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北碚老龙洞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中的全脐螺侏儒化:环境突变中的机会群落? 被引量:9
1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1 位作者 刁建波 陈建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本文首次报道重庆北碚老龙洞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全脐螺科的微型腹足类动物群。全脐螺科个体微小,多为盘形、圆锥形,具明显的脐,方解石质的壳壁。区分出研究层内的两类全脐螺,一类是碗形,脐宽而大,脐部深凹;壳壁厚度变化很大,螺... 本文首次报道重庆北碚老龙洞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全脐螺科的微型腹足类动物群。全脐螺科个体微小,多为盘形、圆锥形,具明显的脐,方解石质的壳壁。区分出研究层内的两类全脐螺,一类是碗形,脐宽而大,脐部深凹;壳壁厚度变化很大,螺环可能上有棱、角或瘤等装饰。另一类是胎壳呈平旋状,呈开放式旋绕;壳壁厚度均匀,未见装饰特征显示。全脐螺类为优势分子的群落在二叠纪末大绝灭事件后盛极一时,如此异常现象可能与浅海区在缺氧之后暂时改善为有氧环境有关,此后随着早三叠世腹足类的全面复苏,它们只能退居为极次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脐螺 侏儒化 灾变环境 二叠-三叠系界线 重庆北碚
下载PDF
重庆凉风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碳同位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汤新燕 黄俊华 +2 位作者 王友贞 路亚娟 金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6,共5页
重庆凉风垭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64个碳酸盐样品碳同位素值测试结果显示,在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值出现3次负异常,第1次负异常出现在第37层,考虑到该层是灰岩透镜体与黏土岩的混合层,此次异常有待进一步验证;第2次负异常出现在第40层,此次异... 重庆凉风垭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64个碳酸盐样品碳同位素值测试结果显示,在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值出现3次负异常,第1次负异常出现在第37层,考虑到该层是灰岩透镜体与黏土岩的混合层,此次异常有待进一步验证;第2次负异常出现在第40层,此次异常是δ(13C)值偏移幅度最大的1次(1.5‰),在该层大量生物灭绝;第3次负异常出现在第44层。凉风垭界线剖面碳同位素值的3次负异常与生物变化的对比表明,碳循环的多次变化与生物危机相伴,生物危机期间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风垭 二叠-三叠系界线 碳同位素 生物大灭绝
下载PDF
浙江黄芝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类序列及其地层对比(英文)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军 Charles M. Henderson 沈树忠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114,共24页
首次系统研究浙江黄芝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类化石,共鉴定2属16种,并据此识别出5个牙形类化石带,从下至上依次为:Clarkina changxingensis changxingensis带,C.parasubcarinata带,C.chan-gxingensis yini-C.meishanensis zha... 首次系统研究浙江黄芝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类化石,共鉴定2属16种,并据此识别出5个牙形类化石带,从下至上依次为:Clarkina changxingensis changxingensis带,C.parasubcarinata带,C.chan-gxingensis yini-C.meishanensis zhangi带,C.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Hindeodus parvus带。Hindeodus changxingensis,H.eurypyge,H.parvus分别在第15层、第18层底部、第18层中部依次出现,为确定该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在18-3层之底提供了依据。作者还讨论黄芝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类序列与浙江煤山、伊朗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类序列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类 地层对比 二叠-三叠系界线 黄芝山 浙江
下载PDF
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 被引量:5
4
作者 崔莹 刘建波 江崎洋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arb的缓慢降低是由大规模火山作用以及陆地风化作用加强造成的;早三叠世最早期δ13Ccarb和δ13Corg的快速同步降低所代表的全球碳循环变化主要受控于生物集群绝灭的主幕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底部缺氧水上涌。总之,二叠-三叠纪之交碳同位素变化是火山作用、海平面变化、海洋和陆地生物集群绝灭以及缺氧水上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二叠-三叠系界线 生物集群灭绝 碳循环 四川华蓥
下载PDF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处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对比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彭元桥 童金南 +1 位作者 HansJ.Hansen GuangR.Shi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0年第2期22-28,共7页
目前界线层型的确定多以生物标定 ,但在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 -三叠系界线工作组确定的 4个二叠 -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中 ,生物地层界线却较难精确对比。因此 ,其他具有广泛对比意义的事件地层标志也被用来作为确定二叠 -三叠系界线的... 目前界线层型的确定多以生物标定 ,但在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 -三叠系界线工作组确定的 4个二叠 -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中 ,生物地层界线却较难精确对比。因此 ,其他具有广泛对比意义的事件地层标志也被用来作为确定二叠 -三叠系界线的辅助标志。本文把磁化率特征(古气候的代用指标 )运用于二叠 -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中 ,发现华南许多剖面上高精度的磁化率在二叠 -三叠系界线处具有同步的变化趋势 ,因而 ,磁化率特征可以作为二叠 -三叠系界线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系界线 磁化率 相似界线层序列
下载PDF
新疆水龙兽新材料兼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俊 李锦玲 程政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7-275,共9页
记述了新疆锅底坑组的两件水龙兽标本 ,其中产自吉木萨尔县的一件层位最低 ,被鉴定为杨氏水龙兽相似种 (Lystrosauruscf.L .youngi)。在支序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中国与南非的水龙兽 ,认为两地的水龙兽大多数分别构成单系类群。总结了中... 记述了新疆锅底坑组的两件水龙兽标本 ,其中产自吉木萨尔县的一件层位最低 ,被鉴定为杨氏水龙兽相似种 (Lystrosauruscf.L .youngi)。在支序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中国与南非的水龙兽 ,认为两地的水龙兽大多数分别构成单系类群。总结了中国新疆水龙兽在锅底坑组和韭菜园组下部出现的层位 ,并讨论了以水龙兽来确定陆相二叠 -三叠系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龙兽 陆相 新疆 吉木萨尔 吐鲁番 二叠-三叠系界线
