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微浸润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凌 郭晓静 +4 位作者 范宇 郎荣刚 臧凤琳 傅西林 付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MIC,按文献报道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并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MIC占同期乳腺癌的1&... 目的探讨乳腺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MIC,按文献报道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并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MIC占同期乳腺癌的1·5%,乳腺钼靶拍片85·0%的病例(34例/40例)显示不同程度的泥沙样钙化。粉刺型和高核分级的导管内癌更易形成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2·5%(1例/40例)。31例平均8个月随访显示无复发及转移。两亚型各指标比较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MIC是一种少见、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建议诊断标准:单个浸润灶时,最大径应<2mm;出现几个浸润灶时,其中单个浸润灶的最大径应<1mm,且几个浸润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整个肿瘤组织面积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微浸润癌 微浸润
下载PDF
奶牛乳腺的防御机制与乳腺炎病理学 被引量:4
2
作者 臧丽 李英俊 +2 位作者 张乃生 王兴龙 周虚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11期33-37,共5页
乳头管的结构和内衬的角质蛋白是乳腺抵御微生物侵入的物理性屏障,角蛋白中的低级脂肪酸、阳离子蛋白质对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具有抗性;环境性致病菌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因子,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协... 乳头管的结构和内衬的角质蛋白是乳腺抵御微生物侵入的物理性屏障,角蛋白中的低级脂肪酸、阳离子蛋白质对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具有抗性;环境性致病菌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因子,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协调组成了自然的免疫系统,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抗体和吞噬作用等活动来灭杀、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体;乳中的可溶性因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细菌的结构具有破坏性;妊娠期及围产期奶牛由于内分泌的变化而导致免疫抑制,结果造成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牛奶体细胞计数对亚临床型乳腺炎的监控具有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防御机制 乳腺病理学
下载PDF
HER-2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学特征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代志军 王西京 +5 位作者 刘小旭 苏宝山 康华峰 薛兴欢 赵世平 纪宗正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原癌基因HER-2的表达与病理学特征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单纯导管原位癌及13例导管原位癌局灶浸润组织中HE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应用C...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原癌基因HER-2的表达与病理学特征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单纯导管原位癌及13例导管原位癌局灶浸润组织中HE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应用CD34单抗标记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37.5%(30/80)乳腺癌组织中存在HER-2阳性表达。HER-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相关(χ2值分别为8.087、8.532、10.146、19.750和4.391,P值均<0.05);HER-2和VEGF表达及MVD明显相关。结论:HER-2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是HER-2致癌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新生血管化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奶牛乳腺的防御机制与乳腺炎病理学 被引量:5
4
作者 臧丽 李英俊 +4 位作者 张乃生 王兴龙 周虚 潘耀谦 周昌芳 《中国奶牛》 2006年第10期25-27,共3页
乳头管的结构和内衬的角质蛋白是乳腺抵御微生物侵入的物理性屏障,角蛋白中的低级脂肪酸、阳离子蛋白质对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具有抗性;环境性致病菌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因子,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协... 乳头管的结构和内衬的角质蛋白是乳腺抵御微生物侵入的物理性屏障,角蛋白中的低级脂肪酸、阳离子蛋白质对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具有抗性;环境性致病菌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因子,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协调组成了自然的免疫系统,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抗体和吞噬作用等活动来灭杀、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体;乳中的可溶性因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细菌的结构具有破坏性;妊娠期及围产期奶牛由于内分泌的变化而导致免疫抑制,结果造成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防御机制 乳腺病理学
下载PDF
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举伦 王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4,共5页
分子病理学作为病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其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近年来,通过对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揭示了一系列分子遗传学变化,深化了人们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分化、转... 分子病理学作为病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其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近年来,通过对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揭示了一系列分子遗传学变化,深化了人们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分化、转移机制的认识,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个性化治疗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骨髓中hMAM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运江 刘现义 单保恩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中hMAM mRNA表达,判断骨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骨髓组织中hMAM mRNA表达。结果:102例乳腺癌患者骨髓组织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37·3%。骨髓微转移率随乳腺癌...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中hMAM mRNA表达,判断骨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骨髓组织中hMAM mRNA表达。结果:102例乳腺癌患者骨髓组织hMAM mRNA表达阳性率为37·3%。骨髓微转移率随乳腺癌肿块的增大而增高,χ2=15·34,P=0·000;临床分期越晚,骨髓微转移率越高,χ2=10·91,P=0·004;组织学分化越差,骨髓微转移率越高,χ2=7·80,P=0·020;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骨髓微转移率较低度恶性乳腺癌组高,χ2=6·40,P=0·041;骨髓微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状况、年龄及月经状况无关,χ2值分别为2·68、1·30、2·54,P值分别为0·101、0·255、0·111。乳腺癌骨髓微转移阳性者易发生远处转移,P=0·049。结论: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微转移阳性者发生远处肿瘤转移的机会高、预后差;微转移检测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骨髓肿瘤/继发性 人乳球蛋白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预后
下载PDF
乳腺癌诊治中的病理学新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仲伟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1年第z1期66-71,共6页
