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及冠状静脉窦的心脏CTA评估
1
作者 郑永泽 马俊清 +4 位作者 徐素楠 任瑞辰 李文婷 梁永锋 张杨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9-153,158,共6页
目的:应用心脏CTA(CCTA)评估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MI)及冠状静脉窦(CS)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选取行CCTA扫描并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诊断为中重度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二尖... 目的:应用心脏CTA(CCTA)评估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MI)及冠状静脉窦(CS)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选取行CCTA扫描并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诊断为中重度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组)、轻度或无二尖瓣病变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窦性心律患者(对照组)各31例。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CTA数据。通过CT重建,测量所有患者的左心房容积、CS直径、二尖瓣峡部冠状静脉(MI-CV)直径、MI深度及曲线长度、MI-CV至左心房距离,并评估回旋支嵌入情况。结果: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组的左心房容积、CS直径、MI深度及曲线长度、MI袋形结构占比、肺动脉收缩压较房颤组、对照组均增大(均P<0.05);MI-CV直径、射血分数仅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较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旋支嵌入占比、MI-CV至左心房距离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曲线长度与左心房容积呈强正相关(r=0.7911,P<0.05);MI深度与左心房容积呈中度正相关(r=0.3366,P<0.05);CS直径与肺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容积均呈中度正相关(r=0.4295,0.4447;均P<0.05),而与左室射血分数无相关性(P>0.05);MI-CV直径与肺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容积、射血分数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CCTA可精准化评估MI及CS结构特征。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CS扩张可能与肺动脉压力增高有关,较大的左心房容积提示MI曲线长度延长的可能;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较持续性房颤患者的MI曲线长度延长,MI更易形成袋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病变 二尖瓣峡部 冠状静脉窦 持续性房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双极射频消融联合二尖瓣峡部切开在瓣膜病合并房颤中的应用
2
作者 孙来龙 张松林 刘朝兵 《巴楚医学》 2023年第4期29-31,共3页
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是心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瓣膜病后期并发房颤后可进一步导致患者心功能恶化,诱发血栓栓塞事件。常用的房颤治疗方案有药物保守治疗、内科导管消融及外科直视下消融等,而外科直视下消融是目前房颤治疗中最有效、转窦律... 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是心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瓣膜病后期并发房颤后可进一步导致患者心功能恶化,诱发血栓栓塞事件。常用的房颤治疗方案有药物保守治疗、内科导管消融及外科直视下消融等,而外科直视下消融是目前房颤治疗中最有效、转窦律最高的手段之一。本单位对房颤消融经过多年的反复摸索及改进,发现双极射频消融联合二尖瓣峡部切开对于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疗效较好。本文就该术式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射频消融 二尖瓣峡部 瓣膜病合并房颤
下载PDF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解剖的多排CT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温兆赢 邓文宁 +2 位作者 张臣 刘家祎 范占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5期804-808,共5页
目的应用多排CT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持续性房颤及对照组房颤患者各28例,在行射频消融术前一天采用双源CT进行图像采集。测量二尖瓣峡部的直线长度、深度、曲线长度、最厚处的... 目的应用多排CT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持续性房颤及对照组房颤患者各28例,在行射频消融术前一天采用双源CT进行图像采集。测量二尖瓣峡部的直线长度、深度、曲线长度、最厚处的心肌厚度;回旋支和冠状静脉窦分支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及横截面积。二尖瓣峡部毗邻冠状静脉和冠状动脉与二尖瓣峡部心内膜之间的距离也分别进行测量。结果二尖瓣置换组与对照组的二尖瓣峡部的形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1),二尖瓣置换组有18例(64.3%)二尖瓣峡部呈袋状,对照组仅有6例(21.4%)二尖瓣峡部呈袋状。二尖瓣置换组的二尖瓣峡部深度明显较对照组的二尖瓣峡部深度深(10.0±3.8)mm vs.(6.2±3.8)mm,P<0.001)。两组的其他解剖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二尖瓣置换组中仅有一例出现回旋支动脉内插入至冠状静脉与二尖瓣峡部外侧部之间,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未见回旋支动脉内插。结论二尖瓣置换组的二尖瓣峡部的深度明显深于对照组,二尖瓣置换组中超过60%的患者出现袋状形的二尖瓣峡部。导管消融术前行多排CT检查,对二尖瓣峡部的解剖特征包括二尖瓣峡部的深度、形态等特点,有助于导管消融术方案的有效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峡部 房颤 导管消融 二尖瓣置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中二尖瓣峡部消融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喻荣辉 马长生 +6 位作者 董建增 刘兴鹏 龙德勇 汤日波 苗成龙 陈刚 桑才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2-345,349,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中运用倒"U"形态导管标测消融二尖瓣峡部的有效性。