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反应模式及治疗效果
1
作者 杨宇航 罗婧婷 +1 位作者 李洋 魏文斌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7-204,共8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PRT)的不同临床反应模式以及治疗失败后行二期眼球摘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 125I巩膜外PRT的465... 目的:观察并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PRT)的不同临床反应模式以及治疗失败后行二期眼球摘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 125I巩膜外PRT的465例U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7例,女性248例;年龄(46.7±12.1)岁。均为单眼。二期眼球摘除原因包括局部肿瘤治疗失败、青光眼、巩膜坏死和患者要求等。肿瘤分级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分级标准。依据文献标准将PRT后肿瘤反应模式分为消退型、增长型、稳定型、其他型。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观察肿瘤变化情况。465例患者中,有3次及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I)检查完整随访记录245例。治疗前患者年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肿瘤厚度及最大基底直径比较行 t检验;患者性别、肿瘤AJCC T分级、是否累及睫状体、是否存在视网膜下液、视盘侵犯、玻璃体积血以及瘤体形状、位置等因素比较行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估PRT后二期眼球摘除的累积概率;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价肿瘤特征与PRT后二期眼球摘除的关系。 结果:465例患者中,随访期间行二期眼球摘除(保眼失败)78例(16.8%,78/465 ),其中1、3、5年眼球摘除率分别为5.4%、9.3%、17.1%;保眼成功387例(83.2%,387/465)。与保眼成功者比较,保眼失败者肿瘤最大基底直径更大,肿瘤不规则状及弥散状形态百分比、肿瘤累及黄斑百分比、AJCC T分级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3次及以上完整CDI检查记录的245例患者中,消退型、稳定型、增长型、其他型分别为115、76、27、27例。增长型、其他型患者肿瘤厚度明显小于消退型、稳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增长型患者保眼失败率明显高于消退型、稳定型、其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 HR=1.19 )、肿瘤厚度( HR=1.08)、AJCC T分级( HR=1.90)、增长型反应模式(相对于消退型反应模式)( HR=4.20)与保眼失败相关( P<0.05 )。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 HR=1.24 )、增长型反应模式(相对于消退型反应模式)( HR=4.59)仍与保眼失败相关( P<0.05 )。 结论:PRT后增长型、其他型反应模式UM患者治疗前的肿瘤厚度更小;肿瘤最大基底直径、增长型反应模式是PRT失败后进行二期眼球摘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 反应模式 二期眼球摘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