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游涵泳,共赴一场“醉美”的盛会——《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及意图
1
作者 张忠艳 《教育视界》 2018年第2期50-52,共3页
【教学设想】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它聚焦美景、凝结美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技巧,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与情怀,还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 【教学设想】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它聚焦美景、凝结美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技巧,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与情怀,还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诗歌的美、鉴赏诗歌的美,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从不同的维度和深度去挖掘诗歌中蕴含着的美的力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哲理美 意境美 教学设计
下载PDF
二十七日龄肉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与法氏囊病并发的诊治
2
作者 陈立军 《河北畜牧兽医》 2004年第11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二十七日 肉鸡 住白细胞原虫病 法氏囊病 并发症 症状 剖检变化 诊断 防治
下载PDF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
作者 苏轼 《读写算(小学低年级)》 2009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关键词 诗歌 文学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下载PDF
漫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
作者 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第6期29-29,共2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荷花香满湖读一首诗,犹如赴一场精神的华宴。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学识、爱好、心境,皆不同,面对同一首诗,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理解。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荷花香满湖读一首诗,犹如赴一场精神的华宴。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学识、爱好、心境,皆不同,面对同一首诗,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理解。有人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景诗 净慈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
原文传递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5
作者 丁申阳 《书法》 1998年第6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湖楼 醉书 五绝 二十七日 苏轼
原文传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
作者 苏轼 《小学生天地(低幼年级)》 2011年第7期34-35,共2页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关键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
原文传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7
作者 雨果 《少儿国学》 2019年第13期4-5,共2页
[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赏析】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六月二十七日,他乘船游览西湖,因眼前所见景物而心生感慨,浮想联翩,遂于酒后在望湖楼写成了组诗《六月二十... [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赏析】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六月二十七日,他乘船游览西湖,因眼前所见景物而心生感慨,浮想联翩,遂于酒后在望湖楼写成了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这是第一首,写一场急雨前后的景象。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先德楼,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位于杭州西湖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
原文传递
丹心原不负纲常——记老倔头张璁 被引量:1
8
作者 熊召政 《紫禁城》 2010年第5期27-33,共7页
一 星相师的鼓励让他第八次参加会试 先看《二十七日揭晓呈同年知己》这首诗: 南宫晓日开春榜, 北阙祥云复礼罗。 圣主示贤吾独愧,有司得士意如何?
关键词 张璁 历史 二十七日揭晓呈同年知己》 诗歌
下载PDF
基于文体,让古诗词教学熠熠生辉
9
作者 王爱荣 《语文天地(小教版)》 2016年第12期43-43,共1页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学生感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但由于表达方式与语言习惯的不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体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何让学生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言意兼得,笔者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层层剥笋,达成...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学生感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但由于表达方式与语言习惯的不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体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何让学生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言意兼得,笔者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层层剥笋,达成诗歌教学的层级诵读深情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和基础。只有高效诵读,才能穿越理解障碍,才能确保走进诗歌教学的意境。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诵读上做足文章,保障学生读得通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教学 阅读教学 古诗词教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下载PDF
关于中古皇帝丧服“权制”的再思考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丽娱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156,共36页
本文讨论汉魏以降中古皇帝丧服"权制"的实行及发展过程,发现存在三个阶段和三种方式。即汉文帝始创而行于两汉的葬毕加服三十六日,魏晋至南北朝大部分朝代所行的既葬(或卒哭)除服,以及北齐和唐前期始行的既丧三十六日、唐后... 本文讨论汉魏以降中古皇帝丧服"权制"的实行及发展过程,发现存在三个阶段和三种方式。即汉文帝始创而行于两汉的葬毕加服三十六日,魏晋至南北朝大部分朝代所行的既葬(或卒哭)除服,以及北齐和唐前期始行的既丧三十六日、唐后期至宋改为二十七日的"以日易月"。本文并考察权制实行与改革的原因,认为权制体现国家权力和君臣丧服的一致性,乃皇帝统治下的必行之制,而其各阶段方式的交替则源自不同时代造陵与入葬时限的实际需要和调整。总的来说,从服制与葬制混同到完全分离而固定化,反映了中古丧礼的渐变过程及制度的成熟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帝丧服 权制 杜预 既葬而除 易月 三十六 二十七日
原文传递
《_____即景》(统编本五上)教学设计
11
作者 吴诗清 《小学语文教学》 2019年第31期35-36,共2页
教堂目标:1.借助古诗词,明确景物描写的不同顺序,体会景物描写的动态变化。2.学习古诗词的写法,选择一个特定的场景,运用景物描写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3.围绕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通过小组交流、互评等方式修改... 教堂目标:1.借助古诗词,明确景物描写的不同顺序,体会景物描写的动态变化。2.学习古诗词的写法,选择一个特定的场景,运用景物描写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3.围绕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通过小组交流、互评等方式修改习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_____即景》 望湖楼 教学设计 写景诗 学习单 景物描写
原文传递
课后练习:在“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考量下彰显教学效能
12
作者 陈懿 《小学语文教学》 2020年第14期3-4,共2页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从“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角度入手,真正落实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课后练习是编者紧扣文本特点和单元要素精心提炼出来的教学知识点、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从“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角度入手,真正落实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课后练习是编者紧扣文本特点和单元要素精心提炼出来的教学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不仅是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载体,更是教师教学的抓手。教师研读教材不能无视课后练习,既要从课后习题中捕捉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又要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环节,真正凸显编者的设计意图,将教学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什么 怎么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效能
原文传递
诗歌画面,不妨这样想象
13
作者 徐艳霞 《江西教育》 2020年第12期41-41,共1页
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抓手。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作... 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抓手。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作为这个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篇,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分别从云、雨、风、水四个典型的事物,展现了夏日暴雨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我们该如何借助这首诗来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呢?一、朗读体悟,在感知节奏中想象"云"之凶猛古诗的语言凝练,往往寥寥数语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蕴,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精心选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