方法塑形成倒"U"形态的CARTO盐水标测消融导管紧密贴靠于二尖瓣峡部,窦性心律下起搏冠状静脉窦远端,若CARTO导管心房波近端早于远端...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中运用倒"U"形态导管标测消融二尖瓣峡部的有效性。方法塑形成倒"U"形态的CARTO盐水标测消融导管紧密贴靠于二尖瓣峡部,窦性心律下起搏冠状静脉窦远端,若CARTO导管心房波近端早于远端,则提示逆钟向阻滞,同理起搏CARTO导管远端,验证顺钟向阻滞。结果 40例慢性房颤患者,运用倒"U"形态导管标测消融二尖瓣峡部,31例患者实现二尖瓣峡部的双向阻滞,与CARTO激动标测结果一致,其余9例患者未实现二尖瓣峡部的双向阻滞。术后随访(12.7±5.2)个月,在实现二尖瓣峡部双向阻滞的患者中7例(22.6%)复发,未实现二尖瓣峡部双向阻滞的患者中4例(44.4%)复发。结论运用倒"U"形态导管标测消融二尖瓣峡部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导管操作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房颤 二尖瓣峡部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左侧旁道消融伴发二尖瓣峡部阻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启方 黄晶 +4 位作者 田龙海 田水 蒋智 田野 杨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讨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过程中,不经意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的解剖机制及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左侧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研究纳入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 目的:探讨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过程中,不经意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的解剖机制及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左侧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研究纳入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患者共59例,经股静脉途径送入二极电极至右心室,经左锁骨下静脉或右股静脉送入十级电极至冠状窦。行心房及心室期前刺激,递减刺激及快速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必要时静滴异丙肾上腺素辅助诱发。经房间隔顺行性途径送入消融电极至左心房室环标测房室旁道,行射频消融治疗。并对消融过程中发生二尖瓣峡部阻滞的患者进行电生理研究并探讨可能发生机制。结果:59例经房间隔途径消融的左侧旁道患者中,4例患者消融过程中发生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率约6.8%。其中3例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滞后心动过速周长不变,体表心电图节律整齐;1例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滞后心动过速周长长短不等,体表心电图心动过速发作频率减慢,节律完全不整齐。4例患者消融过程中二尖瓣峡部阻滞均表现为冠状窦电极室房逆传间期延长,心动过速未能终止,激动顺序由离心性传导转为向心性传导,经调整消融电极至原消融部位更远端消融成功。结论:左侧旁道消融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导致二尖瓣峡部阻滞,其发生率低。掌握其心内电生理特征及心内电图的变化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无效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峡部房内阻滞 左侧旁道 解剖机制 电生理特征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左侧隐匿性旁道伴发二尖瓣峡部阻滞一例
6
作者 黄晶 杨龙 +5 位作者 刘启方 田龙海 田水 蒋智 田野 郑亚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2-614,共3页
1临床资料62岁女性,反复心悸3年余,加重3d。静息心电图(图1A)未见预激波,发作心电图可见RP'间期约90 ms (图1B ).考虑房室旁道可能性大余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道 射频消融 二尖瓣峡部阻滞
下载PDF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及消融治疗
7
作者 陈凯 陈明龙 +7 位作者 杨兵 陈红武 居维竹 徐东杰 陈椿 邹建刚 单其俊 曹克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4期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存在二尖瓣峡部房速,在三维导航下于左下肺静脉口部下缘至二尖瓣环之间行线性消融,对不能成功阻断二尖瓣峡部传导者予以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术中同时探查双侧肺静脉电位,如传导恢复予以再次隔离。结果8例中2例呈无休止性发作,6例为阵发性,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房速的周长217.5±20.6ms,其中顺钟向折返5例,逆钟向折返3例。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至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5例,3例心内膜途径失败者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其中1例获得成功。术后随访5.5±4.3个月,6例无房颤及房速发作,1例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另1例术后房速呈无休止发作,予以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发生的二尖瓣峡部房速与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其主要的机制是消融线相关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峡部传导可以治疗此类房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心动过速 房性 二尖瓣峡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左房低电压区前壁线消融与二尖瓣峡部线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疗效比较
