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少铭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2-90,共9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特征,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在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过程中,毛泽东居于决策的核心地位,是政策调整的主要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外交政策 调整
下载PDF
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院系调整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晨 高梅 《文教资料》 2014年第15期89-91,共3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教育界的一次大规模变动。今天我们研究它调整的背景、过程及特点,一方面希望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它,另一方面希望在以后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能够以史为鉴,吸取所长,避免不足。
关键词 系调整 高等教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晋西北农村互助组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贺文乐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19年第1期90-98,共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针对老解放区农民互助合作行为存在明显涣散以及农村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严重现实,中共中央经过与华北、东北局的讨论研究之后,决定继续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图恢复农村经济。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动员农民进行互助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针对老解放区农民互助合作行为存在明显涣散以及农村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严重现实,中共中央经过与华北、东北局的讨论研究之后,决定继续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图恢复农村经济。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动员农民进行互助合作则被赋予爱国生产的政治色彩。经济、政治动机后面其实更隐含着国家政权对基层社会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本文以晋西北农村互助组为考察对象,在厘清互助组发展概况、运作机制以及基层心态变化的基础上,试图阐释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还原社会主义革命艰难历程的本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晋西北 互助组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日新闻视野中的文学关系——以《光明日报》和《朝日新闻》为中心
4
作者 祝然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31-39,共9页
作为在各自国内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光明日报》与《朝日新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光明日报》围绕德永直展开的多篇文章,体现出当时中国在译介日本文学时立意明确、针对性强的主观能动选... 作为在各自国内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光明日报》与《朝日新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光明日报》围绕德永直展开的多篇文章,体现出当时中国在译介日本文学时立意明确、针对性强的主观能动选择;《朝日新闻》针对郭沫若进行的系列报道,表明了该报更愿意通过中国作家与日本之间的"历史渊源"唤起读者的"亲近感"的姿态。两份报纸对"友好"定义的不同依据,联手架构起该时期中日文学交流有分歧亦有共识的主体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学关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光明日报 朝日新闻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欲晓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194,共3页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塞林格、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历史变革时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美国现存秩序发起了...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塞林格、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历史变革时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美国现存秩序发起了挑战。在文学上,他们摒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派传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垮掉的一代
下载PDF
对五十年代初期我国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思考
6
作者 杨晓娟 《晋东南师专学报》 1996年第1期53-55,共3页
1952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到1956年底就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帛的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评价这一基本的历史事实,学术界也颇多争议,本人认为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认识其历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 中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制度 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