下载PDF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 被引量:46
7
作者 曹长群 王伟 金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2-306,共5页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有机碳与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同时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个阶段:开始于23层底部的缓慢降低与有机碳总量(TOC)强烈波动的开始界面一致,反映了此阶段从无机碳库向有机碳库碳通量的相对增强;24e层顶部灰岩...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有机碳与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同时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个阶段:开始于23层底部的缓慢降低与有机碳总量(TOC)强烈波动的开始界面一致,反映了此阶段从无机碳库向有机碳库碳通量的相对增强;24e层顶部灰岩层出现降低幅度为2.3%。的无机碳同位素异常和26层内部3.7%。的有机碳同位素异常.27层内部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并不存在早期报道的8%。的负异常.有机碳同位素在下三叠统殷坑组的高幅波动是陆源有机碎屑混入影响的结果.二叠纪末期碳同位素缓慢与陡然降低的连续性等特征表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煤山 二叠-三叠系界线 碳同位素 生物大灭绝
原文传递
浙江煤山钻孔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遗迹化石的两幕式变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小明 童金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41-1249,共9页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全球层型剖面附近钻孔岩芯的研究,识别出遗迹化石Chondrites,Palaeophycu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Skolithos,Thalass-inoides共6属,遗迹化石的丰度、扰动指数及扰动深度等遗迹学指标在二叠-三叠...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全球层型剖面附近钻孔岩芯的研究,识别出遗迹化石Chondrites,Palaeophycu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Skolithos,Thalass-inoides共6属,遗迹化石的丰度、扰动指数及扰动深度等遗迹学指标在二叠-三叠系界线上下呈现两幕式剧烈变化:第一幕发生在25-27b,在此区间,生态习性相对复杂的Chondrites,Skolithos,Rhizocorallium和Thalassinoides遗迹化石从此逐步消失,扰动指数从1-5级降低至1-3级,扰动深度从5-66cm降低至2-5cm;第二幕发生在32层与33层之间,Palaeophycus和Planolites遗迹消失,33层至41层下部未见任何遗迹和扰动现象,41层中上部遗迹再次出现,但仅见简单细小的Planolites,扰动指数再未超过3级,扰动深度小于4mm.第一幕变化较为剧烈,对应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主幕;第二幕相对较弱,对应于造迹生物在早三叠世初的灭绝尾幕;随后出现的遗迹以生态习性和结构简单的表生潜穴占绝对优势,这表明经历了二叠纪末大灭绝沉重打击后,早三叠世初残存期的底栖生态系由表生固着向表生游移转折.也就是说,二叠-三叠纪之交遗迹化石的演变与实体化石的演变有着相似的幕式变化过程与趋势.另外,二叠-三叠纪之交遗迹组构的变化与碳同位素负偏、蓝细菌泛滥之间也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作为物理过程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遗迹化石在研究二叠-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和环境事件及其耦合关系和演变规律方面,提供了独特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扰动指数 扰动深度 二叠-三叠系界线 两幕式演化 煤山钻孔
原文传递
重庆中梁山凉风垭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袁东勋 沈树忠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0-438,共19页
系统研究重庆中梁山凉风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类化石及其地层分布,应用样品居群的方法识别出2属7种,并划分为5个牙形类化石带,由下至上依次为: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C.yini带,C.meishanensis带,Hindeodus praeparvus带... 系统研究重庆中梁山凉风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类化石及其地层分布,应用样品居群的方法识别出2属7种,并划分为5个牙形类化石带,由下至上依次为: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C.yini带,C.meishanensis带,Hindeodus praeparvus带及H.parvus带。确定Clarkina属占优势的居群与Hindeodus属占优势的居群的更替界面位于样品30-1与30-2之间,在此界面之上腕足类、类和珊瑚类等均发生了大量物种消失现象,仅有少量腕足类延续至三叠系底部,这一生物灭绝过程在时间和模式上与煤山剖面的基本一致。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位于34层底部Hindeodus parvus分子首现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类 化石带 二叠-三叠系界线 凉风垭 重庆
原文传递
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的沉积微相类型、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全锋 丁奕 曹长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37-3648,共12页
本文对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大隆组顶部9.4m和大冶组底部7.5m)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划分出八种微相类型,并结合露头和光面上的沉积特征,对每种微相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界线附... 本文对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大隆组顶部9.4m和大冶组底部7.5m)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划分出八种微相类型,并结合露头和光面上的沉积特征,对每种微相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大隆组顶部层序沉积于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阶段,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环境逐渐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在大隆组最顶部,相对海平面有一快速的大幅度下降,沉积环境由深水盆地突然转变为浅水台地。之后自大冶组底部向上,相对海平面又逐渐上升,沉积盆地依次经历了滞流盆地、半循环盆地和循环盆地的转换;在距离大冶组底部约7m处,相对海平面开始下降,气候变得极为干燥,沉积盆地转变为蒸发盆地。值得指出的是,大隆组-大冶组界线处的快速海退面正好对应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面,从而表明大海退很可能是造成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垭剖面 湖南慈利 二叠-三叠系界线 沉积微相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被引量:17
