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写文学史”浪潮的先声——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创新与局限
1
作者 陆欣宇 黄德志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辉。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存在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概括不恰当、对现代化的认知不准确等问题,应当以辩证的眼光进行看待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现代化
下载PDF
“秩序”的叙事新解——以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乔国强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29,共11页
"秩序"(order)是构成文本世界维度和文化语义场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因其具有直立的结构性隐喻特点而蕴含了地质学般的深刻寓意。不过,"秩序"在不同的叙事文类中所承担的功能和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学者们... "秩序"(order)是构成文本世界维度和文化语义场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因其具有直立的结构性隐喻特点而蕴含了地质学般的深刻寓意。不过,"秩序"在不同的叙事文类中所承担的功能和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学者们对叙事文本中"秩序"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并不一致。本文以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从叙事学的角度,分别阐释"秩序"和"秩序"项下的时空、连接、嵌入与忽略三个层面及其意义,并且认为这种对"秩序"的新认识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更多、更深刻的叙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时空 嵌入与忽略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悖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时间”维度与文学史书写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希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5-140,共6页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时间”维度 文学史书写
下载PDF
“改造民族灵魂”能够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魏韶华 武菲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38-43,共6页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民族灵魂"并不能敉平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政治、社会、文化断层,而传统文学史分期至今仍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改造民族灵魂 文学史分期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性缺失 被引量:3
5
作者 左鹏军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21-33,共13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在引起重大反响、推动学术进展的同时,也逐渐表现出一些局限和缺陷。这表现在概念提出者的有关文章中,更突出地表现在运用这一概念进行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众多著述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q...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在引起重大反响、推动学术进展的同时,也逐渐表现出一些局限和缺陷。这表现在概念提出者的有关文章中,更突出地表现在运用这一概念进行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众多著述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开端部分即最初20年经常处于被淡化、忽略甚至缺席的境地,这种显然背离文学史事实的情形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严重影响该领域及相关领域进展的理论观念和研究实践上的普遍性缺失。这种不利于学术进展的情形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尽快得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理论与实践 最初20年 普遍性缺失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画学科规范的修复与颠覆 被引量:1
6
作者 曹院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79,166,共5页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在西画写实风格的影响下,强调以塑造形象为中心的古典绘画规范,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文人画规范所导致的低迷局面,反而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由于受西方现代艺术哲学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现代水墨...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在西画写实风格的影响下,强调以塑造形象为中心的古典绘画规范,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文人画规范所导致的低迷局面,反而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由于受西方现代艺术哲学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现代水墨、当代艺术等活动,它们以一种新的艺术观颠覆了包括古典绘画和文人画在内的中国画学科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 规范 修复 颠覆
下载PDF
百年追求 世纪梦圆——读《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曲庆彪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2-112,共1页
新近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郑德荣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一书,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视角,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殚精竭虑,激浊扬清,实现从沉睡到觉醒、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巨变的... 新近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郑德荣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一书,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视角,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殚精竭虑,激浊扬清,实现从沉睡到觉醒、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巨变的生动图景.通读全书,别开生面的分析和阐述,魅力独具的思想和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 书评 20世纪 中国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郑德荣
下载PDF
被诱于那一泓魔幻的蓝——《二十世纪中国海洋诗精品赏析选集》序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光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15-119,共5页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海洋诗精品赏析选集》 诗歌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研讨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09-113,共5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的构想对今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仍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忽略了现代中国时期一些文学形态的存在价值,没能完整反映出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发展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研讨 史学价值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焕星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2-45,共4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现当代文学重大命题的一个理论浓缩,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引入使它受到了系统批判。但这种批判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二者在方法论上有一致性,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应简单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批判的方法。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性 批判
下载PDF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例
11
作者 仲红卫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70,共8页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观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革命文学史观 主体论文学史观 主体论文艺学
下载PDF
评张俊才、李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
12
作者 隋清娥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26-26,共1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张俊才、李扬合作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一书,堪称力作.该书的学术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更为看重的是充溢在全书中的"让历史与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张俊才、李扬合作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一书,堪称力作.该书的学术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更为看重的是充溢在全书中的"让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 学术价值 文学评论 当代文学
下载PDF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编纂者说——为了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
13
作者 徐梓 《河北学刊》 2003年第4期156-158,共3页
关键词 学术积累 学术创新 中国 20世纪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 史料 历史观 史学方法
下载PDF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编纂者说——审校细则、凡例之严谨
14
作者 秦进才 《河北学刊》 2003年第4期153-156,共4页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史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 编纂者 校对工作 审读工作 编纂整理工作
下载PDF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编纂者说——编纂体例的精心设计
15
作者 张越 《河北学刊》 2003年第4期148-151,共4页
关键词 20世纪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 编纂体例 中国 史学
下载PDF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编纂者说——名家评介名著的荟萃
16
作者 周文玖 《河北学刊》 2003年第4期151-153,共3页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史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 编纂体例
下载PDF
党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共产党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评介
17
作者 綦军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党史 中国共产党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 书评 经济体制 经济工作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疗救精神
18
作者 首作帝 谢晨 《安康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3-89,共7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怀抱"为人生"的目标上,始终贯穿着一种沉郁悲凉与慷慨激昂相互渗透的复杂焦虑的疗救精神。文学承载痛苦现实的重任找不到理想的栖居之所,但是同时又不断执着求索救治与发展的可能性与深度感,从而衍生出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怀抱"为人生"的目标上,始终贯穿着一种沉郁悲凉与慷慨激昂相互渗透的复杂焦虑的疗救精神。文学承载痛苦现实的重任找不到理想的栖居之所,但是同时又不断执着求索救治与发展的可能性与深度感,从而衍生出焦灼的美学特征,成为整整一个世纪扣人心弦的绝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疗救精神 焦灼美学
下载PDF
文学史研究的学科重构价值——以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
19
作者 韦济木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2,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从萌芽阶段开始,就有许多根本问题困扰学术界。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2008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思考、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参照系。他的这部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从萌芽阶段开始,就有许多根本问题困扰学术界。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2008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思考、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参照系。他的这部文学史还不能真正全面科学地展示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对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的论述也缺乏应有的深度。但他对中国文学的深厚感情,他独特的文风和学术个性,对未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国外汉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别样的文学史述学文体——读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
20
作者 徐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77-80,共4页
"述学文体"在陈平原的语境里主要关涉"学术表达的能力",属修辞层面。本文借这一术语探讨文学史写作中由于作者与"拟想中的读者"地位的升降变迁,作者自觉调整述学的语气、策略、思路而形成的"述学文... "述学文体"在陈平原的语境里主要关涉"学术表达的能力",属修辞层面。本文借这一术语探讨文学史写作中由于作者与"拟想中的读者"地位的升降变迁,作者自觉调整述学的语气、策略、思路而形成的"述学文体"。笔者认为,陈平原此举的建设性意义在于昭示了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具体表现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自律意识的述学文体的产生,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 述学文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