8
作者 郑武扬 李卫华 +3 位作者 谢强 万晓群 黄峥嵘 张紫冠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低电压区行前壁线消融与二尖瓣峡部线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8月1日~2013年9月30日首次我院行射频消融的持续性房颤6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完成肺静脉隔离和房顶线消融后,电复律并行左心房高密... 目的探讨左心房低电压区行前壁线消融与二尖瓣峡部线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8月1日~2013年9月30日首次我院行射频消融的持续性房颤6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完成肺静脉隔离和房顶线消融后,电复律并行左心房高密度标测,在左房低电压区行左房前壁(left atrial anterior wall,LAAW)消融(LAAW组);另一组完成肺静脉隔离和房顶线消融后,电复律并行二尖瓣峡部线(left lateral mitral isthmus,LLMI)消融(LLMI组),对比两组消融线的双向阻滞率和临床疗效。结果 LAAW组前壁线双向阻滞22例(78.6%);手术3个月后,房颤复发7例(25.0%);LLMI组二尖瓣峡部线双向阻滞15例(53.6%);手术3个月后,房颤复发15例(53.6%)。两组比较:LAAW组前壁线双向阻滞率高于LLMI组的二尖瓣峡部线;3个月后房颤复发率LAAW组低于LLM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持续性房颤,在左房前壁低电压区进行前壁线消融,可能有助于提高消融线的双向阻滞率,提高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电压图 左房前壁线 二尖瓣峡部线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术阻滞二尖瓣峡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烽 姜海 +2 位作者 章海燕 朱永翔 龙明智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前,射频导管消融术阻滞二尖瓣峡部已成为心脏电生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实现二尖瓣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仍存在巨大的挑战。现就二尖瓣峡部消融的一般介绍、应用难点、应对策略和展望四个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 二尖瓣峡部 射频导管消融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左侧逆行旁路成功导管消融部位的双电位:二尖瓣峡部阻滞或经冠状窦肌组织传导
10
作者 Fujiki A. Usuda K. +1 位作者 Mizumaki K. 马超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7年第8期51-51,共1页
目的:利用左侧旁路(AP)对3例顺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的逆行心房激动最初部位难以确定。方法和结果:对3例顽固性AVRT患者(病例1为42岁女性,病例2为52岁男性,病例3为40岁男性)进行电生理学检查和射频消融。在A... 目的:利用左侧旁路(AP)对3例顺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的逆行心房激动最初部位难以确定。方法和结果:对3例顽固性AVRT患者(病例1为42岁女性,病例2为52岁男性,病例3为40岁男性)进行电生理学检查和射频消融。在AVRT期间,可观察到延长的室房(VA)逆传间期(100~180ms)以及远侧和近侧冠状窦(CS)部位几乎同步激动。在AVRT和心室起搏期间,在所有患者中都记录到了心房双电位。对具有心房双电位(第一部分在左侧房室环处心室电位后即出现)的二尖瓣环处进行消融可消除逆行AP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峡部 导管消融 AVRT 心房激动 心室起搏 冠状窦 逆传 电生理学 射频消融 房室环
下载PDF
在二尖瓣峡部进行线性消融的技术和结果
11
作者 J.s P. Hocini M. +1 位作者 Hsu L.-F. 杜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42-42,共1页
Background -This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evalu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 icacy of combined linear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nd pulmonary vein(PV) isolatio 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AF). Met... Background -This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evalu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 icacy of combined linear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nd pulmonary vein(PV) isolatio 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AF). Methods and Results -One hundred consecutive patients(13 women; age 55±10 years)-with drug-refractory , symptomatic paroxysmal AF underwent PV isolation and linear ablation of the ca votricuspid isthmus and the mitral isthmus(lateral mitral annulus to the left in ferior PV).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14 women; age, 52± 10 years) undergoing PV isolation and cavotricuspid ablation without mitral isth mus ablation. Bidirectional mitral isthmus block was confirmed by demonstrating( 1) a parallel corridor of double potentials during coronary sinus(CS) pacing,(2) an activation detour by pacing either side of the line, and(3) differential pac ing techniques. Isolation of all PVs and cavotricuspid isthmus ablation were per formed successfully in all. Mitral isthmus block was achieved in 92 patients aft er 20±10 