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4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
作者 任家材 袁修学 +2 位作者 高利昆 饶洁 袁静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并...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观察到肿块界限欠清楚,切面呈细乳头状。镜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肿瘤细胞呈多分支复杂的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央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上附有单层或复层肿瘤细胞。细胞嗜酸性,核分裂象少见。四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同,均显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1+),Calponin、CK5/6、p63表达阴性,提示肌上皮缺失;Ki-67指数显示为低增殖指数。HER-2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HER-2基因无扩增。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率低,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及其鉴别诊断 被引量:3
2
作者 吴芳 田陈 李秋阳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第2期155-157,共3页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filtrational papillary carci-noma,IP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亚型,肿瘤主要以浸润性乳头状结构为主,现收集2015年—2016年间经病理诊断的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filtrational papillary carci-noma,IP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亚型,肿瘤主要以浸润性乳头状结构为主,现收集2015年—2016年间经病理诊断的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016年确诊的3例IPC,按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对其进行诊断及分类,资料齐全的3例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3例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被引量:8
3
作者 石群立 张荣 +3 位作者 马捷 孙桂勤 马恒辉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病理学检查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下载PDF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超 范宇 +8 位作者 李伟东 李崖青 李帅 钱晓龙 林阳 刘芳芳 郎荣刚 谷峰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L1细胞粘附分子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高霞 钱晓龙 +2 位作者 李崖青 任美敬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528,538,共5页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热休克蛋白27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冯国勋 李德昌 +1 位作者 周晓武 王石林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7期799-80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bB-2、EMA、CK7、CD31阳性。IMP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术后易复发转移(P<0.05)。结论IMP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海霞 王维娜 +3 位作者 姬文莉 岳娜 李文婷 张银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0期3237-324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乳腺IMPC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51/56)和82.1%(46/56),明显高于IDC组的43.0%(43/100)和51.0%(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肿块大小乳腺IMPC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IMPC和IDC组织中Twis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43/56)和61.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41/56)和68.0%(6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脉管侵犯、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wist与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0. 05)。结论:乳腺IMPC组织中Twist与E-cadherin均高表达,且其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乳腺IMPC的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TWIST E-CADHERIN 上皮间质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免疫组化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黄韬 伊丹丹 桑剑锋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5-808,共4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以明显扩张的类似海绵状的"血管或淋巴管"腔隙中小乳头状结构为其基本特征,WHO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位于透明间质内的形态类似扩张血管腔的呈小簇状分布的瘤细胞组成的肿瘤。一般认为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相比易早期发生淋巴结侵犯,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具体原因尚无定论。本文作者综述了既往针对IMPC的多项研究,并着重对其免疫组化特性及预后相对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免疫组化 肿瘤转移 生存预后 综述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3 位作者 王富文 宋晖 孙建 殷初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9,56,共8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cmvs.2.81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vs.7.5%,N3:27.6%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结论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IMPC) 浸润性导管(IDC) 临床病理 生存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丽华 孙荣超 陈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99-101,i000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2例乳腺IM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2例乳腺IM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乳头或管泡状细胞簇在纤细的网状或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透明间隙中浸润,不伴有促纤维增生。免疫组化示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特征性线样EMA(+),雌激素受体及CK7(+)。结论IMC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乳腺浸润性乳头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明坤 王哲 +2 位作者 杨柳 侯兰 张聚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24-63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IMP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415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乳腺IMPC患者资料,并对中国和美国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进行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癌症特异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率。对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对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是否为第一原发肿瘤、T分期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分期、M分期以及分子分型与乳腺IMPC预后相关(P<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OS和CS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OS和CSS模型中建模集C-index分别为0.85和0.79,验证集外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72和0.70,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81和0.74。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接近,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临床获益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列线图能准确预测中国及美国乳腺IMPC患者的预后,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SEER 数据库 预后 列线图
下载PDF