乳腺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了许多新进展.重点就早期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分级标准、分子病理学诊断、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中的有关问题、新的组织学类型、预后指标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多特征融合的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识别的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乔世昌 胡红萍 +1 位作者 郝岩 白艳萍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的识别已成为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Bioimaging 2015数据集进行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的识别研究,将该数据集分为癌类与非癌类2种。实验提取...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的识别已成为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Bioimaging 2015数据集进行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的识别研究,将该数据集分为癌类与非癌类2种。实验提取了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染色分离后4个方向上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小波特征及Tamura纹理特征,并根据颜色自动相关图提取了原始图像的颜色特征,同时也提取了染色分离前水平方向上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作为纹理信息的补充,最后将提取到的特征进行融合,并输入到支持向量机分类器中,以实现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的识别,识别准确率达到了8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 灰度共生矩阵 颜色自动相关图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评价体系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国聪 江泽飞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81-386,共6页
乳腺癌新辅助术前治疗现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作为疗效与预后预测的良好平台,通过疗效评价可以从中获得大量肿瘤相关生物学信息,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依据,而客观、及时、准确的疗效评价则是肿瘤治疗成败的关键,对肿瘤临床治疗与发展具有... 乳腺癌新辅助术前治疗现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作为疗效与预后预测的良好平台,通过疗效评价可以从中获得大量肿瘤相关生物学信息,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依据,而客观、及时、准确的疗效评价则是肿瘤治疗成败的关键,对肿瘤临床治疗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的治疗手段及影像技术陆续进入临床,肿瘤的评效体系也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评效体系的发展及演化历史作一概述,并对各类标准存在的优劣性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药物疗法 化学疗法 辅助 乳腺肿瘤/病理学 治疗结果 术前用药法 综述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10
作者 何向明 杨红健 封伟亮 《现代实用医学》 2012年第7期801-803,共3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揭示TNB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癌病例543例,比较TNBC与Non-TNBC在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身高、体质量、肿瘤大小...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揭示TNB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癌病例543例,比较TNBC与Non-TNBC在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身高、体质量、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病理分期及病理类型等的差异。结果 TBNC发病年龄为(49±10)岁,Non-TNBC发病年龄为(47±9)岁。TNBC组与Non-TNBC组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BMI、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相对于Non-TNBC,TNBC具有肿块更大、淋巴结转移更多、分期更晚等特点,根据其临床病理学特性,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每个TNBC病例,以降低TNBC的复发率、转移率,提高TNBC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是临床治疗需要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三阴性乳腺 非三阴性乳腺 病理学特征三阴性乳腺 非三阴
下载PDF
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156例分析
11
作者 吴友信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8期4314-4315,共2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活组织检查 针吸
下载PDF
《乳腺肿瘤病理学》出版发行
12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8-698,共1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出版发行 病变
下载PDF
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焰 赵惠斌 +5 位作者 李国民 尉承泽 李晓斌 王刚乐 宋志武 郑晓玲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对222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R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乳腺增生性病变占乳腺良性病变的94.8%,乳腺浸润性癌在恶性肿瘤中...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对222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R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乳腺增生性病变占乳腺良性病变的94.8%,乳腺浸润性癌在恶性肿瘤中占95.8%;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7.1岁,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病变的34.98岁(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1);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乳腺疾病患者,发生乳腺癌的概率(6.5%)大于发生乳腺良性病变的概率(1.9%),P<0.001;72%的乳腺增生性病变存在>3种病理成分;乳腺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23.5%)显著高于良性乳腺增生性病变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2.49%),P<0.01;乳腺癌旁不同良性病变与癌一样,对ER均有高表达。结论:乳腺增生性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病变成分复杂的良性疾病,其演变过程与乳腺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乳腺纤维囊性病/病理学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静 孙正船 李玉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将382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有淋巴结转移的为阳性组,无转移的为阴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ER、PR、H...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将382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有淋巴结转移的为阳性组,无转移的为阴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ER、PR、Her-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根据其结果分别将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再分为两组,一组为TNBC,另一组为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比较TNBC和non-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法分析乳腺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结果21.5%(82/382)的病例为TNBC,淋巴结阳性者为163例(42.7%),其中TNBC占43例,淋巴结阴性者为219例(57.3%),其中TNBC为39例。TNBC的淋巴结阳性率(52.4%)高于non-TNBC(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淋巴结阳性组中,TNBC较non-TNBC肿瘤直径大(P=0.014),在淋巴结阴性组中,TNBC中有乳癌家族史的比例要高(P=0.030),其它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阳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60.5%,non-TNBC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淋巴结阴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74.4%,non-TNBC组为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无论淋巴结转移情况,TNBC比non-TNBC易发生复发和转移,临床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 乳腺肿瘤/病理学 三阴 预后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Ezrin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余慧萍 樊祥山 +3 位作者 张东生 孟凡青 周强 吴鸿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1441-1444,共4页
