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曲拉场戏的演变与创作特点——以《二大妈探病》为例
1
作者 王姝月 《人文天下》 2024年第7期67-72,共6页
拉场戏是以二人转班底为基础的代言体表演,是以一人一角为固定角色的戏曲表演体制,区别于狭义上的二人转。据《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记载,拉场戏始于1840年左右,有传统剧目四五十出,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其中,《二大妈探病》以其... 拉场戏是以二人转班底为基础的代言体表演,是以一人一角为固定角色的戏曲表演体制,区别于狭义上的二人转。据《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记载,拉场戏始于1840年左右,有传统剧目四五十出,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其中,《二大妈探病》以其丰富的表演内容一直备受观众青睐,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众多版本。本文纵观其历史演变过程,对剧中人物设置、表演内容、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梳理,探究《二大妈探病》如何在创作观念、音乐追求、表演形式和时代创新四个角度体现拉场戏的创作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拉场戏 艺术创作 二大妈探病
下载PDF
由民歌衍变的二人转剧目《丁成巧得妻》与《李芳巧得妻》——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 被引量:2
2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1-156,共6页
东北二人转,在它诞生的胚胎萌芽期,东北民歌就起到了很大的催生作用。当二人转诞生之后,东北民歌(小帽)又是它的艺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是正戏的开场“头行”,有的民歌还衍变成了二人转的正篇。二人转传统剧目《丁成巧得妻》与... 东北二人转,在它诞生的胚胎萌芽期,东北民歌就起到了很大的催生作用。当二人转诞生之后,东北民歌(小帽)又是它的艺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是正戏的开场“头行”,有的民歌还衍变成了二人转的正篇。二人转传统剧目《丁成巧得妻》与《李芳巧得妻》就是其中的典型的例子。二人转传统剧目《丁成巧得妻》与《李芳巧得妻》,最初是两首民歌在民间传唱,亦被二人转艺人拿来演唱。《丁成巧得妻》这首民歌,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由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选编收录于《东北民歌》(共收入307首),由东北书店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民歌 那炳晨 东北人转 地方戏曲 吉林省文化厅 二大妈探病 蹦蹦戏 双锁山 民间音乐 拣棉花
原文传递
二人转游动艺术模式浅谈 被引量:1
3
作者 尹传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34-35,共2页
二百多年来,二人转一直含有戏曲成份,却没有被戏曲吃掉;有曲艺特征,却没有变成曲艺;有秧歌表演,却没有下嫁给秧歌,这似乎是一种奇怪的艺术现象.但对二人转的表演特征稍加比较分析,就得出了这样—个结论:二人转是游动于戏曲、曲艺、秧歌... 二百多年来,二人转一直含有戏曲成份,却没有被戏曲吃掉;有曲艺特征,却没有变成曲艺;有秧歌表演,却没有下嫁给秧歌,这似乎是一种奇怪的艺术现象.但对二人转的表演特征稍加比较分析,就得出了这样—个结论:二人转是游动于戏曲、曲艺、秧歌之间的独特的游动艺术,所以才既没让别人化掉,也没有吃掉别人.如果说二人转也有自己的艺术模式的话,那就是游动艺术模式.二人转的这种游动艺术模式,使其具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因此说,将二人转艺术特色向哪一方去概括都是失败的,在创演上往哪一方硬拉也是没有好的结果的.以一概全,以一通全都是不现实、不客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模式 艺术现象 艺术风格 艺术特色 双锁山 二大妈探病 单出头 艺术形式 戏剧文学 观灯
原文传递
意识·意象·意蕴——“关东戏剧”的文化品格
4
作者 赵文翰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11,共8页
一以地域文化为胚基的“关东戏剧”,在发展中愈益显现出其鲜明的文化品格。这是“关东戏剧”走向丰腴、成熟的显要标志。“关东戏剧”文化品格的确立,首先取决于剧作家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把握和自觉追求。无疑,具有特定地域审美特征的作... 一以地域文化为胚基的“关东戏剧”,在发展中愈益显现出其鲜明的文化品格。这是“关东戏剧”走向丰腴、成熟的显要标志。“关东戏剧”文化品格的确立,首先取决于剧作家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把握和自觉追求。无疑,具有特定地域审美特征的作品,肯定植根于相应的文化土壤之中;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品格 特定地域 胚基 地域文化 铁血女真 二大妈探病 一出戏 筱桂花 审美特征 新城戏
原文传递
《戏剧文学》2011年总目录
5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104,共6页
关键词 《戏剧文学》 传统剧目 戏剧创作 艺术创作 京剧 平剧 戏曲 王兆一 话剧小品 红箫 二大妈探病 图片库 中国歌剧 导演阐述 目录 检索工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