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知识到“事物本身”:学习对象的深度变革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道宇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3,共5页
"掌握知识即认识世界"是现代教学内含的基本假设,其内在逻辑是表现替代论,即认为在学习活动中,知识不仅可以再现"事物本身",而且可以替代"事物本身",成为学习的对象。这种教学逻辑的困境在于知识并不能将... "掌握知识即认识世界"是现代教学内含的基本假设,其内在逻辑是表现替代论,即认为在学习活动中,知识不仅可以再现"事物本身",而且可以替代"事物本身",成为学习的对象。这种教学逻辑的困境在于知识并不能将"事物本身"完整地再现出来,知识一旦替代"事物本身"成为学习的对象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并最终违背通过学习而认识世界的初衷。因此,必须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变革,使学生在依靠知识的同时抹去知识以回到知识所指涉的"事物本身",从而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为"对世界的认识",进而更加有效实现"教学生认识世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知识 再现 事物本身
下载PDF
事物本身:课程理解的真正对象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道宇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5,共5页
"书本知识"与"事物本身"之间的"表现"与"被表现"关系决定了书本知识的根本使命在于尽可能完好地再现"事物本身",决定了课程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物本身"。对于师生来说,&qu... "书本知识"与"事物本身"之间的"表现"与"被表现"关系决定了书本知识的根本使命在于尽可能完好地再现"事物本身",决定了课程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物本身"。对于师生来说,"事物本身"首先意味着要学习的"事本身",其次才意味着"物本身":学习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为了做事,通过做事,学会做事的过程,而识"物"则是为了更好地做"事"。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理解的任务,师生应将自己的主观努力引向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物本身",而不是自己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理解 事物本身 书本知识 主观性
下载PDF
不可能的“回到事物本身”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一兵 《哲学分析》 2013年第3期44-53,197,共10页
"回到",并不简单是新康德主义式重新标榜的"回到康德去",而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即"回到事物本身"。传统研究中的"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是存在于文本的物(Ding)之中,而是... "回到",并不简单是新康德主义式重新标榜的"回到康德去",而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即"回到事物本身"。传统研究中的"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是存在于文本的物(Ding)之中,而是存在于文本背后的事物(Sache)。对于"看不见"的东西的揭示,需要研究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进入或者说打开思想家进行理论创作时所置身其中的特定场境。这一场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式",还包括作为研究者的"我"的主体建构。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面对列宁,面对海德格尔,无不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事物本身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回到列宁》 《回到海德格尔》 构境论
下载PDF
“面向事物本身”与庄学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再林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面向事物本身”不仅是现象学的主要精神 ,而且也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精神。“面向事物本身”要求我们直接诉诸于经验事物 ,庄子哲学则要求我们“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面向事物本身”要求我们对“自然观点”进行悬置 ,庄子哲学则... “面向事物本身”不仅是现象学的主要精神 ,而且也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精神。“面向事物本身”要求我们直接诉诸于经验事物 ,庄子哲学则要求我们“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面向事物本身”要求我们对“自然观点”进行悬置 ,庄子哲学则要求我们对“成心”予以去蔽 ;“面向事物本身”导致了物我的合一 ,庄子哲学则推出了天人不相胜的理论 ;“面向事物本身”提出了内在于人的经验中的超越 ,庄子哲学则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中揭示出了宇宙造化的自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事物本身 庄学精神 现象学 “彻底经验主义” 胡塞尔 “现象学悬置” 方法论 “纯粹意识” “元现象”
下载PDF
神理范畴的审美现象学观照(创作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与“回归事物本身”
