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否定副词“没(有)”和“了_(2)”共现的时体特征
1
作者 朱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5-64,共10页
否定副词“没(有)”表示未变化的状态,“了_(2)”是完成体标记,两者的共现表示“S没(有)VP”的事件状态实现并延续到参照时间。从时间视角上可分为两种格式:格式一“{延续时段+[S没(有)VP]}+了_(2)”,是基于延续点的完成,表示“S没(有)V... 否定副词“没(有)”表示未变化的状态,“了_(2)”是完成体标记,两者的共现表示“S没(有)VP”的事件状态实现并延续到参照时间。从时间视角上可分为两种格式:格式一“{延续时段+[S没(有)VP]}+了_(2)”,是基于延续点的完成,表示“S没(有)VP”事件状态实现并延续一段时间;格式二“{初始点+[S没(有)VP]}+了_(2)”,是基于初始点的完成,表示“S没(有)VP”事件状态在初始点实现并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_(2)
下载PDF
“了_(2)”:叙事之边界
2
作者 乐耀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在口头和书面叙事语篇中,“了_(2)”高频地使用于叙事边界处。文章以“了_(2)”结尾的语调单位的韵律特征为依据,分别考察“了。”和“了,”在口头叙事中的边界表现。对比口语叙事,又分别讨论了书面叙事中以标点划分的“了。”和“了,... 在口头和书面叙事语篇中,“了_(2)”高频地使用于叙事边界处。文章以“了_(2)”结尾的语调单位的韵律特征为依据,分别考察“了。”和“了,”在口头叙事中的边界表现。对比口语叙事,又分别讨论了书面叙事中以标点划分的“了。”和“了,”的边界分布表现。在不同语体、相同规模和内容的叙事语料中,不同“了_(2)”都倾向性地使用在认知心理、故事情节、言者互动三类叙事边界上。文章反思并检视了“了_(2)”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用“叙事边界说”给予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2)”
下载PDF
“了_2”的定性及句法地位问题再议——基于CP分裂假说理论框架的探讨
3
作者 庄会彬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9,160,共10页
"了_2"具有特殊的句法和意义,有别于"了_1"。从CP分裂假说探究,"了_2"作为限定成分,占据FinP的中心语位置,用以标记小句的整体状态。小句中的否定标记"不"并不影响"了_2"的出现(但... "了_2"具有特殊的句法和意义,有别于"了_1"。从CP分裂假说探究,"了_2"作为限定成分,占据FinP的中心语位置,用以标记小句的整体状态。小句中的否定标记"不"并不影响"了_2"的出现(但会影响"了_1"的出现)。"了_2"之所以最终出现在句尾,是IP提升至[Spec,FinP]的结果,目的是实现句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_2 CP
原文传递
汉语普通话句末助词“了_(2)”探究
4
作者 陈李军 王芳芳 《现代语文》 2021年第3期25-30,共6页
汉语普通话中,位于句末的“了_(2)”是事态助词。从本质上来看,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态或状态的变化”;在具体语境下,它也可以解读为“时体功能”“主观性”与“肯定”等意义。“了_(2)”的语用意义主要有表示“情感”“评价功能”和... 汉语普通话中,位于句末的“了_(2)”是事态助词。从本质上来看,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态或状态的变化”;在具体语境下,它也可以解读为“时体功能”“主观性”与“肯定”等意义。“了_(2)”的语用意义主要有表示“情感”“评价功能”和“提供新信息”。由于事态助词“了_(2)”主要是表示“变化”义,因此,它不能与表示永久、动作行为进行或事态持续、否定动作行为发生的副词等共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2)”
下载PDF
句末语气词“了_(2)”的语用功能及英译
5
作者 熊宇璇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35期13-16,共4页
句末语气词“了_(2)”的意义多变,是汉译英的一大难点所在。本文利用小说《酒国》及葛浩文英译本自建汉英平行语料库,对小说中句末语气词“了_(2)”的语用意义及英译文展开分析,归纳葛浩文英译本的相关翻译原则和策略,以窥探成功译文对... 句末语气词“了_(2)”的意义多变,是汉译英的一大难点所在。本文利用小说《酒国》及葛浩文英译本自建汉英平行语料库,对小说中句末语气词“了_(2)”的语用意义及英译文展开分析,归纳葛浩文英译本的相关翻译原则和策略,以窥探成功译文对句末语气词“了_(2)”的显隐规律。研究发现,句末语气词“了_(2)”主要表现觉察、决意和推测三种语气,句末语气词“了_(2)”的英译文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了_(2)”的三大语用功能出发,根据具体语境判断“了_(2)”的具体内涵,从而实现源语与译语的最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2)
下载PDF
“了_(2)”的“寄生嬗变”解读
6
作者 孙泽方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1期86-91,共6页
“了_(2)”是纯表“肯定”义的语气词,是体助词“了_(1)”与肯定义语气词“也”发生合音生成的语气词“了_(x)”经由“寄生嬗变”形成。“了_(1+2)”实际上是历史上的“了_(x)”的遗留。文章提出了“语义畛”的概念,认为“寄生嬗变”本... “了_(2)”是纯表“肯定”义的语气词,是体助词“了_(1)”与肯定义语气词“也”发生合音生成的语气词“了_(x)”经由“寄生嬗变”形成。“了_(1+2)”实际上是历史上的“了_(x)”的遗留。文章提出了“语义畛”的概念,认为“寄生嬗变”本质上是一种“内畛义”,“寄生嬗变”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内畛化”或“外畛化”。语言学研究中对于语义不仅要区分“主次”,而且要区分“内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2) _(x)
下载PDF
了_(2)在当前事态有话主现身主体近距离互动式
7
作者 支蕊 《汉字文化》 2023年第5期39-43,共5页