11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89-1196,共8页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区域因晶体较粗在露头上表现为深颜色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2)微生物的影响。在微生物富集的地方,微生物死亡腐烂后形成孔隙,成岩流体易于在这些区域运移,在孔隙中形成胶结物,使这些区域成为露头上颜色较深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不规则,在薄片上呈蝴蝶状、云朵状、不规则圆形的或者新月形等形状,大小在100~600μm之间,内部被方解石胶结物充填,没有保存任何内部构造。根据形态和大小,推测这种化石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菌落 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
下载PDF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确立在我国的浙江省长兴县煤山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鸿福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1年第1期30-32,共3页
2001年3月7日,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传来一个振奋地学界的消息:全球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被正式确定在我国的浙江省长兴县煤山.这不仅是我国几代地学工作者数十年艰辛努力奋斗的结晶,而且是我国地学界的一大荣耀.
关键词 二叠-三叠系界线 剖面 点位 浙江 长兴县 煤山 地质学 地层学
下载PDF
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尚彦 2殷鸿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在滇东黔西地区,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均有界线粘土岩存在。本文介绍了该区陆相界线粘土岩的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这些粘土岩主要矿物成分为伊/蒙混层矿物(20%~80%)和高岭石(35%~80%),碎屑物中有锆石、磷灰石、六方双锥石... 在滇东黔西地区,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均有界线粘土岩存在。本文介绍了该区陆相界线粘土岩的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这些粘土岩主要矿物成分为伊/蒙混层矿物(20%~80%)和高岭石(35%~80%),碎屑物中有锆石、磷灰石、六方双锥石英、其他类型石英和微球粒等。提出界线粘土岩中的物质主要是火山成因,也有正常沉积物的加入,可能还拌有撞击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系界线 粘土岩 云南 贵州 火山成因 沉积物 撞击作用
下载PDF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过渡地层中的黑碳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沈文杰 林杨挺 +2 位作者 孙永革 徐琳 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07-2414,共8页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5层之间有一个陡然的降低,降低幅度达2‰,在25和26层中则存在一个幅度达3‰的缓慢降低,总降低幅度达5‰。黑碳是动植物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天然记录,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黑碳特征反映了二叠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突然的衰退,发生了强烈的天然大火。根据事件层大火燃烧的长期性或频繁的特征,以及黑碳同位素大幅度陡然降低和缓慢降低,认为燃烧源除了陆地植被外,还有其他富含轻碳的化石燃料,即大火的燃烧源除了植被外,还可能有煤和甲烷水合物等。浙江煤山剖面的黑碳记录,反映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地球陆地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揭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碳同位素 大火 煤山剖面 二叠-三叠系界线
下载PDF
华南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尚彦 殷鸿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7期16-21,共6页
近3年通过对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证实滇东黔西地区是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的良好地区;2发现并证明研究区有连续的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3)发现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事件... 近3年通过对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证实滇东黔西地区是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的良好地区;2发现并证明研究区有连续的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3)发现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事件成因的“界线粘土岩”;4)丰富了研究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古生物资料;5)分析研究了宣威组露头地层层序;6)进行了华南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地层界线之间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 地层 界线粘土层 古生物 宣威组
下载PDF
黔西威宁岔河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研究——基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素新 彭元桥 +3 位作者 喻建新 杨逢清 殷鸿福 史玉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黔西威宁岔河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粘土岩进行了研究。在界线粘土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蒙混层矿物+蒙脱石+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和锆石,无球粒;多种化学成分在界线粘土...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黔西威宁岔河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粘土岩进行了研究。在界线粘土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蒙混层矿物+蒙脱石+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和锆石,无球粒;多种化学成分在界线粘土岩中出现了异常。据此得出岔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确定在第66f层比较合适;第66f和68a这两层粘土岩为此剖面的界线粘土岩;自第66f层底部至第68a层顶部这一段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组);界线粘土岩的成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降落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岩 陆相 二叠-三叠系界线 岔河剖面
下载PDF