5
作者 王新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3-98,共6页
神理范畴在理论界目前尚未系统论及,本文在前此本体论基础上,引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对应研究,探讨其创作论的内蕴及其呈现的品格,同时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与西方现象学美学对神理范畴统筹观照,揭示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与回到事物... 神理范畴在理论界目前尚未系统论及,本文在前此本体论基础上,引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对应研究,探讨其创作论的内蕴及其呈现的品格,同时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与西方现象学美学对神理范畴统筹观照,揭示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与回到事物本身具有同构对应关系,确立了神理范畴的当下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理范畴 随物赋形 返朴归真 回到事物本身
下载PDF
“面向事物本身”——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浅要探赜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宝 韩海冬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70-74,共5页
胡塞尔现象学本质上是一种崭新的、描述的哲学方法,为人们去思维、去认识、去通达和去看待整个世界提供了新的角度、方式和途径。胡塞尔现象学要追求或通达的是"面向事物本身",从而寻求的是知识、事物等一切在内的何以可能的... 胡塞尔现象学本质上是一种崭新的、描述的哲学方法,为人们去思维、去认识、去通达和去看待整个世界提供了新的角度、方式和途径。胡塞尔现象学要追求或通达的是"面向事物本身",从而寻求的是知识、事物等一切在内的何以可能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理论根据。而这一"寻求"的实现,就必须立足于胡塞尔所提出的"还原"和"悬置"的方法,实现为科学知识提供坚定不移的可靠基础,为一切科学方法的修订提供一种新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最具明晰性、彻底性和意向性的"真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 “面向事物本身 还原 悬置
下载PDF
胡塞尔“面向事物本身”内涵认知——基于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相关内容的思考
7
作者 徐铭睿 《北方音乐》 2019年第4期215-216,234,共3页
通过对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一书的学习,笔者欲融会该书第二章中对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的重要口号"面向事物本身"这一言论的相关阐述,通过与自身专业的学习实践相结合,从阅读到思考,尝试对其作进一步的深入认知。
关键词 "面向事物本身" 民族音乐学 "田野工作" 参与观察 居住体验
下载PDF
回到事物本身 回到心灵本身——感受力之于写作的原动力探微
8
作者 张轶男 《写作(中)》 2007年第1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感受力 写作者 原动力 心灵 苏珊·朗格 科学出版社 世界 事物 中国社会 情感
下载PDF
对于“事物本身的逻辑”之追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表现”问题
9
作者 吴猛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128,共12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示并拆解了黑格尔国家哲学中的“表现”机制,也即黑格尔何以可能将市民社会处理为由于无法通过自身获得意义因而必须被政治国家统摄在一个由“现实的观念”即绝对精神所推动并作为其“表现”的关系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示并拆解了黑格尔国家哲学中的“表现”机制,也即黑格尔何以可能将市民社会处理为由于无法通过自身获得意义因而必须被政治国家统摄在一个由“现实的观念”即绝对精神所推动并作为其“表现”的关系整体中。马克思的讨论包括三个层面: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为何无法仅凭自身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市民社会本身究竟有无可能获得自身的意义。马克思在这一工作中开启了对于“事物本身的逻辑”的追问,其基本形式是对“事物与自身的关系”的分析也即意义分析,其基本成果是在传统的法权主体与道德主体框架之外发现了进行自我规定并获得自身特有的历史性存在方式的意义主体。这是马克思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方式探讨历史性之建构问题的初次尝试,具有深远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表现 事物本身的逻辑 意义主体
原文传递
“事物本身”的朴素道理——读《钟山》杂志“事物本身”栏目的思想散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少尤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4期66-71,共6页
友人把艾云于2009~2010年在《钟山》杂志"事物本身"栏目发表的11篇散文发到我的邮箱,我把它装祯成一本书,还设计了一个封面,书题就叫《事物本身》。一卷在手,从清晨看到深夜,又从深夜看到清晨,一口气看完居然没一点倦意。开... 友人把艾云于2009~2010年在《钟山》杂志"事物本身"栏目发表的11篇散文发到我的邮箱,我把它装祯成一本书,还设计了一个封面,书题就叫《事物本身》。一卷在手,从清晨看到深夜,又从深夜看到清晨,一口气看完居然没一点倦意。开门见天,天边有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散文 思想 事物 道理 栏目 生存状态 钟山 女权主义 朴素 民间