下载PDF
第八、九、十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富珍访谈
7
作者 王珏婧(采访整理)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第5期30-31,共2页
她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九、十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为人民鞠躬尽瘁是她履职的座右铭。她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所创造的“89个月无次布”成了当时纺织行业的神话。
关键词 纺织行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杨富珍 人大常委会 履职 人大代表 劳动模范 委员
下载PDF
社会型和伦理型小说的政治化处理──谈谈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8
作者 钱秀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 社会型小说 文学创作 中国 伦理型小说 政治化
全文增补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辩论”与朱光潜美学 被引量:5
9
作者 劳承万 《探索与争鸣》 2005年第9期20-24,共5页
所谓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辩论”,是美化当年学术环境的“潮流之作”。学界一般把当年美学大辩论的“学派”,分为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派四大派,这几乎成了坚不可摧的定论。如果把当年“大辩论”中的芸芸众... 所谓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辩论”,是美化当年学术环境的“潮流之作”。学界一般把当年美学大辩论的“学派”,分为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派四大派,这几乎成了坚不可摧的定论。如果把当年“大辩论”中的芸芸众生,归为四大类,本来无不可,但将它们作为“学派”,则大失学术本色,亦不合乎历史事实。朱光潜的文艺思想与美学理论体系(尤其前期体系)是颇具特色的。其建构体系的路向是:以“出世——入世”的二极性人生态度(艺术形而上学)和现代多学科的实证知识(心理、生理、文学、历史——艺术生理学),去融汇西方哲人学说而形成的一个五彩缤纷、斑斓驳杂的美学理论体系。朱光潜建构体系的独特心灵历程,是中国现代知识份子寻求出路的一种艰难卓绝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朱光潜 美学“大辩论” 学术环境
原文传递
五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
10
作者 虞宝棠 《探索与争鸣》 1994年第11期42-44,共3页
五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虞宝棠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总结了“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然而这一正确方针的制... 五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虞宝棠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总结了“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然而这一正确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曾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经济建设 中国 右倾保守思想 农业生产 基本建设规模
原文传递
源自天的河
11
作者 文扎 《绿色中国》 2022年第2期22-31,共10页
从通天大江的源头往北走向“天来之水”黄河的源头,仿佛摆脱了世俗的沉重负荷,摆脱了地球的引力,一切与天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正如佛经所讲,暂且脱离了甚器尘上的人间轮回,整个身心从滚滚红尘中得到了解脱。一路向北,再向北。人烟越来越... 从通天大江的源头往北走向“天来之水”黄河的源头,仿佛摆脱了世俗的沉重负荷,摆脱了地球的引力,一切与天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正如佛经所讲,暂且脱离了甚器尘上的人间轮回,整个身心从滚滚红尘中得到了解脱。一路向北,再向北。人烟越来越稀少,天地越来越空阔。在江源东北边,随脚走进牧人帐篷探问,开始出现一些与黄河源相关的词语。临近黄河源流域的那些牧人,有些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玛域”草原迁移到长江源区的。因而他们的言语里仍然夹带着祖辈文化的气息和玛域草原的泥土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滚红尘 黄河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长江源区 牧人
下载PDF
五十年代天津私营工商企业的“公私合营”
12
作者 高振中 《天津档案》 2005年第4期64-65,共2页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代购、包销、加工、订货等形式,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公私合营是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一种高级形式。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天津 私营工商企业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
原文传递
沙海情
13
作者 李铭 《剧本》 2023年第6期68-86,共19页
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地点:阜新彰武北甸子村。人物:侯天喜——男,村委会主任,众多彰武治沙模范代表的一个“集合体”,在他身上体现的是矢志不渝、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赵志强大宋——第一代治沙人。秀美—... 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地点:阜新彰武北甸子村。人物:侯天喜——男,村委会主任,众多彰武治沙模范代表的一个“集合体”,在他身上体现的是矢志不渝、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赵志强大宋——第一代治沙人。秀美——赵志强的妹妹,美丽贤淑的女子,哥哥牺牲,嫂子改嫁,她独自抚养侄子和侄女,支持侯天喜植树治沙,她用真爱感动了侯天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彰武 治沙 集合体 矢志不渝
