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柬埔寨小学生汉语时体标记“了_(1)”习得研究
1
作者 杨松 张晓涛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3期61-70,共10页
综合前人研究,本文选定“了_(1)”的[+相对已然]、[+变化]、[+有界]三个特征进行研究。本文根据特征重组假说对习得情况进行预测,并采取量化研究方法,考察柬埔寨小学生对“了_(1)”的实际习得情况。结果显示,被试未成功习得[+相对已然]... 综合前人研究,本文选定“了_(1)”的[+相对已然]、[+变化]、[+有界]三个特征进行研究。本文根据特征重组假说对习得情况进行预测,并采取量化研究方法,考察柬埔寨小学生对“了_(1)”的实际习得情况。结果显示,被试未成功习得[+相对已然]、[+变化]、[+有界]三个特征,但对[+相对已然]、[+有界]两个特征的处理结果呈现出成功习得的趋势。实验结果证明,初级组在特征习得过程中,映射特征难度低于重组特征,支持特征重组假说。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特征重组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柬埔寨小学生 时体标记 了_(1) 特征重组
下载PDF
简评“了1”的语义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范晓蕾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76-85,共10页
本文述评了普通话词尾"了1"的一部分代表性研究,并提出几项新见解。助词性"了1"的语义研究可分为单一意义派、特征分解派、功能划分派,我们认为该词编码了动态变化义和相对已然义。对于补语性"了1",我们... 本文述评了普通话词尾"了1"的一部分代表性研究,并提出几项新见解。助词性"了1"的语义研究可分为单一意义派、特征分解派、功能划分派,我们认为该词编码了动态变化义和相对已然义。对于补语性"了1",我们主张它的语法化程度介于补语和助词之间,这加剧了普通话句法结构的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完整体 相对已然 动相补语
下载PDF
英语为母语留华学生“了_1”和“了_2”的习得顺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青云 彭家法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9-93,共5页
作者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了1"和"了2"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的正确用法和使用偏误加以归类和分析,指出习得者的习得顺序是先习得"了1"... 作者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了1"和"了2"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的正确用法和使用偏误加以归类和分析,指出习得者的习得顺序是先习得"了1"后习得"了2"。研究显示运用以英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了1"和"了2"习得顺序,并分析了"了1"和"了2"习得顺序的原因和教学上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了2” 习得顺序 最小树假设 教学建议
下载PDF
“了1”和“了2”成句能力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珏 黄梦迪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共11页
已有研究认为"了1"的成句能力小于"了2",但不曾涉及背后的因素。本文尝试从语义结构、句法层次、语气结构和时范畴缺席等四个方面探讨两个"了"成句能力大小的制约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语义结构的差异决... 已有研究认为"了1"的成句能力小于"了2",但不曾涉及背后的因素。本文尝试从语义结构、句法层次、语气结构和时范畴缺席等四个方面探讨两个"了"成句能力大小的制约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语义结构的差异决定"了1"只能附着述题里的核心谓词且有所选择,而"了2"几乎不受限制。(2)"了1"位于述题里的最下层,"了2"位于述题里的最上层,决定了前者只能在句法结构层面参与构成词组,后者只能在句子话语层面参与构成述题。(3)"了1"只能和核心谓词构成"VP+了1"词组,"了2"只能与语调一起构成"VP+了1"的语气结构并以之为辖域表示口气(tone)。(4)普通话是体凸显和口气凸显语言,不依赖高度语法化的时范畴系统来表示时范畴。这导致"了1"所表完成体难以直接明确地定位到客观时间轴,进而制约其成句能力。"了2"的口气功能与时范畴无关,不受此制约。总之,以上四个因素依次从微观到宏观制约"了1"和"了2"的成句能力,导致前者的成句能力小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了2” 成句能力 制约因素
下载PDF
体貌标记“了1”与“完1”的替换研究
5
作者 王之洁 丁崇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年第1期36-43,共8页
“了1”和“完1”是现代汉语体貌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换。本文归纳了“了1”和“完1”的替换规律,阐释了二者可以替换的原因。“了1”和“完1”在简单过去时中不能替换,在先事时中存在替换的可能,因为“了1”... “了1”和“完1”是现代汉语体貌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换。本文归纳了“了1”和“完1”的替换规律,阐释了二者可以替换的原因。“了1”和“完1”在简单过去时中不能替换,在先事时中存在替换的可能,因为“了1”在先事时中采用的是累加观察视角,这种观察视角使事件的结果部分即事件终结状态得到了凸显,因此能够与表渐进动作终结的“完1”替换。但即使在先事时中,以下四种情况下二者也不能替换:(1)与“了1”匹配的动词是非弱持续性活动动词;(2)“了1”后附时间词;(3)“完1”所在句省略宾语;(4)事件已经发生且“完1”为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 体貌标记 替换
下载PDF
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的习得比较初探
6
作者 王青云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9-32,共4页
文章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取了词语"了"的一部分使用偏误加以调查和归类,并运用"最小树假设"分析了造成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使用偏误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教... 文章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取了词语"了"的一部分使用偏误加以调查和归类,并运用"最小树假设"分析了造成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使用偏误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教学上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助词"了1" 语气助词"了2" 最小树假设 教学建议
下载PDF
“了”的分类问题再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春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1-12,共2页
从分析相关歧义结构入手 ,并结合确山方言 ,可把“了”分为三类 :了1 用在句中或句尾 ,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发生 ;了2 用于祈使句或条件从句句尾 ,表示希望或假设动作、变化发生 ;“了3”用于部分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尾 ,只表示肯定的语气 ... 从分析相关歧义结构入手 ,并结合确山方言 ,可把“了”分为三类 :了1 用在句中或句尾 ,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发生 ;了2 用于祈使句或条件从句句尾 ,表示希望或假设动作、变化发生 ;“了3”用于部分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尾 ,只表示肯定的语气 ,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了2 了3 确山方言
下载PDF
杭州方言的完成体助词和事态助词“得”
8
作者 汪化云 姜淑珍 《语言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杭州方言的“VO得”结构中,“得”是动相补语。结构中的受事前置导致“V得”直接组合,其后出现宾语,“得”就虚化为完成体助词“得1”。结构中的“得”虚化,与事态助词“唻”并列复合为“得唻”,其功能义借助“唻”得到识别;冗赘的“唻... 杭州方言的“VO得”结构中,“得”是动相补语。结构中的受事前置导致“V得”直接组合,其后出现宾语,“得”就虚化为完成体助词“得1”。结构中的“得”虚化,与事态助词“唻”并列复合为“得唻”,其功能义借助“唻”得到识别;冗赘的“唻”脱落,“得”就演变为事态助词“得2”。“得”的语法化路径与共同语的“了”相似,意义、功能与赣语和黄孝方言的“得”相关。该方言“了1/2”和“得1/2”并存的现象不见于周边吴语,与南宋移民的“了1/2”对“得”的类化有关。新派助词出现分工,“了1、得2/得1+2”比较常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相补语“得” 1 得2 1 了2 虚化 分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