下载PDF
种地成佛 为了事物本身之乐,而不是回报
11
作者 阎连科 《中外管理》 2013年第5期73-73,共1页
哲理的故事:有位出家人聪明智慧,在庙里学习多年,却一直没有开悟。终于有一天,他问自己的师父:“我为何不能成佛?”高僧答:“你太聪明了。”他又问:“如何才能变笨些?”师父说:“种地去。”听了师父的教导,这位出家人就真的... 哲理的故事:有位出家人聪明智慧,在庙里学习多年,却一直没有开悟。终于有一天,他问自己的师父:“我为何不能成佛?”高僧答:“你太聪明了。”他又问:“如何才能变笨些?”师父说:“种地去。”听了师父的教导,这位出家人就真的到庙旁种地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地 事物 回报 聪明 出家
下载PDF
从知识到“事物本身”:学习对象的深度变革
12
《福建教育》 2018年第19期6-6,共1页
《课程·教材·教法》,杨道宇,2018年第4期 “掌握知识即认识世界”是现代教学内含的基本假设,其内在逻辑是表现替代论,即认为在学习活动中,知识不仅可以再现“事物本身”,还可以替代“事物本身”,成为学习的对象。这... 《课程·教材·教法》,杨道宇,2018年第4期 “掌握知识即认识世界”是现代教学内含的基本假设,其内在逻辑是表现替代论,即认为在学习活动中,知识不仅可以再现“事物本身”,还可以替代“事物本身”,成为学习的对象。这种教学逻辑的困境在于知识并不能将“事物本身”完整地再现出来,知识一旦替代“事物本身”成为学习的对象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并最终违背通过学习而认识世界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对象 事物 知识 变革 现代教学 认识世界 内在逻辑 学习活动
下载PDF
王政忠:翻转就是尝试回到事物本身应该有的样子
13
《福建教育》 2016年第37期F0003-F0003,共1页
文化刺激少、教师负担大、教育资源缺乏、家庭支持不足、经济发展差、学生缺乏合作精神——这址许多农村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许多初入校园的乡村教师,一开始也无可避免地如视频中的王政忠一样产生困惑:我该怎么办?看完这个视频,... 文化刺激少、教师负担大、教育资源缺乏、家庭支持不足、经济发展差、学生缺乏合作精神——这址许多农村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许多初入校园的乡村教师,一开始也无可避免地如视频中的王政忠一样产生困惑:我该怎么办?看完这个视频,或许会有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政 事物 教师负担 资源缺乏 家庭支持 经济发展 农村学校 合作精神
下载PDF
城市社区去行政化改革的事物、职能和组织维度
14
作者 陈建国 范子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近年来,去行政化一直是基层治理改革的主题。部分地方政府探索了“居站分设”“撤街强社”等模式,但由于缺乏综合性,单一线索的改革难免陷入困境。现有文献从国家社会关系和社区职能分类等视角探索去行政化改革,但由于未能全面纳入社区... 近年来,去行政化一直是基层治理改革的主题。部分地方政府探索了“居站分设”“撤街强社”等模式,但由于缺乏综合性,单一线索的改革难免陷入困境。现有文献从国家社会关系和社区职能分类等视角探索去行政化改革,但由于未能全面纳入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因而和社区治理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利用事物、职能和组织逻辑的框架透视改革历程后发现,缺乏彼此配合的单一逻辑改革效果有限。住房制度改革和物业服务的市场化开辟了行政控制外的新空间,却面临业主组织支撑力度不强的难题。职能分类和准入制为社区去行政化提供了前提,但缺少组织关系改革的配合,行政性事项仍然会渗透组织边界进入居民委员会。居站分离改革为去行政化提供了组织依托,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思维而出现了分殊。三重逻辑框架和对改革历程的分析启示,未来的去行政化要避免单一逻辑的事物职能改革或者组织改革,坚持“事物职能分类、居站分离和培育居民自治”三策并举的复合型改革,继续梳理制定社区事物职能分类目录,结合目录清单改革城市的社区居站关系,聚焦相关利益和治理环节培育居民委员会自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去行政化 基层治理 事物职能 组织逻辑 复合型改革
下载PDF
国家安全和事物的国家安全属性——国家安全学的研究范围
15
作者 郭思源 刘跃进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研究目的]更加科学地界定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回应有关国家安全学理论存在“国家安全泛化”问题的争议,筑牢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的根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概括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分析框架,从哲学层面普遍... [研究目的]更加科学地界定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回应有关国家安全学理论存在“国家安全泛化”问题的争议,筑牢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的根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概括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分析框架,从哲学层面普遍地分析人类的对象性活动与事物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并具体应用于国家安全领域,阐明“事物的国家安全属性”的发生机制与特点。[研究结论]“事物的国家安全属性”是更科学的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所谓的“国家安全泛化”乃至于“安全泛化”本质上只是思想认知的偏差。以国家安全与事物的国家安全属性为研究对象的国家安全学在理论上不存在“泛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学 国家安全泛化 人化自然 事物的国家安全属性
下载PDF