原文传递
理发记
14
作者 野莽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7-170,共4页
我大约在十岁的时候学会了理发,对象是我自己。那时不叫理发,叫剃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我的老家流传着一首歌谣,至今我还记得这么几句:"剃分头,不戴帽;镶金牙,一脸笑;穿皮鞋,嘎吱叫;戴手表,捋胳膊。"这个"膊"... 我大约在十岁的时候学会了理发,对象是我自己。那时不叫理发,叫剃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我的老家流传着一首歌谣,至今我还记得这么几句:"剃分头,不戴帽;镶金牙,一脸笑;穿皮鞋,嘎吱叫;戴手表,捋胳膊。"这个"膊"字,我的老家念"抱",如果念"博"就不押韵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歌谣 理发
原文传递
与时光告别
15
作者 东方一丁 《青年博览》 2020年第22期42-43,共2页
大伯九十岁的时候,整天叨叨着要回家。他要去的家是古田旧县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建设古田溪水电站,千年古邑淹没于茫茫湖水之中,数万人移民他乡。人老了就想起了儿时成长的地方。那年春节,我带大伯到极乐寺前翠屏湖边,告诉他,家,就... 大伯九十岁的时候,整天叨叨着要回家。他要去的家是古田旧县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建设古田溪水电站,千年古邑淹没于茫茫湖水之中,数万人移民他乡。人老了就想起了儿时成长的地方。那年春节,我带大伯到极乐寺前翠屏湖边,告诉他,家,就在湖底下,再也回不去了。大伯望着湖水自言自语,老家房子有几十间,丁家百来人都住一起,热闹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乐寺 古田溪 九十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翠屏湖 自言自语 湖水
原文传递
苏式茶食 提壶相呼的诱惑
16
作者 沈嘉禄 《苏州杂志》 2020年第6期51-55,共5页
虎丘蓑衣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坐冷板凳的周作人在《亦报》上发表《南北的点心》一文,考证了茶食可能出现的时间节点:"大概在明朝中晚时代,陈眉公、李日华辈,在江浙大有势力,吃的东西也与眉公马桶等一起的有了飞跃的发展,成了种种细... 虎丘蓑衣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坐冷板凳的周作人在《亦报》上发表《南北的点心》一文,考证了茶食可能出现的时间节点:"大概在明朝中晚时代,陈眉公、李日华辈,在江浙大有势力,吃的东西也与眉公马桶等一起的有了飞跃的发展,成了种种细点,流传下来,到了礼节赠送多从保守,又较节省,这就是旧式饽饽成为喜果的原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亦报》 眉公 李日华 周作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时间节点
原文传递
我的两个姨婆
17
作者 陆文宪 《龙门阵》 2022年第3期43-48,共6页
今天,我的两个姨婆再度“相携而行”。她们的故事,正穿梭于过去和现在,虽渐渐远去,于我,却似乎越来越清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的父母参加工作从内江分配到简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呱呱落地时,爸爸的两个姨妈我的两个姨婆,都从内... 今天,我的两个姨婆再度“相携而行”。她们的故事,正穿梭于过去和现在,虽渐渐远去,于我,却似乎越来越清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的父母参加工作从内江分配到简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呱呱落地时,爸爸的两个姨妈我的两个姨婆,都从内江老家赶过来帮忙。二姨婆,她的丈夫被抓了壮丁,不知是死了还是去了台湾;一个独儿春根,也不慎溺水淹死了。差不多在我出生之后,二姨婆就在我家入了户,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幺姨婆(四川话,小姨婆)当时住了几天便回内江了。因为幺姨婆早已跟我二叔合了户,二叔家里也丢不开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呱呱落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四川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内江
原文传递
山村拾忆
18
作者 王金利 《中国审计》 2022年第20期87-87,共1页
时光清浅,岁月不居。随着年龄的增长,沉淀于记忆深处的小山村,时常在脑海中浮现,也让我随之产生对过往的无限感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记忆中的村庄是块“巴掌地”,人口最多时仅50多人。听祖父讲,村庄始建于二十世... 时光清浅,岁月不居。随着年龄的增长,沉淀于记忆深处的小山村,时常在脑海中浮现,也让我随之产生对过往的无限感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记忆中的村庄是块“巴掌地”,人口最多时仅50多人。听祖父讲,村庄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他们同族五个兄弟携家春在此建房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岁月不居 村庄
原文传递
儿时的补碗匠
19
作者 王祖远 刚子(图) 《新少年》 2021年第11期32-33,共2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已经念小学了,还常常打破碗。一次,我端着饭走出门时,老屋那木门槛有半尺高,绊了我的脚,人没摔倒,手上的碗飞了出去,菜饭撒落一地,碗边破掉了一块。妈妈听到碗碰地的声音,赶紧出来,一看便生气地说:"你真是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已经念小学了,还常常打破碗。一次,我端着饭走出门时,老屋那木门槛有半尺高,绊了我的脚,人没摔倒,手上的碗飞了出去,菜饭撒落一地,碗边破掉了一块。妈妈听到碗碰地的声音,赶紧出来,一看便生气地说:"你真是坐不稳的猴儿,吃餐饭也不安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木门槛 摔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