,将患者分为>2 cm组(55例)和≤2 cm组(51例)。分析两组之间肿瘤的常规超声特征(位置、纵横比、后方回声衰减、边缘毛刺征、Adler血流分级)、VTIQ指标[剪切波速度最大值(SWV_(max))、最小值(SWV_(min))、周边平均值(SWV_(周边AVG))、肿瘤与同切面正常腺体SWV最大值的比值(maxSWVR_(肿瘤/正常乳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SWVR_(max/min))]和超声造影特征(增强程度、增强速度、增强顺序、病灶边缘放射状汇聚、灌注缺损和增强后病灶范围有无增大)的差异,及其与肿瘤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之间病变位置(χ^(2)=6.937,P=0.031)、Adler血流分级(χ^(2)=9.456,P=0.002)、SWV周边AVG(Z=-2.504,P=0.012)、maxSWVR肿瘤/正常乳腺(Z=-2.545,P=0.011)、SWVR_(max/min)(Z=-2.469,P=0.014)、增强强度(χ^(2)=3.918,P=0.048)、增强后放射状汇聚(χ^(2)=10.403,P=0.001)、增强后病灶面积增大与否(χ^(2)=8.289,P=0.004)及Ki-67水平(χ^(2)=5.213,P=0.022)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dler血流分级Ⅱ~Ⅲ级、增强后病灶边缘放射状汇聚、增强后病灶面积增大、高SWV周边AVG、高SWVR_(max/min)、高maxSWVR_(肿瘤/正常乳腺)乳腺IDC肿块大小呈正相关。结论:不同直径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以2 cm为阈值时)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可以为临床及超声医师的术前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超声造影 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种分子亚型临床及超声特征
13
作者 王楠 庞坤坤 +2 位作者 张飞雪 魏修良 刘宁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分析5种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最终手术确诊为乳腺IDC的患者,术前临床及超声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子亚型IDC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在IDC... 目的:分析5种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最终手术确诊为乳腺IDC的患者,术前临床及超声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子亚型IDC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在IDC的5种分子亚型之间,年龄、病史、导管异常、纵横比、后方回声、病灶多发性、钙化、超声误诊及病灶长径、厚径、横径和体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及超声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及超声征象对不同分子亚型ID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 乳腺肿瘤 超声特征 分子亚型
下载PDF
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ANXA2表达水平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14
作者 汪琴 周排军 +3 位作者 包静 吴磊 贺兰 熊敏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5期1659-166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膜联蛋白A2(ANXA2)表达水平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IDC患者380例为IDC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256...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膜联蛋白A2(ANXA2)表达水平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IDC患者380例为IDC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256例为良性病变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15名为对照组。收集比较IDC组及良性病变组患者临床资料、乳腺钼靶特征;比较对照组、良性病变组、IDC组血清ALP、ANXA2、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53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DC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ANXA2水平诊断IDC的价值。结果IDC组患者肿块边缘模糊、边缘伴毛刺、泥沙样钙化、形态不规则、乳腺结构紊乱的比例分别为35.53%、24.21%、16.05%、23.16%、33.42%,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13.28%、8.98%、3.91%、7.42%、4.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C组血清ALP、ANXA2、CEA及CA153水平分别为(91.63±12.39)U/L、(36.45±5.05)ng/mL、6.10(5.25,6.85)ng/mL、35.75(32.02,40.06)U/mL,良性病变组血清ALP、ANXA2、CEA及CA153水平分别为(81.26±11.95)U/L、(28.71±4.91)ng/mL、3.68(3.26,4.23)ng/mL、16.15(13.98,18.33)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47±11.71)U/L、(18.03±4.76)ng/mL、2.34(1.71,2.97)ng/mL、13.37(11.19,16.35)U/mL],且IDC组血清ALP、ANXA2水平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OR=1.317)、ANXA2(OR=1.574)、CEA(OR=1.791)、CA153(OR=1.856),均为IDC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和ANXA2与病理学诊断IDC的一致性(Kappa值=0.783)高于单独采用乳腺钼靶诊断(Kappa值=0.679)。ROC曲线显示,乳腺钼靶、血清ALP和ANXA2水平诊断IDC的敏感度分别为80.53%、66.58%、65.79%,特异度分别为89.45%、86.33%、85.5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792、0.802,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ANXA2水平诊断IDC的AUC为0.889,高于单独诊断(P<0.05),血清ALP和ANXA2诊断IDC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86.83 U/L、32.17 ng/mL。结论IDC患者血清ALP和ANXA2水平较高,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和ANXA2对ID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酶 膜联蛋白A2 诊断 乳腺浸润性导管 乳腺钼靶
下载PDF
MRI-DWI对浸润性导管癌以及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鉴别价值
15
作者 张光兵 罗兴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4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浸润性导管癌(IDC)以及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绵阳市中医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6例IDC患者(IDC组)和50例DCIS患者(DCIS组)为研究对象,均...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浸润性导管癌(IDC)以及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绵阳市中医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6例IDC患者(IDC组)和50例DCIS患者(DCIS组)为研究对象,均行MRI-DWI检查,分析MRI-DWI对IDC以及DCIS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IDC组MRI-DWI征中病灶边缘不规则、病灶呈段样及区域分布、线性强化特征以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Ⅱ~Ⅲ型比例均高于DC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灶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C组MRI-DWI参数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ADC_(min)水平低于DCIS组,ADC_(DR)水平高于DC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C_(ma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ADC_(min)和ADC_(DR)鉴别诊断IDC、DCIS的灵敏度分别为80.4%和82.6%,特异度分别为80.0%和70.0%。结论:IDC、DCIS均具有典型的MRI-DWI征象,且通过测量ADC_(min)和ADCDR参数能提高IDC以及DCIS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 单纯乳腺导管原位 MRI-DWI 鉴别价值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后转化为化生性鳞状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秦亚萍 付悦 +4 位作者 肖楚蓉 伍金凤 唐娟 陈灵凤 肖胜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638-1642,共5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类型转化为化生性鳞状细胞癌(metaplasi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MSCC)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灶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类型转化为化生性鳞状细胞癌(metaplasi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MSCC)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灶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腋窝淋巴结转移灶转化为MSCC的病例;复习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本例初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伴有局灶鳞状化生,在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灶完全缓解,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完全转化为MSCC,影像显示淋巴结呈囊性改变,HE染色显示囊腔被覆鳞状上皮,形态学符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该病例分子分型为三阴性型:ER、PR、HER2均阴性。7例(本例加文献报道的6例)新辅助化疗前诊断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位年龄56岁;5例为原发、2例为复发病例,其中4例有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多为三阴性乳腺癌(5/7例);新辅助化疗后7例均转化为MSCC,1例(本例)原发灶pCR,5例淋巴结转移灶中,1例pCR、3例转化为MSCC、1例没有转化。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诱导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转化为MSCC,这类病例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对临床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乳腺化生 化生鳞状细胞 新辅助化疗
