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平等观的“事实—价值”辩证法分析
1
作者 万恒 《新丝路》 2024年第26期0059-0061,共3页
辩证法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继承的思维工具,也是我们在解读马克思平等观时的重要方法。如果从辩证法角度对马克思平等观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不仅对平等这一目标构想了在遵循历史必然规律基础上的可行性方案,也从实现人的自由而... 辩证法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继承的思维工具,也是我们在解读马克思平等观时的重要方法。如果从辩证法角度对马克思平等观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不仅对平等这一目标构想了在遵循历史必然规律基础上的可行性方案,也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维度向无产阶级的平等斗争发出了正义吁求。通过“事实—价值”辩证法,我们可以对英美分析学派关于马克思平等观的学术争论作出回应,建构起对马克思平等观的正确认识,这也能为当下中国平等价值的酝酿和平等实践的改革提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平等观 辩证法 事实—价值
下载PDF
地方媒体在本地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探析——基于“事实—价值”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武慧芳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1-26,共6页
以"事实—价值"模型分析地方媒体在本地公共危机中的作为和深层影响,以探究改进之道。我们发现,地方媒体在本地公共危机的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事实查证层面和重建信任层面的错位,其原因在于媒体自身的"思维惯性"及... 以"事实—价值"模型分析地方媒体在本地公共危机中的作为和深层影响,以探究改进之道。我们发现,地方媒体在本地公共危机的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事实查证层面和重建信任层面的错位,其原因在于媒体自身的"思维惯性"及人才机制的限制。在与政府复杂的利益博弈中,地方媒体应成为政府危机处理的工作伙伴,努力在全媒体时代引领公共精神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传播 地方媒体 事实—价值模型
下载PDF
从“事实-价值”危机管理角度分析刘鑫江歌案
3
作者 张悦 《新闻传播》 2018年第6期32-33,共2页
自媒体盛行的社会意味着处处充满风险,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多元化、规模化、速度化、频繁化、不可控,所带来的危害呈现难以预计的状态。本文章基于胡百精教授的《危机传播管理的对话范式——基于"事实—价... 自媒体盛行的社会意味着处处充满风险,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多元化、规模化、速度化、频繁化、不可控,所带来的危害呈现难以预计的状态。本文章基于胡百精教授的《危机传播管理的对话范式——基于"事实—价值"模型》文章,结合"刘鑫江歌案"中刘鑫的所作所为,分析个人如何在突发性事件中进行危机管理,以明确自身责任、维护自身形象,防止个人突发事件演变为公共舆论事件、引起社会不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事件 个人危机 管理 事实—价值”模型 刘鑫江歌案
下载PDF
行政裁量为公共行政学注入的新因素——介绍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中的行政裁量问题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康之 张乾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4,共10页
在现代社会科学体系中,"行政裁量"首先是在行政法学中发展出的一个概念,是行政法希望加以约束的对象。在"行政国家"生成的过程中,行政裁量行为迅速增长,从而使行政法逐渐成了政府有效行使裁量权力的障碍。于是,公... 在现代社会科学体系中,"行政裁量"首先是在行政法学中发展出的一个概念,是行政法希望加以约束的对象。在"行政国家"生成的过程中,行政裁量行为迅速增长,从而使行政法逐渐成了政府有效行使裁量权力的障碍。于是,公共行政学开始取代行政法学而承担起了行政裁量的研究任务,并对其作出了更加积极的理论确认。由于行政裁量问题在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引入,逻辑性地突出了"责任"的主题,学者们就此展开了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政治—行政"二分的叙事原则逐渐被"事实—价值"二分的研究取向所取代,从而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进化。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共行政研究对行政裁量的关注中,发展出了一条不同于行政法学的思路,那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行政裁量权的规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裁量 行政责任 “政治—行政”二分 事实—价值”二分
下载PDF
企业危机公关话语的合法化分析
5
作者 陶晨晨 吴晶晶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2年第3期193-195,共3页
本本文拟以2019-2020年华为遭受美国“封杀”事件中的危机公关话语为语料,以危机传播管理学的“事实—价值”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其中合法化策略的运用情况。研究发现,危机管理者使用适当的合法化策略,可在“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 本本文拟以2019-2020年华为遭受美国“封杀”事件中的危机公关话语为语料,以危机传播管理学的“事实—价值”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其中合法化策略的运用情况。研究发现,危机管理者使用适当的合法化策略,可在“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上进行己方的合法化阐述。在事实层面,多用权威合法化策略和正当合法化策略澄清事实、反驳谣言,构建己方言行的合法性;在价值层面,情感合法化策略和利他主义合法化策略可以有效引起受众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有助实现建立信任和重塑声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公关话语 合法化策略 事实—价值”模型
下载PDF
孟子“道性善”的方法论意义
6
作者 于述胜 李晓美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7,共7页
对于孟子性善论之内涵,释之者众说纷纭。歧解迭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诠释者无视其方法论前提,只是根据孟子的某些个别言论推衍发挥。孟子“道性善”的方法论前提是谈论人性,就是在谈论人生的正常状态;人生有何种自然(人性),则必有实现其自... 对于孟子性善论之内涵,释之者众说纷纭。歧解迭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诠释者无视其方法论前提,只是根据孟子的某些个别言论推衍发挥。孟子“道性善”的方法论前提是谈论人性,就是在谈论人生的正常状态;人生有何种自然(人性),则必有实现其自然之当然(道德价值)。故人性与道德是内在于人生的,二者异名而同实,同归于人生之正常状态,亦即同归于人生之善。把人生之非正常状态也视为人性,实际上是以非人为人,违背了思维的基本逻辑。把人性区分为自然人性与道德人性,则割裂了自然与当然的一体性联系,使人性与道德成为相互外在甚至对立之物。认为“性”与“善”不能直接相连,是把人生之善这一内在而绝对之本身价值,误认为外在而相对之工具价值的结果。以“目的—手段”来说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则是误用工具价值分析框架的产物。孟子“性善”论告诉我们,人性乃人生的正常状态,道德乃人生正常状态之实现,人性既是人生之事实,也是对人生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尺度,人性之善乃内在的善、绝对的善,是一切道德规范得以确立的基础。性善论是合理的人性论,是孟子对于人类思想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的性善论 事实—价值 “自然—当然” “内在价值—外在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