事物本质、领域区分与领域法的特性透视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伟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5,共11页
集合性只是领域法学研究范式的一个面向,探求特定领域的独特功能及背后的事物本质,才是验证领域独立性、防止领域概念泛化的关键。作为特定社会事务的集合,领域是社会功能分化的结果。这些独特的社会功能衍生出千姿百态的领域范畴。把... 集合性只是领域法学研究范式的一个面向,探求特定领域的独特功能及背后的事物本质,才是验证领域独立性、防止领域概念泛化的关键。作为特定社会事务的集合,领域是社会功能分化的结果。这些独特的社会功能衍生出千姿百态的领域范畴。把握领域内的事物本质是领域规范基础的客观要求,取得领域内共同体的普遍承认是领域独立性验证的主观要件。在领域与法律交互作用过程中,法律制定应尊重领域内事物本质和固有规律,同时法治理念可以注入领域实践,确保领域内事物运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实施层面,领域法学回应社会重大需求的实践品格与依循事物本质的规范基础,可有效涵摄我国法治实践中“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全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法学 部门法学 事物本质 财税法学 重点领域立法
下载PDF
读《哦,香雪》感知“符号化”事物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17
作者 何秀娟 《中学语文》 2024年第5期90-92,共3页
文学创作中的客观事物“符号化”是备受创作者青睐的创作手法,高中课文《哦,香雪》是客观事物“符号化”运用的典型,客观事物被作者赋以不同“符号”意义,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基于客观事物“符号化”的视角,分析《哦,香雪》中“... 文学创作中的客观事物“符号化”是备受创作者青睐的创作手法,高中课文《哦,香雪》是客观事物“符号化”运用的典型,客观事物被作者赋以不同“符号”意义,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基于客观事物“符号化”的视角,分析《哦,香雪》中“符号化”事物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哦 香雪》 “符号化”事物 人物形象刻画
下载PDF
驿路唐诗对边域陌生事物的书写
18
作者 吴淑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8,共13页
边域风物风情描写是唐诗对前代诗歌的重要突破。唐前边域书写关注面狭窄,描写不够充分,多是概念化认知。唐代边域辽阔,驿路畅达,诗人见多识广,使唐诗边域书写变得丰富多彩,其中对陌生事物的书写获得了空前成功,主要是:用铺叙手法使边域... 边域风物风情描写是唐诗对前代诗歌的重要突破。唐前边域书写关注面狭窄,描写不够充分,多是概念化认知。唐代边域辽阔,驿路畅达,诗人见多识广,使唐诗边域书写变得丰富多彩,其中对陌生事物的书写获得了空前成功,主要是:用铺叙手法使边域风物风情得到充分展现;以中原中心为对比使边域色彩更加突出也更容易表达情感;以同理心为向度展开的描写则充满想象且具有共情特征。三种方法都有将感观审美强化的效果,也在尊重词源学规则的基础上使用了前代文学中少见的创新性词汇,为唐诗边域书写的陌生化审美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驿路 边域 书写 陌生事物
下载PDF
事物和世界的整体性、完备性及不可计算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谈加林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31-148,共18页
采用基本单位事物方法和数理逻辑方法,针对事物和世界的原型及其整体性、完备性、可认识性以及不可计算性等进行了讨论。世界和事物具有整体性,即除加和性外还具有非加和性,这使得关于事物和世界的认识也同样具有整体性、非加和性的特... 采用基本单位事物方法和数理逻辑方法,针对事物和世界的原型及其整体性、完备性、可认识性以及不可计算性等进行了讨论。世界和事物具有整体性,即除加和性外还具有非加和性,这使得关于事物和世界的认识也同样具有整体性、非加和性的特点。对事物和世界相应的认识,既包括了对事物和世界的部分认识,但关于所有部分的全部认识又不能构成对事物的完备的认识,对事物和世界进行形式化的过程,也因其具有加和性质而是一个无穷过程。这是任何有限的形式化系统都不完备的根源。此外,事物具有多态性和叠加的性质。这是事物和世界及相应认识具有多态性和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根源。世界原型和世界的可认识性和完备性是认识论科学的最重要基础,并和认识的基本原理、智能的基本原理以及意识的基本原理一起构成整个认识论科学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科学 可认识性 不可计算性 世界的完备性 基本单位事物 整体性方法 智能科学 宇宙
下载PDF
汉语事物概念意合表达式文化特征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光蓉 石姗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7-192,共6页
汉语的文化可导致意合表达。导致事物概念意合表达的文化内容如下:独特的历法、独特的民俗、独特的避讳、独特的神话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交融。缘于独特文化的事物概念意合表达式的体验基础除了这个独特文化以外,还有事物、关系和事件框架... 汉语的文化可导致意合表达。导致事物概念意合表达的文化内容如下:独特的历法、独特的民俗、独特的避讳、独特的神话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交融。缘于独特文化的事物概念意合表达式的体验基础除了这个独特文化以外,还有事物、关系和事件框架;意合表达式的生成机制是,依靠一个或多个框架,通过转喻来突显和隐略元素;转喻有简单、复合和复杂转喻,复杂转喻又可次分;突显的元素可位于框架逻辑结构的不同层级,甚至不同的框架;所隐略的除了框架元素外,还包括整体与部分、领属、并列、修饰等关系,因而语义透明度都不高,有的还非常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物概念 意合表达式 文化特征 概念框架 突显和隐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