透明质酸结合蛋白和CD44s与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高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玉桑 冷昌龙 刘跃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57-6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结合蛋白(HABP)和CD44s在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IMPC)的表达特征及与其高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1例IMPC及13例假性IMPC(Pseudo-IMPC)中HABP和CD44s的表达.结果:HABP在16例(76%)IMPC...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结合蛋白(HABP)和CD44s在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IMPC)的表达特征及与其高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1例IMPC及13例假性IMPC(Pseudo-IMPC)中HABP和CD44s的表达.结果:HABP在16例(76%)IMPC的癌细胞团与间质相接的外侧面以及间质细胞均高表达,而仅在3例(23%)Pseudo-IMPC中癌细胞膜或间质细胞弱表达,两组间差异明显(P=0.0042).CD44s在15例(70%)IMPC中癌细胞连接面高表达,在8例(62%)Pseudo-IMPC中癌细胞膜全周表达阳性.此外,临床数据表明有18例IMPC及5例Pseudo-IMPC表现出淋巴结转移,且两组间差异显著(P=0.0078).结论:HABP及CD44s的特殊表达作为两个重要的危险因子促进了IMPC的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结合蛋白 CD44s蛋白 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与其转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熊晓林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5期2318-2320,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MPC)的病理特征与其转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MPC患者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病理变化、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结果47例MPC患者中,单纯的MPC占44.68%,伴有浸润...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MPC)的病理特征与其转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MPC患者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病理变化、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结果47例MPC患者中,单纯的MPC占44.68%,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占34.04%,伴有导管原位癌及粘液癌分别占10.64%;MPC在肿瘤中所占比例〈50%者占46.81%,≥50%者占53.19%;免疫组化显示雌激素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p53)、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癌基因cerbB2(cerbB2)阳性率分别为85.11%、80.85%、82.98%、55.32%,Ki67对肿瘤细胞生长指数进行标记显示指数为5%~95%;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93.62%,不同的MPC成分患者及肿瘤直径不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68%、87.80%、82.93%和73.17%、78.05%、70.73%;不同的MPC成分患者及肿瘤直径不同患者3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C具有淋巴转移能力强及转移阳性率高、预后相对较差的特点,高侵袭能力及淋巴结转移、预后与肿瘤自身的大小和MPC成分多少无直接相关性,但对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影响,提示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要对这一特征进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浸润性乳头 淋巴结转移 预后 病理学
下载PDF
罕见双侧同时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癌1例及文献复习
14
作者 王登 阚艳芳 +1 位作者 李艳 袁静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一例罕见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imultane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收治的一例SBPBC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常规HE染色、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病... 目的探讨一例罕见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imultane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收治的一例SBPBC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常规HE染色、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48岁,发现双乳肿块5天入院。双侧肿块大小约为1.0×1.0cm,界限欠清楚,切面灰白。镜下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大部分肿瘤细胞呈索状,簇状,部分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排列,大小不等,与周围间质裂隙状分隔,裂隙透亮,微乳头状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细胞质较丰富,细胞核级别中-高级别,另外可见导管原位癌成分,穿插于微乳头结构中。双侧乳腺组织免疫组化结果相同,均显示ER(+,约90%),PR(+,约70%),HER-2(1+),Ki67(+,约20%),P120(膜+)(图4),CK5/6(-),E-Cadherin(+),D2-40(淋巴管+)。结论双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差,血道、淋巴结转移率高,其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
15
作者 李伟东 刘芳芳 +7 位作者 徐新生 刘冰冰 崔力方 位嘉 郎荣刚 范宇 谷峰 付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45-646,共2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细胞干性表型,从干细胞和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 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细胞干性表型,从干细胞和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 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腺浸润性乳头 干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玲 仇国俊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临床病理特点 病理分析 淋巴道转移 浸润性导管 侵袭性 预后差 IMC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和结外浸润的高发生率及其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免疫组化比较
17
作者 郎志强 魏兵 +1 位作者 张红英 步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94-294,共1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外浸润 乳腺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疑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2)—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18
作者 魏兵 郎志强 张红英 《华西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F004-F004,共1页
关键词 诊断 鉴别诊断 乳腺浸润性乳头 免疫组化 粘液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极向部分倒置并伴淋巴管内肿瘤播散:可能是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谱系的一部分
19
作者 解建军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4-564,共1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约占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的1%~6%。作为一种侵袭性肿瘤,即使肿瘤内微乳头(MP)分化非常局灶,也时常伴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IMPC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簇状或大小相近的管状结构,被周...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约占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的1%~6%。作为一种侵袭性肿瘤,即使肿瘤内微乳头(MP)分化非常局灶,也时常伴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IMPC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簇状或大小相近的管状结构,被周围的纤维分隔成透明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乳腺浸润性导管 肿瘤播散 淋巴管内 细胞 谱系 倒置 侵袭性肿瘤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20
作者 冯爱强 汪杰 +3 位作者 张彦武 牛耀东 吕以东 王璐 《中外医疗》 2017年第29期7-10,1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IMP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0例乳腺IMPC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IMP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0例乳腺IMPC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学特征和预后情况,并分析乳腺IMP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该研究中有26例(65%)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Ki-67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确诊时年龄、PR、ER、Her-2以及乳腺IMPC所占比例与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IMP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β:1.484,标准误:0.797,P=0.063)及Ki-67(β:1.497,标准误:1.358,P=0.278)均无相关性,只有组织学分级(β:2.392,标准误:1.105,P=0.03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情况:乳腺IMP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8.4%,淋巴结转移率与总生存率无相关性。结论乳腺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的一种乳腺浸润性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时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乳头 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