湖北兴山大峡口浅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岩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素新 赵来时 +1 位作者 童金南 杨浩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4-100,共7页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等鉴定分析方法,对湖北兴山大峡口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8层粘土岩研究发现,各层粘土岩中的主要粘土矿物均为伊/蒙混层矿物,并且各层中均含有数量不等的六方双锥石英和黄铁矿,非粘土矿物为石膏,个...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等鉴定分析方法,对湖北兴山大峡口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8层粘土岩研究发现,各层粘土岩中的主要粘土矿物均为伊/蒙混层矿物,并且各层中均含有数量不等的六方双锥石英和黄铁矿,非粘土矿物为石膏,个别层位中还含有粘土微球粒。该8层粘土岩均为火山物源成因,联系相应的火山事件记录表明该地区在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经历了多次火山活动。这些火山事件与同时段牙形石的绝灭和延缓复苏呈现一致性。频繁的火山活动是造成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及生态系重大转折的主导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兴山 二叠-三叠系界线 粘土岩 火山活动
下载PDF
黔桂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素新 冯庆来 +1 位作者 顾松竹 于吉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3,26,共6页
对贵州断杉、纳水以及广西柳桥3条深水相剖面上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杉、柳桥剖面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蒙脱石和高岭石组成,碎屑物质中存在六方双锥石英、锆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物;在... 对贵州断杉、纳水以及广西柳桥3条深水相剖面上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杉、柳桥剖面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蒙脱石和高岭石组成,碎屑物质中存在六方双锥石英、锆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物;在纳水剖面黏土岩中未发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迹象。由此可知华南大部分地区在晚二叠世曾受强烈的火山作用影响,但也有少部分深水相地区未受影响或影响很小。同是深水相P-T界线剖面附近的黏土岩以及同一剖面不同层位的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碎屑物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火山作用的强弱、离火山活动中心的远近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相 二叠-三叠系界线 黏土岩 黔桂地区 华南
下载PDF
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彭元桥 殷鸿福 杨逢清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6期769-776,共8页
着重介绍了几个目前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TPTB)研究的重点剖面及其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 ;分析了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综合地层学研究现状 ,包括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 ;剖析了陆相二叠... 着重介绍了几个目前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TPTB)研究的重点剖面及其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 ;分析了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综合地层学研究现状 ,包括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 ;剖析了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生物地层方面 ,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晚二叠世与早三叠世生物混生的层位 ,其中不同类别生物的时间界线常不一致 ,又由于陆相界线地层中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层位一般较少 ,以脊椎动物化石 (Lystrosaurus)为标准的精确界线常不确定 ,因而需重新寻找并确定陆相三叠系底界的标准化石。事件地层标志可能会成为连结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高精度对比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 生物地层 事件地层 磁性地层 层序地层
下载PDF
南非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彭元桥 高勇群 +2 位作者 杨逢清 殷鸿福 G.R.Shi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从岩石地层研究着手,介绍了南非卡鲁盆地内综合地层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生物地层方面,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的研究在该区具有传统优势,孢粉化石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在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菌孢化石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约... 从岩石地层研究着手,介绍了南非卡鲁盆地内综合地层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生物地层方面,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的研究在该区具有传统优势,孢粉化石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在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菌孢化石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约1 m厚的地层内的富集事件属首次报道。在地球化学地层方面,南非有机碳同位素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变化趋势与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存在相似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海、陆相界线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在磁性地层方面,南非卡鲁盆地内的磁极性存在从反向到正向然后再反转(R-N-R)的变化,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则位于第一反向极性带的顶部。同时,结合目前全球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了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指出华南地区可能为突破传统观念的研究地区,陆地事件地层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非卡鲁盆地 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 生物地层 地球化学地层 磁性地层 事件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