minutes of endocardial radiofrequency application and an additional 5 ±4 minutes of epicardial radiofrequency application from within the CS in 68, r esulting in a conduction delay of 151±26 ms during CS pacing. Thirty-two patie nts with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compared with 49 without had recurrent atrial a rrhythmia (P=0.02) requiring further ablation. At 1 year after the last procedur e, 87 patients with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nd 69 without(P=0.002) were arrhyth mia free without antiarrhythmic drugs,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being the only fa ctor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success(RR for AF recurrence, 0.2; CI, 0.1 to 0. 4; P< 0.001). Conclusions -Catheter ablation of the mitral isthmus results cons istently in demonstrable conduction block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cure rat e for paroxysmal 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峡部 线性消融 起搏技术 阵发性房颤 抗心律失常药物 射频消融术 传导阻滞 分离术 冠状窦 和阵
下载PDF
消融指数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二尖瓣峡部射频消融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海龙 朱揆 +2 位作者 赵江涛 陈晓伟 董建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采用消融指数(ablation indeax,AI)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评价二尖瓣峡部消融的即刻疗效及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男48例),采用环肺静脉消融及辅助... 目的:采用消融指数(ablation indeax,AI)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评价二尖瓣峡部消融的即刻疗效及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男48例),采用环肺静脉消融及辅助线(二尖瓣峡部、左心房顶部、三尖瓣峡部)消融。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AI指导消融组(A组)与压力指导消融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各消融参数的差异:复律后肺静脉隔离率、复律后即刻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率、最终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率、二尖瓣峡部消融时间、手术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评价不同消融方法对术后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患者年龄(60.6±10.3)岁,年龄范围32~75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复律后肺静脉隔离率(92.5%对85.0%, P=0.32)、最终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率(87.5%对75.0%, P=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复律后即刻二尖瓣峡部传导阻滞率(55.0%对17.5%, P<0.01)较B组提高,二尖瓣峡部消融时间[(15.1±3.2)min对(16.7±3.6)min,(P=0.04)]、手术总时间[(127.1±4.7)min对(131.1±9.7)min,(P=0.02)]较B组减少。两组均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A组患者成功率高于B组(82.5%对62.5%, P=0.045)。 结论:AI指导持续性房颤的二尖瓣峡部消融可提高阻滞效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远期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消融指数 二尖瓣峡部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二尖瓣峡部区域冠状动脉与静脉的毗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商智杰 鲁静朝 +3 位作者 靳雅琼 李爱云 刘凡 许永顺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研究二尖瓣峡部(MI)区域解剖及冠状动、静脉毗邻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拟诊冠心病421例患者的256层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图像;测量MI心内膜侧的长度;观察并记录在MI区域心大静脉-冠状静脉窦(GCV-CS)、与之毗邻... 目的研究二尖瓣峡部(MI)区域解剖及冠状动、静脉毗邻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拟诊冠心病421例患者的256层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图像;测量MI心内膜侧的长度;观察并记录在MI区域心大静脉-冠状静脉窦(GCV-CS)、与之毗邻的冠状动脉;观察并记录MI区域GCV-CS及与之毗邻的左回旋支(LCX)的空间关系,并测量该区域内动静脉间的最近距离。结果MI的长度为[38.7±8.1(21.8~63.0)]mm;MI区域内动、静脉存在三种毗邻关系:LCX与GCV-CS毗邻关系占97.6%、右冠状动脉(RCA)与GCV-CS毗邻关系占1.7%、有GCV-CS无LCX或者RCA关系占0.7%;LCX与GCV-CS毗邻中存在4种空间关系:GCV-CS与LCX并列排在MI的心外膜侧占51.6%、LCX排列在MI与GCV-CS之间占19.0%、GCV-CS排列在MI与LCX之间占6.8%、GCV-CS排列在MI心外膜侧且LCX排列在同一切面上左室心外膜侧占22.6%;在LCX与GCV-CS的不同毗邻空间分布关系组中,LCX与GCV-CS的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LCX和GCV-CS是在MI区域最常见的毗邻动、静脉;LCX与GCV-CS毗邻中存在4种空间关系;在LCX与GCV-CS的不同毗邻空间分布关系组中,LCX与GCV-CS的距离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 二尖瓣峡部 心大静脉 冠状静脉窦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二尖瓣环峡部线结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闫贤良 马长生 +11 位作者 李志忠 董建增 张京梅 汤日波 白融 桑才华 蒋晨曦 郭雪原 喻荣辉 龙德勇 杜昕 宁曼 《中国医药》 2016年第3期305-310,共6页