“了_(2)”学者普遍认为属于事态变化,具有成句作用和表示肯定的语气作用,但在具体的篇章分析的时候“了_(2)”的分析是不足的。因“了_(2)”的使用受更高语体限制,出现在现场、对话、命令等场所,“了_(2)”的语篇都是话主在近距离的过... “了_(2)”学者普遍认为属于事态变化,具有成句作用和表示肯定的语气作用,但在具体的篇章分析的时候“了_(2)”的分析是不足的。因“了_(2)”的使用受更高语体限制,出现在现场、对话、命令等场所,“了_(2)”的语篇都是话主在近距离的过程中进行主观互动的语体,“了_(2)”表明在当前事态有话主显身主观近距离互动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2)”事态变化 _(2)”肯定语气 _(2)”现场交互
原文传递
从民国时期四川话材料看虚词“了”的读音
8
作者 王蓉 《文教资料》 2022年第5期10-14,共5页
在现代汉语当中,虚词“了”分为了_(1)和了_(2),了_(1)是动态助词,了_(2)是语气词,了_(1)和了_(2)读音一样,都读为[lə]。在现今的四川成都话里,了_(1)、了_(2)都读为[lo],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成都话中,了_(1)和了_(2)的读音都是没有区... 在现代汉语当中,虚词“了”分为了_(1)和了_(2),了_(1)是动态助词,了_(2)是语气词,了_(1)和了_(2)读音一样,都读为[lə]。在现今的四川成都话里,了_(1)、了_(2)都读为[lo],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成都话中,了_(1)和了_(2)的读音都是没有区分的。本文通过对早期四川话材料--《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的考查,论述了民国时期的成都话中了_(1)和了_(2)的读音是有区别的,大多数情况下了_(1)读为[liao],了_(2)读为[lo],即通过语音的不同区分了作为动态助词的虚词“了”和作为语气词的“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1)和_(2)
下载PDF
从行、知、言三域看肥城方言的“了2”
9
作者 李思过 《东方语言学》 2022年第2期10-16,共7页
“行、知、言”三域为刻画虚词的意义和功能提供了一个很实用的框架。本文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三域框架,对山东肥城方言“了2”的用法进行分析。不仅细致描写了这一方言“了2”的语音面貌,还对“了2”各种形式的意义和功能做了充分的... “行、知、言”三域为刻画虚词的意义和功能提供了一个很实用的框架。本文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三域框架,对山东肥城方言“了2”的用法进行分析。不仅细致描写了这一方言“了2”的语音面貌,还对“了2”各种形式的意义和功能做了充分的探讨,并揭示出“了2”在肥城话和北京话中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_2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已经]式及其反义式
10
作者 覃远雄 《方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本文描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已经]式及其反义式。普通话[已经]式常见的有“已经X”、“X了_(2)”、“已经X了_(2)”三种。其反义式是[仍然]式,常见的是“还X”。[已经肯]与[仍然否]互为反义,[已经否]与[仍然肯]互为反义。方言[已经肯... 本文描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已经]式及其反义式。普通话[已经]式常见的有“已经X”、“X了_(2)”、“已经X了_(2)”三种。其反义式是[仍然]式,常见的是“还X”。[已经肯]与[仍然否]互为反义,[已经否]与[仍然肯]互为反义。方言[已经肯]反义式大体三类:1)如同普通话,[已经肯]与[仍然否]互为反义;2)[已经肯]与[未]互为反义;3)[已经肯]与[未]/[仍然否]互为反义。[仍然肯]与[已经否]互为反义。实际[仍然否]、[未]是[已经肯]的否定;[已经否]是[仍然肯]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2) (//)
原文传递
万州话的句末助词“的”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思琦 范晓蕾 《语言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177-195,403-404,共21页
文章考察了万州话中句末助词“的”的用法,将该词分为三种功能。“的_(a)”是构成对比焦点句的结构助词,该用法见于普通话的“的”;“的_(b)”是编码了绝对过去时和完整体的时体助词,它对应于普通话“了_(2)”的单独过去功能;“的_(c)... 文章考察了万州话中句末助词“的”的用法,将该词分为三种功能。“的_(a)”是构成对比焦点句的结构助词,该用法见于普通话的“的”;“的_(b)”是编码了绝对过去时和完整体的时体助词,它对应于普通话“了_(2)”的单独过去功能;“的_(c)”是用以确认相对过去事件的语气助词,它不对应于普通话的任何句末助词。这三种“的_(b)”所搭配的VP及语篇限制皆有不同。最后,我们对“的”“了”两类句末助词在普通话和万州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2)
原文传递
山西原平方言中的“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柳 《汉字文化》 2021年第5期94-96,共3页
"了"分为动态助词"了_(1)"和语气词"了_(2)"是目前得到较多认同的一种观点。在普通话中,"了_(1)"和"了_(2)"读法相同,都读为轻声。二者只能从语法意义、语用、格式搭配等方面进行区... "了"分为动态助词"了_(1)"和语气词"了_(2)"是目前得到较多认同的一种观点。在普通话中,"了_(1)"和"了_(2)"读法相同,都读为轻声。二者只能从语法意义、语用、格式搭配等方面进行区别。而原平方言中,"了_(1)"和"了_(2)"语音形式有明显不同,与普通话相比不易混淆。这里重点描写原平方言的"了_(1)""了_(2)",突出其特点和使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1) _(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