下载PDF
超声检查征象logistics回归鉴别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
17
作者 符凤妹 方锋凯 符妹垂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82-86,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病变超声检查征象在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7例乳腺肿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化生性癌组36例和浸润性导管癌组81例,就其超声检查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病变超声检查征象在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7例乳腺肿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化生性癌组36例和浸润性导管癌组81例,就其超声检查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将超声检查征象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设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检查肿瘤大小、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和生长方位在鉴别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中肿瘤大小、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和生长方位是鉴别二者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回归方程为:Logistic (Y)=-2.209+1.335X1+2.186X2-1.149X3-1.734X4 (X1:肿瘤大小;X2:回声类型;X3:后方回声;X4:生长方位),ROC曲线下面积0.901,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61.1%、96.3%和87.2%。结论 多因素分析在鉴别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超声检查显示肿瘤大小、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和生长方位可作为综合判断二者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 乳腺化生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分析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18
作者 元敏 姚晓军 +3 位作者 谢淑慧 刘峰 唐子峰 潘志远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150-1156,共7页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分析其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分析其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高频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患者高频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ROC探讨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59例(61.46%),未转移37例(38.54%);淋巴结转移组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大于未转移组,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占比、淋巴门消失占比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大于未转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大、腋窝淋巴结纵径大、纵横径比值大、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大、弹性数据离散度值大、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大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33、0.782、0.758、0.721、0.646、0.714、0.685、0.730),联合诊断价值更高(AUC=0.908)。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用于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高频超声 成像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相关血清因子在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19
作者 王海燕 杨宪鲁 +3 位作者 汤华晓 于洋 梁晓玲 高胜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8、IL-22、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6例DCIS患者作为DCIS组, 153例IDC患...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8、IL-22、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6例DCIS患者作为DCIS组, 153例IDC患者作为IDC组,另选取134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根据TNM分期将IDC组患者分为Ⅰ组(轻度IDC患者, TNM分期Ⅰ+Ⅱ期, 62例)及Ⅱ组(重度IDC患者, TNM分期Ⅲ+Ⅳ期, 91例)。DCIS组和IDC组患者接受放疗或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IL-6、IL-8、IL-22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SCC-Ag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YFRA21-1水平。比较DCIS组与IDC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各组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各组不同疗效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各组SCC-Ag和CYFRA21-1水平;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DCIS组及IDC-Ⅰ组、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DCIS组相比, IDC-Ⅰ组、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IDC-Ⅰ组相比, IDC-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显著升高(P<0.05)。DCIS组、IDC-Ⅰ组、IDC-Ⅱ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均较稳定(SD)+进展(PD)患者明显下降(P<0.05)。DCIS组和IDC组术后复发患者分别为5例和16例, DCIS组和IDC组患者SCC-Ag和CYFRA21-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DCIS组术后复发患者SCC-Ag阳性率为60.0%(3/5), CYFRA21-1阳性率为80.0%(4/5);IDC组术后复发患者SCC-Ag阳性率为62.5%(10/16), CYFRA21-1阳性率为68.8%(11/16)。279例乳腺癌患者1、2、3年存活率分别为44.8%(125/279)、18.6%(52/279)、13.3%(37/279)。SCC-Ag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而SCC-Ag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 SCC-Ag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于SCC-Ag阳性患者;CYFRA21-1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 CYFRA21-1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 CYFRA21-1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于CYFRA21-1阳性患者。结论 血清IL-6、IL-8、IL-22、SCC-Ag和CYFRA21-1被认为是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 乳腺浸润性导管 血清因子 表达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囊性高分泌性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
作者 杨志敏 严苑玲 +5 位作者 杨佩桦 姜云书 张孟香 丁华野 曲召福 张启鹤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882-884,共3页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囊性高分泌性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1例乳腺浸润性囊性高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女性,53岁,右侧乳腺内可触及肿物。巨检:肿物切...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囊性高分泌性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1例乳腺浸润性囊性高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女性,53岁,右侧乳腺内可触及肿物。巨检:肿物切面呈暗红、多囊、胶冻样。镜下:肿瘤呈大小不等的多囊性改变,囊内充满嗜伊红甲状腺胶质样分泌物,部分囊壁见乳头、微乳头状结构,细胞有异型性,局部见高分泌型导管原位癌。免疫组化染色:肌上皮细胞标记物肿瘤囊肿壁及乳头状结构均呈阴性。结论 乳腺浸润性囊性高分泌癌罕见,形态特殊,需与囊性高分泌增生和囊性高分泌导管原位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高分泌 肌上皮细胞 高分泌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