目的 探讨二尖瓣环峡部线结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并行左心房和肺静脉CT检查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96例.根据回旋支... 目的 探讨二尖瓣环峡部线结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并行左心房和肺静脉CT检查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96例.根据回旋支及其分支是否途经二尖瓣环峡部和冠状静脉窦之间区域,将患者分为嵌入回旋支组和非嵌入回旋支组,各48例.所有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随访2年,术后1、3、6、12、18、24个月进行12导联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心房颤动复发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再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探讨消融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2年,嵌入回旋支组二尖瓣环峡部线阻滞率、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非嵌入回旋支组[70.8% (34/48)比93.8% (45/48)、41.7% (20/48)比60.4%(29/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复发组49例,复发组47例,复发组患者嵌入回旋支比例明显高于未复发组[59.6%(28/47)比40.8%(20/49)],左心房容积、二尖瓣环峡部线深度明显大于成功组[(136±18) mm^3比(126±20)mm^3、(7.6±1.7)mm比(6.8±2.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嵌入回旋支(比值比=1.43,95%置信区间:1.22~1.91,P=0.001)和左心房容积增大(比值比=2.76,95%置信区间:2.72 ~2.80,P=0.037)是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嵌入回旋支和左心房容积增大是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术 二尖瓣线 左回旋支
下载PDF
左侧房室旁道消融过程中伴发的二尖瓣峡部阻滞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晋村 黄卫斌 +2 位作者 陈超 万发银 周法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4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评估房室旁道消融过程中二尖瓣峡部阻滞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电生理特性。方法以2003年7月至2011年1月本中心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左侧房室旁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旁道分布特点、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成功率及术中峡部阻滞的影响因素,... 目的评估房室旁道消融过程中二尖瓣峡部阻滞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电生理特性。方法以2003年7月至2011年1月本中心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左侧房室旁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旁道分布特点、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成功率及术中峡部阻滞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同类型峡部阻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在402例患者中共有8例出现峡部阻滞现象(2.0%)。峡部阻滞多数出现于左侧游离壁旁道消融过程(87.5%);多于房间隔穿刺法消融术中出现(87.5%);其手术时间更长[(213.6±36.5)min vs(76.4±23.5)min,P<0.05],更可能是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患者(62.5%vs 1.5%,P<0.05)。术中峡部阻滞时可出现冠状窦电极VA间期延长或心房激动顺序改变,但局部His束电极上VA间期及心动过速周长不变;旁道附近的VA间期不变。结论左侧旁道消融过程中可伴发二尖瓣峡部阻滞,并有其相应电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二尖瓣峡部阻滞 房室旁道 射频电流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后复发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一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祚臣 程爱娟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456-458,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主因“间断心悸2年余,再发半年”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年余于我院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并行冷冻消融术,术后规律服用利伐沙班抗凝,心悸症状明显改善。入院前半年,患者再次...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主因“间断心悸2年余,再发半年”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年余于我院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并行冷冻消融术,术后规律服用利伐沙班抗凝,心悸症状明显改善。入院前半年,患者再次出现心悸症状,曾于院外服用倍他乐克、普罗帕酮等药物效果不理想。本次入院心电图示:窄QRS心动过速,不排除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图1)。入院检查心脏超声及化验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 二尖瓣峡部线消融
下载PDF
迷宫Ⅳ型手术中对二尖瓣峡部线采取双极射频消融联合"切-缝"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17
