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逻辑转喻、事件强迫与名词动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宋作艳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7-129,共13页
文章认为名词动用属于逻辑转喻,可以用生成词库理论中的事件强迫来解释。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类名词动用的考察显示,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与前人的研究视角不同,这一方法不是看源名词在名源动词的语义结构中充当什么语义角色,而是反... 文章认为名词动用属于逻辑转喻,可以用生成词库理论中的事件强迫来解释。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类名词动用的考察显示,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与前人的研究视角不同,这一方法不是看源名词在名源动词的语义结构中充当什么语义角色,而是反过来,看名源动词在源名词的语义结构中充当什么物性角色。这一独特的视角可以更好地解释一些问题,还可以揭示一些前人研究中没有发现的规律。与典型的逻辑转喻(宾语强迫)相比,名词动用呈现出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动用 生成词库理论 逻辑转喻 事件强迫 施成角色 功用角色
下载PDF
类词缀与事件强迫 被引量:25
2
作者 宋作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6-458,共13页
现代汉语中有些类词缀黏附在名词性成分NP后构成名词,其中隐含动词,在理解和释义中需要重建一个事件。本文基于生成词库理论,把这种现象归为一种事件强迫,给出统一的解释,从而解决了之前研究中一些尚存的问题。研究发现:1)能触发事件强... 现代汉语中有些类词缀黏附在名词性成分NP后构成名词,其中隐含动词,在理解和释义中需要重建一个事件。本文基于生成词库理论,把这种现象归为一种事件强迫,给出统一的解释,从而解决了之前研究中一些尚存的问题。研究发现:1)能触发事件强迫的类词缀都是后置的,形式上表现为既能黏附在名词性成分NP后,也能黏附在动词性成分VP后,语义上与事件活动密切相关,包括指人、指物和指情状三类。其中前两类构成的多是施事名词,不能是受事名词,而且这些施事名词倾向于高度范畴化的恒常性名词、人造类名词。2)除了少数例外,隐含的动词基本上是名词性成分NP的目的角色或施成角色,具体选择哪种角色受类词缀语义的制约,也与NP的语义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词缀 生成词库理论 事件强迫 目的角色 施成角色
原文传递
具有强迫事件的确定性DES的事件反馈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桂莲 胡奇英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6,共5页
在系统与监控器的优先同步运行下 ,讨论了具有强迫事件的确定性 DES的事件反馈控制 ,对于预先给定的闭环系统的行为规范 ,得到了监控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关键词 离散事件系统 强迫事件 事件反馈控制 监控器 充要条件
下载PDF
具有强迫事件的VDES的状态反馈控制
4
作者 李桂莲 刘文光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444-446,共3页
对具有强迫事件的VDES的状态反馈控制理论进行了探讨,在给定闭环系统行为规范的条件下,得到并证明了控制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关键词 矢量离散事件 强迫事件 VDES 状态反馈控制
下载PDF
具有强迫事件的DES的事件反馈控制
5
作者 李桂莲 胡会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331-333,335,共4页
在系统与监控器的优先同步运行下 ,讨论了具有强迫事件的 DES的事件反馈控制 ;在预先给定的闭环系统的行为规范条件下 ,不仅得到了监控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
关键词 离散事件系统 强迫事件 事件反馈控制 DES
下载PDF
一类非确定性离散事件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桂莲 胡奇英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17-1120,共4页
在以自动机为模型的非确定性离散事件系统中引入强迫事件,对闭环系统预期的行为,给出并证明了状态反馈器存在的充要条件。
关键词 离散事件系统 强迫事件 状态反馈控制
下载PDF
离散事件系统的非确定性状态反馈控制(Ⅱ)
7
作者 李桂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209-210,216,共3页
讨论了具有强迫事件的非确定性离散事件系统的非确定性状态反馈控制;在给定闭环系统行为规范的条件下得到并证明了非确定性状态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关键词 离散事件系统 强迫事件 状态反馈控制 非确定性
下载PDF
轻动词、事件与汉语中的宾语强迫 被引量:26
8
作者 宋作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5-217,287,共13页
针对前人在事件强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词库理论和轻动词假设的处理方案,并给出了事件强迫的形式判定标准,使之可以对更多的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现代汉语述宾结构中的事件强迫,即宾语强迫进行... 针对前人在事件强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词库理论和轻动词假设的处理方案,并给出了事件强迫的形式判定标准,使之可以对更多的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现代汉语述宾结构中的事件强迫,即宾语强迫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得到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重点分析了事件动词、隐含动词和宾语名词的特点,并把宾语强迫分成了六类:事件隐含、活动隐含、句法补位、词汇化、事件实体和轻动词补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词库理论 逻辑转喻 事件强迫 宾语强迫 轻动词
原文传递
汉语形名组合的语义分析与识解——基于物性结构的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50,共9页
形容词并不直接修饰名词本身,而是修饰与名词相关的事物或事件,此类现象称为"非事件强迫"。本文在生成词库理论提出的物性结构的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着重探讨语义上并不直接相关的两个成分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原因和动因以及这... 形容词并不直接修饰名词本身,而是修饰与名词相关的事物或事件,此类现象称为"非事件强迫"。本文在生成词库理论提出的物性结构的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着重探讨语义上并不直接相关的两个成分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原因和动因以及这一组合的语义分析和识解的过程。本研究将有助于计算机准确地理解这类组合并提供正确的释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名组合 事件强迫 物性结构 语义识解
下载PDF
诗歌语言名转动现象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玚 刘颖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6年第2期5-11,共7页
"转类"是语法学和修辞学长期以来共同关注的议题,文章系统考察了诗歌语言中的名转动现象及其与语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诗歌语言中存在大量名转动用法,涵盖了结果转指动作、对象转指动作、施事转指动作等八种基本类型... "转类"是语法学和修辞学长期以来共同关注的议题,文章系统考察了诗歌语言中的名转动现象及其与语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诗歌语言中存在大量名转动用法,涵盖了结果转指动作、对象转指动作、施事转指动作等八种基本类型。其中以双音节名词最多,单音节次之,三音节与四音节名词最少,大体上遵循"词形越长,被转化的难度越大"这一基本规律。诗歌中的名转动属于一种逻辑转喻,可用生成词库理论中的事件强迫来解释。造成这种用法高频出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追求诗歌作品陌生化的美学效果;其二,顺应诗歌语言简约化的语体特征。本研究充分证明,诗歌这一"语言特区"可以给诗人提供一个不必拘泥于一般语言规则的语言运用平台,产生大量的创新用法。此类用法可增添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构建功能,扩大句式修辞的使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语言 名转动 事件强迫 陌生化 语言特区
下载PDF
谓词隐含、物性角色和“NP1+的+NP2”结构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强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0,共12页
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 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和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和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词隐含 事件强迫 物性角色 “NP1+的+NP2”结构 歧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