目的:研究Ezrin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7例浸润性乳腺癌和41例乳腺良性增生中,Ezrin、ER、PR、c-erbB-2、MMP-2及MMP-9的表达。结果:Ezrin在91.89%(34/37)的乳腺良性增生中表... 目的:研究Ezrin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7例浸润性乳腺癌和41例乳腺良性增生中,Ezrin、ER、PR、c-erbB-2、MMP-2及MMP-9的表达。结果:Ezrin在91.89%(34/37)的乳腺良性增生中表达于导管腔缘上皮顶膜,在细胞质内无表达;在76.99%(87/113)的乳腺癌组织中,Ezrin表现为细胞质中弥散表达,未见顶膜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乳腺癌组织中,Ezrin表达与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基质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16、0.002、0.036、0.007和0.002;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ER、PR、c-erbB-2、肿瘤细胞中MMP-2及MMP-9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zr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有明显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其表达情况对乳腺病变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高表达Ezrin的乳腺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在乳腺癌组织中检测Ezrin的表达能为患者的预后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EZRIN 淋巴结转移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小管癌29例病理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静 杨光之 丁华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9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由开放性小管组成,浸润性分布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小管由单层上皮围绕构成,细胞... 目的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9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由开放性小管组成,浸润性分布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小管由单层上皮围绕构成,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罕见。肿瘤常与小叶性肿瘤、柱状细胞病变、导管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伴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管周围肌上皮缺失或不完整。结论乳腺小管癌是一种形态独特、预后良好的乳腺癌亚型,常与微腺性腺病、放射状硬化性病变、浸润性导管癌等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小管癌 免疫表型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分类及其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强修 仲伟霞 左文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1665-1670,共6页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不仅是病理诊断的难点,也是乳腺外科治疗方案选择不统一的问题所在。2003年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其分为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hyperplasia,UDH)、平坦型上皮不典型增生(flat epithelial atypia,FEA)、不...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不仅是病理诊断的难点,也是乳腺外科治疗方案选择不统一的问题所在。2003年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其分为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hyperplasia,UDH)、平坦型上皮不典型增生(flat epithelial atypia,FEA)、不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和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4类。UDH的细胞学及组织学构型均无不典型性,ADH仅有细胞学不典型性而无组织构型不典型性,DCIS则具有细胞学和组织构型的双重不典型性,而FEA中的少数应视为癌前病变。微小钙化是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常见的X线表现形式。乳腺摄影能早期发现临床触及不到的微小癌及早期癌,尤其是DCIS,有助于临床手术范围或手术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导管 乳腺/病理学 综述文献
下载PDF
乳腺肿块57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骆军容 陈江浩 +5 位作者 张聚良 王岭 郭雪 陈美芬 杨华 姚青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62-463,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技术对57例乳腺肿块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检测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纵横比,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有无血流信号及其血流动力学表...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技术对57例乳腺肿块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检测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纵横比,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有无血流信号及其血流动力学表现,并结合临床病史,做出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高频CDFI超声对乳腺肿块检出率为100%,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85.96%。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可以较准确地对乳腺肿块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彩色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DNA-PKcs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鸿雁 余慧萍 +2 位作者 樊祥山 孟凡青 周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465-467,共3页
目的:研究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1例浸润性乳腺癌中DNA-PKcs以及ER、PR、c-erbB-2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及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 目的:研究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1例浸润性乳腺癌中DNA-PKcs以及ER、PR、c-erbB-2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及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分析结果。结果:DNA-PKcs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TNM分期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319,P=0.001;r=-0.378,P=0.000;rs=-0.428,P=0.000);与ER表达呈正相关(rs=0.279,P=0.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学分级、及PR、c-erbB-2表达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PKcs低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进展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预后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PKCS 乳腺癌/病理学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新军 魏兵 +3 位作者 步宏 张红英 陈卉娇 陈海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1-536,共6页
目的探讨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with squamous cell component,MC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20例MCSC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巨检、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特点。结果本组肿瘤中纯鳞... 目的探讨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with squamous cell component,MC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20例MCSC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巨检、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特点。结果本组肿瘤中纯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6例、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13例、癌肉瘤1例。全组平均发病年龄52·4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SCC和ASC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和66·7%。巨检45%病例呈囊性。镜下角化型SCC2例、棘层松解型1例、角化与棘层松解混合型2例、角化与梭形细胞混合型1例。ASC中的SCC成分均为角化型,腺癌成分则为浸润性导管癌,仅1例混有少量黏液癌。1例癌肉瘤含有鳞癌、腺癌和软骨肉瘤成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病例的SCC成分均呈CK34βE12、CK5/6、CK14和p63阳性,ER、PR阴性。5例腺癌成分呈CK34βE12灶性阳性,各有1例腺癌成分灶性表达CK14和CK5/6。CK8阳性见于所有腺癌成分,仅1例SCC成分呈灶性阳性。SMA在本组肿瘤的腺鳞两种成分均呈阴性。结论MCSC以ASC最为常见,眼观呈囊性是其特点之一。SCC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存在不同程度变异。CK14、p63和CK8作为一种组合可能有助于SCC的鉴别诊断。规范诊断标准的大样本研究将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病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化生性癌 鳞状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