作者 周婷 张松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362-368,共7页
目的探讨在迷宫Ⅳ型手术中采取双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切-缝"技术(改良法)实现二尖瓣峡部(mitral isthmus,MI)线性病变,以减少术后环二尖瓣房扑/房速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二尖瓣手术同期行迷... 目的探讨在迷宫Ⅳ型手术中采取双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切-缝"技术(改良法)实现二尖瓣峡部(mitral isthmus,MI)线性病变,以减少术后环二尖瓣房扑/房速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二尖瓣手术同期行迷宫Ⅳ型手术的房颤患者。MI线采取标准的RFA法和改良法两种方式并据此展开分组。比较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及房扑/房速发生率等。结果围术期内,改良组1例疑因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死亡。随访2年,未发生死亡及卒中事件。不依赖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6、12、24个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改良组为91.0%、89.7%、88.5%,RFA组为89.7%、84.5%、81.0%(P>0.05)。术后两年房速/房扑发生率,改良组低于RFA组(5.1%对15.3%,P=0.044)。RFA组的手术设备成本为改良组的1.5倍。房颤早期复发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二尖瓣手术同期行迷宫Ⅳ型手术中,MI线采取双极RFA联合"切-缝"技术是安全可行,术后房扑/房速发生率低于RFA法,降低了现有的医疗成本,能被更多的患者和地区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迷宫Ⅳ型手术 二尖瓣峡部 二尖瓣房扑 切-缝技术
原文传递
射频导管消融阻断二尖瓣环-左下肺静脉峡部导致左心房激动顺序改变一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坚 方丕华 +1 位作者 张澍 朱克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6期358-360,共3页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二尖瓣环—左下肺静脉 左心房激动顺序改变 预激综合征
原文传递
慢性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光雪峰 李绍龙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10期11-15,共5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十余年,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大进展,已成为心律失常领域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点。2014《AHA/ACC/HRS房颤指南》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十余年,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大进展,已成为心律失常领域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点。2014《AHA/ACC/HRS房颤指南》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以及非瓣膜疾病相关的房颤5类,将非瓣膜疾病的房颤单独列出,为的是瓣膜和非瓣膜相关房颤的治疗方案有所差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持续性房颤 导管消融 线性消融 永久性房颤 fibrillation 心房颤动 阵发性房颤 二尖瓣峡部 瓣膜疾病 慢性房颤
下载PDF
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策略与方法探索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丽凤 刘铮 +6 位作者 刘晔 王宇星 尹先东 梁卓 王云龙 刘小青 杨新春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863-869,886,共8页
目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消融策略一直存在争议,远期成功率也有待提高,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策略和方法。方法:入选10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策略主要包括肺静脉前庭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Marshall静脉无水... 目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消融策略一直存在争议,远期成功率也有待提高,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策略和方法。方法:入选10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策略主要包括肺静脉前庭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和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第一步: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第二步:患者常规完成双侧环肺静脉隔离;第三步:完成左心房后壁隔离;第四步:完成二尖瓣峡部线性双向阻滞。结果:入选患者心房颤动持续时间(23.4±8.0)个月。所有患者成功完成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消耗(31.5±4.4)min;所有患者完成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耗(50.3±5.4)min;所有患者成功完成左心房后壁隔离,消耗(20.2±2.5)min,左后后壁内补点消融(3.0±2.7)次,消耗(12.8±3.1)min。1例患者术中后壁隔离后变为三尖瓣峡部心房扑动,消融后转窦,其他患者电复律为窦律。所有患者总计手术时间(149.7±10.4)min。9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结论: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持续性心房颤动新的消融策略,涉及到既往认为参与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触发维持的解剖结构,方法学上是可行的,并且短期随访效果较好,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心房颤动 Marshall静脉 左心房后壁隔离 二尖瓣峡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